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高二选修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件(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高二选修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件(共4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5-01 15:47:3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47张PPT)
高二年级 历史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
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这首歌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的色彩,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
据考古发现,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的嘎仙洞内的石刻祝文刻写的是鲜卑族拓跋部的祭祖文字,证明该地区是拓跋部的发源地。
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
——《魏书·序记》
根据材料和图片,结合所学说说鲜卑是一个怎样的民族?你能描绘当时长城以南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吗?


民族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政治制度 文化
汉族
鲜卑族
农耕为主
游牧渔猎
逐水草而居
定居
比较完备
相对落后
相对发达
相对滞后
……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70页
北方
南方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北魏
宋齐梁陈

东汉

隋朝





魏晋南北朝(220-589)

南 朝
东魏北齐西魏北周
北 朝
⒈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
⒉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战争频繁
⒊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迁徙,是民族大交融时期
⒋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较快
1.北魏的崛起
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拔部;
魏晋之际游牧于山西、内蒙;
东晋时建立代国,为前秦吞并;
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后迁都平城。
一、改革的背景
南北朝并立形势(一)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1)统一: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
(2)意义:
①初步结束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
②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③促进了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交融

政治:仿汉制设官,完备国家机构
经济:解散部落组织,实行编户;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文化:延揽人才,重用儒生,兴办太学
(1)措施
(2)影响
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为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
3.统治阶级汉化改革的尝试
材料一: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宋书·谢灵运传》
材料二: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通典·边防典》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教材,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社会存在着哪几对尖锐矛盾?
4.北魏统一后面临复杂的社会矛盾
(1)北魏政权制度建设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农民
宗主

北魏政权

北魏的行政体制
宗主督护制
北魏政府任命地方豪强为宗主来管理当地事务,督促农民纳税服役。宗主可以继承和内部转让,权力很大。
宗主,是在十六国时期未南逃的豪强大族为了自保形成的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依附其下的农民往往有数百、上千乃至万家,均为他们的私家人口,多数没有户籍,形同于农奴。
北魏统一之初,为了稳定统治,便于征徭征税,采取妥协政策,以世家大族为宗主,作为地方基层政权督护百姓,于是形成“宗主督护制”。宗主控制下的农民任凭宗主剥削和奴役,国家不得征调亦不能干预。豪强地主乘机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

中央
地方
豪强地主
农民


(2)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导致民族
矛盾激化
4.北魏统一后面临复杂的社会矛盾
(1)北魏政权制度建设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人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5.冯太后和孝文帝极力推动学习汉文化
(1)冯太后(441年-490年)
①出身汉家,以强硬手段掌握政权,推动北魏学习汉族先
进文化
②精心培养孝文帝拓跋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③临朝听政,推行初步改革

(2)孝文帝(467年-499年)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自身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纪》

小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3.必要性——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4.推动力——统治者改变落后现状,学习汉文化的决心
2.有利条件——北魏前期汉化改革的奠基
二、改革的内容
(一)前期
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1.制定俸禄制
(3)影响:
北魏官吏原无俸禄,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因而影响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激化了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俸禄制、任期考核制
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负担减轻,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1)原因:
(2)内容:
2.颁布均田令
(2)前提: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1)主观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3)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
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4)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5)影响: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
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征派徭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3.推行租调制
(1)内容: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2)含义:租是农民以户为单位或按人口多少向政府交纳一
定数量的粮食;调是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绢帛
(3)作用:
①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
②编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
4.设立三长制
(1)目的:
①宗主督护制存在很多弊端,并且激化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②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2)内容:
邻长——里长——党长
(3)职能:
基层行政组织,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
役,推行均田制。

认识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变化

农民
宗主
北魏政府
邻长里长党长
农民
北魏政府
州郡
(4)影响:
①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
②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有利于国家征税征役





二、改革的内容
(二)中后期
特点:孝文帝主持,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1.迁都洛阳
史书记载,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跋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跋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引自《魏书·拓跋澄传》
依据材料探究迁都原因。
北方柔然威胁
保守势力强大
粮食供应困难
不便统治中原
……
观察平城位置,列举迁都的必要性
迁都以后,大批鲜卑人涌入内地,北魏政府又面临新问题。鲜卑人服饰、习俗与中原汉人差异明显。多数鲜卑人不懂汉语,人心恋旧。如何对待汉族文化?怎样继续推进改革?

