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精品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蛮横(hèng) 逸事(yì) 舐干(shì) 调拔离间(jiàn)
B.野蛮(mán) 堕落(zhuì) 诬蔑(miè) 肆无忌惮(dàn)
C.严峻(jùn) 徘徊(huí) 祈祷(qí) 强词夺理(qiáng)
D.严峻(jùn) 反诘(jí) 奠定(diàn) 弄巧成拙(chū)
A 解析:B项中“堕落”的“堕”应读“duò”; C项中“徊”应读huái;“ 强词夺理”的“强”应读“qiǎng”;D项中“反诘”的“诘”应读“jié”;“拙”应读“zhuō”。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岐途 枯躁 相辅相成 分崩离析 B.湛蓝 挚爱 招摇撞骗 无可指摘
C.萦绕 总裁 名人轶事 精兵减政 D.嘹望 凋零 义愤填膺 理直气状
B 解析:A项中“岐”应改为“歧”;“枯躁”的“躁”应为“燥”;C项中“名人轶事”的“轶”应为“逸”;“减”应为“简”D项中“理直气状”的“状”应为“壮”。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⑴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_____(A.诬陷B.诬蔑C.诽谤D.中伤)人,说什么"桃色事件",( )
⑵王阳明在院子里面对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________(A.探究B.考察C.探察D.观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
⑶下面我就要谈到我的第六个重要抉择,在1992年,开始花大的力量来________(A.扶植B.培植C.培养D.扶持)年轻人让年轻一代出来逐步取代我的作用。( )
⑷.而今,它的眼前突然呈现出更为开阔的视野,这_____(A.?显示?????B.?表现?????C.?凸显 D.突出)了它即将扮演的崭新角色的意义。(??? )
答案:⑴B ⑵C ⑶A ⑷C
4.下列短语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无所畏惧 相辅相成 漫不经心 分崩离析
B.安分守己 怀疑求真 出类拔萃 细心呵护
C.中国学生 自然科学 传统教育 社会环境
D.阳光明媚 袖首旁观 栽种竹子 挑拨离间
答案:C(A项“无所畏惧”“漫不经心”是偏正短语,“相辅相成”“分崩离析”是并列短语;B项前三项是并列短语,而“ 细心呵护”是偏正短语;C项全是偏正短语;D项“阳光明媚”是主谓短语,“袖首旁观”是偏正短语“栽种竹子”是动宾短语,“挑拨离间”是并列短语。)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恐惧伴随着他成长的各个阶段,并在他行将就木时,给他致命一击使其崩溃。
B.在接下来的几周里,他慢慢地变了;变得听话而不再故意作对,遇事能心平气和地商讨而不再强词夺理。
C.五年过去了,在这期间,整个世界分崩离析,所幸,奥林匹克主义并没有成为这场浩劫的牺牲品。
D.对于孩子的毛病,他总是不以为然,觉得这些毛病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
答案:D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请永远保存向往和平、向往自由、向往未来的美好愿望,反对战争、专制和恐怖主义。
B.通过“‘车让人”活动的开展,使我市交通秩序得到进一步改善。
C.学校举行的汉字听写大赛,极大地增加了我们学习和正确使用汉字的热情。
D.辽宁男篮之所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战绩,是因为他们团结协作、努力拼搏的结果。
答案:A(B残缺主语。“通过……使……”,使句子缺主语,去掉“通过”或“使”;C搭配不当。“增加”和“热情”搭配不当,改为“提高……的热情”。D“是因为……的结果”句式杂糅。改为:辽宁男篮之所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战绩,是因为他们团结协作、努力拼搏。或:辽宁男篮之所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战绩,是他们团结协作、努力拼搏的结果。所以答案为A。)
7.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只要付出一个汉堡的钱,便可以得到一个作者在那段岁月所有的心思与时间。
②就算读到后来,看天还是天,看水还是水,但我们却可以构建不一样的精神世界。
③读书和旅行一样,是灵魂在别处的一次对话。
④如何拿智商来作乐?读书便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
⑤我想,这就是读书的意义,它能让你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这个世界。
A.④①②⑤③ B.⑤①④②③ C.③⑤①④② D.④①③②⑤
答案D(④通过设问提出论点,①阐述论点,③②类比论证,⑤结论,因此选D。)
8.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选自《奥林匹克主义》(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年版)。
B.“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C.“你就去吗,小栓的爹?”是一个老女人的声音。
D.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光明小学开展了《让阅读陪伴我成长》主题读书活动。
答案:D 解析:“让阅读陪伴我成长”是主题活动,而不是作品名称,故不用书名号。
9.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闻一多原名闻家骅,著有诗集《红烛》《死水》,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B.新月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到了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
C.《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作者是丁肇中,文章号召中国青年一代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D.王选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被誉为“当代的毕昇”“汉字激光照排之父”。
答案:B(新月派是受到了泰戈尔《新月集》的影响,故选项中“受到了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说法错误。)
