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定会很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童话的文体特征;借助结构图,发现童话故事中的“结构反复”、“语言反复”。
2.学习比较性阅读,了解“结构反复”和“语言反复”的基本特点。
3.运用“结构反复”和“语言反复”的写作方法,续编童话故事。
二、教学重点:
了解“结构反复”和“语言反复”的基本特点;学习课文“结构反复”、“语言反复”的写作方法,并加以运用,续写童话。
三、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结构反复”和“语言反复”的写作方法,并加以运用,续写童话。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识童话
1.童话故事有哪些特点?
小结:童话故事充满了奇妙的想象,情节曲折神奇,常常把动物或其他事物当做人来写,赋予他们人的思想、语言行为等。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学过的童话故事,初步感知童话的特点。】
二、引入课题,认读识字
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认读词语,检查预习。
出示词语: 缩成一团 努力生长 手推车 吱吱嘎嘎 旧木料 拆了
3.出示句子,巩固识字。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学识字的能力,课堂上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纠正字音,扫清阅读障碍。】
三、抓关键词,梳理内容。
1.初读文本,读通读顺
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从种子到木地板经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
2.借助结构图,了解生命历程
3.学抓关键词,梳理文本内容。
出示故事第一部分
(1)师引导圈出种子第一次转变的关键词并记录第一次转变。
(2)师引导学生一边填结构图,一边梳理种子第一次转变的内容。
(3)由扶到放,借助提炼关键词的方法,了解种子整个成长历程,并填在结构图中。
(4)学生交流展示,师进行修正。
(5)学生看结构图,说故事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借助结构图,运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交给学生梳理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四、品读故事,领悟写法
1.品读故事,发现反复
回顾种子的第一次转变。从愿望——转变——感受
出示表格:
愿望 转变 感觉
第一次 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大树 高大的树能看到很远的地方,它看见人和动物在山路上走来走去,跑来跑去。
第二次 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 手推车 跑起来的时候,手推车听到耳边呼呼的风声,真舒服。
第三次 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 椅子
第四次 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木地板 木地板满意地舒展着身子,躺在阳台上,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舒服极了。
2.举一反三,拓展思路
3.关注结构,发现反复
四次转变,写法上有惊人的相似,都是先有(愿望),再是(转变),最后是一种(感受)。像这样相似的结构多次出现叫做:结构反复。
4.关注语言,发现反复
不管愿望怎么改变,每一次的想法里边都有一句“那一定会很好!”四次愿望在语言结构上也很相似,语言也在(反复)这就是语言的反复。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方法比教知识更重要,再次借助结构图,发现童话故事中“结构反复”和“语言反复”的写作方法。】
五、运用反复,续写故事
1.听故事《猴子种果树》,一边听一边思考:这个故事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续写童话故事。注意:用上语言反复、结构反复。
【设计意图: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尾,在课的最后设小练笔达到了读写结合,学以致用的目的。】
六、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1.学生谈本堂课的收获。
2.推荐童话书《开花的树》。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阅读空间,点燃学生的阅读兴趣。】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