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古代诗歌五首
唐 陈子昂
陈子昂(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年轻时性格豪爽。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作者简介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秒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却不为武则天采纳,一弃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的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西南),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写作背景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①前:过去②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③后:未来④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⑤念:想到
译文:向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 限 ,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你觉得此诗中哪些字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一个“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怆然而涕下”逼真地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悲愤情态。
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这首诗,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静下心来,设身处地想象自己在古代,自己就是才华横溢的陈子昂,寂寞地独自登台远望,心中是怎样想的呢?
1、你能不能把登台的这个情景详细
的描述出来呢?
夜已深了吧?迷雾阻挡着我的前路,荆棘撕破我单薄的衣服。我独自一人登上这高台,借着微微的月光眺望远方。此时此刻,我忽然感觉自己迷失了方向,我不知身在何处,身后无人跟随,前方也没人引路。难道我错了吗?难道上天是公平的吗?遥望历史,燕昭王那样的贤君已经远去,后世也许会有明君贤士的风云际会,然而我却无缘相见。我感到无比的悲伤,仿佛有巨大的石块压在我的胸口,使我透不过气,那种感觉强烈地压抑着我的本就孤独的心。
自古以来,成大事者,总是孤独的。只是谁又知道我的心酸楚,谁又懂得我内心的痛苦?面对这茫茫的天宇和原野,我感觉自己是多么反渺小,沧海一粟而已,人生只有几十年罢了。我忍不住仰天长叹!我的悲伤已充满肺腑,无法抑制。人们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我说,只是未到伤心时。在这清冷的夜晚,在这幽静的幽州台上,我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2、从诗句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 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诗人感情?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总结:这首诗是陈子昂的压卷之作,创造出了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
幽州台
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
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国
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
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
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
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
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
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
燕昭王在建黄金台之前曾建碣石
宫,把梁人邹衍延请入内,师礼事
之,广筹振兴国家大计,并树立了
自己贤明哲睿、招贤纳士的良好声誉。
意象:“幽州台”或“黄金台”成为圣明君主广揽贤才的象征。
Eg.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
Eg.南登碣石宫,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趋马复归来。
——《燕昭王》 陈子昂
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唐 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故在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杜工部集》传世。
作 者 简 介
杜甫的创作过程
杜甫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立功立言是这个家族的传统。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官修文馆学士。他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
(二)长安十年时期
(三)战乱流离时期
(四)漂泊西南时期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文坛初
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正是他刻苦学习自述。二十岁后, 他开
始漫游生活,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
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
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结为肝胆相照
的朋友。这个时期的创作,表现了他青
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望岳》。
一 读书壮游时期
公元746年杜甫满怀政治理想到长安考
试求官,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
无遗贤”的骗术,参加考试的人全部
落榜,杜甫也身受其害,困居长安10
年之久.不幸的遭遇是他进一步认识到
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兵车行》《丽
人行》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
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的悲
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二 长安十年时期
沉郁顿挫
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和人民一道受
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
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灾难的
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
《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
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等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
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三 战乱流离时期
安史之乱后于公元759年由甘肃颠沛流
离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帮助在城西浣
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了将
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春夜喜
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
收河南河北》《蜀相》等就是在这里写
就的。
四 漂泊西南时期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郭沫若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成都杜甫草堂)
有关杜甫的对联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泰山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层云生起,是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四周的山峦看起来都会显得矮小。
首联:
首句是运用设问,极言诗人初见泰山时兴奋不已,竟不知如何描绘的心情,令人顿生悬念;次句作答,总写泰山地域广阔的特点。
颔联:
三句虚写,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特点;四句实写,用了夸张的修辞,写出了泰山山势之高峻。颔联虚实结合。
问:本诗颔联中用得最传神是哪两个字??请简要分析其好在何处。
答:“钟” 和“割”
“钟”是“聚集”之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的如此美丽,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表达出诗人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割”是“分割、划开”之意,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壮丽的自然景观,写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
颈联:
诗人的胸怀随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眼界因极目仰望而为之开阔。
尾联:
该句巧妙地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这是诗人由望岳而产生了登岳的意愿,它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这一千古名句,后衍生出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 岳 杜甫
诗人乍见泰山时的心情如何?你从何处感知。
远望
近望
细望
俯视
绵延不绝、参天耸立、树木葱郁
景色神奇秀美
山势巍峨高大
山势高大
山势幽深
古人认为五岳中泰山最高大,诗人是如何写出泰山”高大“这一特点的?
诗人望岳的视线有无变化?由望岳诗人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如何理解这一感受?
