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九年级下册第9章溶液第一节认识溶液习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版九年级下册第9章溶液第一节认识溶液习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05-01 16:48: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节 认识溶液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
1.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于冰箱除臭
B.甲醛能使蛋白质失去生理活性,可用甲醛溶液浸泡水产品防腐
C.“洗洁精”有乳化功能,可用“洗洁精”洗涤餐具上的油污
D.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将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内延长食品保质期
2.下列物质中,不能与水形成溶液的是(  )
A.白糖 B.食盐 C.味精 D.植物油
3.下列物质中溶于水时不会放出大量热的是(  )
A.氯化钠 B.氢氧化钠固体 C.生石灰 D.浓硫酸
4.对下列物质用途的描述,不符合事实的是(  )
A.氮气可作食品包装袋中的防腐剂
B.铅笔芯可替代石墨进行导电性实验
C.液态氧用作火箭燃料
D.洗洁精除餐具油污是因其的乳化作用
5.物质溶于水中,溶液的温度可能发生变化。下列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明显会降低的是(  )
A.氯化钠 B.硝酸铵 C.浓硫酸 D.氢氧化钠
6.下列物质溶于水,能使溶液温度降低的是(  )
A.硝酸铵 B.氯化钠 C.氢氧化钠 D.浓硫酸
7.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
A.糖水 B.碘酒 C.雪碧汽水 D.蒸馏水
8.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比较溶解能力大小的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如下:
温度(℃) 使用的溶质 使用的溶剂 观察到的实验结果
20 碘2 g 酒精10g 全部溶解
20 碘2 g 水10g 部分溶解

从上表中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的性质有关
B.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C.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D.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的质量有关
9.小吴把学校和家里的一些物质充分混合搅拌,可形成溶液的是(  )
A.植物油和水 B.植物油食盐 C.粉笔末和水 D.碘和酒精
10.如图所示,向小试管里分别加入一定量的下列物质,U型管右侧中的液面明显升高,该物质是(  )

A.蔗糖 B.硝酸铵 C.氯化钠 D.氢氧化钠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11.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做好消毒至关重要,酒精是常用的消毒剂。
( 1 ) 某发热病人在家中用25%~50%的酒精溶液进行物理退热,其原理是______。
(2)75%的酒精溶液中溶剂是______,在配制75%酒精溶液时发现75mL的酒精和25mL的水混合后体积小100mL,其原因是______。
(3)在室内不要喷洒高浓度酒精,因为挥发出的酒精蒸气遇到明火易发生燃烧和爆炸。从燃烧的条件分析,明火的作用是______,酒精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12.晓楠在家里发现加洗洁精能轻松除去碗碟上的油污,这是利用了洗洁精的______功能。
13.把少量下列物质:A.胡椒粉、B.食盐、C.植物油、D.蔗糖、E.肥皂、F.酒精、G.泥土、H.冰块、I.面粉分别放入到足量水中,充分搅拌,可得到的溶液有______(填序号,下同),得到的悬浊液有______,是混合物的有______。
14.概念图能清晰地反映概念之间的联系,如图所示溶液中部分概念的相互联系,请回答:

(1)图中“?”是指______;
(2)20℃时将8克食盐固体放入盛有20克蒸馏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克。(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15.小新同学为了验证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分别在等质量的水和酒精中逐渐加入蔗糖和松香,直到不能继续溶解为止,比较所溶解的蔗糖和松香的多少

(1)同学们讨论后一致认为,上述实验方案还不能达到目的,请你将实验方案补充完整(在图的虚线框内用画图表示)
(2)实验方案补充完整后,开展本实验时还应控制______相同
(3)如果看到______的现象,则验证了物质溶解性与溶剂性质有关.










