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第9课 两宋政治与军事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第9课 两宋政治与军事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29 22:38: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两宋政治与军事 教学设计

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课标: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课标解读(徐蓝):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通过唐朝后期和五代十国的动荡经验教训的结果,知道前者与后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教学内容分析
???《两宋政治和军事》一课在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中起着纽带的作用,是分析辽宋夏金的经济政策、文化革新、民族交融等方面内容的历史思维逻辑支撑点。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宋朝自身内部政治危机和财政危机不断,军事战斗力相较较弱,这为多民族政权的并立提供了可能性,也客观上为并立政权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以较温和的方式处理关系提供了机会。同时,宋代自太祖太宗开始形成的祖宗之法不断调整完善较快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渗入到官僚阶层和知识阶层中,并深刻影响他们的基本价值观判断。宋代文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治国理念不仅为士人参政、议政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和良好的社会氛围,与之同时“异论相搅”的治国方针也为宋朝士大夫之间因政治见解不同而相互倾轧埋下了伏笔。课标解读中把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作为本节课的要点,故在本节课教学中主要采用史料实证的形式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宋初采取相关措施的内在逻辑,训练历史解释的能力。
四、学情分析
????刚刚进入高一学习历史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史学基础,对于朝代发展的先后顺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新教材对于历史的叙述更为详尽,所配的文字和图片和旧教材相比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能力。我校的学生是本区内提前批录取的优等生,在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层面具有良好的基础,具有一定的历史学学习的基本能力,对历史问题的探索抱有相当的兴趣,但学生对于历史核心素养的认知不足,对于高中历史学习的要求还处于懵懂状态,故问题的设计要既要符合学生认知的逻辑层次,先容易后困难的,层层深入,步步扎实,同时也要突出历史核心素养,让学生课前整理时间轴,具备时序感,用史料阅读培养基本的历史解释能力。我校已经根据入学成绩把学生分为重点班和普通班,试教班级是普通班学生。普通班学生在理解问题时容易出现想的不足,想的偏面的问题,故我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内部都有发言者,找资料者、补充者,通过组内和组际合作来弥补细微的不足。
五、教学目标
????在概括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宋代边疆危机、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基础之上,能够运用史料分析的能力从当时的社会情境和历史的角度去深刻分析宋代?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措施、影响,并能够理清宋代政治改革的内在逻辑,并探讨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利与弊。
六、教学设计思路
1.历史解释的前提是历史理解,历史理解虽带有不同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烙印,但历史理解中的因果关系是形成历史观点的前提和重要基础。本节课涵盖内容十分丰富,文字阅读量非常之大,学生很难形成一条完善的逻辑链条。故我首先要整合教材寻找宋初专制集权加强、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偏安子目录之间的所共有的逻辑支撑点。根据著名宋史专家邓广铭、邓小南、张岂之、游彪、李华瑞等人的研究成果,我梳理出祖宗之法这个历史概念作为本节课内容的逻辑串联的思维起点。