综合实践:某校八年级开展以“你好,冬奥会”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上图是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标识,请你向班上同学简要解说标识。
答案:(1)北京的申奥标志由一个挥舞着彩带的运动员形象和2022中的第一个数字“2”组成汉字的“冬”字。图标下边写有拼音字样的“北京”,标注2022冬奥会的举办城市为“北京”。奥运五环象征五大洲的团结。
(2)有同学写了两句话,以此向世界各地朋友发出诚挚的邀请,请你仿照画线句子将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用那方块字,把盛情书写,片片雪花做请帖,请你来滑雪。
编个中国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来联欢。
答案:【示例】把友谊传递,长长红丝牵万线
11、结合语境补写两个句子,使其与前面语句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示例:结识古仁人,我赞赏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报负;我赞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赞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无私的爱国主义。
答案:我赞赏诸葛亮“鞠躬尽粹,死而后已”的忠诚;我赞赏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无畏.
12、名著阅读(4分)
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回答下列小题。
他慢慢地掏出了手枪,枪口轻蔑地望着他的眼睛。他把枪放在膝盖上,狠狠地骂了起来:“老弟,这是冒牌的英雄主义!干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这是摆脱困境的最懦弱最容易的一种办法。生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你有没有试试去战胜这种生活呢?为了挣脱这个铁环,你已经竭尽全力了吗?你是不是已经忘了,在沃伦斯基新城附近,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不是终于排除万难攻克了那座城市吗?手枪收起来吧,这件事永远也不要告诉任何人。即使生活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善于生活,并使生活有意义而充实。”
⑴选段中的“他”指的是谁?“这件事永远也不要告诉任何人”中的“这件事”指哪件事?
⑵这段话是“他”的内心独白,从中你体会到“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案:⑴“他”指的是保尔(保尔·柯察金),“这件事”指保尔准备开枪结束自己的生命。
⑵面对疾病缠身、丧失战斗能力的艰难处境,“他”的内心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从“他”的内心独白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坚强勇敢,能够战胜自我,拥有坚定信念的人。
二、课内语段阅读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①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②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自”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③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④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⑤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⑥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⑦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⑧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⑨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⑩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1.文章开头写“我”征文获奖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案】写“我”征文获奖,既点明了写此文的背景,也由自己所受的教育自然引出本文论述的话题,并为下文论述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做了铺垫。
2.“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请用原文回答。
【答案】《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3.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举例论证。举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因头痛而宣告失败的例子,说明了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证明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4.文章第五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答:这是一个过渡段,论述“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以此承接上文,但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从而转入对实验精神的论述。
5.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答案】不能删掉。“大都”表示范围,指多数学生并非全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也有个别的除外。
三、课外语段阅读题
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17分)
一起做“读书种子”
