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古代诗歌五首》3课时课件(共91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0《古代诗歌五首》3课时课件(共91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01 22:45:29

文档简介

(共91张PPT)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望岳
登飞来峰
游山西村
己亥杂诗
古代诗歌
五首
1.了解五首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丰富文化积淀。
3.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悠悠( ) 怆然( )涕( )
岱宗( ) 决眦( ) 凌( )
吟鞭( ) 遮( ) 拄杖( )
叩门( ) 豚( ) 箫鼓( )
缘( ) 衣冠( ) 天涯( )
yōu
chuànɡ

dài

línɡ
yín
zhē
zhǔ
kòu
tún
xiāo
yuán
ɡuān

《望岳》赏析


第一课时
点我朗读
问:我们该如何赏析这首诗歌呢?
本课目标:
1.古诗词的赏析方法;
2.古诗词赏析题的答题方法。
目标一----赏析诗歌方法
第一步:看题目。
圈出题眼。概括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初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望 岳

内容:描写泰山(意象)的山水诗。
问:作者眼中的泰山是什么样子呢?

泰山,又名岱宗,为五岳之首。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巍峨险峻,名气很大,文化内涵很深,历代文人墨客多慕名登临,赋诗题词。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远望:雄伟高大
连绵不断
你想知道泰山是什么样子的吗?从齐到鲁都望不尽它青青的山色。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近望:拟人,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集中在泰山,山南山北的明暗由高拔的岱宗分割。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细望:心情激荡
雄浑壮阔
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赏析诗歌
第二步:看主体。
圈出句眼,包括关键字、词、主旨句(名句)。
第二步:看主体。
利于把握诗歌的内容,表现手法,思想感情,语言风格和意境。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愿望:不畏艰险
勇于攀高
终要登山泰山顶峰,放眼望去,四周重重山峦都显得渺小了。
问:看主体,赏析出哪些知识点?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实 决眦入归鸟。
虚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手法:
视角不同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意境:
雄阔明朗;
风格:
雄浑壮阔;
主旨:
勇于攀高
象征?
赏析诗歌
第三步:看作者。
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所经历的事,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作品总会打上时代的烙印。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寻找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线索。背景决定了诗歌的题材、思想情感和语言风格。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象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看做一带代宗师,被尊称为“诗圣”。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
(二)长安十年时期
(三)战乱流离时期
(四)漂泊西南时期
读书、壮游(35岁以前):盛唐,国家繁荣,人民安定,怀揣登科入世的理想,喜吟山水,寄托情怀。
诗风雄浑壮阔;
长安求职(35-44岁):困顿十年,44岁受任为官。
陷贼与为官(44-48岁):公元755年发生安史之乱,长安陷落,杜甫流亡,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获,押至长安。因官小职低,未被囚。次年四月,逃归凤翔肃宗行在,被任命为左拾遗。759年七月,杜甫弃官,先往秦州,又往成都。
漂泊西南(48-59岁逝世):先在成都草堂,后漂泊,死在由潭州到岳阳的一条船上。
诗风沉郁顿挫。
这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当时年轻的诗人离开长安,到兖州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yǎn)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过着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从诗歌中你能看到一个怎样的杜甫?
答:这是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诗,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杜甫。
思想感情:不畏艰险,勇于攀高 积极进取 , 实现抱负。
我们赏析出了什么?
从写作题材来说:
《望岳》以五岳之首泰山为写作对象(意象),是一首山水诗。泰山巍峨、高大、秀丽、神奇,使人振奋与昂扬;
从表现手法来说:
《望岳》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从写作背景来说:
《望岳》写于社会繁荣的开元盛世,诗人生活优越,是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笔端自然洋溢着蓬勃的朝气;
从风格来说:雄浑壮阔。





从思想感情来说:
《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展现的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气概,体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及实现抱负的雄心壮志。
从意境来说:
通过描写雄伟高大,神奇秀丽,巍峨险峻的泰山,创造了积极昂扬,明朗雄阔的意境。




赏析方法小结
一、看题目,圈题眼。
二、看主体,圈句眼。
三、看作者,明情感。
明确题材内容,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感情,语言风格和意境。
问:如何解答古诗词赏析题?寻找古诗词赏析题的答题方法。
目标二----赏析题的答题方法
答题方法(字)
问:“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
答: “割”是“分割”的意思,山前为阳,山后为阴,“割”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泰山高大巍峨。

含义+手法+表达作用
答题方法(句)
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句是虚写,意思是“终要登上泰山顶峰,看四周重山都显得渺小了”。 诗人借描绘泰山的高大巍峨表达了不畏艰险、勇于攀高的气魄,体现了青年杜甫誓要攀登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手法+内容+思想感情
答题方法(篇)
问:《望岳》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是一首山水诗,诗人借描绘泰山的高大巍峨,表达了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气魄,体现了青年杜甫誓要攀登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手法+通过(描写)…+表达了…
古诗词赏析题答题方法总结
1.(字):含义+手法+表达作用
2.(句):手法+内容+思想感情
3.(篇):类别+手法+通过(描写)…+表达了…
望岳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远望 绵延不绝、树木苍翠
近望 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细望 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不畏艰难 极望天地——抒情
气象雄伟
胸怀博大
结构梳理
《登幽州台歌》
第二课时
《登飞来峰》
赏析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点我朗读
陈子昂(约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有诗集《感遇诗》《陈伯玉集》等传世。
作者简介
通天元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参谋陈子昂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陈子昂又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挫,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一诗。
背景链接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前:过去。
后:未来。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诗意: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诗意解读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指眼泪。
诗意: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
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粗笔勾勒,凸现宇宙天地的浩茫宽广和古今人事的沧桑易变。
抒发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1.“念天地之悠悠”,你是怎样对“悠悠”一词作出赏析的?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深入探究
2.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情感: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叹。
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典型的社会意义。
主旨把握
登幽州台歌


