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高二历史 重大改革 商鞅变法 课件(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 高二历史 重大改革 商鞅变法 课件(3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5-01 07:26: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商鞅变法

高二年级 历史


课标要求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知道春秋战国 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
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具体措施,认识其特点
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
338年),公孙氏,名鞅,卫国人。战 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 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商 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 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 变法”。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剧烈变化
思考: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剧烈变化,具 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铁双镰范


青牛铜尊

① 经济: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生产力得到较大发展




生产力发展使得生产关系发生变化
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推广,使得井田以外的 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井田制开始瓦解,逐渐从奴隶社 会土地国有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变。
如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 来征收赋税,实际上默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再比如鲁国实行“初税 亩”,即对土地按照亩数收税,这就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② 政治
阶级关系发生变化
依托井田制的旧贵族逐渐没落,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出现。
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作为分封制经济基础的井田制开始瓦 解,分封制遭到破坏,宗法制也失去其政治基础。









③文化
教育方面:学术下移,私人讲学和民间办学的出现,打破官府 垄断教育的局面;士阶层活跃
思想领域:百家争鸣




韩非子
孔子

墨子


老子








④ 混战加剧,各国纷纷改革和变法


魏国——李悝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齐国——邹忌改革 韩国——申不害变法
赵国——赵武灵王改革 燕国——燕昭王改革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剧烈变化
① 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② 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混战加剧
③ 文化:私学出现;百家争鸣
④ 混战加剧,各国纷纷改革和变法



孝公元年,河山以东强国六,与 齐威、楚宣、魏惠、燕悼、韩哀、赵 成侯并。淮泗之间小国十余。楚、魏 与秦接界……周室微,诸侯力政,争 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 会盟,夷翟遇之。
——《史记·秦本纪》

公元前4世纪中期战国形势图

2.处于十字路口的秦国

偏居关中;较为落后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 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 人!
——《诗经·国风·秦风·黄鸟》

文化较为落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 同仇。
——《诗经·国风·秦风·无衣》

民风质朴且尚武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剧烈变化
①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②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混战加剧
③文化:私学出现;百家争鸣
④混战加剧,各国纷纷改革和变法
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偏居关中;文化落后;民风质朴且尚武;国君相对集权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 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秦本纪》

秦孝公
二、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商鞅与守旧派的辩论
甘龙:人不改变民俗而施以教化,聪明的人不 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
杜挚: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成法;没 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换旧器。仿效成法没有过 失,遵循旧礼不会出偏差。
商鞅:商汤、周武没有依照古制而成就王业, 夏桀、商纣没有改变旧礼也不免灭亡。所以“治世 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治理国家不一定用一种办 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

措施 具体内容 作用
奖励耕织, 重农抑商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 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 以为收孥 保证秦国的农业生产,促进经济发

废井田, 开阡陌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井田制,确 立封建经济基础—封建土地私有制
统一度量衡 平斗桶权衡丈尺 便利经济活动
1.经济改革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史记·商君列传》 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 斩二首
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韩非子·定法》
……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敌 首),无返!
——《商君书·画策》
措施:奖励军功,军功授爵;禁止私斗
作用: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2.军政改革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


措施: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作用:鼓励贵族建立军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势力
2.军政改革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 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燔诗书而明法令。
——《韩非子·何氏篇》
措施:严密的户籍制度;连坐制度;建立县制;思想控制;制定秦律 作用:对百姓严密控制;确保了赋税的征收;
废分封,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2.军政改革
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史记·商君列传》

措施:分户令;一夫一妻小家庭 作用:保证赋税的摊派;加强集权
3.社会习俗风尚方面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
经济改革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 目的: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实现富国目的
军政改革
奖励军功,军功授爵;禁止私斗;废除世卿世禄制
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 目的:在富国基础上实现强兵,提高军队战斗力
加强对民众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
社会风俗习惯方面
分户令;小家庭制
目的:移风易俗;确保赋税的征收和摊派;加强中央集权
三、商鞅变法的作用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 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作用:
经济上,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 的农业生产。
军事上,奖励军功,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秦国在
对外兼并战争中不断取得重大胜利。

秦人富彊,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
——《史记·商君列传》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 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贾谊 《过秦论》


作用: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秦国率 先推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 会的每一个人。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职业官僚体制, 彻底地打击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 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简言 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 远影响。
在制度创设方面
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 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很多改革措施长期得到沿用, 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在秦孝公时,有人曾当面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
事”“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 治国基本要领,是注定不会有好下场的,并警告商鞅“君之危 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
有人认为,秦二世而亡的种子或许在商鞅变法时就已经种 下了。




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②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

③ 商鞅变法也未能和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 如:变法条文中明确规定按照爵位等级占有数额不同的田宅和奴隶,这相当于公开 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等。)

为秦短暂统治埋下了隐患
商鞅变法的消极作用
三、商鞅变法的作用
1.积极作用
经济: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 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这就激
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
军事:奖励军功,使民“勇于公战窃于私斗”,极大 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政治:实行县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度等,使国家机器 的职能更加健全,国家形态走向成熟。
2.消极作用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
所受的剥削和压迫
商鞅变法也未能和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为秦国统一六 国奠定了基础
为秦短暂 统治埋下 了隐患




本课小结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顺应了时代潮 流,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秦国统一 六国打下了基础。但也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变法轻视教化,鼓 吹轻罪重罚;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变法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实行的严刑 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
课堂练习
◆《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
D
室贵戚多怨望者。”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解析:本道题考察的是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材料的意思是商鞅辅 佐秦孝公的十年,旧奴隶主贵族大多怨声载道。根据材料,选项中符合题 意,触及到奴隶主旧贵族利益的是D选项。商鞅变法规定能够根据军功大 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剥夺了旧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所以答案选D。
课堂练习
C
《商君书》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思想言论的资料汇
编。下列言论最有可能出自此书的是
A.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B. “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
“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 进解”析:本道题考察同学们结合所学解读材料的能力。选项A出自老子
的《道德经》,意在表达道家的“无为”思想;选项B出自墨子的《尚
同》篇,表达“任人唯贤”的墨家主张。选项C出自于《商君书》,意为 重视农业,与商鞅主张的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的思想一致,故正确。选项
D出自汉代董仲舒,意在表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后思考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 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二: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 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bì)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 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 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商鞅变法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