①"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宋代的黄庭坚。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①皆当世业,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②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读书、重视传承,千百年来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禀赋。
③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事。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彭德怀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在彭德怀的关心督促下,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养成了读书习惯,终身受益。
④“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无形的,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需目染、潜移默化。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
⑤“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精”,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钟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以新内涵。世人常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⑥今天,我们提倡有质量有分量的阅读,注重阅读率的同时更加注重“阅读力”,正需要像“读书种子”一样痴迷知识学问之中。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少一点人云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到新高度。
[注]①四民:士、农、工、商。②世业:世代相传的事业。
1.从全文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案:做一粒“读书种子”,重视读书,带动身边的人读书,并与实践相结合,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
2. 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交代“读书种子”一词的由来,引出议论的话题。引用黄庭坚的话,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文章第⑤段 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举例论证。举钟扬敢于“奇思妙想”,在上海滩涂中栽种红树林成功的事例具体论述了“‘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的观点。
4.从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自己的读书事例,谈谈你的体会。
答案:示例:读书滋养了我的心灵。阅读《平凡的世界》,孙少安对奋斗的坚持让我感动,让我明白了奋斗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孙少安不安于现状,立志改变乡村贫困的面貌,虽经历重重困境,始终不改初衷,最终走向成功。这本书充满正能量,让我更坚定了努力奋斗、赢得未来的信心。
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沸腾之夜
孙大光
自从我们进了大使馆的大礼堂后,这里就一直笼罩在紧张、兴奋的气氛之中。国际奥委会投票的程序极为严格、细致,甚至细致得让人感到有点儿烦琐。投票前的“准备活动”很多,有的人有些着急了。
屏幕上,评估委员会的报告讲完了。按照程序,下面就该投票了。
这时,大礼堂里的气氛越来越紧张,整个大礼堂里异常安静。人们脸上的表情都变得越来越严肃,两眼一刻不离地盯着大屏幕。
上海通用汽车公司派来参加声援的代表小沈悄悄来到我旁边:“太紧张了,我的心都要蹦出来了。”
投票终于开始了。
第一轮投票结束后,负责计票的是塞内加尔的委员姆巴依(他是个大法官,是何振梁多年的好朋友,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时他就非常支持我们)。我仔细地看着他的每个动作,他认真核对后,拿起一张纸——第一轮投票结果,站起来,走向主持人,把那张纸送给主持人,然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主持人宣布伊斯坦布尔被淘汰。这是预料之中的。
紧接着开始第二轮投票。
第二轮投票结束了,我两眼紧盯着姆巴依。
他反复进行核对。然后,他拿起一个信封。
啊,我的心动了一下。
他把一张纸——肯定是第二轮投票的结果,装进信封。啊!他把信封封上了!
“我们成功了!”
我镇静地、一字一句地脱口而出。
多年的申办经验告诉我:我们已经成功了!我已经看到,投票已经结束了,否则,姆巴依不会把信封封上。我已经看到,姆巴依脸上已经露出了轻松的感觉;这感觉告诉我,结果已经出来了,不需要再进行投票了,投票结束了。能在第二轮就胜出的只有中国北京!除北京外,没有任何一个城市有这个可能,巴黎不可能!多伦多更没可能!
“我们成功了!”
虽然我的声音不大,但旁边的人几乎都把眼睛转向了我。我的话使他们无比兴奋、激动。小沈悄悄过来,用力摇着我的胳膊,小声而急切地问:“真的吗?真的吗?我们真的成功了吗?”
“真的。我们成功了。”我一动没动,两眼直视前方。
随即,大家又把目光迅速转向大屏幕——
这时,姆巴依站起身来,拿着信封,走向萨马兰奇,把信封交给萨马兰奇。
我知道,孕育了十年的“火山”就要爆发了。
萨马兰奇带着他那一贯稳重的表情,慢慢地拿过信封,慢慢地拆开信封,慢慢地从里面拿出一张纸,慢慢地把这张纸打开,用眼睛看了一眼。然后,这位瘦瘦的、慈祥的西班牙老人开始慢慢地宣布:
“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的城市是:北京!”
整个大礼堂沸腾了!整个大使馆沸腾了!
无论是奥申委的工作人员,还是来自祖国各地的各界人员;无论是体育明星、文艺明星,还是政府官员、企业家;无论是男的,还是女的;无论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都相互祝贺、拥抱,喊的、叫的、哭的、笑的、蹦的、跳的、互相拍照的。人们暂时忘记了这是在哪里,忘记了烦恼,忘记了生活中或工作中的困难,忘记了一切!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第一次沸腾了!
