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语文高二选修三 8浅谈《论语》(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版语文高二选修三 8浅谈《论语》(共4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01 11:29: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第二单元 浅谈《论语》
北京版 选修二
高二年级 语文

  杨伯峻(1909年-1992年),原名杨德崇,湖南长沙人,语言学家。他在语言文字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古汉语语法和虚词的研究方面以及古籍的整理和译注方面。其代表作品有《列子集解》、《春秋左传注》、《论语译注》、《孟子译注》等。

一、《论语》的内容和成书年代
二、《论语》的作用
三、孔子和他的思想及贡献
四、怎样看待《论语》和读它
主要内容
一、历史上的《论语》和孔子
二、今天如何看待《论语》和孔子

一、历史上的《论语》和孔子
(一)非常师生,非常有趣
  《论语》是这样一种书:它记载着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着孔子少数学生的言语行事。(课文)

①每条信息控制在140字以内;
②言简意赅、寓意深刻;
③有感而发,较为碎片化,多是晒心情、谈哲理;
④有3000多粉丝,其中有72人是加V认证的。
微博鼻祖——孔子
《论语》
孔子
微博

“自黑”的孔子
颜值低
身材差
没气质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中低而四傍高)
唇露齿,眼露睛,鼻露孔,耳露窿,奇丑无比。
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忏悔”的孔子

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仲尼弟子列传》)
(澹台灭明,字子羽)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
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
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明灭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6.14 )
挨骂的宰予(字子我)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5.10)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17.21)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5.9)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6.26)
宰予(字子我)竟敢“刁难”孔子?
个性的仲由(字子路)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後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5.14)
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勤奋学子
贴身保镖
孔子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孔子世家》)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 17.5 )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17.7 )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6.28)


纪委书记
个性的仲由(字子路)
勤奋学子
贴身保镖
纪委书记
个性的仲由(字子路)
勤奋学子
贴身保镖
挑错达人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11.25)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13.3)


纪委书记
个性的仲由(字子路)
勤奋学子
贴身保镖
挑错达人
政治大家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5.8)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6.8)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12.12)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11.3 )




端木赐(字子贡)比孔子还厉害?
经商成功
外交有为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19.23)
子曰:“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11.19 )
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仲尼弟子列传》)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9.6)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19.24)

端木赐(字子贡)比孔子还厉害?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19.25 ) 
孔子晚年就有极大的名声,……有人认为他是“圣者” 。死后,他的学生比他做日月,高得不可超越说他“生得光荣,死得可惜” 。
(课文)

不读《论语》,岂不可惜?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7.1 )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 语》。(班超《汉书?艺文志》 )
《论语》是采辑孔门弟子或者再传弟子有关笔墨,在战国初期编纂而成的书。(课文)
论纂
语言
笔记合集、恩师纪念册
我们要研究孔子和孔门弟子,它是首先应该读的书。(课文)
《论语》是子书,要当子书读。(李零《去圣乃得真孔子》 )
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刘勰《文心雕龙》)
(二)前世今生,大有不同
前世:子书
今生:经书
(三)子书何以变经书
外因:时代诉求
法家:不别亲疏, 不殊贵贱, 一断于法, 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 而不可长用也。
道家:对内无为, 地方就会出现一些有为的野心家, 觊觎中央政权。而对外无为, 使得匈奴咄咄逼人, 不遵守和亲约定, 屡屡攻掠边郡。


(三)子书何以变经书
外因:时代诉求
儒家 包容性和开放性。
    移孝作忠,培养忠臣、顺民。
    伦理道德,谦谦君子;
    仁爱之教,温良敦厚的社会伦理基础
    等级观念,维护社会稳定。
    ……
(三)子书何以变经书
经典的权威性除了官方的认定,更主要的还在它自身所具有的重要价值,经典的重要价值体现在它所具有的深度、广度和永恒性上。(李里《论语讲义》)
内因:深度、广度、永恒性

(三)子书何以变经书
半部《论语》治天下。([宋]赵普)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全世界诺贝尔获奖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论语》)是研究中国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的必读书。(课文)
(三)子书何以变经书
孔子的思想,渊源于殷商以及西周东周的社会思想潮流,更多地是接受了春秋时代一些思想家、政治家的言行,如郑国的子产,齐国的晏婴等人。 (课文)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3.14 )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5.16 )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14.9 )
子曰:“晏平仲(即晏婴)善与人交,久而敬之。(5.17)