悠悠
怆然
寂寞苦闷
结构梳理
登飞来峰
王安石
点我朗读
飞来峰又叫灵鹫峰,位于浙江杭州灵隐寺前。高168米。有“东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种称呼,为西湖八大景之一。飞来峰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秀丽绝伦。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锋棱如峭。
飞来峰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谥号“文”,世称王文公。其诗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作者简介
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登飞来峰》这首诗。
背景链接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听说塔上鸡叫时能看见朝阳升起。
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双眼,
只因为身体站在山的最高峰。
飞来山: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闻:听说。
千寻:极言塔高。形容高耸。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诗意:飞来峰上耸立着很高很高的塔,听到鸡叫时可以望见旭日东升。
诗意解读
1.“闻说鸡鸣见日升”是什么样的景象?有何用意?
这句诗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
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缘 :因为。
眼:视线。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意: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最高层:最高处。比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2.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的作用是什么?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3.最后一句话阐明了怎样的哲理?
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本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的思想理念,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登飞来峰
写景
议论
千寻之塔——极言其高
鸡鸣见日——衬塔高耸
不畏遮目——站得高、看得远
身在最高层——语意双关
坚定果断
无私无畏
结构梳理
《游山西村》
第三课时
《己亥杂诗》
赏析
游山西村
陆游
点我朗读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代表作有《剑南诗稿》《放翁逸稿》等。
作者简介
宋孝宗乾道三年初春,陆游罢官闲居在家,心情相当复杂,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背景链接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豚:小猪,这里指猪肉。
诗意:不要取笑农人自酿的腊酒不好,丰收年他们待客也会宰鸡杀猪。
莫:不要。
腊酒:腊月所酿的酒。
诗歌解读
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渲染出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意:山峦重叠,溪水曲折,似乎让人怀疑前无路径,不料柳暗花明之处又一村。豁然开朗,村舍俨然。
疑:怀疑。
暗:暗淡。
2.试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该句的妙处,不仅仅在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且在于“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
这一联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西村而周围山峦重叠、流水萦绕的迷路之感,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所见的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
你在学习、生活中有否遇到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况?谈谈你的感受。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吹着箫打着鼓。
指古代立春后祭祀土神的活动。这里指举行春社的日子。
诗意:乐声伴随着人们,方知春社节日将至,村民衣饰简朴犹有古老民风。
保留着淳朴的古代风俗。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若:如果。
闲乘月:趁着月夜闲游。
诗意:从今若能容许我清闲无事,乘月漫游,我会拄着拐杖随时敲开你家门。
拄:拄着。
无时: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3.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诗人发表的感概。因为主人殷勤,所以客人留恋,表达了诗人对
农家好客习俗和古朴的农
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表现农家的淳朴好客。
蕴含生活哲理,比喻困境中往往蕴含着希望。
写出山西村淳朴的风土人情。
表达了作者留恋之情和对此行的由衷感慨。
中心:表达了作者对山村生活的喜爱。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游山西村 陆游
游山西村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农家——丰年足食物
村外——景色优美
村内——民风古朴
希望——随时做客
喜庆欢悦
无限向往
结构梳理
《己亥杂诗》
龚自珍
点我朗读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史学家、诗人,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其诗、文、词诸体兼长,学识渊博,行文独具个性,于写实中寄托深思,后人辑有《龚自珍全集》。
作者简介
清道光十九年(1839)是己亥年,龚自珍辞官南归。正值暮春时节,夹花生树,日暮风起,残红一片。点点飞花,忽然惹起了一股浓浓的离别之情,于是他情不自禁地挥动马鞭吟出了《己亥杂诗》这首诗。
背景链接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 亥 杂 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百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无限。这里形容作者离别京城时的无限愁绪。
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
旧读xiá,与二、四两句同韵。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指作者将要去的地方远离京城。
诗意:夕阳西下,不尽的离愁油然而生,我吟诗作赋,挥鞭东指,从此便是辞官浪迹天涯路了。
东方故里。
诗歌解读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包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感慨中表现出作者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
诗意:那缤纷的落花并不是没有感情,它们化作沃土后,更加呵护滋养着花儿。
比喻
2.怎样理解结尾的主旨句?
“落红”喻辞官,“春泥”喻平民百姓,“花”喻朝廷,诗人看到落红想到自己,虽然花儿已谢,但没有终结自己的使命,而是要回到滋养它的泥土中去,化为春泥,为养护来年新开的花朵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在这里,诗人以落花自比,在形象的比喻中表现出一种不甘自弃、昂扬奋进的精神。
对国家民族的那
份执著的忠忱。
不甘于沉沦,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
主题意义
牺牲自己,培养后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落红”的形象,就成了
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满载离愁,远归故里
自比落红,仍可护花
虽辞官归乡,
仍心系报国。
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意思:虽辞官回乡,仍思为国效力,希望有新奉献的思想。
己亥杂诗
辞官南归
不甘沉沦
为国效力
表明心志
失落离愁
甘愿奉献
离情浩荡
肠断天涯
落红有情
化泥护花
结构梳理
1.背诵这五首诗歌。
2.你是否也有过登山经历?体会《望岳》和《登飞来峰》的感觉,并将自己的登山感受写下来。
3.收集古诗中的哲理性名句。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 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反复诵读,背诵诗歌。
2.品味经典的诗句,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的主旨,感受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展示课件,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诗歌中汲取古人的精神营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灿烂悠久的文化的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反复诵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品味经典的诗句,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的主旨,感受作者的情感。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望岳》赏析
本课目标:
1.古诗词的赏析方法;
2.古诗词赏析题的答题方法。
一、目标一----赏析诗歌方法
第一步:看题目。圈出题眼。概括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初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1.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是什么性质的诗?
答案示例:“望”。是描写泰山(意象)的山水诗。
2.作者眼中的泰山是什么样子呢?
(补充资料:泰山,又名岱宗,为五岳之首。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巍峨险峻,名气很大,文化内涵很深,历代文人墨客多慕名登临,赋诗题词。)
3.围绕“望”字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示例: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你想知道泰山是什么样子的吗?从齐到鲁都望不尽它青青的山色。
远望:雄伟高大 连绵不断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集中在泰山,山南山北的明暗由高拔的岱宗分割。
近望:拟人,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3)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细望:心情激荡 雄浑壮阔
第二步:看主体。圈出句眼,包括关键字、词、主旨句(名句)。利于把握诗歌的内容,表现手法,思想感情,语言风格和意境。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终要登山泰山顶峰,放眼望去,四周重重山峦都显得渺小了。
愿望:不畏艰险 勇于攀高
4.看主体,我们赏析出哪些知识点?
答案示例:
(1)实写和虚写。
实写: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虚写: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手法: 视角不同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3)意境:雄阔明朗
(4)风格:雄浑壮阔
(5)主旨:勇于攀高
第三步:看作者。
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所经历的事,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作品总会打上时代的烙印。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寻找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线索。背景决定了诗歌的题材、思想情感和语言风格。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象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看做一带代宗师,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的创作历程: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
(二)长安十年时期
(三)战乱流离时期
(四)漂泊西南时期
读书、壮游(35岁以前):盛唐,国家繁荣,人民安定,怀揣登科入世的理想,喜吟山水,寄托情怀。
诗风雄浑壮阔;
长安求职(35-44岁):困顿十年,44岁受任为官。
陷贼与为官(44-48岁):公元755年发生安史之乱,长安陷落,杜甫流亡,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获,押至长安。因官小职低,未被囚。次年四月,逃归凤翔肃宗行在,被任命为左拾遗。759年七月,杜甫弃官,先往秦州,又往成都。
漂泊西南(48-59岁逝世):先在成都草堂,后漂泊,死在由潭州到岳阳的一条船上。
诗风沉郁顿挫。
这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当时年轻的诗人离开长安,到兖州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yǎn)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过着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思考:
1.从诗歌中你能看到一个怎样的杜甫?
答案示例:这是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诗,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杜甫。
2.小结我们赏析出了什么?
答案示例:
(1)从写作题材来说:
《望岳》以五岳之首泰山为写作对象(意象),是一首山水诗。泰山巍峨、高大、秀丽、神奇,使人振奋与昂扬;
(2)从表现手法来说:
《望岳》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3)从写作背景来说:
《望岳》写于社会繁荣的开元盛世,诗人生活优越,是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笔端自然洋溢着蓬勃的朝气;
(4)从风格来说:雄浑壮阔。
(5)从思想感情来说:
《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展现的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气概,体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及实现抱负的雄心壮志。
(6)从意境来说:
通过描写雄伟高大,神奇秀丽,巍峨险峻的泰山,创造了积极昂扬,明朗雄阔的意境。
二、目标二----赏析题的答题方法
(一)如何解答古诗词赏析题?寻找古诗词赏析题的答题方法。
答题方法(字)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
答案示例:“割”是“分割”的意思,山前为阳,山后为阴,“割”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泰山高大巍峨。
明确:含义+手法+表达作用
答题方法(句)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这句是虚写,意思是“终要登上泰山顶峰,看四周重山都显得渺小了”。 诗人借描绘泰山的高大巍峨表达了不畏艰险、勇于攀高的气魄,体现了青年杜甫誓要攀登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明确:手法+内容+思想感情
答题方法(篇)
3.《望岳》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这是一首山水诗,诗人借描绘泰山的高大巍峨,表达了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气魄,体现了青年杜甫誓要攀登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明确:手法+通过(描写)…+表达了…
(二)古诗词赏析题答题方法总结
1.(字):含义+手法+表达作用
2.(句):手法+内容+思想感情
3.(篇):类别+手法+通过(描写)…+表达了…
三、本课小结
《望岳》中描绘泰山高大雄伟磅礴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以及诗人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显示出诗人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极富哲理性,充分显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创作才华。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赏析
《登幽州台歌》赏析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会进入古代诗歌的学习。诗歌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中独放异彩。而在众多诗人当中,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却屡受排挤,报国无门。他难寻知音,独上高楼,百感交集,悲从中来,于是写下了一首传唱千古的诗——《登幽州台歌》。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这位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陈子昂(661—702),唐代诗人、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2.知识链接
(1)背景资料
《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却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2)文体知识
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的诗歌均为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古体诗又称古风,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从诗句的字数看,一般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体。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和格律诗,是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包括绝句和律诗。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怆然(chuàng) 涕(tì) 
(2)古今异义