孝文帝如何对待汉文化






语言
姓氏
服饰
婚姻


孝文帝颁行按汉族服饰制定的衣帽式样,令鲜卑人按样缝制,放弃民族服饰。
2. 移风易俗: ①易服装
②讲汉话
(魏主)今欲断诸北语(鲜卑语),一从正音(汉语)。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卷140
③改姓氏
“诸功臣旧族,姓或重复,都要更改。”
孝文帝以身作则,娶汉族大臣之女做皇妃,他又为几个弟弟聘娶汉族女子为妻。孝文帝还鼓励北魏公主下嫁汉族世家。
④通婚姻
……
三、改革的影响
百姓殷阜(富裕),年登(年年丰收)俗(老百姓)乐……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
---引自《洛阳伽蓝记》
据记载,北魏洛阳城内有大市、小市、四通市,总称“洛阳三市”。市内有钟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全城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北魏的许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
1.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1)农业生产发展
6世纪初年北魏全国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还要多出一倍
(2)手工业日益活跃
丝织业发展显著;北方出现青瓷
(3)商业日趋活跃
市场繁荣
货币交易代替实物交易
对外贸易长足发展(出土拜占庭金币、波斯银币)
2.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北魏政权封建化含义:是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统治模式的转化。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极力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建立孔庙;制定礼仪制度,改用汉族祭祀礼仪;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模仿汉族制定九品官制;修订律令,废除落后残酷刑律,使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加快并最终确立。
牧马图
牵羊的少数民族
耕牛图
扬场图

生产方式农耕化
北魏鲜卑族人着装画像
《北齐校书图》中的胡床
生活方式的交融
3.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民族交融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民族交融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一个双向的互动交流。
公元前4世纪的商鞅变法和公元5世纪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在中国古代史上有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思考下列问题:
(1)就背景和实质而言,两次变法或改革有何相似之处?
(2)两次变法或改革中都有一些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开创性举措,试就经济方面的措施加以说明。
(3)两次变法或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影响?
对比思考
(1)从背景来看:都处在分裂割据、社会动荡时代;都面临着增强国力,击败外敌的任务;都有国君或皇帝大力支持,是封建化性质的改革。
(2)从开创性经济举措来看,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利于增加国家收入、缓和阶级矛盾。这些举措对后世影响深远。
(3)从影响来看,都增强了国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背景
社会矛盾尖锐
鲜卑族文化相对落后
内容


均田制
租调制
三长制
俸禄制
迁都洛阳

革除旧俗
影响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保证政府收入

加强政府对人民控制


加速鲜卑族封建化
促进民族交融

巩固政权的稳定
侧重点

通过制度建设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

全面推进汉化政策
为隋唐多民族国家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
◆5世纪后期,北魏统治者颁布诏令规定:凡15岁以上的男子,每人授给种植谷物的露田40亩,女子20亩……所受之田不准买卖,农民年老身死,还田给官府。此制度的实施(  )
A.以政府控制全国所有土地为前提 B.完善了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
C.使吏治逐渐好转,社会矛盾缓和 D.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
答案 D 材料体现的是均田制,均田制使农民得到土地,从而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D项正确。

课堂练习
◆ 《魏书》记载,北魏官员“爵而无禄,故吏多贪墨……货赂大行,故俗尚倾夺”。对此,孝文帝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俸禄制 B.颁布均田令
C.推行三长制 D.采用宗主督护制
答案 A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官吏贪污现象严重,吏治腐败,为解决此问题,孝文帝实行俸禄制,A项正确。

◆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 (  )
A.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汉文化 B.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
C.冯太后的影响 D.适应北魏统治的需要
答案 D 主要目的应从推行者的阶级属性方面思考,作为最高统治者,巩固统治则是最根本的目的,故选D项。

◆秦国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均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其最主要的相同点是(  )
A.增强了军事力量 B.促进了社会转型
C.加速了民族融合 D.改变了生活方式
答案 B 此题考查最主要的相同点,二者都通过改革进入封建社会,故B项正确;A项和D项不是最主要的相同点;C项是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下列政策或措施反映北魏时期土地制度变革的是(  )
A. “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B.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
C. “验土地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D. “全其部落,顺其土俗”
答案 B A项是商鞅变法中的措施;B项是北魏的均田制;C项是北宋时期的方田均税法;D项是唐朝时期针对少数民族的措施。

(2019年高考北京卷)37.历史·记忆
历史记忆与祖先认同
材料一 北魏拓跋硅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硅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
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
(1)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与效果。

参考答案要点
(1)目的:认同中原文化;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
过程:拓跋珪自称黄帝是其祖先;此后多个皇帝通过祭祀承认和延续这一祖先认同;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等)加以强化。
效果:北魏统治者获得汉臣认可,通过祖先认同实现文化认同;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
展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文化认同与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揭示出中华民族形成的内在合理性和民族团结的历史必然性。
谢谢!

学习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