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精品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精品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02 12:5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先生:
您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您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多谢您对我的想法予以重视。在您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既然您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请往下读吧: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额尔金父子是著名的英国殖民主义者。小额尔金曾任英国驻加拿大总督,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魁之一。老额尔金曾任外交官员,参加毁坏希腊雅典巴特农神庙的行动,并掠走该神庙的精美大理石雕像。)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维克多·雨果
1861年11月25日于高城居
1.“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作者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文章结尾有什么作用?

【答案】
1.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以文明和野蛮相对照,使世人一眼就能看出正是自诩为文明人的欧洲人做出了毁灭文明、劫掠文明的野蛮行径。表达了作者的愤怒,辛辣地讽刺了英法联军的罪行,使中心更鲜明突出。
2.作者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恍若月宫,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说它属于全人类,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作者饱含深情,极力赞美圆明园,为后文写英法联军破坏圆明园做铺垫,更利于表现作者的愤慨之情,更能激起人们对英法联军的痛恨之情。
3.结构上,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紧密;内容上,再次指出英法联军自诩的远征中国的成就是彻头彻尾的无耻的偷窃,以辛辣的讥讽点明主旨,收束全文。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的修辞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对偶、对比等。做此类试题时,先要判断是否是多种修辞混合使用,要求掌握常见修辞的定义及其标志,然后分析句子含义,一般形式是:修辞判断+如何使用该修辞+怎样表现主题。本题句子中以文明和野蛮相对照,使世人一眼就能看出正是自诩为文明人的欧洲人做出了毁灭文明、劫掠文明的野蛮行径。运用的是反语的修辞手法。
2.此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把握文章写作技巧的能力。阅读文本,筛选题目要求的语句,并进行概括,然后从全篇的角度,理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本题,作者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恍若月宫”,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说它“属于全人类”,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样写,作者饱含深情,极力赞美圆明园,为后文写英法联军破坏圆明园做铺垫,更利于表现作者的愤慨之情,更能激起人们对英法联军的痛恨之情。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尾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了解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分析结束语段的特点,可从结构、内容、主旨、情感等方面来分析其作用。本题文章结尾,结构上,“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与“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相照应,文章结构更紧密;内容上,再次指出英法联军自诩的远征中国的成就是彻头彻尾的无耻的偷窃,点明主旨。
课内阅读
(甲)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乙)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住,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
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节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4.甲文是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可谓富丽堂皇,作者为什么将它写得这样美?
5.甲文乙文感情基调、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6.“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
7.乙文多有对残存事物的描写,从主旨角度理解这样写的寓意。

【答案】
4.表明富丽堂皇的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艺术品,它的被劫掠更暴露侵略者贪婪无耻。
5.甲文带有热情赞美,极力渲染,语言富于想像,辞语华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乙文带有凝重深沉之感,语言形象,尊重现实感受。
6.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一直若无其事地、悠闲地停泊在那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它又永远象征着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所以作者说历史在这里凝固了。
7.对这些残存的事物的描写,表现出只有深刻意识到中国历经沧桑的历史文化,才能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把握。甲文出自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写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读完全文可知,富丽堂皇是圆明园的特点,作者这样写点明了事物的本来特征;这样写是反衬手法,以圆明园的富丽堂皇来揭露侵略者的贪婪无耻;结合全文主旨理解表达的思想感情即可。他先写圆明园的美,是为了后文圆明园被毁灭作铺垫,从而达到谴责的目的。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情感与语言的比较。甲文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引导读者想象圆明园这一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语言优美,想象丰富,表达了对圆明园的赞美之情。语言上短句很多,用了大理石、玉石、青铜、琉璃等词语,典雅、形象、生动,增强了表达效果。用词优美,描写细致,充满了赞美之情;乙段描写惨败的景物,融入一些长句,多有“灰蓝色”色彩,“覆没”“停滞”等词语,再加上作者渲染人物心理,更有凝重深沉之感。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根据文中的描述,作者写作的对象是被毁的圆明园废墟,它承载着那段屈辱的历史,所以称它为“凝固的历史”;之所以会“怅然”,从“但石波不兴,雕兵永住,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对它们安于现状的不满,希望能从中振作,有所改变。
7.本题考查学生对主旨的把握。结合乙文中残存的景物描写。仔细体味在对残存事物的描写中所流露的作者感情,再就是结合作者议论、抒情,如“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思考,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味我们应有的担当。
哭泣的圆明园
①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英法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臂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②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
③是阴凄凄的天,是冷嗖嗖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水不磨灭的壁画。
④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⑤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曾经寂静的圆明园一片喧嚣。柳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门票从五角涨到二十五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也得养活自己。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右缠着:去福海?去绮春风?就十元,拖您去西洋楼您哪!谢了您哪,我说,我就是想自个儿走走。
⑥往前,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⑦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棒棒糖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像,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法遗址前,就是那小时在书中看到,十年前在那儿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⑧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蛮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⑨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嘻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⑩该是来圆明园,天就要阴的。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8.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写“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上文结尾也写到了“流泪”,简要分析“眼泪”背后两位作者思想感情的异同。
9.文中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结合句中加点的词语作简要分析。
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
10.文章第④段的“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简要说说作者要“凭吊、拜谒”什么? “提醒”什么呢?