(3)词类活用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名词作状语,向前,向后)
(4)文言虚词

三、朗读指导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四、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2.全诗翻译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向前看不到古代的明君,向后看不到求才的明君。想到天地之广阔,历史之久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五、诗歌赏析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答案示例:向前看,古代贤君再也见不到了;向后看,后代的贤君又在哪里呢?一种茫然与无奈自然涌上诗人的心头。这两句诗俯仰古今,写时间之绵长,叹古时明君之不复见,悲怀才不遇之际遇。
变式: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情感: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叹。
2.“念天地之悠悠”,你是怎样对“悠悠”一词作出赏析的?
答案示例:“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3.《登幽州台歌》中,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在这泪中还包含着什么深层的精神?
答案示例:诗人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眼观天地,空间无边无际,而个人何其渺小!神游古今,时间无始无终,而一生何其短暂!再加上明君贤臣、英雄豪杰难追难待。于是,一种沉重和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袭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诗歌中所表现的不只是客体的浩渺,更有诗人在怆然流涕后的抗争与进取,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力图为国建功的积极精神。
4.诗人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案示例: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的形象。
六、深入探究
1.主旨探究
《登幽州台歌》的中心主题是什么?表现了什么?
答案示例:《登幽州台歌》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的社会意义。
2.试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答案示例:①空白法的运用。短短四句诗,给人留下偌大的空白,使不同的读者尽自己的想象去理解和阐释诗的内容和艺术境界:或苍茫凄凉,悲天悯人;或以境托物,直抒情怀……诗人于浩渺的时空之中设置了一个空白点,并在这个点上通过简洁的词语描绘,使诗达到了难以言说的艺术境界。
②对比的运用。本诗虽只有短短22字,却形成了多处对比:时间与空间的对比;时空合体的宇宙与人的对比;静与动的对比。通过这些对比,形成了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③情景交融,两相映照。诗歌的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台远望,写出空间的辽阔。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诗人则“独怆然而涕下”,那种孤独寂寞、悲哀苦闷流溢而出。景与情相互映照衬托,分外动人。
七、本诗小结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是陈子昂的压卷之作。诗中创造出了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本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代传诵的名篇。
板书设计:
个人的渺小

