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 隋唐的统一与灭亡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 隋唐的统一与灭亡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5-01 14:2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知识要点
一、隋的统一
1.建立:581年,______夺取北周政权,建立_______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 ________ 。
2.统一:________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3.意义:结束了__________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二、开通大运河
1.目的:为了加强______交通,巩固隋王朝对_______的统治。
2.概况: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 ________ ,以 ________为中心,北抵________,南至 _____,连接了五大水系。
3.影响:它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______和文化交流。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创立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看重 _____ 。隋文帝即位后,初步建立起通过______选拔_____的制度;隋炀帝时, ______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影响:科举制的创立,加强了皇帝在______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________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四、隋朝的灭亡
1.原因:隋朝的第二个皇帝_______,不恤民力,奢侈无度。在位期间,营建东都洛阳,开凿_______,多次乘龙舟出游,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2.灭亡:隋炀帝的残暴统治,终于导致大规模的 ______ ,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618年,隋炀帝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__________ 。
难 点 释 疑
1.隋朝统一的意义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隋朝建立于581年,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状态,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继秦汉之后第二次大规模的统一;隋的统一为隋唐时期的空前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科举制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制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使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它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宋元,终结于清末。
过关训练
1、单项选择题
1.蒙曼认为,对隋文帝建立的丰功伟绩,怎么评价都不过分。下列属于隋文帝丰功伟绩的是( )
A.开通大运河 B.科举考试采用殿试
C.统一全国 D.创立行省制
2.中国有句俗语:“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句话若用于隋朝,你认为后人(隋炀帝)所“乘凉的树荫”应是( )
A.隋文帝统一全国,结束分裂局面
B.隋文帝时经济发展快,国力强盛
C.隋文帝首创进士科选拔人才
D.隋文帝开凿京杭大运河
3.下列关于大运河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B.隋文帝时期开凿
C.大运河全长2 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D.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4.如果你生活在隋朝,要畅游大运河,你设计了一条从北往南的路线。下面路线中正确的是( )
A.涿郡—洛阳—余杭 B.洛阳—涿郡—余杭
C.洛阳—余杭—涿郡 D.余杭—洛阳—涿郡
5.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如图)。这一伟大工程( )
A.中心是①长安
B.最南端到达②今天的扬州
C.是隋文帝的政绩之一
D.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6.旨在解决我国京津地区缺水问题的南水北调工程中,东线工程采用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作为长江水源北送的主要渠道。隋朝时开凿的大运河在民生方面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
A.方便隋炀帝南巡 B.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C.加强北部的边防 D.巩固隋朝的统一
7.图示法是一种直观形象的学习方法。用图示法描绘隋朝大运河大致走向,贴切的是( )

8.某导演在拍摄电视剧《隋文帝》时,布置了四个场景。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从北周统治者手中夺取政权
B.征发大量民工开凿大运河
C.灭陈统一全国
D.下令在长安洛阳一带修建了许多大仓库
9.关于大运河的评价,自古以来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下列古人评价大运河的诗句中,持完全否定态度的是( )
A.“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胡曾《汴水》)
B.“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皮日休《汴河怀古》)
C.“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皮日休《汴河铭》)
D.“天下转漕,仰此一渠。”(脱脱《宋史》)
10.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它所造成的是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11.当你看到“及第”“进士”“状元”“连中三元”这些词语时,你会想到以下哪种制度( )
A.分封制 B.中央集权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
12.隋文帝继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初步建立起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创立了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这表明科举制建立的原因是( )
A.传统选官制度导致政权分裂
B.民间交往的推动
C.隋朝两代统治者的努力
D.长期分裂局面的结束
13.央视《国宝档案》曾介绍过青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赵秉忠状元卷。“状元”这一称号源于( )
A.百家争鸣 B.商鞅变法
C.刺史制度 D.科举制度
14.比较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秦朝与隋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
①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完成了统一
②都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工程 ③都对儒家学说进行打压
④都是因暴政而亡的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历史叙述有历史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进行态度与价值观的评判表述。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北京人能够制造工具,会使用天然火
B.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半坡居民
C.汉武帝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
D.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①通济渠:从洛阳引谷、洛二水到黄河,从板渚引黄河疏通故道,入淮河,到山阳。②邗沟:从山阳疏导春秋时期所开的邗沟,引淮河水入长江。
材料二 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摘自《中国历史》
材料三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念》
(1)材料一中的大运河是谁在位时修建的?

(2) 根据材料一,指出从余杭到洛阳依次途经的大运河河段名称,并概括大运河开凿的特点。



(3)材料二、三中选拔官吏的标准分别是什么?




(4)根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度的作用。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知识要点】
一、1.杨坚 隋 隋文帝
2.589
3.长期分裂
二、1.南北 全国
2.大运河 洛阳 涿郡 余杭
3.经济
三、1.门第 考试 人才 进士科
2.选官 科举制
四、1.隋炀帝 大运河
2.农民起义 灭亡
【过关训练】
1.C 2.B 3.B 4.A 5.D 6.B 7.D 8.B 9.A 10.B 11.C 12.C 13.D 14.A 15.D
16.(1)隋炀帝。
(2)河段名称:江南河、邗沟、通济渠。特点:利用天然河道和已有的古运河;贯通南北水系。
(3)材料二:门第或出身(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材料三:个人才能或学问(科举制度)。
(4)有利于打破门第限制;有利于创造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激励个人奋斗精神;塑造社会心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