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课文分析:
《夜书所见》描绘了秋天夜景图,表现诗人孤身在外孤独、寂寞的心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诗文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夜书所见》,采取结合课文注释和课本插图让孩子自己尝试理解诗意,体悟诗情,对学生自主学习提出更高要求。另外,本次教学大胆采取吟诵教学古诗的方式,学生虽在前面教学中初步知道吟诵的基本规则,但吟诵古诗还需要在课堂上不断的尝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方法:
1.结合课文注释,课本插图学习古诗。
2.用吟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感受中国古代诗歌魅力。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读准多音字“挑”。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习用吟诵的基本规则吟诵古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吟诵古诗,悟出诗情。
问题预设:
“挑”字的读音和“萧”字的书写笔画。
“知有儿童挑促织”中“知”是“猜想”的意思,理解诗歌后两句倒装。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2.出示:《送元二使安西》,全班齐读。
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和朋友依依不舍之情)
教师吟诵古诗,学生感受诗歌魅力。(根据吟诵基本规则:平长仄短入声促,平低仄高)
出示:“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学生感受诗歌魅力,激发学生在吟诵古诗中体会作者内心情感,增添古诗学习的趣味性。
【设计意图】选择一首学生比较熟悉的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内心感情,教师通过吟诵激发学生对吟诵古诗的兴趣,为学习《夜书所见》做铺垫。使学生明白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二、新授,学习古诗。
(一)学习《夜书所见》,初读诗歌。
1.教师配乐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
2.生配乐 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学生朗读诗歌。
4.指名读古诗,正音。(教师相机教授多音字“挑”。)
5.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在反复的朗读古诗中,初步感知诗歌,诗歌只有在不断的朗读中才能深入文本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二)再读古诗,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人感情。
1.请同学们快速的读古诗,结合课下注释和课本插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指名回答,相机板书。
3.将诗中意象进行归纳,理解古诗诗意。
a.“萧萧”指风声,“梧叶”是梧桐树的树叶。萧萧的秋风把梧桐树的树叶吹落了,给人送来了一种寒冷的感觉。
b.这里的“客”指的是谁?
c.为什么诗人要成自己是“客”?(远离他乡,孤身在外,就像在他乡作客一样)
江上的秋风让叶绍翁觉得格外的寒冷,孤身在外的他不由得想起了家乡的亲人。
4.前两句诗中诗人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思念家乡,心情愁闷孤独。)
5.全班朗读第三、四句古诗
三、四句古诗应当颠倒过来看,古人有颠倒诗句的习惯。
“夜深”指夜幕降临的时候,“篱落”指篱笆,“知”指猜想、推测,“促织”指蟋蟀。夜幕降临的时候他忽然看见篱笆外面有一盏灯亮着,他猜想可能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6.后两句诗作者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回忆童年,心情亲切悲伤舒缓。)
【设计意图】结合课文课下注释,课文插图,展开想象,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让学生自己动脑初步理解,并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大胆说出来。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掌握以后学习古诗,理解诗意,就可以学会根据课下注释和课文插图这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古诗,体悟诗情。
三、吟诵古诗,感悟诗情。
1.叶绍翁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秋天的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他思念亲人,思念家乡,心情非常愁闷,虽然儿时的回忆让他感到几分亲切,但思念家乡的感情仍然浓烈,于是他便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诗,《夜书所见》。教师吟诵古诗。
2.练习吟诵。
a.指定学生吟诵古诗。
b.全班吟诵古诗。
3.出示:“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
【设计意图】教学古诗,在不断的吟诵中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感受中国古代诗歌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喜爱诗歌的情感。以后学习古诗就可以根据吟诵基本规则进行大胆尝试,进行体验。
四、作业:背诵古诗并把这首诗进行吟诵。
五、板书
夜书所见
(南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寒
江上秋风情
儿童挑促织
篱落一灯明
愁闷孤独(思念家乡)
亲切舒缓(回忆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