《登飞来峰》赏析
一、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谥号“文”,世称王文公。其诗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背景链接
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登飞来峰》这首诗。
三、赏析诗歌
1.读一读。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2.译一译。
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听说塔上鸡叫时能看见朝阳升起。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双眼,只因为身体站在山的最高峰。
3.解一解。
(1)《登飞来峰》主要写了什么?
答案示例:第一、二句写飞来峰上塔的形象,还虚写了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之景象。第三、四句写登塔的感想,抒发踌躇满志的情怀。
(2)“闻说鸡鸣见日升”是什么样的景象?有何用意?
答案示例:这句诗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
(3)《登飞来峰》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答案示例: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4)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示例: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5)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登飞来峰》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案示例: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才能不被眼前的利益蒙蔽,而能放眼大局,着眼于长远。
(6)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诗人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为什么?
答案示例:一因一果的倒置,突出了因“自缘身在最高层”的重要性,可见诗人构思的精深。
4.悟一悟。
(1)简要概括《登飞来峰》的中心主旨。
答案示例:《登飞来峰》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2)试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答案示例:
①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诗歌的前两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的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及其对前途的满怀信心,奠定了全诗感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富含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第四句比喻找到了正确的观察点,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②运用典故,巧妙隐喻。“浮云遮望眼”一句用典。据考证,西汉人曾用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诬陷,挑拨君臣关系,让皇帝受到蒙蔽。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唐朝的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就写过两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思是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一典故反其意而用,他说:因为我站得高,看得远,所以我不怕浮云遮住我的视线。表现出诗人作为一个变革家的广阔胸襟和昂扬精神。
四、本诗小结
《登飞来峰》是一首哲理诗。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地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借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以理入诗,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游山西村》《己亥杂诗》赏析
《游山西村》赏析:
一、新课导入
前两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三首古诗,体会了陈子昂、杜甫和王安石想要通过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徜徉在诗歌里,通过学习《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体会陆游和龚自珍的情感。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存诗9300多首,是中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其诗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诗词文集传世。
2.背景资料。
《游山西村》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3.检查预习。
订正字音
鸡豚(tún)      叩门(kòu)     
三、朗读指导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四、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浑:浑浊。
豚:小猪,诗中指猪肉。
闲乘月:趁着月明来闲游。
无时: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2.全诗翻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盛。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今后如果还能趁着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五、赏析诗歌
1.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答案示例:热情好客的村民;优美的景色;淳朴的风土人情。
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渲染出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渲染出了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
3.《游山西村》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答案示例: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变化的哲理。
4.请说说《游山西村》尾联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答案示例:尾联是全诗的总结,写主人殷勤、客人留恋。这不仅说明了诗人与当地村民相处得非常愉快融洽,也充分表露出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村村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感情,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
5.《游山西村》诗中哪句话揭示了深刻的道理?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它的理解。你在学习、生活中有否遇到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况?谈谈你的感受。
答案示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句的意思是: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无路可走,突然发现柳荫深深,鲜花明艳,眼前又是一个山村。这个村庄的风光更给了他深刻的启示: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出现坦途。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六、深入探究
1.《游山西村》的中心主旨是什么?表达了什么?
答案示例:《游山西村》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图,诗人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挚爱之情。他陶醉于山野风光和农村人情里,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的情感。
2.阅读《游山西村》,试着分析这首诗写作的特点。
答案示例:这首诗立意新巧,于白描中见意蕴。这首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的诗篇,题材比较普通,不同的是立意新巧,只用白描手法,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片段——见闻,通过每联一个层次的刻画来体现。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受到热情款待,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古朴民风,末写游村之感。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乡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中,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
七、本诗小结
《游山西村》是诗人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这首诗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诗人在语调极其自然亲切的诗句中向人们展示了农村自然风景之美、农民淳朴善良之美,并把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操融于其中。
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赏析
一、新课导入
二、作者介绍
龚自珍(1792—1841),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字璱人。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到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其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自珍全集》传世。
三、背景资料
《己亥杂诗(其五)》写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此年龚自珍出京都礼部,辞官南归。时值暮春时节,夹花生树,日暮风气,残红纷飞。看此景色,诗人油然而生一股浓浓的离别之情,于是他情不自禁地挥动马鞭,吟出了这首诗。
四、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己亥(hài)       吟(yín)
(2)词类活用 落红不是无情物(形容词作名词,花)
五、朗读指导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六、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
落红:落花。
2.全诗翻译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西下了,扬鞭东去从此辞官赴天涯。落花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化作春泥愿培育更多新花。
七、赏析诗歌
1.“浩荡离愁白日斜”,说说诗人为何而“愁”。
答案示例:诗人离开京城,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他为国家的命运而忧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命运而忧愁。
2.“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包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示例:无限感慨中表现出作者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
3.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答案示例:以落花为喻,表明了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现了诗人的壮怀,是传世名句。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八、深入探究
1.《己亥杂诗(其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示例:《己亥杂诗(其五)》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回归的喜悦,又有离别的愁绪,更有忠心报国,继续服务乡民的信念。
2.试着分析这首诗写作的特点。
答案示例:
①叙事和抒情有机结合。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②构思新颖奇特。本诗构思新颖奇特,诗人以花自喻,一改历代文人对花落泪、伤怀的情调,歌颂了落花献身护花育花的精神,从而表明自己虽离开朝廷,但愿为国家、社会、人民献身。这样的构思,使该诗充满了积极昂扬的格调,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九、本诗小结
《己亥杂诗(其五)》写出了诗人辞官南归的痛苦心情,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时时处处以国事民事为重的爱国情怀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十、练习设计
1.背诵这五首诗歌。
2.你是否也有过登山经历?体会《望岳》和《登飞来峰》的感觉,并将自己的登山感受写下来。
3.收集古诗中的哲理性名句。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代诗歌五首》同步检测卷(原卷版)
(满分:80分 时间:40分钟)
一、基础积累(16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
chuàng( )然  tì( )下  岱宗( ) 决眦( ) 鸡豚( ) xiāo( )鼓
2.文学常识填空。(7分)
(1)《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字伯玉,_____(朝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_________。
(2)《望岳》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__________诗人,被后人誉为“_____”,其诗被称为“_______”。
(3)《登飞来峰》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______(朝代)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___________________之一。
(4)《游山西村》作者陆游,字务观,号_______,越州山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_______诗人。
(5)《己亥杂诗(其五)》作者龚自珍,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人,清代_________家、文学家。
(6)我国的“五岳”是指东岳泰山、西岳_____、中岳_____、南岳_____和北岳_____。“岱宗夫如何”中的“岱宗”指泰山。
3.按要求默写。(6分)
(1)我们登上顶峰眺望远景,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感,大家纷纷拍照留影。(用杜甫《望岳》中的诗句填空)
(2)《游山西村》于写景中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己亥杂诗(其五)》中诗人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写出富有哲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精读(64分)
(一)登幽州台歌(11分)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解释下列词语。(4分)
(1)念:________。 (2)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怆然:_________________。 (4)涕:_________。
2.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2分)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什么人?(2分)