11.请你为圆明园遗址准备一条宣传语,要能揭示遗址给人的警示。(不超过20字,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
8.相同点:都有对祖国的深切的爱。不同点:艾青是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心中的痛苦。本文作者是因为部分国人不知铭记历史而十分伤心、难过。
9.“扑”表现风来得猛,“砸”表现雨下得大,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人们不理解废墟价值的一种愤怒与悲哀。(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0.凭吊、拜谒无数在此长眠的死难者(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 提醒自己不忘历史的耻辱,不能让悲剧重演。(意同即可)
11.符合要求即可,例如:知耻而后勇,知耻而后进
【解析】
8.本题考查学生对比阅读能力。结合二者流泪的原因分析即可。艾青《我爱着土地》流泪的原因是: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日本侵略者蹂躏而落泪。本文结合“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蛮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分析,则是作者看到部分国人不知铭记历史而十分伤心、难过。
9.本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结合加点字分析。“扑”表现风来得猛。“砸”用沉重的东西对准物体撞击;沉重的东西落在物体上。这里表现雨下得大。也写出了作者对部分国人的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忘记国耻的怒气。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把握。结合圆明园的历史分析。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抢掠文物,焚烧,同治帝时欲修复,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它建筑。1900年,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匪盗的打击,最终变成一片废墟。所以凭吊、拜谒的是:无数在此长眠的死难者(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提醒自己和世人:勿忘国耻。
11.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围绕“勿忘国耻”写出标语即可。注意修辞方法的运用。可采用,对偶,排比等修辞。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笔下犹能有花开
肖复兴
①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萝架,上边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想起春末,一架紫藤花盛开,在风中像翩翩飞舞的紫蝴蝶——还是季节厉害,很快就将人和花雕塑成另外一种模样。
②没事的时候,我爱到这里来画画。这里人来人往,坐在藤萝架下,以静观动,能看到不同的人,想象着他们不同的性情和人生。我画画不入流,属于自娱自乐,拿的是一本旧杂志和一支破毛笔,倒也可以随心所欲、笔随意驰。
③那天,我看到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位老太太,个子很高,体量很壮,头戴一顶棒球帽,还是歪戴着,很俏皮的样子。她穿着一件男士西装,不大合身,有点儿肥大。我猜想那帽子肯定是孩子淘汰下来的,西装不是孩子的,就是她家老头儿穿剩下的。老人一般都会这样节省、将就。她身前放着一辆婴儿车,车的样式,得是几十年前的了,或许还是她初当奶奶或姥姥时推过的婴儿车呢。如今的婴儿车已经“废物利用”,变成了她行走的拐杖。车上面放着一个水杯,还有一块厚厚的棉垫,大概是她在天坛里遛弯儿,如果累了,就拿它当坐垫吧。
④老太太长得很精神,眉眼俊朗,我们相对藤萝架,只有几步距离,彼此看得很清楚。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我不懂那目光里包含什么意思,是好奇?是不屑?还是不以为然?正是中午时分,太阳很暖,透过藤萝残存的叶子,斑斑点点洒落在老太太身上,老太太垂下脑袋,不知在想什么,也没准儿是打瞌睡呢。
⑤我画完了老太太的一幅速写像,站起来走,路过她身边时,老太太抬起头问了我一句:“刚才是不是在画我呢?”我像小孩爬上树偷摘枣吃,刚下得树来要走,看见树的主人站在树底下等着我那样,有些束手就擒的感觉。我很尴尬,赶紧坦白:“是画您呢。”然后打开旧杂志递给她看,等待她的评判。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没有说一句我画的她到底像还是不像,只说了句:“我也会画画。”这话说得有点儿孩子气,有点儿不服气,特别像小时候体育课上跳高或跳远,我跳过去了或跳出来的那个高度或远度,另一个同学歪着脑袋说:“我也能跳。”
⑥我赶紧把那本旧杂志递给她,对她说:“您给我画一个。”她接过杂志,又接过笔,说:“我没文化,也没人教过我,我也不画你画的人,我就爱画花。”我指着杂志对她说:“那您就给我画个花,就在这上面,随便画。”她拧开笔帽,对我说:“我不会使这种毛笔,我都是拿铅笔画。”我说:“没事的,您随便画就好!”
⑦架不住我一再请求,老太太开始画了。她很快就画出一朵牡丹花,还有两片叶子。每个花瓣都画得很仔细,手一点儿不抖,我连连夸她:“您画得真好!”她把杂志和笔还给我,说:“好什么呀!不成样子了。以前,我和你一样,也爱到这里画画。我家就住在金鱼池,天天都到天坛来。”我说:“您就够棒的了,都多大岁数了呀!”然后我问她有多大岁数了,她反问我:“你猜。”我说:“我看您没到八十岁。”她笑了,伸出手冲我比划:“八十八啦!
⑧八十八岁了,还能画这么漂亮的花,真让人羡慕。我不知道我还能不能活到老太太这岁数,能活到这岁数的人,身体是一方面原因,心情和心理是另一方面原因。这么一把年纪了,心中未与年俱老,笔下犹能有花开,这样的老人并不多。
⑨那天下午,阳光特别暖。回家路上,总想起老太太和她画的那朵牡丹花,忍不住好几次翻开那本旧杂志来看,心里想:如果我活到老太太这岁数,也能画出这么漂亮的花来吗?
(选自《北京晚报》2017年12月12日,有删改)
12.根据全文,按要求填写下表。
场景 偶遇老太太 画像被发现 老太太画花 得知其年龄
“我”的心理 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④______



13.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14.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
(2)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
15.第⑨段划线句子中的“花”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文概括。

【答案】
12.①好奇②尴尬③惊叹④羡慕
13.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春末盛开的紫藤萝与初冬凋零的紫藤萝对比,写出了时间对人的影响;反衬老太太“心未与年俱老”。
14.(1)“瞄”是注视,写出了老太太对“我”举动的好奇,表现了她的俏皮。
(2)“扫”是快速地看,写出了老太太对“我”的画不以为然的神态,表现了她的自信。
15.明指老太太种的牡丹花;暗指老太太内心纯真,如花般美丽;作者希望自己将来也有颗年轻的,热爱生活的心。
【解析】
1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能力。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依据表格的场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内容,筛选或概括表现“我”的心理活动词语即可作答。文章偶遇老太太,从老太太的穿着、行为上的表现让“我”感到很“好奇”;于是,“我”就给老太太画像,结果被老太太发现,令“我”很尴尬;在这种情况下,老太太说她也会画,在“我”的极力劝说下,老太太“手一点儿不抖”地画了花,让“我”为之“惊叹、惊讶”;最后,当“我”知道老太太已经八十八岁时,“还能画这么漂亮的花,真让人羡慕”。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13.试题分析: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开头的作用:①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②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③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以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④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⑤如果开篇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本题解答,结合文段的特点进行分析,分条列出即可。
14.试题分析: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本题作答要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本题也可以从细节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
点睛: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找出细节描写的内容,结合文章的中心,紧扣语段赏析即可。答题格式:词语(动词、形容词)+表达效果。
15.试题分析:考查重点句子的理解。理解语句的含意不要仅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作答时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题文)课外拓展
1944年春,在大规模反攻的前夜,盟军向德军控制的诺曼底空投了伞兵,青年安道特就是其中之一。
安道特着陆后,看到不远处有一座农舍,他朝那房子奔去,急急地敲门。开门的是一个三十岁的法国女人。
“我是一个美国兵。”安道特说,“你愿意收藏我吗?”