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
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平原,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
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巍峨高大;
三是“荡胸生曾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峻;
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总 结
全诗围绕“望”字,由远而近,由早到晚, 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献身精神。
你还知道哪些有“泰山”的诗句、俗语?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人心齐,泰山移。
北宋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名列“唐宋八大家”。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作者简介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1、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哪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点拨: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飞来峰上千寻塔,
虚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
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表
达登高望远的感受:站得高看得远。
2、结合作者生平和写诗背景,说说“浮云”有什么隐含的深意呢?
诗中“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体现了王安石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3、“最高层”有了几层含义?
“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指他站的比别人高。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也指他有雄心壮志 ,勇往直前,不畏艰难。这无疑是人生的最高层!
4、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点拨: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羁绊。同样,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这样。
(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 )
总结: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王安石的主要生平:
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嘉祐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熙宁九年(1076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登飞来峰》是他30岁时所作,当时是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绍兴时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轻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游 山 西 村
南宋 陆游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现浙江绍兴)人。幼年时正当金兵向南入侵,随家逃难,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年时期,曾到四川、陕西一带,参加军队生活,由于他坚决主张抗战,政治上经常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他晚年失去了官职,回到了故乡,报国信念始终没有衰退。一生留下九千多首诗,大都洋溢着爱国热情,充满收复失地的信心。风格豪迈是他诗歌的特色。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文集传世。
(1125—1210)
作者简介
游山西村 (南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hún
tún
guān
zhǔ
kòu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村民的热情好客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优美的自然景色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淳朴的风土人情
1、在这首诗中诗人游山西村时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迷人的山水,古朴的风俗,淳厚的农民令诗人产生了什么愿望?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一二句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怎样的景象?“足” 、“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什么情感?
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足”——表达农家款待客人尽其所有的盛情。
“莫笑”——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首
联
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所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两句描绘了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的美景。写景中富含哲理:当你认为前路渺茫时,在转角处往往充满了希望。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这两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这两句诗写什么?包含什么哲理?
深绿
红艳
颔
联
译文: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颈
联
写出山西村淳朴的风土人情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此联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民风淳朴可爱的欢乐画面。
译文:吹箫声,击鼓声,追随着春社祭日已经临近,人人布衣素冠,简朴的古风犹存。
尾
联
诗人对农村的喜爱之情和对农家的赞美之意.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趁月夜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敲门拜访,恋恋不舍之情益于言表。一个热爱农村,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 上。
译文:从今以后,我要乘着月光闲逛,拄着手杖随时叩击农家朋友的柴门。
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记叙,层次清晰,语言生动。诗歌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纯朴风俗陶醉、留恋之情。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初春,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支持张浚北伐,被投降派排挤罢官闲居在家。诗人心中虽然愤愤不平,但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让诗人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慷慨心犹壮”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龚自珍,(1792—1841)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又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38岁中进士,做过礼部主事等到小官,后辞官南归,两年后暴卒于丹阳云阳书院.他学识渊博,对于经学、史学、文学等有很深的造诣,与林则徐魏源等结成“宣南诗社”,讲求“经世致用”的学问,主张改良内政,抵御外侮,是近代史上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之一。
创作背景
《己亥杂诗》是诗人辞官后的杂诗,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按干支纪年这年为己亥年,故称《己亥杂诗》 。这年诗人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期间往返九十里,诗人共写了绝句315首。第二年诗人自己加以编排,并刻印成集,这里选的是第五首。这一大型组诗记述了诗人的家世出身、仕官经历、诗友交往、生平著述以及思想感情、革新建议等,可以看成是一部用诗写成的回忆录。
已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注释:①浩荡:广阔深远的样子②白日斜: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分③东指:出城门向东④天涯:原意是天边,此指遥远的地方
译文:满怀离愁面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义,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合作探究
1、这首诗的前两句是怎样写“离愁的?
答:
①“浩荡”:凝练地写出离愁的深广。
②“白日斜” :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来烘托离别之苦。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失落、孤独的种种情怀。
③天涯:是相对京城而言的归途。离京标志着龚自珍政治生涯的终结。离愁别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一起。
2、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被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答:以“落花”和“春泥”为喻,表明心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虽然辞官离京,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忘报国之志。
现在常用“落红”的形象,作为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 。相似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小结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始终都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课堂检测
(1)《登幽州台歌》中写登楼眺望,空间的辽阔无垠,引发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的句子是?
(2)《望岳》中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句子是?
(3)杜甫青年时期所作的《望岳》一诗,语言壮美,气势恢宏,其中抒写诗人远大抱负的句子是?
(4)人要站得高,看得远,像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说的 ,才不会被眼前的事物所蒙蔽而失去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5)陆游《游山西村》于写景中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此消彼长变化的哲理的诗句是?
(6)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中以落花为喻,表明诗人心志的诗句是?
(7)陆游《游山西村》中写村民们在迎神的箫鼓声中来来往往祈求丰收的句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