???2.根据邓小南研究成果:“追念祖宗之世、推崇祖宗之法(祖宗家法),是赵宋一朝突出的历史现象。两宋对于“祖宗之法”的强调相当自觉,可以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我们讨论宋代中央集权的活力与僵滞、各层级权力结构的分立与集中、“守内虚外”格局的展开、文武制衡关系的形成、官僚机制运作过程中上下左右的维系,乃至赵宋王朝的兴衰,如此等等都会遇到所谓祖宗之法。”所谓祖宗之法邓小南认为:“宋人心目中的祖宗之法,是一动态积累而成、核心精神明确稳定而涉及面宽泛的综合体。它既包括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包括统治者应该循守的治事态度;既包括贯彻制约精神的规矩设施,也包括不同层次的具体章程。从根本上讲,它是时代的产物,是当时的社会文化传统与政治、制度交互作用的结晶;其出发点着眼于防弊,主要目标在于保证政治格局与统治秩序的稳定。”基于上述论述,我得出祖宗之法是不断调整发展完善的,但最基本的精神内核是在太祖太宗时期确立的。故在整合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始终抓住防弊这一核心历史概念,让学生充分理解防弊之得与失,以及与后世政治、军事间的逻辑关联。本节课整合后设计为
(1)岳飞之死与祖宗之法(2)“祖宗之法”之本
(3)“祖宗之法”之具???(4)“祖宗之法”之效?
(5)“祖宗之法”之诟??(6)“祖宗之法”之革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岳飞之死与祖宗之法
????至于岳飞之被冤杀,虽颇受宋人谴责,但因岳飞的武将身份,一般不以违背祖宗之法责之。??
??----刘浦江《祖宗之法:再论宋太祖誓约及誓碑》
教师问题1.:请根据材料及课文南宋偏安一节推测祖宗之法最有可能包括什么?
学生自主问答。
参考答案:防范武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入教师所设定的历史情境之中,让学生在第一时间能够察觉到本节课关键问题解决的切入点在何处,激发学生对于历史问题进一步探寻的兴趣,让学生能都带着为什么要防范武人,祖宗之法又是什么的疑问进入正课的学习。
教师总结学生的答案后,出示问题连接:那么祖宗之法到底是什么呢,请看材料。
(二)“祖宗之法”之本
????材料一、宋太祖赵匡胤即位之后,在政治、军事和财政等方面的立法都贯穿一个原则:以防弊之政,为立国之法。太宗赵光义继承其兄之皇位,也师法太祖之权谋与治术并从各个方面加以发展。“事为之制,曲为之防”,成为太宗在位期间各项政策的精神实质。前两位皇帝推行的政令渐成体系,并固定下来,成为约束赵氏子孙的'纪律',被奉为莫大威慑力的“祖宗之法”,为以后的皇帝推崇和遵守。
???????????????????????????????????????????----游彪《新编中国史.宋史》
教师问题2:根据以上材料回答宋代祖宗之法的核心要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事为之制,曲为之防”,杜渐防弊。
学生自主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逐步理解祖宗之法的关键内涵,抓住本节课关键问题的历史逻辑思维起点,初步形成贯通的历史思维方法,即把杜渐防弊的这一问题的历史理解放在整个宋朝历史发展的全进程中去认真思考。这样一来通过历史脉络的整体梳理让学生能够在纵向认识的基础上形成初步的历史理解,也就是知道本节课中所出现的众多历史现象都会与宋太祖时期定下的祖宗家法之间形成必然的关联;二来经过学生们对文本资料的阅读筛选让历史关键问题在脑袋中生根发芽,有学习目标,有明确的解决问题的方向,达到与课堂导入之间相呼应又有所延伸、扩展外延的目的。
教师问题连接:那为什么要防弊呢?
(三)“祖宗之法”之由
材料二、五代十国立国者出身
五代:后梁:朱温,黄巢部将,降唐后任右金吾大将军。
????????????后唐:李克用,原唐朝所封晋王。
????????????后晋: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
????????????后汉:刘知远后晋河东节度使?
????????????后周:?郭威后汉枢密使
十国:前蜀:王建唐朝西川节度使??????后蜀:孟知详,后唐西川节度使
????吴:杨行密,原唐朝淮南节度使????南唐:吴大将徐温政变夺权
????吴越:钱鏐(liú),唐镇海军节度使??闽:王审知,威武军节度使
????荆南:高季兴,后梁荆南节度使?????南汉:刘谦,封州刺史,贺江镇遏使
????楚:马殷,唐湖南节度使??????????北汉:刘旻,后汉河东节度使
????????????????????????????????----根据张岂之《中国历史新编》下册整理
????材料三 自唐代镇兵拥立留后,积习相沿,直至五代,造成国擅于将、将擅于兵的局面。宋太祖由陈桥驿病变,黄袍加身,这是五代兵士拥立皇帝的第四次。???
????????----钱穆《国史大纲》
教师问题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课文第一段叙述回答宋初防弊之政出台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纠五代十国之政,杜藩镇之乱,固江山之稳。