“哦,当然啦。”法国女人说着,把他带进屋里。她的丈夫和三个孩子坐在饭桌旁,惊异地盯着他。
几分钟后,六个德国士兵来搜查这附近唯一的一间农舍,转眼之间就找到了这个伞兵。德国人按惯例,不加审讯,就把那个法国女人的丈夫拉到院子里枪毙了。妻子和孩子大哭起来。_____________于是把安道特暂时关进一间棚屋里,把门锁上。
棚屋后边有个窗户,越过田野就是树林。安道特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德国人发现了他,向他开枪,子弹没有打中目标。从当时的情况看,逃跑毫无希望。他刚跑进树林——悉心经营的,没有什么灌木、杂树的法国树林子——就听到周围追兵的叫喊。看来抓住他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他没有什么机会了。
不,还有最后一次机会,伞兵振作起来押了一注。
他往回跑,再次越过田野,来到小院子,院子里躺着那个法国男人的尸体。他敲着厨房的门,女人来得很快。她满脸苍白,眼泪模糊。他们面对面,也许站了一秒来钟。她笔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他的到来使她变成了寡妇,孩子们变成了孤儿。
“你愿意收藏我吗?”他问。
“哦,当然啦。快!”她毫不迟疑地又一次把他送到壁炉边的碗橱里。
德国士兵没有再来到这户人家。三天后,诺曼底地区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队。
16.(小题1)在文中的横线上应填入哪一句?
A.对于如何处置这个俘虏,德国士兵之间倒有一场争议,而争议又无结果。
B.对于如何处置这个俘虏,德国士兵之间因为有一场争议。
C.对于如何处置这个战俘的问题,德国士兵争了起来。
17.(小题2)文中法国女人说的两次话中都有“当然啦”,对这句话,下面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
A.“我应该保护你,因为你为解放我们而战。”
B.从道义上讲应该保护这个美国兵,但可能因此而家破人亡,这个法国女人只好用这样模棱两可的话来回答。
C.第一次是模棱两可的,第二次是十分肯定的。
D.“我十分欢迎你,因为你是盟军。”
18.(小题3)法国女人第二次的话比第一次的多了一个字:“快”,这表现了她的_______________。
19.(小题4)第五段中“唯一的一间农舍”中“唯一的”能不能去掉?你怎么看?
20.(小题5)第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两个破折号之间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小题6)如果要为这篇文章加标题,你认为下面的题目各是从什么角度来定的,请选择。
(1)第二次选择
(2)自我牺牲
(3)一个普通而平凡的法国女人
A.主人公
B.情节
C.所表达的主题
22.(小题7)给这篇文章加个议论性的结尾吧。

【答案】
16.17.A
18.19.A
20.21.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22.【小题4】不能。正是由于“唯一”德国士兵才会如此快速地来到法国女人家进行搜查。
【小题5】【小题5】解释说明环境推动情节发展
【小题6】【小题6】(1)B(2)C(3)A
【小题7】【小题7】德国士兵想不到要再来搜查这栋房子,因而他们理解不了,人类的精神竟然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在做过一次牺牲后,她毫不犹豫地又给了他第二次机会。
【解析】
16.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把握。结合下文“于是把安道特暂时关进一间棚屋里,把门锁上”分析,“于是”一词表现出有争议但无结果。故选A。
18.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女人”的两次“当然啦”显示出了她的大义凛然,为盟军做出牺牲,在所不惜。故A项最恰当。
20.2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结合语境分析,这是第二次,尽管第一次失去了丈夫,但第二次,仍然果断,“快”字表现了她的一种大无畏的精神。
22.【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首先表明态度,不能。然后再结合文段内容说明理由即可。正是由于“唯一”德国士兵才会如此快速地来到法国女人家进行搜,也为后文伞兵的第二次到来埋下伏笔。
【小题5】【小题5】本题考查学生对破折号作用的把握。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1)表示解释说明;(2)表示语音的延长;(3)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4)表示插说;(5)补充说明;(6)表示语言的延续。结合语境分析,这里是“解释说明”。“悉心经营的,没有什么灌木、杂树的法国树林子”属于环境描写。然后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回答即可。这里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第二次选择”做铺垫。
【小题6】【小题6】本题考查学生对题目的分析。不同的角度,题目不同。(1)第二次选择。这是关于故事情节的。故选B。(2)“自我牺牲”是一种精神。故应该是“所表达的主题”选C。(3)“一个普通而平凡的法国女人”是本文的主人公。故选A。
【小题7】【小题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旨的把握。议论性的结尾就是要加一些自己对本文主旨的理解,理解第二次选择的含义。伞兵的第二次选择,是成功的;女人的第二次选择是大无畏的。据此写出议论性的结尾即可。
圆明园祭
冯峥
(1)那天很冷,我却刻意要到圆明园去。朋友们都劝说,圆明园没有什么可看的,只是几块烂石头,我说,你不懂我的心。
(2)北风凄厉,草木萧疏,断壁残垣,一览无余。
(3)然而,在凄厉妁风雨声中,我却分明听到悠悠钟声,百鸟唱啁;透过萧疏草木,我看见了圆明之娇,长春之美,万春之秀,300亩园林春意正浓;断壁中,我看见了乾隆的题诗;残垣中,似见文源阁的浩翰藏书……
(4)我听见了来自法国130年前的一个深情的声音:……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圆明园;……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假如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灿烂宝窟,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
(5)啊,一个惜墨如金的世界文豪,用了无所不极的文字来称赞她!以至100多年后仍引起人们振颤的心共鸣。
(6)然而,对于玉焚香殒了的美人,祭奠者越是抒以赞美,痴情者越是悲伤,正如白居易写《长恨歌》、汤显祖写《还魂》……引得多少痴情男女欲悲欲死!此刻面对圆明园,我就是这种心情。
(7)我的心在哭,悲哀着美的逝去。
(8)我听见圆明园在哭泣,哭了100多年:以至我在遥远的南方也时常听见。
(9)圆明园在哭,哭护花无力;圆明园在泣,泣其悲惨遭遇渐被忘怀。
(10)我和圆明园在同声一哭!
⑾有好心人曾慷慨施舍,要把圆明园重修建。
⑿不管好心人如何慈悲,可我总要与刽子手杀死杨虎成后,在他英骸上建筑花圃这残酷的事实联想;我甚至联想到有人要把马嵬坡上的杨玉环的玉骨支起来,再披上半透明的比基尼。
⒀这是历史的悲哀!
⒁他们看不见圆明园的额头上“耻辱”两个黑字,他们听不到一个在屈辱中哭泣的母亲对她儿孙的声声嘱托以及希望着争气的未来。
⒂站在这写满血字的废墟上,我面对现实,拼搏未来!
⒃我见到了萧疏草木之上有苍郁的青松、冲天傲雪;我见到了熏烟的巨石峥嶙屹立,傲骨常在!
⒄100多年前,方才唱赞诗的雨果坚信:总有这样一天——解放了的而且把身上的污浊洗刷干净了的法兰西,将会把自己的赃物交还给被劫夺的中国。
⒅而我永远相信:有志气的炎黄子孙,决不会让那屈辱的历史重演!一定会在这古老的土地上巍然屹立,奔向辉煌的未来!