孔子不知变通?
思想
(三)子书何以变经书
孔子不知变通?
思想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3.22 ))
子曰:“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14.16 )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14.17 )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4.10 )



审时度势
通权达变

中庸
(三)子书何以变经书
春秋时代重视“礼”,认为“礼”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孔子却改以“仁”为核心,认为没有“仁”,便谈不上“礼”。(课文)

思想
(三)子书何以变经书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3.8 )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17.11)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3.4)


内仁外礼

以仁释礼
恢复秩序
思想
(三)子书何以变经书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12.22 )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30 )
15.2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思想

(三)子书何以变经书
思想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1)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12.17)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3.6)
为政以德
仁政
内圣外王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13.13 )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
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20.2 )
(三)子书何以变经书
(孔子)是传播古代文化的第一人,中国古代文化的流传以至后来的扩大和发展,不能不归功于孔子。(课文)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柳诒徵《中国文化史?孔子》)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朱熹《朱子语类》)
文化
定礼乐
删诗书
赞周易
修春秋
(三)子书何以变经书
教育
首创私学
至圣先师
德育为先
注重启发
广泛求学
因材施教
教学相长

有教无类
(三)子书何以变经书
精神气度
(孔子)一生得意时少,失意时多(课文)
不时,不遇,不得志,才是孔子的真实面目。(李零《去圣乃得真孔子》 )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9.5)
顾孔子之意,则天下无不可为之时,在我亦有不忍绝之情,有不可逃之义。 (钱穆《论语新解》)




志存担当
矢志不渝
知其不可而为之
(三)子书何以变经书
人生智慧
子不语:怪、力、乱、神。(7.21)
     常、德、治、人

超前意识
中庸之道
识人之明


交友之道
生活智慧
处世哲学


(三)子书何以变经书
修身准则
马一浮(民国国学大师):“《论语》者,所以教人学君子也。”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14.6)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17.23)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天下。修己以安百姓,免舜其尤病诸?”(14.42)
心系百姓、忧虑天下
(从位)
(从德)
(四)凡人最终变圣人
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
大成
至圣
先师
文宣王
百世而上,以圣为归;百世而下,以圣为师。/ 圣集大成。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
文化的宣导者,无冕之“素王”
一、历史上的《论语》和孔子
子书→经书
凡人→圣人
二、今天如何看待《论语》和孔子
在《论语》一部书里,因为言辞简略,词义含混,更给人以歪曲的可能。加上自两汉以来,引用《论语》来证明自己的意见,经常“断章取义”,不顾本真。这种办法最易发展,于是孔子本人和他的学说便曾被各式各样利用过。他们不惜曲解《论语》,用自己的学说来附会它。……《论语》一部书曾被各式各样的人作过不适当的评价,也被各式各样的人作了不同程度的歪曲。 (课文)
真的孔子死了,假的孔子在依着中国的经济组织、政治状况与学术思想的变迁而挨次出现。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单独推尊孔子。其实汉朝所尊奉的孔子,只是为政治的便利而捧出的一位假的孔子,至少是一位半真半假的孔子,决不是真的孔子。若使说到学术思想方面,那孔子的变迁就更多了。所以孔子虽是大家所知道的人物,但是大家所知道的孔子未必是真的孔子。(周予同 《孔子》)
五四运动,“打倒孔子店”(原作“打孔家店”),有人说是“传统中断。”其实,它打的是朱家店,而不是孔家店。打倒的只是店,而不是孔子。孔子走下圣坛,重归诸子,有什么不好?这是恢复了它的本来面目。(李零《去圣乃得真孔子》)

  我们要正确地了解《论语》,还它以本来面目,由此而正确地评价孔子,给以恰如其分的历史地位,首先要扫清二千多年来积累的妨碍我们视线的障蔽,并且把孔子本人在历史上所发生的作用和他曾被人利用因而在历史上发生的不同作用区别开来。要实事求是地探讨《论语》原文的本义,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和思想方法——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去分析它,批判它。(课文)
二、今天如何看待《论语》和孔子
经书→子书
圣人→凡人
不尽信
不尽疑
广参阅
细探究
1.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钱穆《如何读<论语>》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3.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1.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钱穆《如何读<论语>》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3.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1.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钱穆《如何读<论语>》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3.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钱穆《如何读<论语>》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