学生自主回答。
设计意图:对课本知识进行整合后发现,课本对于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介绍的非常详尽,但对于课标解读中作为重点之一的原因着墨比较少,因此在这里主要是通过纵向整理的方式,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让同学们通过具体历史文献的内容总结来进一步地得知形成历史结论的具体原因有哪些,即通过学生的认真分析达到打通五代十国与北宋历史之间的关联,鼓励学生把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结论放在历史发展的整体架构中去思量,明白宋初的政治措施是因为藩镇割据的后遗症在五代十国继续泛滥所导致的。
教师问题衔接:那弊端如何防范呢?
(四)“祖宗之法”之具
材料四、宋初措施在防范内部动乱、维护统治稳定方面效果显著。(课本史料阅读部分)时人描述说:
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 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
——苏洵《嘉祐集》卷1《审势》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
教师问题4:请根据上述材料结合课本论述,在课前完成预习的前提下,小组合作完成宋初防弊之政的逻辑结构示意图,并派出代表进行展示。
学生自主展示。课前已经通过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提前做好示意图的绘制,在此基础之上给每个小组3分钟时间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并把成果及时展示出来。
参考答案:































设计意图:新教材的文本阅读量非常之大,远远超出人教版旧教材一节课的文本阅读量,这样设计体现了史学研究的基本特征,从史料出发,从历史论证出发,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但不可回避的是高中生的认知程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何把文本的量通过合适的方法加以整合减少学习困难,能够在较短时间达成较好的教学效果成为一线教师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历史思维导图能够很好地串联起知识的同时,又能够把逻辑关联很好地进行凝练,是提高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好办法。这里通过学生对课文文本知识的整合能够帮助学生把纷繁芜杂和容易识记理解出现问题的历史大概念和历史小概念进行逻辑梳理,创造出属于学生自身特色的逻辑体系。
教师总结:北宋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谓缜密,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但其效果也有制度束缚过死,权力分割过细。
教师问题链接:祖宗之法的实行解决了“稳”的问题,其后来效果又怎样呢?
(五)“祖宗之法”之效????????????????????????????????????????????
材料五、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叶适《水心别集》卷14《纪纲二》???
????材料六、军队大半来自招募。应募者非游手无籍,即负罪亡命....且募兵终身在营伍,自二十以上至衰老,其间四十余年,实际可用者至多不过二十年,癛之终身,实际即是一卒有二十年向公家无用而仰食。如此的军队,最易流于骄惰。????????????????????----钱穆《国史大纲》
教师问题问题5:根据材料结合课文叙述回答宋初防弊之政的实施起到怎么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结束藩镇割据,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稳定,但同时带来严重的财政危机和政治危机,不利于解决边疆危机。
设计意图: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多角度多层次的去分析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所带来了的历史影响,把学生直线思维的世界不断地打开,用发散的思维去理解历史事物,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深刻性。
(六)“祖宗之法”之诟
????材料七:雍熙北伐是宋初最大规模的对辽战争,但以惨败告终......宋太宗严厉防范武将,每次出征前都制定了兵法阵图,让将领们依计行事,却完全不顾前线战场上的变化,严重束缚了将领们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游彪《新编中国史.宋史》
教师问题6:根据材料结合课文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北宋面对边疆危机时,整体处于守势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自主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1,祖宗之法:严防武将擅权,以文制武。2,战前皇帝亲授阵图,导致应对战争的灵活性不足。3,募兵制下,军队训练不足,战斗力不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基本的史料阅读能力,通过对于有效信息的读取和概括整合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次思维,并呼应前述中提到的弊端。
此处链接知识:澶渊之盟:
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1月)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世以齿论。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你认为北宋金钱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
(由学生自主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稳定了边疆局势,增加了民族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整体上利大于弊。
设计意图:主要是培养学生客观辩证分析历史的能力,这一设问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有初步的认知,这里加入知识链接是让学生一方面能够站在民族大义、国家统一、民族交融的层面去理解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另一方面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宋朝庞大军费的形成原因。
教师总结: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宋初开始制定的祖宗之法在政治运行中得失皆有,保全了宋王朝也导致出现了统治危机。
教师展示基本逻辑示意图。








????


教师接着展示张岂之论述:
“宋初以来的防弊之政为士大夫集团的活跃创造了条件,宗室外戚宦官等势力在政治领域受到了比较成功的抑制,基本上没有对士大夫集团在朝政中的主导地位构成威胁。而在崇文政策影响下不杀大臣成为一条约定俗成的宋朝“家法”....这显然为士大夫参政议政创造了宽松氛围。”???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新编古代史下册》
???教师问题:请根据材料回答导致北宋改革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自主回答。
教师总结:可见,防弊之政促进了士大夫精神觉醒,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决北宋的因循之弊。拯弊之革新也走上历史舞台,最著名的就是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设计意图:解决课本知识聚焦间的逻辑关联问题,弄清楚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与祖宗之法之间的初步逻辑关联。
(七)“祖宗之法”之革