23.从全文看,“我”刻意要去圆明园而朋友们劝“我”别去的理由各是什么?
24.第(4)段中那个“深情的声音”是谁发出的?
25.第(6)段的表达方式主要是____,其中的“这种心情”是指_______的心情。
26.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圆明园哭泣的原因。
27.就是否重建圆明园这个问题,作者持什么态度?
28.残破的圆明园作为历史的写照,对我们炎黄子孙有何作用?请用一句名言回答。

【答案】
23.我是想去祭圆明园,所以我要去;而朋友们以为我是看风景而那没什么可看的,故劝我别去。
24.雨果
25.抒情悲伤
26.因为护花无力和其悲惨遭遇渐被忘怀。
27.作者持否定态度。
28.读史使人明智。
【解析】
23.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从“我的心在哭,悲哀着美的逝去”可知,“我”去圆明园的目的是祭奠;从“朋友们都劝说,圆明园没有什么可看的,只是几块烂石头”可知,朋友认为圆明园没有风景,不值得去。
24.解答“理解和分析”此类题的方法步骤是: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从“法国130年前”可知,“深情的声音”是雨果发出的,即通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发出的声音。
25.此题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的辨析能力。文章的表达方式是指作者在反映客观事物和表达感情或观点时所使用的语言组合样式,包括描写、议论、记叙、说明、抒情。从“祭奠者越是抒以赞美,痴情者越是悲伤”可知第(6)段运用了抒情的方式。从“引得多少痴情男女欲悲欲死”可知“这种心情”是悲伤、难过。
26.这是一道信息筛选题,考查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从“圆明园在哭,哭护花无力;圆明园在泣,泣其悲惨遭遇渐被忘怀”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27.本题考查对作者态度的理解,可以结合文中的议论、抒情的句子来作答。从“我总要与刽子手杀死杨虎成后,在他英骸上建筑花圃这残酷的事实联想;我甚至联想到有人要把马嵬坡上的杨玉环的玉骨支起来,再披上半透明的比基尼”可知,作者认为圆明园是历史的悲哀,不主张重建圆明园。
点睛:我们在解答主观题时应充分利用文本,或直接选用原文语词,或以原文中的词或句子为基础进行改写,或综合连缀文中的词或句子,总之能用原文中的语词来回答问题的就不要“杜撰”,这样保险系数较大。
28.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启示。完成阅读感悟启示题,要善于提炼,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结合具体的语境,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注意表述流畅。“读史使人明智”是培根的名言,告诉我们:读史可以看到别人的正确与错误,从而使自己面对同样或类似的事件时,能够做出最好的判断。可以用这句话来概括圆明园的价值。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舍弃,也是一种尊严
叶匡政
①流失在海外的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目前已经回归了牛、猴、虎、猪、马五件。佳士得公司今日宣布,在法国的一场拍卖会上将出现鼠首和兔首,它们的总价可能会拍卖到2亿元人民币。对此,中方专家认为都“无异于打劫”,网上新闻一出更是引起了无数中国网民的愤怒。
②自从中国有了回购文物的专项基金,尤其传出重建圆明园的设想后,当年英法联军所抢的那些圆明园遗物,身价就像打了鸡血般飙升。强盗们似乎磨圆了身上的棱角,纷纷变成了艺术家的后代,想在拍卖市场上与被抢者握手言欢。没有道歉与愧疚,也不要愤怒和哀怨,只要白花花的银子。
③强盗打的终究是强盗的算盘。100多年前,英法联军抢走了那些有工艺价值的铜宝贝,100年后的今天,强盗的后代们却要以貌似文明的方式去拍卖它们,再从中国人头上大肆掠夺一次。
④据统计,1840年以来由于战争、盗掘、不正当贸易等,至少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海外,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达100余万件。中国是文物流失大国,所以早早就加入了《关于被盗或非法出口文物公约》,与多个国家签署双边协定:任何因战争等原因而被抢夺或丢失的文物都应归还,无时间限制。因为这个公约,2005年,被英法联军当作战利品的天津塘沽大钟,终于归还给天津。由于并不是所有国家都签订了这个公约,所以流失海外的文物拍卖的情况仍在频繁发生。
⑤自中国启动国宝工程回购流失文物后,中国文物的行情就一路看涨。于是出现了几年前只值几百万元的兽首,今年竟被喊出了亿元天价。被抢劫是一种耻辱,同样挨宰也是一种耻辱。如果流失的文物被我们花巨资买回来了,即使我们把它们重新捧在手心,供在了博物馆中,也没有了那种失而复得的好心情。
⑥单拿圆明园兽首来说,我们更应该通过外交途径来索回,让抢劫者们如何拿走的,再如何送回来。虽然此举难度甚大,但我们还是要一直保持这种索回的权利和姿态。假如一时难以追讨回来,不如索性让他们就像圆明园废墟那样,保持着一种缺憾。我想,无论这些文物流失在何方,它们身上铭刻的中国印记不会变,它被抢走的历史记忆不会变,它来自圆明园的这个事实不会变。只要我们真实与满怀诚意地面对历史了,屈辱也能成为一种爱国的力量。
⑦因为爱,所以舍弃,这样的姿态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尊严。
29.(小题1)全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30.(小题2)第③段“强盗打的终究是强盗的算盘”中加点的两个“强盗”各指什么?
