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4-29 17:40:44

文档简介

五_年级_数学_学科备课活页
第3_章(单元)节 4 课时
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设计者
课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学生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本单元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注重了学生以上能力的培养,充分落实了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注重“四能”的培养,注重学法的指导,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始终让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探究互动认知深刻,掌握牢固,活学活用,富有创新
教材分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基础。另外,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也是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本单元分三小节编排: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一节中,还介绍了容积的概念,并探索了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的空间观念感比较薄弱,所以针对本班学生,在进行这个单元的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足够的时间进行空间想象,借助建立的直观表象进行推理,为学习其他立体图形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过程与方法:在动手操作、观察中,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初步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2.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具准备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 学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
预设教学流程(含评价设计) 备注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课前检测师布置任务: 师生自查、互查预习单 预习存疑,二次探究 通过预习,我收获了什么? 我还有哪些疑问? 针对课前预习的预习单,进行简单的梳理,并全班互相解决预习存在的问题,教师适时引导。 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预习的都非常棒!不会的小朋友也不要灰心,接下来就更深入的探究吧。三、自主探索,合作探究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展开图,看看哪些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中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表面积) 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和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方法二:长方体的表面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0.7×0.4+0.5×0.4+0.7×0.5)×2=0.83×2=1.66(m2)(5)比较三种方法,你认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找什么?这三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2, 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1.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5~26页练习六第3、4、6、7题。五、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又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六、布置作业1.课本习题2. 预习下一课时并完成预习单。七、教学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 ×2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教 学 反 思




?_五_年级_数学_学科备课活页
第_3章(单元)节 3 课时
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设计者
课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学生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本单元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注重了学生以上能力的培养,充分落实了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注重“四能”的培养,注重学法的指导,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始终让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探究互动认知深刻,掌握牢固,活学活用,富有创新
教材分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基础。另外,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也是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本单元分三小节编排: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一节中,还介绍了容积的概念,并探索了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的空间观念感比较薄弱,所以针对本班学生,在进行这个单元的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足够的时间进行空间想象,借助建立的直观表象进行推理,为学习其他立体图形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进一步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认识。2.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意义过程与方法:在活动中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分析能力,发展空间概念
重点 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难点 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操作法 观察法
教具准备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投影仪。 学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
预设教学流程(含评价设计) 备注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课前检测师布置任务: 师生自查、互查预习单 预习存疑,二次探究 通过预习,我收获了什么? 我还有哪些疑问? 针对课前预习的预习单,进行简单的梳理,并全班互相解决预习存在的问题,教师适时引导。 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预习的都非常棒!不会的小朋友也不要灰心,接下来就更深入的探究吧。三、自主探索,合作探究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3)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看看哪些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中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1.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六第1、2题。五、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六、布置作业 预习下一课时并完成预习单。七、教学板书长方体展开图中,长方体“上面”与“下面”,“前面”与“后面”,“左面”与“右面”的面积分别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