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5张PPT)
第二单元 春江花月夜
人教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二年级 语文
用“置身诗境,缘景悟情”的方法,鉴赏《春江花月夜》的景物之美、哲思之美、情感之美及技法之美。
课程目标
作者张若虚,唐代诗人,扬州人。人如其名,“深藏若虚”,仅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诗。
《春江花月夜》享有盛誉。被人们称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被清末学者评价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美哉!诗题——良辰美景、如歌如画、如梦如幻
美哉!意象——春江明月、芳甸花林、扁舟月楼
美哉!意境——开阔辽远、宁静朦胧、美妙多情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初读如美人初见,清词丽句,精美绝伦,美不胜收!
初读感知
美哉!哲思——江月永恒、人类绵延、胸襟博大
美哉!情感——相思怀远、情真意切、缠绵悱恻
美哉!技法——字字珠玑、一线串珠、浑然天成
置身诗境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春江浩瀚无垠,仿佛跟大海连在一起。一轮明月如同一个刚分娩的婴儿,正从大海的怀抱中涌动而生! 银波万里,月华无际。何等开阔壮美!何等生动活泼!
置身诗境
应该如何解读诗句呢?
置身诗境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流曲折地绕着花草飘香的原野,月下花林如雪珠一般晶莹洁白。月华给万物披上了银装,感觉不到如流霜一般的月光的飞动,汀上的白沙也与月光融成了白茫茫的一片。何等宁静柔美!何等空灵梦幻!
。 置身诗境,感悟景物之美
在春夜,在月下,在江边。我们仰望明月,远眺长江,流连花林,徜徉原野,沉醉馨香,拥抱月华,辨析白沙!我们享受视觉的盛宴,迷恋多姿的画境,洗涤心灵的尘土!我们心旷神怡,悠然自得,流连忘返!
景物之美,美在哪里?
美在春江明月,美在芳甸花林,美在汀上白沙。
美在壮阔,美在宁静,美在朦胧,美在如梦如幻,美在空灵飘逸!
前八句, 诗人用神来之笔,以水为经,以月为纬,以春为质地,以夜为底色,描绘了一幅美妙的春江月夜图。接下来的八句,诗人将江畔之人置身于广阔的江天,转入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缘景悟理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诗人再造开阔的意境,把江天一色、纯净辽远的宇 宙引入江畔之人的视线。江畔最初见月之人,江月最初照人之年,因个体生命短暂而无从知晓,自然永恒而人生短暂之理,因景而生,自然而又直观!
缘景悟理
缘景悟理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不愧是带着盛唐气息的诗人,视野开阔,襟怀博大!虽认识到年年江月相似,而人生苦短,却能放眼世代更替、绵延不绝的整个人类。这是多么高远的境界!多么旷达的人生态度!
江月常在,宇宙永恒
个体生命,何其短暂
人类绵延,无穷无尽
意象江月,哲思深邃
诗中的江月代表永恒的宇宙。
江水也喻指绵延的人类历史。
诗中的明月、江水是作者哲思的根源,情感的载体。月亮和江水,这两个意象在古诗词中,有哪些情感意蕴呢?
月亮
月亮之于诗词,一如唐诗之于文化,有着深远的意蕴,无限的感怀,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体会“月亮”的情感意蕴
“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唐?孟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
——月亮寄托了相思之情。
“花前月下暂相逢。”(宋?张先)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欧阳修) ——月亮传达了相爱之人相聚的快乐。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 ——月亮寄托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
——月亮见证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 ——月亮代表永恒的自然。
总结月亮的情感意蕴
1.一轮天上月,有清高孤傲、纯洁浪漫的美好品质。
2.一轮天上月,是游子怀乡、男女相思的情感载体。
3.一轮天上月,寄托了诗人热爱山水的隐逸情怀。
4.一轮天上月,代表永恒的自然,引发人生苦短、
渺小如粟、怀古伤今、人事难全的感慨。
悠悠江水,情深意厚!
体会“江水”的情感意蕴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 因长江无穷,而引发季节更替、人生短暂的感慨。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因江水流逝不辍,而寄寓时光易逝的感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因江水绵延不尽,而喻指人类的历史长河。
“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因江水浩大,而寄寓繁多的离愁恨绪。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因江水跨越时空,而寄寓相思之情。
总结江水的情感意蕴
1.江水代表永恒的自然,引发人生有限的感慨。
2.长江喻指悠远绵延的人类历史。
3.江水流逝,引发年华易逝之感。
4.江水丰富绵长,寄托了浓郁的相思离愁。
美在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襟怀、高远的境界!