31.(小题3)结合全文,说说最后一段“因为爱,所以舍弃,这样的姿态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尊严”的具体含义。
32.(小题4)结合全文,说说面对“中国启动国宝工程回购流失文物”这件事情,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答案】
29.30.舍弃,也是一种尊严。
31.32.前者指100多年前,英法联军抢走了圆明园中那些有工艺价值的铜宝贝;后者指100年后的今天,强盗的后代们却要以貌似文明的方式去拍卖它们,再从中国人头上大肆掠夺一次。
【小题3】【小题3】侵略者掠夺了我们的国宝,这是我们的耻辱,我们不应该忘记,但我们不能遭受第二次掠夺。兽首的天价拍卖,无异于侵略者对我们的第二次掠夺,只不过这次是披着文明的外衣进行的。在没有更好的办法追讨回来的情形下,我们只有舍弃,保持着一种缺憾,维护民族尊严。
【小题4】【小题4】示例:①继续加入《关于被盗或非法出口文物公约》;②应该通过外交途径来索回流失文物,让抢劫者们如何拿走的,再如何送回来;③满怀诚意地面对历史,坚决不上“强盗打的终究是强盗的算盘”的当。
【解析】
29.30.本题主要学生考查提炼和概括议论文论点能力。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本文题目是“舍弃,也是一种尊严”,结合首尾段和文章内容,可以知道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题目。
31.3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词语的理解要与句子相结合,有时还要根据上下文内容进行揣摩。我们常说“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放到语境中揣摩出来的意思才会是正确的全面的。本题“强盗打的终究是强盗的算盘”中第一个“强盗”指的是英法联军的行为;第二个“强盗”指的是强盗的后代们的行为。
【小题3】【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对主旨句的理解能力。主旨句就是一篇文章的中心句或者是主题句,一般起到概括全文的目的,是文章的中心所在。对于主旨句的理解,不仅要分析句子的字面义与语境义,还要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即赞颂了什么或批判了什么。“因为爱,所以舍弃,这样的姿态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尊严”,我们要爱我们的祖国,但是耻辱不应忘记,我们不能遭受第二次掠夺,我们只有舍弃,以缺憾来警示人们,来维护民族尊严。
【小题4】【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以及个性化学习的能力。根据文章内容,我们应该让国宝有尊严的回来,可以通过外交手段,可以慢慢等待。从抢劫是一种屈辱,挨宰也是一种屈辱。再从中国人头上大肆掠夺一次,如果我们高价收买,也是一种耻辱。这写方面来分析我们该有的态度。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的概括能力。论点应满足三点:作者的观点、明确的判断、完整的句子。议论文的论点位置有三处:题目、开头、结尾,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有些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去概括。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题目。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 。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 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 ,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33.从下面选项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文中横线上。(只填序号)
A.有朝一日
B.荡然无存
C.富丽堂皇
34.“这个奇迹”指____________,“两个强盗”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文中有很多讽刺侵略者的语句,试着找出一句写在下面,并谈谈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6.从全文来看,结尾句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它们都运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7.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答案】
33. B C A
34. 圆明园 法兰西 英吉利 英法联军洗劫并烧毁圆明园
35. 示例: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蕴含了作者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罪行的强烈谴责。
36. 而你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反语
37. 作者愤怒谴责侵略者的罪行,亮明观点,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提出抗议,并希望他们把劫掠的赃物归还中国。
【解析】
33.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含义的辨析。要求写在是能够解释三个词语,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即可。A.有朝一日:意思是将来有那么一天。B.荡然无存: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C.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华 丽雄伟。也形容场面华丽而盛大。结合语境分析,第一空应填“荡然无存”;第二空应填“富丽堂皇”;第三空应填“有朝一日”。
3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结合语境分析。结合“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分析,奇迹指:圆明园。“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两个强盗是:法兰西、英吉利。“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是“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35.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作者在文中用了较多的反语,来讽刺两个强盗。如: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蕴含了作者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罪行的强烈谴责。
3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结合全文分析。“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照应了上文“而你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都采用了反语的修辞,表达了作者对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罪行的强烈谴责。
37.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结合作者通过反语,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罪行。亮明自己的观点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提出抗议,结合“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分析,希望他们把劫掠的赃物归还中国。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哭泣的圆明园
张晓惠
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英法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壁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我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
是阴凄凄的天,是冷飕飕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渺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对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遍地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看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拱门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我没带相机,但那些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
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圆明园一片喧嚣柳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咱平常百姓流连赏目;门票从五角涨到二十五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也得养活自己。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右缠着:去福海?去绮春园?就十元,拖您去西洋楼您哪!谢了您哪,我说,我就是想自个儿走走。
往前,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想不到的是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似干部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园"字样的石碑前照相,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
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流泪……
(有删改)
38.圆明园哭泣的原因有哪些?
39.作者写自己两次去圆明园的经历都谈到了“流泪”这一细节,试分析两次流泪所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40.从文中找出一句描写环境的句子,说说作者这样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41.近几年,人们一直号召重建圆明园。你对重建圆明园持什么态度?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
38. ①无比辉煌灿烂的建筑艺术与文化被毁于一旦;②现代社会,人们逐渐淡忘了那段历史,变得麻木而无知。
39. 第一次流泪表现了作者为圆明园的惨痛历史而伤痛,为民族的耻辱历史而感到悲伤。第二次流泪表现了作者对人们精神匮乏的无奈,对人们不理解废墟的价值的愤怒与悲哀。
40. 示例:“是阴凄凄的天,是冷飕飕的细雨,和着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通过对凄凉环境的描写,烘托了人物悲痛的心情。
41. 示例:我不同意重建圆明园。因为圆明园废墟可以让中华儿女永远记住这段刻骨铭心的耻辱,它告诫子孙摗工要求发奋图强,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解析】
3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全文。然后结合题干所在文中位置的上下文分析概括即可。结合“英法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分析得出:无比辉煌灿烂的建筑艺术与文化被毁于一旦;“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蛮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分析得出,作者看到部分国人不知铭记历史而十分伤心、难过。
3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分析流泪的原因即可。找出流泪的段落。第一次流泪在第二段: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结合“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遍地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看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拱门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分析得出:作者为圆明园的惨痛历史而伤痛,为民族的耻辱历史而感到悲伤。第二次落泪在最后一段“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流泪……”。结合 “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蛮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分析得出,作者对人们精神匮乏的无奈,对人们不理解废墟的价值的愤怒与悲哀。
40.本题考查学生对环境描写作用的把握。环境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景物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二是渲染气氛;三是烘托人物性格;四是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结合本文具体分析。如:“是阴凄凄的天,是冷飕飕的细雨,和着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通过对凄凉环境的描写,烘托了作者悲痛的心情,有利于揭示主题思想。
41.本题考查学生的看法。两种观点都可以。注意理由要充分。结合“铭记历史,吸取教训”阐述观点理由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国宝回归热的反思
①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亘古以来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持续发展从未间断,并为后世传流下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存。文物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化身,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再现和见证。
②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鸦片战争以来,国力衰微,民生凋敝,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荡然无存,大量珍贵文物被外国侵略者野蛮掠夺,祖宗基业遭受劫难,令国人痛心疾首。“落后就要挨打”,的确是惨痛的历史教训,
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实力与日俱增,许多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以不同方式和途径陆续回归,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出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为了维护中国的主权和中华民族的尊严,促进流失海外珍贵文物的回归,作为政府文物主管部门的国家文物局,做了大量积极而又卓有成效的工作。中国政府郑重声明,我国保留对历史上被掠夺及走私出境文物追索的权利。
④我国政府通过法律和道义等多种渠道追索被掠夺及走私出境流失海外的文物,取得很大成功,然而追索海外文物的工作并非始终艳阳高照、一帆风顺。在国宝回归热逐渐兴起之时,困难和挫折也随之出现。2000年4月,香港索斯比拍卖行和佳士得拍卖行宣布即将在香港公开拍卖1860年被英法联军掠夺出境的四件圆明园文物,其中三件为西洋楼前大水法的遗物——乾隆御制錾花铜虎首、猴首和牛首,另一件乾隆款酱地描金粉彩镂空六方套瓶,原是圆明园的陈设品。2000年4月20日,中国国家文物局正式致函香港索斯比拍卖行和香港佳士得拍卖行,要求他们停止在香港公开拍卖1860年被掠夺出境的圆明园文物。国家文物局认为,这些文物在法律上的性质是“战争期间被掠夺的文物”。关于这一类文物的归还,国际法上的先例在20世纪就已出现。任何因战争原因而被掠夺或丢失的文物都应该归还,没有任何时间限制。然而两家拍卖行置国家文物局的严正立场和海内外舆论界的反对之声于不顾,坚持如期拍卖。保利集团和北京市文物公司等企业遂参与竞拍,并最终购回上述四件圆明园遗物。
⑤被劫掠的圆明园国宝回归,就事情本身而言,无疑是值得庆贺的。但是若明眼人稍加分析,就会感到这种回归的方式或途径,无异于在丰盛的筵席上吃进苍蝇一样令人尴尬万分。当年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使中华民族蒙受巨大的屈辱与痛苦。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中国人又在自己的领土香港,以4893万元的天价购回被劫掠的四件圆明园文物,这难道不是自己向尚未愈合的心灵的创口上再撒一把盐吗?此种不光彩的回归,绝不是“使之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所能解释得了的。只有无偿的追索回归,才能真正维护国家的尊严,洗雪民族的耻辱,当凝目注视陈列在展柜中的这四件圆明园国宝时,我们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华儿女,不知当做何感想?
