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章 第2-3节 声音和听觉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老师讲课时声音洪亮是指声音的音调高???????????????B.?发声体的频率高低决定了声音的音调
C.?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D.?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2.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
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如图所示,兰兰做有关声现象的实验时,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目的是验证(?? )
A.?声音能通过固体传播?????B.?发声的物体在振动?????C.?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D.?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4.如图所示,用抽气机从玻璃罩里向外抽气的过程中,电铃的铃声逐渐减弱,据此现象可推理得出(?? )
A.?电铃在真空中无法振动???????????????????????????????????????B.?抽气机能减弱电铃的振动
C.?铃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D.?铃声在真空中音调变低
5.下列物体中,属于声源的是(??? )
A.?教室里通电的电铃???????????B.?音乐教室里的钢琴???????????C.?放在实验桌上的音叉???????????D.?静止的树叶
6.下列实例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即将上钩的鱼儿被岸上走动的人吓跑
B.?课堂上,我们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
C.?古代土兵晚上枕着箭筒睡觉,这样能及早发现敌情
D.?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发现水面荡起了波纹
7.某天晚上,小李正在家里温习功课,突然听到窗外传来烟花很响的爆鸣声。
(1)爆鸣声是由火药爆炸时引起空气________产生的。
(2)绽放的烟花绚丽多姿,从能发光的角度来看,它属于________。
(3)小李同学觉得看到烟花与听到烟花的声音并不同步,总是先看见烟花绽放然后才能听到烟花爆炸的声音,这是因为________。
8.? 2018年5月13日清晨,我国首艘国产航母离港海试,向作战舰艇迈出关键一步。当舰载机在甲板上着陆时,由于________会继续向前滑行,需要借助阻拦索的拉力才能尽快停止。甲板上的工作人员要佩带有耳罩的头盔是为了在________防治噪声。
9.某科学兴趣小组在学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后,想体验一下声音的传播,找来一根空心的长铁管, 甲同学将耳朵贴在铁管的一端,乙同学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甲同学听到两次敲打的声音。
(1)乙同学只敲打一次铁管,甲同学却听到两次敲打声,这是因为 ????;
A.有回声 B.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2)甲同学听到的第二次敲打声是通过________传播的。
10.声音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如下表所示,请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米·秒-1)
空气(0℃) 331 铜(15C) 3750
空气(15℃) 340 铝(15℃) 5000
水(15'℃) 1500 钢(15℃) 5200
(1)写出一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有关的规律。________
(2)气温为15°C时,在长为850米的空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次声音,时间间隔为2.33秒。制造该金属管的材料可能是________。
编号 材料 长度 粗细 松紧
甲 钢丝 10cm 0.2mm2 紧
乙 钢丝 10cm 0.1mm2 紧
丙 钢丝 5cm 0.1mm2 紧
丁 钢丝 5cm 0.1mm2 松
11.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发声时振动的频率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选择了四根钢丝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具体数据如下页表。
(1)用同样的力拨动钢丝甲和乙,发现拨动________钢丝时的音调高,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弦的松紧程度、长度相同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________有关。
(2)探究发声体振动频率高低与弦的长度的关系,他应用同样大小的力先后拨动________钢丝。
(3)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丝丙和丁,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12.为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特点,小明同学进行以下实验探究。
⑴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能清晰地听见表声,表声是通过________传播的。
⑵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圆筒口一段距离后,如图甲所示位置,恰好听不见表声。
⑶在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 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表,如图乙所示,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说明声音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被反射。
二、声音的特性
13.《解放军报》刊发题为《亚丁湾,记者体验护航“十八般兵器”》的报道,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的护航舰艇上,出现了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金嗓子”,能发出145分贝以上的高频声波,甚至比喷气式飞机引擎的噪声还要刺耳,对索马里海盗构成了有效威慑。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使用“金嗓子”时,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B.?声波具有能量