美在哀而不伤的情调!美在热爱生命的初心!
哲思之美,美在哪里?
春夜景美,江月理深!
明月、江水引发了张若虚对宇宙人生的思考。月亮有情,但不知等待何人,江流有情,也无法应答,只是不停地把流水送走。永恒的江月,流逝的岁月,不禁让诗人想到了有限的人生,想到了月下的别离。以下二十句,转入写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思。
缘景悟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四句总写离别与相思。意象白云,意蕴丰富。白云飘转,正如游子之无依;白云一片,正如游子之孤单。送别的青枫浦也被离愁深锁,让离别之人难以承受!
缘景悟情
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在江中的哪叶扁舟?谁家的思妇又在明月下的哪座楼头?“谁家”“何处”互文见义,离别不止一家一处!
缘景悟情:在江畔,看孤单漂泊的白云,看愁绪笼罩的青枫浦,看只有思妇的明月楼,一定可以体会到“扁舟”“月楼”中的“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用拟人写月亮多情,用细节写思妇怀远。月光不舍离去,陪伴孤单的思妇。月光惹人相思,可卷了还有, 拂了又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多情之月与多情之人相依相伴,情景相生!
缘景悟情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用心理描写写思妇怀远。音讯不通,思妇愿追逐月华,飞到丈夫身边。鸿雁长飞,鱼传尺素,可惜不能互通音信。用的是“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的典故。思妇的等待、愿望和埋怨,无一不是相思!
缘景悟情
鸿雁,也称“雁足”“鱼雁”等。代指书信,是起源于《汉书 ·苏武传》;晏殊诗云:“红雁在云鱼在水”;古乐府诗云:“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秦观诗云:“驿寄梅花,鱼传尺素。”鸿雁、鱼龙、尺素在古诗词中,常代指音讯或书信。
体会“鸿雁”的情感意蕴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唐?赵嘏)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五代?李煜)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唐?杜甫)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宋?蒋捷)
鸿雁回归,游子乡情!
总结“鸿雁”的情感意蕴
1.鸿雁是滞留他乡的游子的乡愁。
2.鸿雁是书信、音讯的别称。
3.断雁、孤鸿是漂泊、孤单的感怀。
“可怜”至“鱼龙”八句,写月下思妇怀远。思妇爱月—驱月—追月—怨月,人、月情浓,缠绵悱恻,令人动容。
远在他乡的游子又有怎样的情怀呢?结尾八句,转入写游子思乡。
缘景悟情,体会思妇怀远
缘景悟情
一片落花,几多感怀!
体会“落花”的情感意蕴
落花又称落红、落英、飞红、坠红、葬西施、葬楚宫倾国。
“桃花流水奋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
——落花随流水,消逝之中也有宁静之美。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落花寄寓了诗人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薛涛)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
“今年花落颜色改, 明年花开复谁在”( 刘希夷)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落花寄寓了相思、伤春、惜时的感叹。
1.落花有绚烂、宁静的形象之美;有委落尘埃,化作春泥的精神之美;有“扫后更闻香”的孤高之美。
2.花之开落,是“人之生死、事之成败、物之盛衰”的缩写。
总结“落花”的情感意蕴
3.飘零的落花,弥漫着春光不再的恐惧,是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
4.落花寄寓了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美人迟暮、相思无解、羁旅漂泊、生命无常的无限感叹!
“落花”象征了游子逝去的青春和幸福,折射出守望的苍凉、容颜衰老的恐慌。
《春江花月夜》中游子为什么梦到的是落花?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从时空的角度写游子思归。时间上,月生—月照—月斜—月沉—月落,此时春夜阑珊。空间上,南北相距遥远,天各一方。游子忖度: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色回乡?游子惆怅迷惘,望穿秋水!
缘景悟情
“昨夜”至“落月”八句写游子思乡。游子回忆昨夜的梦境,花已飘落池塘。“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常属女子恐惧红颜老去的伤春之情,萦绕在厌倦漂泊的游子心头,难以排解。思乡之情随落月摇荡,洒满江树。情景相生,动人心弦!