42.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43.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海外文物回归有什么重大意义。
45.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并仔细体会文章最后一句话,说说国宝回归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
链接材料:2018年春晚的一大亮点,是特设了《国宝回归》环节,讲述了巨幅画作明代宫廷皇家地图《丝路山水地图》流落国外,如今重回祖国母亲怀抱的动人故事。20世纪30年代,《丝路山水地图》在战乱中流失日本,现由世茂集团董事局主席许荣茂出资2000万美元(1.33亿元人民币)从私人收藏家手中购回,并将之无偿捐赠给故宫博物院。

【答案】
42.被掠夺的国宝文物只有无偿的追索回归,才能真正维护国家的尊严。
43.举例论证。举圆明园四件国宝回归过程的例子,证明了追索被掠夺及走私出境流失海外的文物的工作有不少困难与挫折,突出说明了我国为追回文物所做的努力。
44.①文物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流失海外文物回归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重大意义。②一部分流失海外文物是被非法掠夺的,这些文物的回归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中华民族的尊严。
45.示例一:国宝因战乱流失海外,令人痛心,也让我们警醒:只有国家强大了,我们才能保护自己的国宝文物不被掠夺。因此我们要发奋读书,为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42.论点是议论文的核心、统帅。中心论点一般出现在以下四个地方:一是文章的标题就揭示中心论点;二是在文章的开头点明中心论点;三是在议论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四是在层层深入论述的基础上,在文章的结尾的总结中推出中心论点。结合“此种不光彩的回归,绝不是‘使之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所能解释得了的。只有无偿的追索回归,才能真正维护国家的尊严,洗雪民族的耻辱,当凝目注视陈列在展柜中的这四件圆明园国宝时,我们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华儿女,不知当作何感想?”概括:被掠夺的国宝文物只有无偿的追索回归,才能真正维护国家的尊严。
43.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结合具体语境分析。结合语境首先指出论证方法。然后结合论证方法的作用写出在本题中的作用即可。结合“2000年4月,香港索斯比拍卖行和佳士得拍卖行宣布即将在香港公开拍卖1860年被英法联军掠夺出境的四件圆明园文物,其中三件为西洋楼前大水法的遗物——乾隆御制錾花铜虎首、猴首和牛首,另一件乾隆款酱地描金粉彩镂空六方套瓶,原是圆明园的陈设品。2000年4月20日,中国国家文物局正式致函香港索斯比拍卖行和香港佳士得拍卖行,要求他们停止在香港公开拍卖1860年被掠夺出境的圆明园文物。”分析,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结合举例论证作用(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写出在本题的作用即可。如:证明了我国政府通过法律和道义等多种渠道追索被掠夺及走私出境流失海外的文物,取得很大成功,然而在国宝回归热逐渐兴起之时,困难和挫折也随之出现。突出说明了我国为追回文物所做的努力,增强了说服力。
44.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概括即可。结合第一段“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持续发展从未间断,并为后世传流下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存。文物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化身,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再现和见证。”得出:文物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化身,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再现和见证;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实力与日俱增,许多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以不同方式和途径陆续回归,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出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为了维护中国的主权和中华民族的尊严”得出: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出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为了维护中国的主权和中华民族的尊严。
45.要求学生结合国宝回归祖国的意义(文物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流失海外文物回归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重大意义;一部分流失海外文物是被非法掠夺的,这些文物的回归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中华民族的尊严)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悟即可。如:新春佳节,又逢国宝回归,再添喜悦。随着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肯定会有更多流失的国宝回归的。

46.识记字音
晨曦 (_____) 珐琅 (_____) 脂粉 (_____) 惊骇 (_____)
瞥见 (_____) 赃物 (_____) 箱箧 (_____) 恍若 (_____)
【答案】xīlángzhīhàipiēzāngqièhuǎng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曦”“瞥”“箧”的注意要重点识记。
47.识记字形
jūn(____)匀 珐láng(____) tén(____)写 liáo(____)乱
jūn(____)鉴 lià(____)跄 名yù(____) liáo(____)草
【答案】jūn(均)匀jūn(钧)鉴珐láng(琅)lià(踉)跄tén(誊)写名yù(誉 )liáo(缭)乱liáo(潦)草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形近字字形的掌握情况,关于形近字,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鉴”从“金”。所以固定搭配要“钧鉴”的“钧”也从“金”。
48.给加点字注音或依拼音写汉字。
chóu(______)缎 liú(_______)璃 恍惚(______) 缀满(______)
【答案】绸; 琉;huǎnɡ;zhuì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绸”容易写错。“缀”容易读错。
49.检查字词
(____)chóu缎 (____)liú璃 (____)fà琅
惊hài(____) 晨xī(____) (____)piē见
箱qiè(____) (____)zāng物 朱lù(____)
【答案】绸琉珐骇曦瞥箧赃鹭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此题要注意“琉”“骇”“赃”的偏旁不要写错;“曦”的右半部分笔画数较多,书写时要认真。
50.给加点字注音。
洗劫(______) 惊骇(______) 瞥见(______)
箱箧(______) 晨曦(______) 野蛮(______)
【答案】jiéhàipiēqièxīmán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给汉字注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汉字的音形义,掌握汉语拼音拼读及拼写规则,明确声母、韵母、声调及音节等知识,结合具体的语境,给汉字注音。此题注意“箱箧”的“箧”读qiè,“瞥见”的“瞥”读piē。

51.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感彩发生了变化的是( )
A.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B.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C.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D.华盛顿大教堂响起了哀悼死难者的钟声。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要求学生结合语境分析词的含义。词语的感彩分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ACD三项的词语感彩没有变化。B项的“赞誉”是褒义贬用,含讽刺意味。
52.下面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呵护(hē) 杀戮(lù) 纳粹(cuì) 颤巍巍(chàn)
B.瞥见(piē) 给予(gěi) 珐琅(fà) 赤裸裸(luǒ)
C.闪烁(shuò) 肃穆(mù) 鞠躬(jū) 眼花缭乱(liáo)
D.箱箧(qiè) 憧憬(chōng) 瓦砾(lì) 片纸只字(zhī)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ACD三项正确。B项:“给”是多音字,有gěi和jǐ两种读音, “给予”的“给”应读jǐ。
53.下面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恍惚 荒谬 地窑 不可名状
B.脏物 琉璃 晨曦 荡然无存
C.匍匐 鞠躬 拂晓 丰功伟迹
D.制裁 赔偿 恳切 永垂不朽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D项正确。ABC三项修改为:A项,地窖;B项,赃物;C项,丰功伟绩。
5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冠冕堂皇的博物馆。
B.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C.臭名昭著的英帝国主义者,曾参与毁坏希腊巴特农神庙,并掠走这个神庙的精美大理石雕。
D.额尔金的儿子小额尔金是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
【答案】A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语法等语文知识准确表达或修改的能力。A句中“冠冕堂皇”意思是形容表面上庄严体面或正大的样子,实际上并非如此,含贬义,也就是有点表里不一的感觉。从句意看,作者是极力称赞博物馆的雄伟壮丽,“冠冕堂皇”一词不合语境。故A不妥。
55.结合语境选词填空,恰当的一项是( )
不管 修缮, 重建,对废墟来说,要义在于保存。圆明园废墟是北京城最有历史感的文化遗迹之一, 把它完全铲平,造一座崭新的圆明园,多么 呀!
A.是 还是 因为 志得意满
B.或 或 如果 得不偿失
C.不是 而是 假如 金碧辉煌
D.是 还是 如果 得不偿失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运用的把握。整体感知语段,谈论的是“对废墟要义在于保存”,并以圆明园为例进行论证。根据语意,一、二个空应是并列关系,“是……还是……”,排除掉B和C。三、四个空连接的句子是假设关系,因此应选“如果……得不偿失……”。即答案为D。也可以把各个词语放到空中读一读,看哪一项的词语更通顺。据上分析,故选D。