第一节 认识溶液

【答案】
1.??B???????2.??D???????3.??A???????4.??C???????5.??B???????
6.??A???????7.??D???????8.??B???????9.??D???????10.??D???????
11.??酒精挥发需要吸收热量,带走一部分热量,使人体温度降低? 水? 分子之间有间隔? 给可燃物提供温度,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 C2H6O+3O2=2CO2+3H2O???????
12.??乳化???????
13.??BDF? AGI? ABCDEFGI???????
14.??溶剂? 27.2???????
15.??温度? 蔗糖或松香在水中和酒精中溶解的质量不同???????
【解析】
1.??
解: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于冰箱除臭,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甲醛有毒,能破坏人体蛋白质的结构,使蛋白质失去生理活性,不能用甲醛溶液浸泡水产品,故选项说法错误。
C、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可用“洗洁精”洗涤餐具上的油污,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将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内延长食品保质期,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A、根据活性炭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甲醛能使蛋白质失去生理活性解答;
C、根据洗洁精具有乳化功能解答;
D、根据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解答。
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用途,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
2.??
解:A、白糖易溶于水,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能够形成溶液;
B、食盐易溶于水,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能够形成溶液;
C、味精易溶于水,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能够形成溶液;
D、植物油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
故选:D。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分析物质是否溶于水,如果能够溶于水就能形成溶液,否则不能.
3.??
解:A、氯化钠固体溶于水既不吸热也不放热,温度基本保持不变,故A正确;
B、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升高,故B错误;
C、生石灰放入水中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同时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故C错误;
D、浓硫酸溶于水放出热量,溶液温度明显升高,故D错误。
故选:A。
根据物质溶于水放热还是吸热来考虑本题,知道常见放热物质有哪些?常见吸热物质有哪些?并能灵活运用。
要了解物质溶于水的过程,知道为什么放热和吸热,记住溶于水吸热和放热的常见物质。
4.??
解:
A、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能作食品防腐剂,故符合事实;
B、用铅笔芯替代石墨试验导电性,是利用了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的性质,故符合事实;
C、氧气具有助燃性而不是具有可燃性,所以氧气不能作燃料,故不符合事实;
D、洗洁精是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故符合事实。
故选:C。
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可以根据物质的性质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各种物质的性质方面的知识,只有掌握了物质的性质才能确定物质的用途。
5.??
解:物质在溶解时经常伴随有吸热或放热现象,如氢氧化钠固体、浓硫酸溶于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
A、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基本保持不变,故选项错误。
B、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明显降低,故选项正确。
C、浓硫酸溶于水溶液温度明显升高,故选项错误。
D、氢氧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明显升高,故选项错误。
故选:B。
根据常见物质溶于水的吸热与放热现象、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溶于水的吸热与放热现象、温度变化情况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
解:A、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故A正确;
B、氯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不变,故B错;
C、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溶液温度升高,故C错;
D、浓硫酸溶于水,放出热量,溶液温度升高,故D错。
故选:A。
根据常见物质溶于水温度的变化考虑;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常见物质溶于水温度变化。
7.??
解:A、糖水是糖的水溶液,是糖溶于水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B、碘酒是碘的酒精溶液,是碘溶于酒精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C、雪碧汽水可看作是碳酸等溶于水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D、蒸馏水属于纯净物,不属于溶液,故选项正确。
故选:D。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据此结合物质的组成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熟悉常见物质的组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8.??
解:根据图表信息分析,温度相同,溶质相同,使用不同的溶剂造成不同的溶解结果,故可得出溶解性和溶剂有关,
故选:B。
物质的溶解性由多种因素决定,既与溶质的性质有关,也与溶剂的性质有关,还受温度的影响,本题给出的信息中,温度和溶质是相同的,比较的是溶剂因素.
控制变量法是一种经常使用的实验方法,通过控制条件,根据对比实验得出结论,此题难度较小.
9.??
解:A、植物油和水混合形成乳浊液,故A错;
B、植物油和食盐混合形成悬浊液,故B错;
C、粉笔末和水混合形成悬浊液,故C错;
D、碘溶于酒精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溶液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应熟悉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在不改变条件时,溶液的组成和浓度都不会发生变化,要与悬浊液和乳浊液区分。
10.??
解:向小试管里分别加入一定量的下列物质,U型管右侧中的液面明显升高,说明该物质溶于水使溶液的温度升高,气体体积膨胀,从而导致U型管右侧中的液面明显升高;
A、蔗糖溶于水溶液温度变化不大,U型管的液面不会有变化,故错误;
B、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气体体积缩小,则U型管右侧中的液面应明显降低,故错误;
C、氯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变化不大,U型管的液面不会有变化,故错误;
D、氢氧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气体体积膨胀,从而导致U型管右侧中的液面明显升高,正确;
故选:D。
根据物质溶于水时引起的溶液的温度变化分析解答,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氢氧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蔗糖、氯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变化不大。
掌握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变化情况,并会结合题意分析解答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1.??
解:(1)酒精挥发需要吸收热量,带走一部分热量,使人体温度降低;
(2)75%的酒精溶液中溶剂是水,溶质是酒精;由于分子之间有间隔,所以75mL的酒精和25mL的水混合后体积小100mL;
(3)从燃烧的条件分析,明火的作用是给可燃物提供温度,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方程式是:C2H6O+3O2=2CO2+3H2O;
故答案为:(1)酒精挥发需要吸收热量,带走一部分热量,使人体温度降低;(2)水;分子之间有间隔;(3)给可燃物提供温度,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C2H6O+3O2=2CO2+3H2O。
(1)根据酒精挥发需要吸收热量考虑;
(2)根据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方法和分子的性质考虑;
(3)根据燃烧的条件和方程式书写方法考虑。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溶质、溶剂的判断,方程式的书写,灭火方法。
12.??
解:使用洗洁精轻松除去了碗碟上的油污,这是利用了洗洁精的乳化功能。
答案为:乳化。
根据具有洗洁精乳化功能进行分析。
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
13.??
解:溶液是指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具有三个特点:均一、稳定、混合物,BDF溶于水都属于溶液;
悬浊液是固体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AGI放入水中就属于悬浊液;
冰块与水是同一种物质,混合后还是纯净物,而其余物质与水混合后属于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故答案为:BDF;AGI;ABCDEFGI。
根据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定义以及混合物的概念来回答本题。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悬浊液、乳浊液不均一、不稳定。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4.??
解:(1)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所以图中“?”是指溶剂;
(2)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即在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36g食盐,所以20克蒸馏水最多溶解7.2g,所以20℃时将8克食盐固体放入盛有20克蒸馏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7.2g+20g=27.2g。
故答案为:(1)溶剂;(2)27.2。
(1)根据溶液的组成考虑;(2)根据食盐的溶解度考虑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溶液的组成,掌握溶解度四要素。
15.??
解:(1)为了验证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分别在等质量的两份水和两份酒精中逐渐加入蔗糖和松香,直到不能继续溶解为止,故填:应该在等质量的两份水,两份酒精中,分别加入蔗糖和松香;
(2)探究溶质的种类和溶剂种类影响到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必须要控制温度相同的条件下来进行;故填:温度;
(3)观察等量的蔗糖在等量的水和酒精中溶解的多少,等量的松香在等量的水和酒精中溶解的多少,来验证物质溶解性与溶剂性质有关;故填:蔗糖或松香在水中和酒精中溶解的质量不同.
(1)根据控制变量的方法来分析解答;
(2)要探究溶质和溶剂种类不同而影响溶解能力的大小,所以要控制温度相同;
(3)观察松香或蔗糖在水和酒精中的溶解的能力.
控制变量法是一种经常使用的实验方法,通过控制条件,根据对比实验得出结论,此题难度较小.



初中化学试卷第2页,共2页
初中化学试卷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