缘景悟情,体会游子思乡
情感之美,美在哪里?
美在第三人称视角,代言的方式,双方的倾诉!
美在被相思浸染的白云扁舟、妆镜月楼、玉帘衣砧、闲潭落花、斜月海雾、落月江树!
美在纯洁美好的爱情!柔情似水的相思!望眼欲穿的期盼!美在对青春的珍惜!美在对生命的爱恋!
缘文悟法
写作技法,一般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写景角度、结构特色及语言风格等方面。
技法之美,美在哪里?
美在比喻、拟人、互文、用典、顶针的修辞之美!
美在细节描写、心理描写、以景写情的描写之美!
美在虚实相生、忽此忽彼、朦胧恍惚的迷离之美!
美在远、近、高、低、内、外等视角的变换之美!
美在一线串珠、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结构之美!
美在借景说理、由理及情、借景抒情的融合之美!
如“月照花林皆似霰”的比喻,“可怜楼上月徘徊”的拟人,“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互文,“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的用典,“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的顶针。修辞之美,在于使景更加形象生动,使情更加真切感人!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一“卷”一“拂”,两个动作,两个镜头,让思妇可笑、可爱、可怜的形象,心烦意乱的内心,在细节描写中,形象地展现出来。
“愿逐月华流照君”,思妇想追逐月华,飞奔寻夫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她爱的真诚与执著。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游子他乡淹留,坠红入梦。梦境与现实结合,有忽此忽彼的迷离之美,有情思荡漾的恍惚之美。虚实结合,使意境更加丰富,意蕴更加深厚!
柳永《雨霖铃》的“执手相看泪眼”的现实,与别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想象,虚实结合,使离情更加浓郁。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仙境,与“摧眉折腰”的现实结合,使寓意更加深刻。李商隐《夜雨寄北》的“巴山夜雨”,与“共剪西窗烛”的虚实结合,让诗人孤寂的思绪,如上涨的秋池,在增长、弥漫!
诗人视角,远近高低,交错变换,使意境摇曳多姿,情感变化多端。
写景部分,视角由高远处的月亮、江水,写到近处的芳甸、花林,使春江月夜图景更加美妙多姿!
哲思部分,视线又转向高远处的江天、孤月,在引出宇宙人生的感慨之后,一句“但见长江送流水”,又把目光投向了低处沉默的流水。
写离情,也是先放眼高处的白云、远处的清风浦,再转到低处的扁舟、月楼,室内的妆镜台、玉户帘。更神奇的是:镜头进入了游子的梦里,照见幽静的池塘、飘零的落花,让人亦真亦幻。从梦境回到现实,触及游子视线的,是近处的流春江水,远处的月落海雾,最后锁定在摇情的江树!体会之余,叹服不已!
结构之美,美在一线串珠、环环相扣的思路。全篇以月为线,以月下的景物与人物为珠,一线串珠,从而使诗的层次分明,节节相生,层层推进!
结构之美, 美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匠心。行文随自然界一夜间的月生至月落, 而起呈转合。天与地合,人与天合,行文结构与自然变化相合,一切都随着自然之夜的踪迹而推进!无雕琢的痕迹,精妙无比!
一个宁静开阔、远离喧嚣的春江月夜,给人以思考宇宙人生的时空,这是由景入理。正是源于对宇宙人生的认知,想到人生有限,却不能时时、处处、人人花好月圆,想到了“爱别离”的人间之情!这是由理入情。别离之情又与落月、江树等春江夜景水乳交融,这是情景相生。情、景、理完美融合,浑然一体!
融合之美
如何融合的呢?
本次心灵之旅,师、生“二难”用“置身诗境,缘景悟情”的方法,欣赏了《春江花月夜》的“四美”,即景物、哲思、情感及技法之美。可谓美不胜收,回味无穷!
学习古诗,一定要置身诗境,缘景悟情。解读诗句,就是描绘自己置身诗境的所见所感。希望能够学以致用!
1.在《春江花月夜》《赤壁赋》《兰亭集序》《滕王阁序》中,作者对宇宙人生的感慨有何异同呢?
2.请在古典诗词中,选择一个意象,结合诗句赏析其情感意蕴。
自主探究
感谢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