中国人在异国他乡第一次像在国内一样沸腾了。大使馆里的每个人,都在尽情释放自己激动的情绪。每个角落都充斥着激动和喜悦,到处都是中国国旗,到处都是一片红……
莫斯科沸腾了!世界沸腾了!
这一刻属于北京!这一刻属于中国!
(节选自《中国申奥亲历记——两次申奥背后的故事》)
1. 结合下文,说说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①写大使馆的大礼堂内紧张、兴奋的气氛,为下文写两轮投票时大家的紧张心情以及北京申奥成功后人们的兴奋、沸腾做铺垫;②写国际奥委会投票程序的严格、细致,一方面突出了申奥的不易,另一方面突出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是名副其实的。
2. 阅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小沈与“我”的对话。
以点带面,突出表现了在大使馆的每个中国人心中都充满了紧张、兴奋之情。
3. 体会文中加点的词语,说说作者这样表达重复吗。为什么?
我们已经成功了!我已经看到,投票已经结束了,否则,姆巴依不会把信封封上。我已经看到,姆巴依脸上已经露出了轻松的感觉;这感觉告诉我,结果已经出来了,不需要再进行投票了,投票结束了。
不重复。作者连用六个“已经”,表明投票结果已经出炉,中国申奥成功已成定局,确信无疑,作者的自信与喜悦溢于言表。
4. 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排比;以铺排的内容、整齐的句式、高昂的气势,尽情抒发了北京申奥成功后大礼堂内中国人的激动、喜悦之情和“沸腾”之态。
四、作文
有人曾这样总结现代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把思考交给了电脑,把联系交给了手机,把行走交给了汽车,把健康交给了药丸……诚然,人们在过分追求便捷、享受便利时,无形中丢失了原来应该拥有甚至必须终生坚守的东西。作为中学生,也应该很好地自我反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是否曾丢失过什么?
请以《不该丢失的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可以叙写个人经历,也可以就此发表你的看法、感情等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精品练习题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蛮横(hèng) 逸事(yì) 舐干(shì) 调拔离间(jiàn)
B.野蛮(mán) 堕落(zhuì) 诬蔑(miè) 肆无忌惮(dàn)
C.严峻(jùn) 徘徊(huí) 祈祷(qí) 强词夺理(qiáng)
D.严峻(jùn) 反诘(jí) 奠定(diàn) 弄巧成拙(chū)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岐途 枯躁 相辅相成 分崩离析 B.湛蓝 挚爱 招摇撞骗 无可指摘
C.萦绕 总裁 名人轶事 精兵减政 D.嘹望 凋零 义愤填膺 理直气状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⑴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_____(A.诬陷B.诬蔑C.诽谤D.中伤)人,说什么"桃色事件",( )
⑵王阳明在院子里面对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________(A.探究B.考察C.探察D.观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
⑶下面我就要谈到我的第六个重要抉择,在1992年,开始花大的力量来________(A.扶植B.培植C.培养D.扶持)年轻人让年轻一代出来逐步取代我的作用。( )
⑷.而今,它的眼前突然呈现出更为开阔的视野,这_____(A.?显示?????B.?表现?????C.?凸显 D.突出)了它即将扮演的崭新角色的意义。(??? )
4.下列短语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无所畏惧 相辅相成 漫不经心 分崩离析
B.安分守己 怀疑求真 出类拔萃 细心呵护
C.中国学生 自然科学 传统教育 社会环境
D.阳光明媚 袖首旁观 栽种竹子 挑拨离间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恐惧伴随着他成长的各个阶段,并在他行将就木时,给他致命一击使其崩溃。
B.在接下来的几周里,他慢慢地变了;变得听话而不再故意作对,遇事能心平气和地商讨而不再强词夺理。
C.五年过去了,在这期间,整个世界分崩离析,所幸,奥林匹克主义并没有成为这场浩劫的牺牲品。
D.对于孩子的毛病,他总是不以为然,觉得这些毛病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请永远保存向往和平、向往自由、向往未来的美好愿望,反对战争、专制和恐怖主义。
B.通过“‘车让人”活动的开展,使我市交通秩序得到进一步改善。
C.学校举行的汉字听写大赛,极大地增加了我们学习和正确使用汉字的热情。
D.辽宁男篮之所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战绩,是因为他们团结协作、努力拼搏的结果。
7.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只要付出一个汉堡的钱,便可以得到一个作者在那段岁月所有的心思与时间。
②就算读到后来,看天还是天,看水还是水,但我们却可以构建不一样的精神世界。
③读书和旅行一样,是灵魂在别处的一次对话。
④如何拿智商来作乐?读书便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
⑤我想,这就是读书的意义,它能让你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这个世界。
A.④①②⑤③ B.⑤①④②③ C.③⑤①④② D.④①③②⑤
8.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选自《奥林匹克主义》(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年版)。
B.“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C.“你就去吗,小栓的爹?”是一个老女人的声音。
D.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光明小学开展了《让阅读陪伴我成长》主题读书活动。
9.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闻一多原名闻家骅,著有诗集《红烛》《死水》,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B.新月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到了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
C.《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作者是丁肇中,文章号召中国青年一代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D.王选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被誉为“当代的毕昇”“汉字激光照排之父”。
综合实践:某校八年级开展以“你好,冬奥会”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上图是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标识,请你向班上同学简要解说标识。
(2)有同学写了两句话,以此向世界各地朋友发出诚挚的邀请,请你仿照画线句子将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用那方块字,把盛情书写,片片雪花做请帖,请你来滑雪。
编个中国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来联欢。