教师小结:1085年宋神宗去世之后,围绕新法存废,北宋朝廷争论不止,
党争之祸屡禁不止,消耗了内部实力。再加上北部女真民族的崛起,宋金一战在所难免,北宋王朝岌岌可危!1127 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宋高宗即帝位后退保南,是为南宋。1141 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宋帝世代尊金帝为叔父或伯父,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南宋偏安半壁的局面维持了较长时间。
???设计意图:简化课本内容,深化主题,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上课效率,打通南北宋历史间的逻辑关联,培养学生通史意识。
八、学业评价设计:课后小论文
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极一世之人志虑之所周浃(jiā),忽得一智,自以为甚奇,而法固已备之矣。是法之密也。虽然,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huī),风俗日坏,贫民愈无告,奸人愈得志。
——叶适《水心别集》卷10《实谋》
本朝之所以立国定制,维持人心,期于永存而不可动者,皆以惩创五季而矫唐末之失策为言。细者愈细,密者愈密,摇手举足,辄有法禁……以二百余年所立之国, 专务以矫失为得,而真所以得之之道独弃置而未讲!
——叶适《水心别集》卷12《法度总论二》
????追念祖宗之世、推崇“祖宗之法”(“祖宗家法”),是赵宋一朝突出的历史现象。两宋对于“祖宗之法”的强调相当自觉,可以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我们讨论宋代中央集权的活力与僵滞、各层级权力结构的分立与集中、“守内虚外”格局的展开、文武制衡关系的形成、官僚机制运作过程中上下左右的维系,乃至赵宋王朝的兴衰,如此等等都会遇到所谓“祖宗之法”。可以说,宋代历史上许多问题的纽结正在这里。?
?????????????????????????????----邓小南:《宋代“祖宗之法”治国得失考》
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以及古人和今人的叙述,谈一谈你对邓小南论述祖宗之法的认识。要求有明确的观点,叙述逻辑清晰,史论结合,字数在500字以上。
设计意图:根据学业质量水平的要求,让学生能够在占有史料的基础之上,全面客观的去分析历史问题。在这里用了课本中给出的相关史料并有机的与邓小南的历史论述相结合,通过不同时空历史的见证者和历史评论者之间的无形对话,让学生浸入到本节课的关键问题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缘由和得失之中,培养学生纵向理解历史的能力,训练学生把历史叙述转化成科学的历史解释能力。
九、教学板书
主板书

副板书





十、教学反思:
设计本节课程时,我首先面对的是三四千字的文本论述,如何先让学生能够有系统有逻辑的对本节课知识有一定的认知成为摆在我面前的首要问题。本节课叙述的重点在北宋时期,课表要求的重点合作学习也在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方面。因此,我就把视野聚焦于中央集权这个关键点上,经过大量的学术梳理和个然研读,我初步把本节课用祖宗之法这个核心概念进行逻辑串联。同时新教材的改革要突出历史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根据本节课的实际我把它设置为主要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方面。我充分利用了课本给出的经典史料和课文的论述设计教学问题和学业评价问题设计。同时也补充了近代以来的学术大家如邓小南钱穆等人的历史论述,尽可能让学生去浸入历史,置身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让学生能较快的感受古人的想法和做法。我这里也有一个问题,目前我校的学生生源还算可以,学生在理解历史问题时还有一定的基础,如果放到其他类学校不知道能否推?历史问题设计的环节是否需要进一步精简?另外这节课需要学生在课下做一定的预习,是否会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所有学生是否都能够在课前高质量的完成基本问题的自我学习,这也是需要我进一步想办法解决的问题。今后还是要发掘新的方式和方法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认定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棵青松死不倒,为学生掌握历史基本能力和核心素养,形成科学价值观认真服务。例如首先我要深刻领回核心素养间的逻辑关联,设计更多适合学生们阅读的历史问题,提供更多可以供学生们在课堂上讨论的历史材料,对课本上已有的史料进行多角度充分的挖掘,展现历史真实和思辨的一面。其次加强和学生们的互动,适时听取学生的意见,不断深化理解学生的学情,做学生的知心人,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所学之渴望凝结在课堂的有价值问题之中,帮助他们解决学业和认知层面的问题。再者,要不断的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聆听专家学者对于新教材的最新解读,关心学科动态,弄懂学业评价的具体要求,把学业评价的深层次内涵外化为课堂上的有价值的历史问题供学生和老师一起合作探讨,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