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3分)

(二)望 岳(13分)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齐鲁青未了 _____________ (2)荡胸生曾云 ____________
(3)决眦入归鸟 ____________ (4)会当凌绝顶 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有怎样的表达效用?(4分)
(1)造化钟神秀

(2)阴阳割昏晓

3.下列对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诗人由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2分)


(三)登飞来峰(15分)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解释下列词语。(3分)
(1)飞来山上千寻塔 千寻:________________
(2)自缘身在最高层 缘:____________
(3)不畏浮云遮望眼 眼: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2分)
3.“浮云”“最高层”分别有怎样的含义?(3分)


4.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5.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四)游山西村(14分)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解释下列词语。(5分)
(1)莫笑农家腊酒浑 浑:__________
(2)柳暗花明又一村。 柳暗花明:__________________
(3)衣冠简朴古风存 古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今若许闲乘月 若许:_____________
(5)拄杖无时夜叩门 无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诗体上看,这是一首 诗,全诗紧扣一个“ ”字,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叙述。(2分)
3.下面对本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肉和鱼肉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
B.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
C.“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人。
D.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4.本诗立意新巧,寓含哲理,尤其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请对这两句略做赏析。(4分)?



(五)己亥杂诗(其五)(11分)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解释下列的词。(2分)
(1)吟鞭东指即天涯 吟:_________ (2)落红不是无情物 落红:__________
2.这首诗的第一句是怎样写“离愁”的?(4分)


3.下面是对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的理解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前两句诗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诗人豪放洒脱的气概。
B.后两句诗以“落红”为喻,隐含着诗人对渺茫前途的幽怨。
C.这首诗将政治抱负与个人志向融为一体,通过抒情、叙事、议论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为振兴国家而奉献自己毕生精力乃至生命的豪情。
4.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2分)



《古代诗歌五首》同步检测卷(解析版)
(满分:80分 时间:40分钟)
一、基础积累(16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
chuàng(怆)然  tì(涕)下  岱宗(dài) 决眦(zì) 鸡豚(tún) xiāo(箫)鼓
2.文学常识填空。(7分)
(1)《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朝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2)《望岳》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3)《登飞来峰》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朝代)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4)《游山西村》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5)《己亥杂诗(其五)》作者龚自珍,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6)我国的“五岳”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和北岳恒山。“岱宗夫如何”中的“岱宗”指泰山。
3.按要求默写。(6分)
(1)我们登上顶峰眺望远景,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大家纷纷拍照留影。(用杜甫《望岳》中的诗句填空)
(2)《游山西村》于写景中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的诗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己亥杂诗(其五)》中诗人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写出富有哲理的句子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课内精读(64分)
(一)登幽州台歌(11分)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解释下列词语。(4分)
(1)念:想到。 (2)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3)怆然:悲伤的样子。 (4)涕:眼泪。
2.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2分)
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三个词答对一个即给分)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什么人?(2分)
“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3分)
把个人置于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二)望 岳(13分)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齐鲁青未了(不尽) (2)荡胸生曾云(同“层”)
(3)决眦入归鸟(眼眶) (4)会当凌绝顶(终当,终要)
2.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有怎样的表达效用?(4分)
(1)造化钟神秀
“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说明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2)阴阳割昏晓
像一把利剑把山南山北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
3.下列对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C )(3分)
A.诗人由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2分)
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与气概。
(三)登飞来峰(15分)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解释下列词语。(3分)
(1)飞来山上千寻塔 千寻:极言塔高。
(2)自缘身在最高层 缘:因为
(3)不畏浮云遮望眼 眼:视线。
2.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2分)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3.“浮云”“最高层”分别有怎样的含义?(3分)
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最高层:最高处,有两层含义。一指千寻塔的最高层,二指政治的最高层。
4.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飞来峰高耸入云,传说在飞来峰的千寻塔上可以听见天鸡鸣叫,可以目睹壮观的东方日出。诗人借神话传说侧面烘托出飞来峰的高大,为下文占据较高的立足点,树立远大目标的议论做铺垫,使议论更自然。
5.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3分)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四)游山西村(14分)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解释下列词语。(5分)
(1)莫笑农家腊酒浑 浑:浑浊
(2)柳暗花明又一村。 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3)衣冠简朴古风存 古风:有古人之风度也。
(4)从今若许闲乘月 若许:如果这样。
(5)拄杖无时夜叩门 无时: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2.从诗体上看,这是一首 诗,全诗紧扣一个“ ”字,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叙述。(2分)七言律 游
3.下面对本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肉和鱼肉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
B.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
C.“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人。
D.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解析:A项“豚”指猪肉而不是鱼肉;B项“春社”是古代立春后,祈求丰收的节日,“社戏”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C项“郁闷”“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人”的心理活动表述有误。)
4.本诗立意新巧,寓含哲理,尤其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请对这两句略做赏析。(4分)?
 赏析:这两句诗写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山重水复”写地形复杂,变化无穷,“疑”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又一村”则写出自己的欣喜之情。这两句现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难时,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现出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五)己亥杂诗(其五)(11分)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解释下列的词。(2分)
(1)吟鞭东指即天涯 吟:吟诗 (2)落红不是无情物 落红:落花。
2.这首诗的第一句是怎样写“离愁”的?(4分)
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意思对即可)
3.下面是对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的理解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B )(3分)
A.前两句诗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诗人豪放洒脱的气概。
B.后两句诗以“落红”为喻,隐含着诗人对渺茫前途的幽怨。
C.这首诗将政治抱负与个人志向融为一体,通过抒情、叙事、议论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为振兴国家而奉献自己毕生精力乃至生命的豪情。
4.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2分)
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或: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五首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丰富文化积淀。
3.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这五首古诗,注意节奏和韵律,直至会背诵默写。
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古诗
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的诗歌均为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古体诗又称古风,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从诗句的字数看,一般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体。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和格律诗,是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包括绝句和律诗。
2.杂诗
指兴致不一,不拘流例,遇物即言之诗。有两类:(1)指杂体诗。即兴而作,随心而述。代表性的有回文诗、字谜诗、打油诗等。这些诗各有特点,有些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深受人们的喜爱,流传至今。如初唐诗人沈佺期的《杂诗三首》。(2)随感而作的无题诗,指写随机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可以作为单首诗名,也可以作为组诗名。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是作者将自己在己亥年南归北上往返途中的见闻感受写成了三百余首杂诗,统名于此。
二、预习任务
1.结合注释,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2.诵读五首诗,同桌互说诗意。将翻译写在旁批上。
三、预习检测
(一)走进作品 了解作者
1.《登幽州台歌》选自 ,作者 , 代(朝代) 家。字 ,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2.《望岳》选自《 》作者 ,字 ,尝自称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 ”,与李白并称“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3.《登飞来峰》选自《 》 ,作者 ,字 ,号 ,人称 。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人。世人称“王荆公”。北宋著名的 家、 家、 家、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4.《游山西村》选自《 》,作者 ,字 ,号 。宋代爱国诗人、词人。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5
5.《己亥杂诗》选自《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字_______,号_______。___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二)感知内容 把握诗意
1.《望岳》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 的___________气势和 的景色。
2.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3.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4.从“丰年待客足鸡豚”能够看出村里人 的特点,全诗表现 的气氛。
5.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课中导读】
《望岳》导读
一、目标一----赏析诗歌方法
第一步:看题目。圈出题眼。概括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初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1.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是什么性质的诗?