11、结合语境补写两个句子,使其与前面语句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示例:结识古仁人,我赞赏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报负;我赞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赞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无私的爱国主义。
12、名著阅读(4分)
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回答下列小题。
他慢慢地掏出了手枪,枪口轻蔑地望着他的眼睛。他把枪放在膝盖上,狠狠地骂了起来:“老弟,这是冒牌的英雄主义!干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这是摆脱困境的最懦弱最容易的一种办法。生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你有没有试试去战胜这种生活呢?为了挣脱这个铁环,你已经竭尽全力了吗?你是不是已经忘了,在沃伦斯基新城附近,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不是终于排除万难攻克了那座城市吗?手枪收起来吧,这件事永远也不要告诉任何人。即使生活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善于生活,并使生活有意义而充实。”
⑴选段中的“他”指的是谁?“这件事永远也不要告诉任何人”中的“这件事”指哪件事?
⑵这段话是“他”的内心独白,从中你体会到“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二、课内语段阅读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①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②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自”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③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④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⑤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⑥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⑦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⑧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⑨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⑩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1.文章开头写“我”征文获奖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2.“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请用原文回答。
3.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文章第五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5.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三、课外语段阅读题
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17分)
一起做“读书种子”
①"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宋代的黄庭坚。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①皆当世业,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②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读书、重视传承,千百年来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禀赋。
③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事。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彭德怀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在彭德怀的关心督促下,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养成了读书习惯,终身受益。
④“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无形的,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需目染、潜移默化。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
⑤“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精”,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钟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以新内涵。世人常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⑥今天,我们提倡有质量有分量的阅读,注重阅读率的同时更加注重“阅读力”,正需要像“读书种子”一样痴迷知识学问之中。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少一点人云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到新高度。
[注]①四民:士、农、工、商。②世业:世代相传的事业。
1.从全文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2. 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章第⑤段 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从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自己的读书事例,谈谈你的体会。
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沸腾之夜
孙大光
自从我们进了大使馆的大礼堂后,这里就一直笼罩在紧张、兴奋的气氛之中。国际奥委会投票的程序极为严格、细致,甚至细致得让人感到有点儿烦琐。投票前的“准备活动”很多,有的人有些着急了。
屏幕上,评估委员会的报告讲完了。按照程序,下面就该投票了。
这时,大礼堂里的气氛越来越紧张,整个大礼堂里异常安静。人们脸上的表情都变得越来越严肃,两眼一刻不离地盯着大屏幕。
上海通用汽车公司派来参加声援的代表小沈悄悄来到我旁边:“太紧张了,我的心都要蹦出来了。”
投票终于开始了。
第一轮投票结束后,负责计票的是塞内加尔的委员姆巴依(他是个大法官,是何振梁多年的好朋友,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时他就非常支持我们)。我仔细地看着他的每个动作,他认真核对后,拿起一张纸——第一轮投票结果,站起来,走向主持人,把那张纸送给主持人,然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主持人宣布伊斯坦布尔被淘汰。这是预料之中的。
紧接着开始第二轮投票。
第二轮投票结束了,我两眼紧盯着姆巴依。
他反复进行核对。然后,他拿起一个信封。
啊,我的心动了一下。
他把一张纸——肯定是第二轮投票的结果,装进信封。啊!他把信封封上了!