C.?“145dB”是指产生声音的音调
D.?若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可以用薄薄的一层真空带
14.2018年12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我和我的祖国》主题MV红遍网络,唱者激情无限,欢笑与润水交织,听者观者动容,激发人性中真实、温暖、朴素的爱国情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歌手可以通过麦克风来提高声音的音调
B.?歌声通过空气传入现场观众的耳朵
C.?现场观众大合唱的声音比歌手的声音传播速度更快
D.?电视机前的观众根据响度来识别不同的伴奏乐器
15.时值仲夏,常听见“蛙声一片”、“声声蝉鸣”,有时觉得悦耳,有时觉得吵闹,为了减轻蛙声和蝉鸣的影响,我们常常紧闭门窗或者戴上耳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紧闭门窗是通过防止噪声的产生来控制噪声
B.?戴上耳塞是通过阻断噪声的传播来控制噪声
C.?我们能分辨蛙声和蝉鸣,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
D.?蛙声和蝉鸣都是由该动物身体的某部分振动产生的
16.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的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但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10多秒的时间,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B.?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D.?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17.海洋动物质量越大,其叫声越是有力而低沉。甲、乙两曲线分别为科考船声呐系统收录的100t的蓝鲸和500kg的海豚叫声的波形图,下列有关声现象不正确的是(?? )
A.?蓝鲸叫声响度比海豚大???????????????????????????????????????B.?海豚叫声的音调比蓝鲸高
C.?海豚在水中发声的声速比在空气中慢??????????????????D.?蓝鲸和海豚发的声可以回声定位
18.学生们正在教室内上课,为了减小校园外汽车的噪声干扰,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在校园周围植树??????????????????????????????????????????????????B.?在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C.?将教室的窗户打开??????????????????????????????????????????????D.?每个学生都带一个防噪声耳罩
19.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音叉是为了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B.?人们小声说话时,声音的音调一定低
C.?在市区高架桥两侧修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超声“碎石”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
20.如图所示,同学们自制了一件小乐器,在8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瓶中装有不同高度的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敲击的方法使其发出乐音,是因为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引起的
B.?用同样大小的力从左到右敲击,音调依次升高
C.?向瓶子里吹气也能使其发出乐音,这是因为里面的水柱振动引起的
D.?用同样的方法向其吹气,从左到右音调依次升高
21.如图是人和一些动物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他们所发出的声音都是由于发声部位________而产生的。地震前通常有次声波产生,人、海豚和大象能最先感觉到次声波的是________。
22.如图所示,“曾侯乙编钟”是大家所熟知的一套大型编钟,用钟锤敲击编钟,编钟会因________而发出声音,轻敲或重敲编钟同一位置所发出声音的________(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
23.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情景,回答问题:
(1)如图①所示的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
(2)如图②所示,从左向右敲击瓶子时,各瓶发音的音调变化是:________.(选填“由高变低”或“由低变高”)
(3)如图④所示,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密闭的广口瓶内,将瓶内的空气不断抽出时,手机铃声逐渐变小.由这个实验事实得到的推论是:________.
三、耳的结构和听觉
24.七年级的学生到世界之窗春游,李丽同学做过山车时,因为害怕把眼睛闭上了,但仍旧感觉到过山时的翻滚、左右转动以及加速或减速,与此有关的结构是(?? )
A.?耳蜗和前庭???????????????????B.?前庭和半规管???????????????????C.?半规管和鼓膜???????????????????D.?鼓膜和听小骨
25.如图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听小骨上有听觉感受器,可以传递声波
B.?②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可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C.?③是听神经,与口腔相连,使儿童易患中耳炎
D.?④鼓膜有听觉感受器,可以感受声波
26.某人发生听觉障碍后去检查,结果表明耳的结构并无损伤。那么,推测发病的部位可能是(?? )
A.?耳蜗??????????????????????????????B.?中耳??????????????????????????????C.?鼓膜??????????????????????????????D.?听神经或听觉中枢
27.当你在“打呵欠”时,会听不清或听不到别人对你说的话,其主要原因是“打呵欠”影响了(? )