2.围绕“望”字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远望:
近望:
细望:
第二步:看主体。圈出句眼,包括关键字、词、主旨句(名句)。利于把握诗歌的内容,表现手法,思想感情,语言风格和意境。
愿望:
3.纵观全诗,我们赏析出哪些知识点?
(1)实写和虚写。
实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虚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手法: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意境:_____________
(4)风格:_____________
(5)主旨:_____________
第三步:看作者。
这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当时年轻的诗人离开长安,到兖州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yǎn)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过着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思考:
从诗歌中你能看到一个怎样的杜甫?

二、目标二----赏析题的答题方法
(一)如何解答古诗词赏析题?寻找古诗词赏析题的答题方法。
答题方法(字)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

明确:含义+手法+表达作用
答题方法(句)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手法+内容+思想感情
答题方法(篇)
3.《望岳》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手法+通过(描写)…+表达了…
《登幽州台歌》导读
一、诗歌赏析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变式: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联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天地之悠悠”,你是怎样对“悠悠”一词作出赏析的?


3.《登幽州台歌》中,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在这泪中还包含着什么深层的精神?



4.诗人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二、深入探究
1.主旨探究
《登幽州台歌》的中心主题是什么?表现了什么?


2.试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①_________________。短短四句诗,给人留下偌大的空白,使不同的读者尽自己的想象去理解和阐释诗的内容和艺术境界:或苍茫凄凉,悲天悯人;或以境托物,直抒情怀……诗人于浩渺的时空之中设置了一个空白点,并在这个点上通过简洁的词语描绘,使诗达到了难以言说的艺术境界。
②_________________。本诗虽只有短短22字,却形成了多处对比:时间与空间的对比;时空合体的宇宙与人的对比;静与动的对比。通过这些对比,形成了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歌的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台远望,写出空间的辽阔。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诗人则“独怆然而涕下”,那种孤独寂寞、悲哀苦闷流溢而出。景与情相互映照衬托,分外动人。

《登飞来峰》导读
一、赏析诗歌
1.《登飞来峰》主要写了什么?

2.“闻说鸡鸣见日升”是什么样的景象?有何用意?

3.《登飞来峰》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4.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的作用是什么?

5.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登飞来峰》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6.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诗人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为什么?

二、深入探究
1.简要概括《登飞来峰》的中心主旨。

2.试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歌的前两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的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及其对前途的满怀信心,奠定了全诗感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富含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第四句比喻找到了正确的观察点,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浮云遮望眼”一句用典。据考证,西汉人曾用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诬陷,挑拨君臣关系,让皇帝受到蒙蔽。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唐朝的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就写过两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思是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一典故反其意而用,他说:因为我站得高,看得远,所以我不怕浮云遮住我的视线。表现出诗人作为一个变革家的广阔胸襟和昂扬精神。
《游山西村》导读
一、赏析诗歌
1.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渲染出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3.《游山西村》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4.请说说《游山西村》尾联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5.《游山西村》诗中哪句话揭示了深刻的道理?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它的理解。你在学习、生活中有否遇到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况?谈谈你的感受。



二、深入探究
1.《游山西村》的中心主旨是什么?表达了什么?