“我们成功了!”
我镇静地、一字一句地脱口而出。
多年的申办经验告诉我:我们已经成功了!我已经看到,投票已经结束了,否则,姆巴依不会把信封封上。我已经看到,姆巴依脸上已经露出了轻松的感觉;这感觉告诉我,结果已经出来了,不需要再进行投票了,投票结束了。能在第二轮就胜出的只有中国北京!除北京外,没有任何一个城市有这个可能,巴黎不可能!多伦多更没可能!
“我们成功了!”
虽然我的声音不大,但旁边的人几乎都把眼睛转向了我。我的话使他们无比兴奋、激动。小沈悄悄过来,用力摇着我的胳膊,小声而急切地问:“真的吗?真的吗?我们真的成功了吗?”
“真的。我们成功了。”我一动没动,两眼直视前方。
随即,大家又把目光迅速转向大屏幕——
这时,姆巴依站起身来,拿着信封,走向萨马兰奇,把信封交给萨马兰奇。
我知道,孕育了十年的“火山”就要爆发了。
萨马兰奇带着他那一贯稳重的表情,慢慢地拿过信封,慢慢地拆开信封,慢慢地从里面拿出一张纸,慢慢地把这张纸打开,用眼睛看了一眼。然后,这位瘦瘦的、慈祥的西班牙老人开始慢慢地宣布:
“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的城市是:北京!”
整个大礼堂沸腾了!整个大使馆沸腾了!
无论是奥申委的工作人员,还是来自祖国各地的各界人员;无论是体育明星、文艺明星,还是政府官员、企业家;无论是男的,还是女的;无论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都相互祝贺、拥抱,喊的、叫的、哭的、笑的、蹦的、跳的、互相拍照的。人们暂时忘记了这是在哪里,忘记了烦恼,忘记了生活中或工作中的困难,忘记了一切!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第一次沸腾了!
中国人在异国他乡第一次像在国内一样沸腾了。大使馆里的每个人,都在尽情释放自己激动的情绪。每个角落都充斥着激动和喜悦,到处都是中国国旗,到处都是一片红……
莫斯科沸腾了!世界沸腾了!
这一刻属于北京!这一刻属于中国!
(节选自《中国申奥亲历记——两次申奥背后的故事》)
1. 结合下文,说说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2. 阅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小沈与“我”的对话。
3. 体会文中加点的词语,说说作者这样表达重复吗。为什么?
我们已经成功了!我已经看到,投票已经结束了,否则,姆巴依不会把信封封上。我已经看到,姆巴依脸上已经露出了轻松的感觉;这感觉告诉我,结果已经出来了,不需要再进行投票了,投票结束了。
4. 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四、作文
有人曾这样总结现代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把思考交给了电脑,把联系交给了手机,把行走交给了汽车,把健康交给了药丸……诚然,人们在过分追求便捷、享受便利时,无形中丢失了原来应该拥有甚至必须终生坚守的东西。作为中学生,也应该很好地自我反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是否曾丢失过什么?
请以《不该丢失的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可以叙写个人经历,也可以就此发表你的看法、感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