5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前面高耸的断桥便是整个圆明园唯一完好的遗桥了。
B.在这里我们所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的。
C.笑,是人们心情愉快的表现,对于健康是有益的。
D.成熟的荔枝大多数都是深红色或紫色。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前后矛盾,去掉“高耸”。
B.缺少成份,在“生活的”后加“情况”。
D.语序不当,应该为“大多数成熟的荔枝”。
故选C。
57.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B.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C.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D.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方法的把握。ABC三项都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D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故选D。
58.对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判定有误的一项是( )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引用、比喻)
B.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反语)
C.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气力最大?回答纷纭得很,有的说象,有的说狮子,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排比)
D.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对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项中,主要的修辞手法是设问,自问自答。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9.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
②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③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④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
⑤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
A.①③②⑤④ B.④⑤①③② C.②④⑤③① D.③①④⑤②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排列句子顺序:这一直是中考的重点,学会排列句子,不仅能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还能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如何学会排列句子呢?我们按下列方法进行。(1)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排列;(2)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3)按先总述后分述的顺序排列;(4)按空间推移的顺序排列;(5)按照句意之间内在逻辑排列。这段话中心意思是从想象力角度介绍圆明园,②是中心句,④⑤③①是对②的具体阐述。④⑤③①的顺序要抓住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如“这”指代的内容,两个“幻想”“典范”的关系。故选C。
60.下列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
B.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手忙脚乱的洞府。
C.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
D.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
【答案】B
【解析】
【详解】
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成语的理解与运用。要想正确地运用成语,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彩等。B项的成语使用有误,“手忙脚乱”形容做事慌张而没有条理,与此处的语境不符。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6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掠夺 珐琅 脂粉 B.耗费 绸缎 制载
C.赞誊 缀满 赃物 D.分亨 恍若 行窃
【答案】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及书写词语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B.“载”应写作“裁”;C.“誊”应写作“誉”;D.“亨”应写作“享”。故选A。
6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座城堡富丽堂皇,建造十分奢华。
B.他的钱早就花光了,钱包里荡然无存。
C.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永远值得我们缅怀。
D.置身于广州花市,各种各样的鲜花让我眼花缭乱。
【答案】B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及运用能力。A.“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华丽雄伟。也形容场面华丽而盛大。此处使用正确。B.“荡然无存”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儿没有留下。此处用来形容钱包的“空”不合语境。C.“丰功伟绩”指伟大的功绩。此处使用正确。D.“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此处使用正确。故选B。
【点睛】
考查对成语的运用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可以从词意、感彩和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到、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63.下列句子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
A.雨果曾撰文谴责英法联军劫掠并火烧圆明园。
B.他的行为赢得了人们的崇高敬意,不仅在人格精神上,更在文学上。
C.记者探访多家药店发现,部分药品价格上调,绝大多数药品价格保持稳定。
D.大家去郊游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答案】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首先明确病句的原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学生平时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修改病句,首先要认真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之后,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继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准确修改。A.成分残缺,可在“圆明园”后加上“的暴行”;B.语序不当,将“人格精神”和“文学”调换位置;D.否定不当,删除“不要”。故选C。
64.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这本书共收录了我们文学社成员的150篇大作,是我们三年来的智慧结晶,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凡。
B.生日那天,面对朋友们送来的礼物,王磊感动地说:“既然大家这么真诚,那我只有笑纳了。”
C.你出身贫寒,家慈好不容易把你养育成人,辛苦了一辈子,你现在应该好好孝敬她。
D.报刊记者最后解释说:“因为消息多数来自民间渠道,故难免有不实之处,还望各位海涵。”
【答案】D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语言得体就是根据语境条件正确使用语言,尤其要注意正确使用谦敬词语,以符合说话者的身份、场合、情景、情感等方面的要求。A.“大作”是敬辞,一般用于称别人的作品;B.“笑纳”是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C.“家慈”是在别人面前对自己母亲的谦称。故选D。
6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制裁(cái) 恍若(huǎng) 赃物(zāng)
B.琉璃(liúli) 瞥见(piē) 绸缎(chóu)
C.珐琅(fàláng) 给予(gěi) 劫掠(jié)
D.惊骇(hài) 箱箧(qiè) 晨曦(xī)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ABD三项正确。C项修改为: 给予(jǐ)。
66.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
B.请你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手忙脚乱的洞府。
C.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
D.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含义的理解。A项,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使用恰当。B项,手忙脚乱:形容做事慌张而没有条理,也形容惊慌失措。使用不恰当;C项,富丽堂皇:是形容建筑物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使用恰当;D项,不可名状:解释为无法用言辞形容。使用恰当。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67.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
A.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B.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
C.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
D.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方法的把握。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A项,采用比喻修辞。B项,没有采用修辞方法;C项,采用了排比修辞。D项运用了比喻、设问。
68.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反语的一项是 ( )