2.阅读《游山西村》,试着分析这首诗写作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的诗篇,题材比较普通,不同的是立意新巧,只用白描手法,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片段——见闻,通过每联一个层次的刻画来体现。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次写_______________,复写_____________,末写__________。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乡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中,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

《己亥杂诗》导读
一、赏析诗歌
1.“浩荡离愁白日斜”,说说诗人为何而“愁”。

2.“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包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二、深入探究
1.《己亥杂诗(其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试着分析这首诗写作的特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②_________________。本诗构思新颖奇特,诗人以花自喻,一改历代文人对花落泪、伤怀的情调,歌颂了落花献身护花育花的精神,从而表明自己虽离开朝廷,但愿为国家、社会、人民献身。这样的构思,使该诗充满了积极昂扬的格调,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三、练习设计
1.背诵这五首诗歌。
2.你是否也有过登山经历?体会《望岳》和《登飞来峰》的感觉,并将自己的登山感受写下来。
3.收集古诗中的哲理性名句。
【课后导练】
一、汉字标拼音,拼音填汉字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yōuyōu( ),独chuàng( )然而tì( )下。
2.岱( )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入zì ( )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míng( )见日升。不畏浮云遮( )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莫笑农家là( )酒hún( ),丰年留客足鸡tún(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Xiāo( )鼓追suí( )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 )无时夜叩( ) 门。
5.浩dang( )离愁白日斜( ),吟鞭( )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默写
1.《登幽州台歌》中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望岳》表达了不畏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登飞来峰》中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和不畏艰难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游山西村》表明农村习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已亥杂诗》中写与“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相近意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答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诗蕴含了什么深刻的哲理?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你认为这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五首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丰富文化积淀。
3.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这五首古诗,注意节奏和韵律,直至会背诵默写。
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古诗
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的诗歌均为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古体诗又称古风,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从诗句的字数看,一般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体。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和格律诗,是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包括绝句和律诗。
2.杂诗
指兴致不一,不拘流例,遇物即言之诗。有两类:(1)指杂体诗。即兴而作,随心而述。代表性的有回文诗、字谜诗、打油诗等。这些诗各有特点,有些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深受人们的喜爱,流传至今。如初唐诗人沈佺期的《杂诗三首》。(2)随感而作的无题诗,指写随机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可以作为单首诗名,也可以作为组诗名。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是作者将自己在己亥年南归北上往返途中的见闻感受写成了三百余首杂诗,统名于此。
二、预习任务
1.结合注释,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2.诵读五首诗,同桌互说诗意。将翻译写在旁批上。
三、预习检测
(一)走进作品 了解作者
1.《登幽州台歌》选自 ,作者 , 代(朝代) 家。字 ,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2.《望岳》选自《 》作者 ,字 ,尝自称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 ”,与李白并称“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3.《登飞来峰》选自《 》 ,作者 ,字 ,号 ,人称 。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人。世人称“王荆公”。北宋著名的 家、 家、 家、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4.《游山西村》选自《 》,作者 ,字 ,号 。宋代爱国诗人、词人。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5
5.《己亥杂诗》选自《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字_______,号_______。___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答案:
1、《陈子昂集》 陈子昂 唐 文学 伯玉
2、《杜诗详注》 杜甫 子美 少陵野老 诗圣 李杜 诗史
3、《王荆文公诗笺注》 王安石 介甫 半山 王文公 思想 政治 文学
4、《剑南诗稿校注》 陆游 务观 放翁
5、《龚自珍全集》 龚自珍 璱人 定盦 清
(二)感知内容 把握诗意
1.《望岳》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 的___________气势和 的景色。
望 高大雄伟 神奇秀丽
2.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3.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4.从“丰年待客足鸡豚”能够看出村里人 的特点,全诗表现 的气氛。
热情好客 热烈或和谐
5.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人以落红自喻,以落红护花生动形象地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

【课中导读】
《望岳》导读
一、目标一----赏析诗歌方法
第一步:看题目。圈出题眼。概括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初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1.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是什么性质的诗?
答案示例:“望”。是描写泰山(意象)的山水诗。
2.围绕“望”字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远望:雄伟高大 连绵不断
近望:拟人,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细望:心情激荡 雄浑壮阔
第二步:看主体。圈出句眼,包括关键字、词、主旨句(名句)。利于把握诗歌的内容,表现手法,思想感情,语言风格和意境。
愿望:不畏艰险 勇于攀高
3.纵观全诗,我们赏析出哪些知识点?
(1)实写和虚写。
实写: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虚写: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手法: 视角不同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3)意境:雄阔明朗
(4)风格:雄浑壮阔
(5)主旨:勇于攀高
第三步:看作者。
这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当时年轻的诗人离开长安,到兖州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yǎn)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过着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思考:
从诗歌中你能看到一个怎样的杜甫?
答案示例:这是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诗,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杜甫。
二、目标二----赏析题的答题方法
(一)如何解答古诗词赏析题?寻找古诗词赏析题的答题方法。
答题方法(字)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
答案示例:“割”是“分割”的意思,山前为阳,山后为阴,“割”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泰山高大巍峨。
明确:含义+手法+表达作用
答题方法(句)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这句是虚写,意思是“终要登上泰山顶峰,看四周重山都显得渺小了”。 诗人借描绘泰山的高大巍峨表达了不畏艰险、勇于攀高的气魄,体现了青年杜甫誓要攀登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明确:手法+内容+思想感情
答题方法(篇)
3.《望岳》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这是一首山水诗,诗人借描绘泰山的高大巍峨,表达了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气魄,体现了青年杜甫誓要攀登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明确:手法+通过(描写)…+表达了…
(二)古诗词赏析题答题方法总结
1.(字):含义+手法+表达作用
2.(句):手法+内容+思想感情
3.(篇):类别+手法+通过(描写)…+表达了…

