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稚
避
峻
啪
瞪
僻
魔
靴
魔
刑
哼
绑
幼稚
避免
严峻
啪的几声
瞪眼
僻静
瞅见
靴子
魔鬼
刑罚
哼叫
绑起
魔
瞅
啃
执
啃骨头
棉袍
执行
袍
第一课时
读课文:
1927年4月28日
那年春天 (才过了两天 第二天)
4月6日的早晨
十几天过去了 (有一天)
28日黄昏
第二天(昨天是4月28日)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找出课文中点明时间的部分。
在这些时间里,分别发生了什么事呢?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
1927年4月28日 ——父亲的被难日
那年春天 (才过了两天 第二天)
——烧文件,出事了
4月6日的早晨 ——被捕了
十几天过去了(有一天) ——被提审
28日黄昏 ——我们出拘留所
第二天(昨天是4月28日)——知道父亲被害
一、标注段落。
二、思考:作者回忆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重点回忆了那几方面?
『默读课文』
作者重点回忆了父亲李大钊被害的事情。
重点回忆了“被捕前” “被捕时” “法庭上” “被害后”这四个方面的一些事情。
三、概括段意。
默读课文,并思考: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找出对应的段落,概括地说一说。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那些事?
第一段(第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
第二段(第8~18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
第三段(第19~29自然段):写父亲最后一次和我们
见面的情景。
第四段(第30~33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
非常悲痛。
被捕前
被捕时
法庭上
被害后
被害后:全家沉痛
被捕前:烧文件和书籍
法庭上:安定、沉着
被捕时:处变不惊
十六年前的回忆
第二课时
1.领悟本文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前后照应等
表现人物高尚人格的方法,并体会这些方
法的好处。
2.了解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
杀后的情景,感悟李大钊忠于革命、献身
革命的伟大人格,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顺序,画出描写父亲语言、行动、表情的语句,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你眼前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
被捕前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思考:父亲为什么而忙碌?
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这段话中的哪些词引起了你的关注?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反问句:不是常对你说吗?
陈述句:是常对你说。
被捕前的父亲是一位对工作高度负责的革命者。
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绝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反问句:我哪能离开呢?
陈述句:我不能离开。
被捕时都发生了些什事?从这些语句中你知道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
1.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2.窗外响起粗暴的吼声,宪兵、侦探、警察一拥而入。
3.被打的很惨的阎振三来指认我父亲。
4.父亲冷静地应对敌人的逮捕。
被捕前
父亲不慌不忙向外走去。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从这些语句中我明白了:
1.父亲对于这种情况已经提前知道了。
2.反动派的嚣张与残暴。
3.父亲的那种镇静,及为伟大事业献身的精神。
被捕时的父亲是一位临危不惧的革命者。
在我们眼里,李大钊是一位卓越的革命者;在女儿眼里 ,他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呢?找出相应的句子。
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含糊地回答我的原因:
当时局势紧张,没有时间与孩子谈心。
像书和有字的纸片要烧掉的原因,不是几句话能与孩子解释清楚的。
所以父亲只好不细作解释,只是含糊地回答。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在女儿眼里,李大钊是一个对孩子慈爱,以及在危险面前给予亲人信心和力量的父亲。
认真读一读“法庭上”的部分,画出最令你感动的地方,说说你的感受。
法庭上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找出描写父亲外貌和神态的词语,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父亲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依旧对亲人充满爱。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
什么?
2.父亲为什么“安定”、“沉着”?(联系上
下文说一说)
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即他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在敌人的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面对亲人也不忧伤;相反的,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法庭上的父亲是一位安定、沉着的革命者 。
(将生死置之度外)
父亲被捕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从这些事件中你明白了什么?
1.我们在女拘留所里被关了十几天,不知父亲去向。
2.法庭上再次见到父亲,父亲没戴眼镜,头发乱蓬
蓬的,显然受到了非人的折磨。
3.他依然很沉着,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对
革命的信心!
4.最后一次见面,在法庭上的对话。
5.父亲遇难——1927年4月28日。
被害后
默读最后四个自然段,结合文中的句子、词语和段落,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从作者的表达角度看:
①更加突出地表现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
忆深刻。
②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从读者的体会角度看:
①读后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
②读后得到的印象和感受更加深刻。
通过李大钊的表现,反映了李大钊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1.对亲人充满慈爱。
2.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3.面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体会写法
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和后四个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
首尾呼应 / 前后照应
作用:使整篇文章显得非常紧凑,同时突出了作者
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在心的思想感情。
(开头段)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结尾段)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前后照应
首尾照应
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
文件烧掉。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前后照应的好处
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更加深刻。
读完这篇文章,你受到了那些教育?
1.李大钊先生伟大的父爱。
2.他那种面对敌人、面对困境而淡定的精神,永远
让我铭记心中。
3.他忠于革命、为革命献身的精神,值得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