A.?鼓膜的振动????????????B.?听小骨的振动????????????C.?听觉感受器对刺激的接受????????????D.?神经冲动的传导
28.声波传入人耳的顺序是(?? )
A.?外耳道——鼓膜——耳蜗——听小骨——听觉声神经
B.?外耳道——耳蜗——听小骨——鼓膜——听觉声神经
C.?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声神经
D.?外耳道 ——听小骨——鼓膜——耳蜗——听觉声神经
29.如图所示为一款新型耳机,佩戴时不堵塞耳朵,将耳机贴在额骨两侧,耳机发出的振动信号传到听觉神经后,我们就可以听到声音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佩戴者能听到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B.?这种耳机发出的声音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这种耳机可以帮助部分听力障碍患者听到声音
D.?听力健全的人在户外活动时使用这款耳机,也不影响他听周围环境中的声音,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使用者的安全
30.去年2月,央视一套播放明星义演,资助聋哑人装人工耳蜗,对耳和听觉产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鼓膜、听小骨和鼓室组成中耳
B.?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C.?鼻咽部感染,病菌可通过咽鼓管引起中耳炎
D.?遇到巨大声响时,张口堵耳,以保持鼓膜两侧大气压力平衡
31.电闪雷鸣时,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说明光速比声速________(填“大”或“小”);真空中的光速为________米/秒。我们感知电闪雷鸣的感受器分别是________(填序号)
A.虹膜、鼓膜??? B.瞳孔、听小骨???? C.视网膜、耳蜗???? D.晶状体、半规管
32.如图是人耳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鼓膜接受声波刺激产生振动,然后通过[________] ________传到内耳,刺激[________] ________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________] ________传导到大脑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调查表明,当前中学生听力下降十分严重,为了保护耳和听觉,我们需要养成科学的用耳习惯:
①感冒引起鼻咽部炎症时,要及时就医,否则病菌有可能通过________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②不要经常套耳塞听高分贝的音乐,因为最有可能损伤________,使听力减退。
33.读耳的结构,完成下列题目:
(1)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听到铃声陆续走进教室,请写出听觉形成的过程________。
(2)声波引起鼓膜振动,经(________)________放大传递到耳蜗,引起它产生神
经冲动;
(3)当飞机下降时,乘务员和旅客咀嚼糖果并不断吞咽,是为了使空气由咽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以达到________内外气压一致。
34.某班学探究小组就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朵听声音建立了如下猜想:
①用两只耳朵听到的声音响度大,可以听得更清楚;
②用两只耳朵听声音可以辨别声源的方向。
(1)为了验证其猜想①的正确与否,同学们设计并做了如下实验:
? ?在离同一声源同样远近的条件下,同一人用两只耳听声音,然后再用一只耳听声音(另一只耳用耳塞塞住)。若猜测①是正确的,则实验结果应该是________,实验中同学们应用了科学探究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方法。
(2)为了验证其猜测②的正确与否,同学们又做了实验且实验结果如下:
? 让一同学蒙上眼睛,用两只耳朵听某一声源发出的声音,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正确,然后改用一只耳听(声源换了方位),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错误。根据以上实验的结果,可以判断猜测②是________的。
35.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右图)。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10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操作不当有关? ________?。小明改进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下数据:
(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________来反映的。
(3)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答案】 B 2.【答案】 B 3.【答案】 B 4.【答案】 C 5.【答案】 A 6.【答案】 D
7.【答案】 (1)振动(2)光源(3)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
8.【答案】 惯性;人耳处
9.【答案】 (1)B(2)空气
10.【答案】 (1)合理即可(2)铝
11.【答案】 (1)乙;粗细(2)乙丙
(3)在弦的长度、粗细相同的情况下,振动的频率高低与松紧程度有关
12.【答案】 空气;能
二、声音的特性
13.【答案】 C 14.【答案】 B 15.【答案】 D 16.【答案】 C 17.【答案】 C
18.【答案】 A 19.【答案】 C 20.【答案】 D
21.【答案】 振动;大象
22.【答案】振动;响度
23.【答案】(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2)由低变高(3)真空不能传声
三、耳的结构和听觉
24.【答案】 B 25.【答案】 B 26.【答案】 D 27.【答案】 A
28.【答案】 C 29.【答案】 B 30.【答案】 D
31.【答案】 大;3×108;C
32.【答案】 (1)5;听小骨;8;耳蜗;7;听神经(2)咽鼓管;鼓膜
33.【答案】 (1)A→B→C→D→E→F→G(2)D;听小骨(3)鼓膜
34.【答案】 (1)用两只耳听比一只耳听更清楚;对照法;控制变量法(2)正确
35.【答案】(1)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2)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
(3)受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