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土地的誓言》 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7.《土地的誓言》 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64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29 21:40: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情景导入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这一事件的发生揭开了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国东北的序幕。当时,蒋介石正集中力量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对日本侵略者妥协退让。后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整个东北三省100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和3000万同胞陷于日寇铁蹄的蹂躏之下。几千万东北同胞由此开始了14年亡国奴生活,许多东北人民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
血泪的控诉
全村3000多人,就被鬼子用机枪打死
1932年我8岁。为报复义勇军的反抗,日本兵把全村3000多百姓赶
到一起,用机枪向人群扫射,无辜百姓成片成片地倒在血泊里,哭声、骂声、惨叫声和枪声连成一片。灭绝人性的日本兵疯狂扫射后,用刺刀把啼哭的孩子全刺死,还用刺刀挑起来取乐。然后又用刺刀一个一个地刺着已倒在血泊中的人。我被父亲压在身下才躲过了这一劫。很久以后我才爬起来,父亲睁着双眼,眼球一动不动瞅着我,早已死去。我又去喊外公、外婆、母亲,他们都一点反应也没有,母亲倒在血泊中,紧紧搂着死去的妹妹。
我曾受过可恨的奴化教育
我读小学时学校规定,一年级的学生就学日语,限期学会唱日满《国歌》,背会《昭书》。 每天早晨要面朝正东,给日本天皇三鞠躬。 谁做不好立刻要被拉出队伍严厉打罚 ——冷不防当胸一拳将你打倒,或是脚下猛地一个绊子, 把你狠摔在地上。 这时你必须马上直直的站起,任他反复打倒你,直至他不想打了,才命令你归队。挨了打还不许哭。
我读小学时学唱日语 “国歌” ,因听不懂笑了一声,却惨遭音乐老师痛打,他连续打了我几个耳光,耳膜被打破,流出了血水,从此以后我的右耳就聋了,留下了终身残疾。
无辜舅父被日本鬼子开膛挖心
我的舅父张仰山是个老实开明的知识分子, 被敌人诬陷为组织反满抗日集会。关押进县警察署,在押期间受尽严刑拷打。他们将舅父塞进麻袋里, 4人抬起来往水泥地上摔,绑到木桩上让狼狗咬,用强大的电流击昏舅父。最后用大铁钉子把他的四肢钉在木板墙上, 用钢刀开膛挖心, 舅父就这样无辜地被惨无人道地杀害。
端木蕻良(1912~1996),满族,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作家。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中国的30年代,是动荡不安的年代,曹京平为避免国民党迫害,决定给自己起个既不被人猜疑,又让人难以模仿的笔名。于是,用了“端木”这个复姓,又把他东北家乡红高粱的别称——“红粱”移作名字。这样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红粱”。可是,他当时身处白色恐怖之中,公开使用“红”字,很容易招来嫌疑。于是改用谐音 “端木蕻良” 。
走近作者
1941年的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十周年,正是日寇全面侵华最疯狂的时候,也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就在这个时候,著名的进步作家端木蕻良为了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也为了激发全国人民奋起抗日、保卫家乡的热情,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散文《土地的誓言》。
创作背景
炽痛( ) 胸膛( ) 喷涌( ) 泛滥( )
嗥鸣( ) 山涧( ) 斑斓( ) 丰饶( )
污秽( ) 碾( ) 白桦林( )
chì
táng
pēn
làn
háo
jiàn
lán
ráo
huì
niǎn
huà
准确朗读
谰语( ) 怪诞( ) 亘古( ) 默契( )
田垄( ) 蚱蜢( ) 镐头( )
lán
dàn
gèn

lǒng
zhà měng
gǎo
理解文题
问题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答:作者面对土地发出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誓言”。
问题2:作者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誓言?
答:作者热爱家乡,可故乡被日本人侵占了,回不去。
问题3:作者向家乡的土地发出了什么誓言?(用原文回答)
答: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耻辱。
问题3: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什么誓言?(简要概括)
答:(1)“我要回去!”(2)“我要战斗!”
解剖主体
问1:课文只有两段,简单概括每段大意
答: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美丽的关东原野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
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问2: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开头列举了一大串的景色、物产?
答:运用排比的修辞,列举了一大串富有东北地域特征的景色、物产,作者如数家珍,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富饶美丽,表现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留恋和炽痛的热爱,也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问3:这段话用了大量的词语来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
答:“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很容易引发人们的想象到东北的父老乡亲像红玉一样的脸庞,像黑玉一样的眼睛,使人想到仍在日寇铁蹄下呻吟的故乡亲人。“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两句虽是不好的事物,但确是东北地区“特产”,很容易激发人们思乡之情。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
……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
一种热情。
“泛滥”一词是贬义褒用,这里是无法操纵与控制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无法控制的思乡之情。
(2)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使我不得不回去。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爱,渴望回到故乡去的迫切心情。
重点突破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用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表达了作者与故乡密不可分的亲密之情,须臾不可分割。
重点突破
重点突破
写实
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
联想
作者的内心也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喷涌而出!
写意
大地之心和作者之心都在颤栗着、愤怒着,即将以不可阻挡之势爆发出来
“关东大地”有了生命与情感,可以象人一样召唤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美好的故乡生活
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起。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辗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问4:“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埋葬”一词能否换成“回荡”?
答:不能,“欢笑”与“埋葬”搭配合适。因为昔日的欢笑确实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埋葬”比“荡”多了一层故乡沦丧的沉重感和悲愤之情。
(5)“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乃是我的家乡。”
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表达了作者对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与决心。
重点突破
问5: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答: 相同点:(1)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再直接抒情。(2)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第一段:“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第二段:“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丰饶”。)
不同点: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加强了对读者情感的冲击力。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它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作者的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地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定的誓言。
合作探究
{


感情平稳
直接,迫切
修辞手法:呼告
感情的变化
合作探究
人称的变化:
关东原野 
她 

情感升级
更加强烈
问6:文中的人称代词发生变化,由“她”变为“你”,为什么不一直使用同一个人称?
答: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的情绪一步步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作“呼告”,运用此手法,将倾诉的对象拟人化,直接对着故乡的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和眷恋之情,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运用呼告的手法,
随堂检测
1. 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誓言  嗥鸣  山涧  班斓
B.田垄  埋葬  污秽  默契
C.土壤  禾稻  高梁  丰饶
D.亘古  奔弛  呻吟  耻辱
B
随堂检测
2. 下面句子中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B.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
C.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
D.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
D
随堂检测
3.下列关于本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B.“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分明是作者思念家乡,可作者却说故乡在召唤自己,这是移情于物。
C.题目“土地的誓言”是“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ABC
课堂小结:
这篇散文以饱含深情语言,回忆了故乡的景物,追忆了自己成长的足迹,显示了与土地密不可分 的关系,既有对故土的深情赞美,也暗含有家难回的忧伤和愤怒,更有面对土地发出的眈眈誓言 ,流露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九·一八”已成过去,它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我们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绝不允许历史重演,“少年伟大则国伟大”请大家起立,一起诵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