《登幽州台歌》导读
一、诗歌赏析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答案示例:向前看,古代贤君再也见不到了;向后看,后代的贤君又在哪里呢?一种茫然与无奈自然涌上诗人的心头。这两句诗俯仰古今,写时间之绵长,叹古时明君之不复见,悲怀才不遇之际遇。
变式: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情感: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叹。
2.“念天地之悠悠”,你是怎样对“悠悠”一词作出赏析的?
答案示例:“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3.《登幽州台歌》中,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在这泪中还包含着什么深层的精神?
答案示例:诗人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眼观天地,空间无边无际,而个人何其渺小!神游古今,时间无始无终,而一生何其短暂!再加上明君贤臣、英雄豪杰难追难待。于是,一种沉重和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袭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诗歌中所表现的不只是客体的浩渺,更有诗人在怆然流涕后的抗争与进取,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力图为国建功的积极精神。
4.诗人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案示例: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的形象。
二、深入探究
1.主旨探究。
《登幽州台歌》的中心主题是什么?表现了什么?
答案示例:《登幽州台歌》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的社会意义。
2.试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答案示例:
①空白法的运用。短短四句诗,给人留下偌大的空白,使不同的读者尽自己的想象去理解和阐释诗的内容和艺术境界:或苍茫凄凉,悲天悯人;或以境托物,直抒情怀……诗人于浩渺的时空之中设置了一个空白点,并在这个点上通过简洁的词语描绘,使诗达到了难以言说的艺术境界。
②对比的运用。本诗虽只有短短22字,却形成了多处对比:时间与空间的对比;时空合体的宇宙与人的对比;静与动的对比。通过这些对比,形成了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③情景交融,两相映照。诗歌的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台远望,写出空间的辽阔。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诗人则“独怆然而涕下”,那种孤独寂寞、悲哀苦闷流溢而出。景与情相互映照衬托,分外动人。

《登飞来峰》导读
一、赏析诗歌
1.《登飞来峰》主要写了什么?
答案示例:第一、二句写飞来峰上塔的形象,还虚写了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之景象。第三、四句写登塔的感想,抒发踌躇满志的情怀。
2.“闻说鸡鸣见日升”是什么样的景象?有何用意?
答案示例:这句诗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
3.《登飞来峰》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答案示例: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4.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示例: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5.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登飞来峰》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案示例: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才能不被眼前的利益蒙蔽,而能放眼大局,着眼于长远。
6.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诗人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为什么?
答案示例:一因一果的倒置,突出了因“自缘身在最高层”的重要性,可见诗人构思的精深。
二、深入探究
1.简要概括《登飞来峰》的中心主旨。
答案示例:《登飞来峰》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2.试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答案示例:
①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诗歌的前两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的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及其对前途的满怀信心,奠定了全诗感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富含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第四句比喻找到了正确的观察点,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②运用典故,巧妙隐喻。“浮云遮望眼”一句用典。据考证,西汉人曾用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诬陷,挑拨君臣关系,让皇帝受到蒙蔽。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唐朝的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就写过两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思是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一典故反其意而用,他说:因为我站得高,看得远,所以我不怕浮云遮住我的视线。表现出诗人作为一个变革家的广阔胸襟和昂扬精神。
《游山西村》导读
一、赏析诗歌
1.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答案示例:热情好客的村民;优美的景色;淳朴的风土人情。
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渲染出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答案示例:渲染出了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
3.《游山西村》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答案示例: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变化的哲理。
4.请说说《游山西村》尾联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答案示例:尾联是全诗的总结,写主人殷勤、客人留恋。这不仅说明了诗人与当地村民相处得非常愉快融洽,也充分表露出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村村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感情,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
5.《游山西村》诗中哪句话揭示了深刻的道理?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它的理解。你在学习、生活中有否遇到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况?谈谈你的感受。
答案示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句的意思是: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无路可走,突然发现柳荫深深,鲜花明艳,眼前又是一个山村。这个村庄的风光更给了他深刻的启示: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出现坦途。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二、深入探究
1.《游山西村》的中心主旨是什么?表达了什么?
答案示例:《游山西村》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图,诗人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挚爱之情。他陶醉于山野风光和农村人情里,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的情感。
2.阅读《游山西村》,试着分析这首诗写作的特点。
答案示例:这首诗立意新巧,于白描中见意蕴。这首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的诗篇,题材比较普通,不同的是立意新巧,只用白描手法,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片段——见闻,通过每联一个层次的刻画来体现。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受到热情款待,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古朴民风,末写游村之感。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乡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中,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
《己亥杂诗》导读
一、赏析诗歌
1.“浩荡离愁白日斜”,说说诗人为何而“愁”。
答案示例:诗人离开京城,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他为国家的命运而忧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命运而忧愁。
2.“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包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示例:无限感慨中表现出作者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
3.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答案示例:以落花为喻,表明了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现了诗人的壮怀,是传世名句。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二、深入探究
1.《己亥杂诗(其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示例:《己亥杂诗(其五)》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回归的喜悦,又有离别的愁绪,更有忠心报国,继续服务乡民的信念。
2.试着分析这首诗写作的特点。
答案示例:
①叙事和抒情有机结合。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②构思新颖奇特。本诗构思新颖奇特,诗人以花自喻,一改历代文人对花落泪、伤怀的情调,歌颂了落花献身护花育花的精神,从而表明自己虽离开朝廷,但愿为国家、社会、人民献身。这样的构思,使该诗充满了积极昂扬的格调,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三、练习设计
1.背诵这五首诗歌。
2.你是否也有过登山经历?体会《望岳》和《登飞来峰》的感觉,并将自己的登山感受写下来。
3.收集古诗中的哲理性名句。
【课后导练】
一、汉字标拼音,拼音填汉字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yōuyōu( ),独chuàng( )然而tì( )下。
2.岱( )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入zì ( )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míng( )见日升。不畏浮云遮( )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莫笑农家là( )酒hún( ),丰年留客足鸡tún(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Xiāo( )鼓追suí( )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 )无时夜叩( ) 门。
5.浩dang( )离愁白日斜( ),吟鞭( )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默写
1.《登幽州台歌》中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望岳》表达了不畏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登飞来峰》中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和不畏艰难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游山西村》表明农村习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已亥杂诗》中写与“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相近意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4.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5.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简答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蕴含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诗蕴含了什么深刻的哲理?
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你认为这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示例:这两句话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涵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