A.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B.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C.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D.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反语修辞的理解和把握。反语是一种修辞格。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这种手法叫做反语。然后结合四个选项分别分析即可。A项,“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运用反语;B没有运用反语;C项,“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运用反语;D项,“全部赞誉”运用反语。
69.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
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 。 。 。 。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 ,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①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
②这座打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
③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
④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
⑤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⑥是要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
A.②④⑤①⑥③ B.①③⑤⑥②④
C.②⑤⑥③④① D.③⑤②①④⑥
【答案】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排序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读熟文本,养成熟练地语感。做此题就很容易了。也可以结合文段的中心意思分析。中心意思是“圆明园的建造过程和价值所在。”排序过程:“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②“这座”照应上文“圆明园”,然后是修建的原因④,然后写出原因“⑤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用事实证明属于人类“①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连接⑥是要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③“依稀可见”连接“亚洲文明的剪影。”。排序为:②④⑤①⑥③。选A。
70.下面语段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进入初三,繁冗的作业有时会让我们喘不过气来。但如果你心无旁骛、孜孜不倦地学习,沉浸于知识的海洋之中,化苦为乐,以气冲斗牛之势“披荆斩棘”,那么你一定能够乘长风,破巨浪,迎来美好绚烂的明天。
A.rǒng wù dǒu jí
B.chén máo dòu jì
C.chén máo dǒu cì
D.rǒng wù dòu cí
【答案】A
【解析】
【详解】
繁冗:[fán rǒng];心无旁骛:[xīn wú páng wù];气冲斗牛:[qì chōng dǒu niú];披荆斩棘:[pī jīng zhǎn jí]。结合选项分析,选A。
7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熙中依稀可见.
B.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C.将受到历史制栽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D.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煌的破烂拿来展出。
【答案】B
【解析】
【详解】
A.“晨熙”改为“晨曦”;
C.“制栽”改为“制裁”;
D.“富丽堂煌”改为“富丽堂皇”;
故选B。
7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终于攻克了难关,那种喜悦是不言而喻的。
B.这句话撕碎了他虚伪的面具,他那诚实高贵的形象在大家心中荡然无存。
C.青年人都想干一番丰功伟绩的事业。然而,事业的成功需要理想的航标。给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需要意志做武器,给我们开拓前进的道路。
D.各种造型的花灯,分布在街道两侧,让人眼花缭乱。
【答案】C
【解析】
【详解】
A. 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使用恰当;
B.荡然无存:意思是完全不存在。使用恰当;
C.丰功伟绩:意思是对社会做出突出贡献,创造过巨大业绩。使用不恰当;
D.眼花缭乱:形容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使用恰当。
故选C。
【点睛】
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词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7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驻青高校开展、筹备、策划的“我为峰会添光彩”活动,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响应。
B.我国高铁建设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因市场规模巨大,还不能完全满足载客、物流货运。
C.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给人民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
D.在“经典咏流传”吟诵活动中,同学们提高了学习古诗词的热情,也增长了知识面。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A项词语顺序颠倒,改为“筹备、策划、开展”;B项成分残缺,在句子末尾加上“的需求”;D项搭配不当,“增长了知识面”,应该将“增长”改为“拓宽”。故选C。
点睛:病句的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74.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反语手法的一项是( )
A.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B.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C.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D.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答案】C
【解析】
【详解】
A. “更彻底,更漂亮”是反语;
B.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 是反语;
D.“全部赞誉”是反语;
故选C。
75.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错误的一项是( )
A.人情练达、开卷有益、天衣无缝、丰功伟绩四个短语结构不相同。
B.“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这个句子的宾语部分是“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
C.”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这个句子是转折复句。
D.“日光的照射特别强烈。”这句话的主干是“日光强烈”。
【答案】D
【解析】
【详解】
D.有误。“日光的照射特别强烈。”这句话的主干是“照射强烈”。故选D。


76.(题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作者是____,_____(国籍)作家,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
【答案】雨果法国《九三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和把握。要求学生掌握雨果的相关知识。雨果,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
77.填空。
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九三年》《海上劳工》等。
【答案】雨果 法 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和把握。要求学生牢记关于雨果的文学常识。维克多·雨果,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

78.填空。
①这封书信饱含着深厚的________精神,愤怒地谴责了________,表达了对________,震撼读者心灵。
②雨果,________(国籍)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和《九三年》等。
【答案】①人道主义侵略者的罪行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②法国《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文学常识的掌握。①这篇文章选自《雨果文集》,是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文章。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所谓的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反而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在这封信中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他盛赞中华民族,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敬,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②“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识记文学体裁常识。雨果,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
79.这是一封义正词严、情感强烈的信,体现了雨果先生正义的立场和爱憎分明的情感。其中反语手法的运用尤其精彩。请你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描写一种心情。(200字左右)
【答案】示例:钓鱼虽然乐趣多,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欢声笑语,但却遭到大人们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样做会有危险。因此我们只得停止进行这类“犯罪活动”,被关在小屋里,“努力”学习。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学习了雨果一封义正词严、情感强烈的信,体现了雨果先生正义的立场和爱憎分明的情感。其中反语手法的运用尤其精彩。反语,就是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修辞方法。反语多用在批判、揭露方面,可收到辛辣讽刺的效果,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