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选修一王安石变法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王安石变法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30 09:41: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高二年级 历史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岳麓版)
王安石变法(二)
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成被其泽矣。
——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王安石(1021-1086)
一、如何勤苦尚凶饥——变法的社会背景
二、今人未可非商鞅——变法的内容
三、不畏浮云遮望眼——变法的作用
四、幻化空身即法身——变法的结果
五、自许高材老更刚——变法的政治思想
六、一去心知更不归——变法的得失
七、往事悠悠君莫问——变法的评价
五、自许高材老更刚——变法的政治思想







王安石画像
夏礼鄙野少文,殷礼重鬼,所以“夏之法至商而更之,商之法至周而更之,皆因世就民而为之节” 。
——《王荆公文集·进说》
“免役之法,出于周官所谓‘府,史,胥,徒’”;“保甲之法起于三代丘甲”;“市易之法,起于周之司市,汉之平准”;“青苗法,出于周官泉府” 。
——《王荆公文集·上五事札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
孟子曰:“有仁心仁闻而泽不加于百姓者,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以孟子之说,观方今之失,正在于此而已……然臣以谓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臣故曰当法其意而已。
——王安石《言事书》

乐岁终身苦,
凶年不免于死亡。
——《孟子》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
《战国形势图》

丰年不饱食,
水旱尚何有?
——王安石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北宋、辽、西夏对峙图》(1111年)

亚圣孟子塑像
熙宁四年(1071)二月,《 孟子》首次被列入科举。熙宁七年(1074),判国子监常秩等请立孟轲像于朝廷。元丰六年(1083)十月,孟子受封邹国公。这是孟子第一次被正式赐爵。
南宋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称:“今国家设科,《论》《孟》并列为经。”

王安石画像
孟子

沉魄浮魂不可招,
遗编一读想风标。
何妨举世嫌迂阔,
故有斯人慰寂寥。

宋代《孟子》升经,成为儒家十三经之一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政治理念
义利观
性善论教育观
权变思想
责任担当

《王荆公(王安石)文集》
夫一人之情,千万人之情是也。
以义利天下之才,不可以不均。
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
政治理念
义利观
教育观
权变思想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嫂溺 ,援之以手者 ,权也。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子
夫一人之情 ,千万人之情是也。
以义利天下之才,不可以不均。
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
——王安石
继承发展
然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君子非不见贵,然小人亦得厕其间;正论非不见容,然邪说亦有时而用。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农民坏于繇役,而未尝特见救恤,又不为之设官,以修其水土之利。兵士杂于疲老,而未尝申敕训练,又不为之择将,而久其疆埸之权。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宋神宗(1048年-1085年)
六、一去心知更不归——变法的得失

措施 内容 作用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市易法
均输法
政府低息贷款给农民
政府调控市场
以钱代役
兴修水利
清丈土地
按土地等级收税
抑制兼并
保障农业生产
增加政府收入
政府协调供求关系
限制大商人
熙宁二年,制置三司条例司(改革领导机构)言,诸路常平广惠仓钱谷,略计千五百万石以上。今欲以见在斛斗(常平仓与广惠仓的粮食),遇贵量减市价粜(卖米),遇贱量增市价籴(买米)。可通融转运司苗税及钱斛就便转易者,亦许兑换,仍以见钱(现钱)。依陕西青苗钱例,愿预借者春夏之际给之,取息二分。如遇灾伤,许展至次料丰熟日纳。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司马光)言青苗之弊曰:“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惑乎!”惠卿曰:“青苗法,愿则与之,不愿固不强。”光曰:“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也不强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青苗法实施中出了什么问题?
青苗钱虽曰不得过二加息,而一岁凡两放两收,则其息已加四;有司又约中熟为介,令民偿必以钱,则所定之价,又必逾于市价,而民之偿息,且十加五六,则并非王安石之初法矣,此所以病民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青苗法实施中出了什么问题?

青苗钱贷款于民,不能以个别农户为对象,而是编排于一村一镇,也不问个别的农户是否愿借,而是一律摊派,还款时集体负责,并以“大户”为每一单位的担保。所贷款原出自预备赈荒的储备金,有些县份的预备金早已亏欠,这时候被派缴纳青苗钱的利息,以致并未贷款于民,仍然将所谓利息编为一种正赋之外的附加追缴。
——黄仁宇《我相信中国的前途》
臣近因赴相国寺行香,见市易务于御街东廊置叉子数十间,前后积累果实,逐日差官就彼监卖,分取牙利。且瓜果之微,锥刀是竞,竭泽专利,所得无几,徒损大国之体,只敛小民之怨。
——文彦博《文潞公文集》
变法实施中出了什么问题?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五年三月行市易法。五月行保马法。八月行方田均税法。六年六月置军器监。八月行免行法。七年(1074年)九月行将兵法。
敛财扰民
急于求成
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幅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
——司马光
变法实施中出了什么问题?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用人不当
失去民心
文彦博言: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上曰:更张法制,於士大夫诚多不悦,然於百姓何所不便?彦博曰: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变法实施中出了什么问题?
荆公后罢相,其弟和甫知金陵,时说此事,且曰:“当时我大不以为然。我在政府,平生交友,人人与之为敌,不能保其终。今日思之,不知晏公何以知之;复不如‘能容于物,物亦容焉’二句,有出处,或公自为之言也。”
——(宋)王铚《默记》
官僚反对
个人性格
官僚反对
个人性格
富国强兵
敛财扰民
急于求成
用人不当
失去民心

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物故以类相召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文彦博曰:朝廷施为,务合人心,以静重为先。凡事当兼采众论,不宜有所偏听。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 ——《续资治通鉴长编》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
天命不足畏
人言不足恤
祖宗之法不足守
——王安石
七、往事悠悠君莫问——变法的评价








朱熹认为王安石变法“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 。
梁启超在《王荆公》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还认为保甲法 “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变革”。





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发生了积极作用的。王安石既有军政韬略,又有施政才能,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1997年)
尝试从评价者身份、目的等方面说明对变法做出不同评价的原因。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
王安石(1021-1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