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 沉和浮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 沉和浮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5-01 18:31:5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一、学科教学理论指导
小学科学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综合性课程,也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一门强调“做中学”的课程。从杜威的“从做中学”到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都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近年来美国新的科学教育标准也采用“科学实践”取代了之前的“科学探究”一词,因为“科学实践”更关注具体的学生活动,“科学实践”与科学知识是融合的。
二、物质世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
(一)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
三年级下册《温度和水的变化》、《磁铁》
四年级上册《溶解》、《声音》
四年级下册《电》、《岩石和矿物》
五年级上册《光》、《运动和力》
五年级下册《沉和浮》、《热》
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形状和结构》、《能量》
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环境和我们》
(二)教学方法梳理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载体的学科,物质世界的教学内容更是离不开以小组合作为基础的实验教学方式。物质世界三四年级的内容都比较简单,在教学方法上,应该在教师辅助的前提下,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观察、记录、对比发现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物质世界五六年级的学习内容在难度和广度上都有一定提升,但是学生现在已经由三四年级的已有经验,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放手让学生参与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准备材料、实践实验、分析实验实验、得出结果的完整过程,教师做好一名主持人的角色即可,只需在必要的时候做一定的引导。
三、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来自于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七课。学生在已经掌握影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因素后,再从另一个新的角度来探索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不仅仅有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而且还有液体的密度。
本课主要研究不同浓度的液体对马铃薯沉浮的影响,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可以使学生看到只有在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物质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渗透了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物体沉浮的概念。
本采用“茄子快传 ”为手段,将老师解放出来,不必在受困于讲台去点击PPT,而且通过该软件教师可以现场采集学生的记录单来展示以及对比,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也是一种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课堂有效融合的案例之一。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一谈到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马上就会思考物体本身是由同种材料构成还是由不同种材料构成,若是由不同材料构成,则物体的重量和体积会影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学生对沉浮的关注一般落在物体本身,很少会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液体对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
但是当老师演示“一个马铃薯放入清水中时下沉,再将其取出擦干后放入另一种液体时,马铃薯浮起来了”,这一实验时,学生马上还是可以反映过来,知道这杯液体不是清水,而且大部分学生都会猜测是盐水。
这里,就需要拔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你们怎么知道这杯水是盐水呢?”学生会进行各种验证方法的表述,但是都无法找到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这杯水是什么水。然后我们再进行小组实验,把不同种类的物质溶解于水,看看会发生什么事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能力,在教学上,教师在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更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特别是直观的数据展示和实验现象的展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老师脱离讲台的束缚,走入学生中间去,让学生和老师之间更加和谐、亲密,可以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四、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难点: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六、教学准备
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
小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蜡烛、不锈钢调羹2个、40克食盐、40
克白糖、40克小苏打、40克味精、2只烧杯、一根筷子。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课题
二、加热实验
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四、拓展
(一)出示马铃薯图片
(二)演示实验
1、放入清水中
2、放入一杯同样多的不知名液体中
3、同一块马铃薯,怎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
4、这是一杯什么液体呢?
5、追问:怎样验证这是一杯食盐水?
选择一种最科学的方式来验证——蒸发析出溶解在水里的东西。
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
实验一:
1、实验方法:【微课】
强调几点操作
2、小组实验
关注:各组的操作是否正确,深入小组指导实验操作
3、组织交流(现场拍照展示)
看见了什么?说明什么?
4、追问:白色的就一定是食盐?或者白糖等等?
出示食盐、白糖、小苏打、味精后追问是否它们溶解于水后就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
实验二:
1、出示实验器材及记录表格
2、实验注意事项
先让学生说,再总结补充
3、小组实验
关注:深入每个小组指导实验
小结:都能浮起来
4、投影出每个组的实验记录,发现了什么相同点?
小结现象:【动画:关注液体中的小红点】
5、完善结论:“……”的出现
1、拓展“死海”相关知识。
2、追问:那刚刚的这杯液体到底是什么?
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3、公布答案就是一杯食盐水,并激发学生对“液体影响沉浮”继续研究下去的兴趣。
5、提供获取证据的方式
(电视上看过;书上写的;尝一尝;闻一闻;蒸发……)
学生提出的方法有很多,但是要选择最科学的一种
知道对比实验方式方法
小组合作
对比后,小组交流
看见了白色的物质
了解实验器材有哪些
讨论实验注意事项
1、满满的一勺一勺的加
2、完全溶解后再加入第二勺
3、搅拌的时候注意不要洒出来,不要接触杯壁和杯底
小组合作实验并记录
观察比较,思考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阅读本课的资料,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
否认自己开课时的判断
让学生知道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关注 :液体!!
学生自己比较肯定这杯水的性质
让学生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并使用它来
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学生知道这杯水里确实溶解了一些东西,但是不能确定溶解于这杯水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让学生掌握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学生完全不知道开课时的那杯水里溶解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让学生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八、教学评价设计
环节一:学生知道辨识未知液体的常用安全的方式方法。知道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状况。
环节二:能正确操作加热实验。一定要有证据意识,要明白白色的物质有很多,不能妄下结论。
环节三:能正确的操作溶解实验,做到前一勺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勺。做好记录工作。学生要知道只有达到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而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环节四:拓展知识,学生能利用学习到知识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再一次巩固证据意识,今天四样物质都是白色的,当它们溶解到水里并达到一定浓度后都可以让马铃薯浮起来。所以最后的证据是无法判断出老师在开课之初出现的那杯液体时什么液体。学生对自己的判断经历了“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的过程,这也是不断强调证据意识的过程。
九、教学特色简述
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茄子快传的使用,拓展了老师活动区域,不用再被束缚在讲台周围,可以直接利用手机控制PPT。而且还实现了将各组的实验现象现场拍照立刻投影在大屏幕上,提高了组与组之间的分享效率。
2.动画展示
动画直观、生动的展示,让学生明白不是只要有物质溶解于水就可以让下沉的物体上浮,而是只有当液体达到“一定”浓度时,才会让下沉的物体浮起来。
3.本堂课至始至终都不断的在给学生强调证据意识。
对开课时的那杯水,学生从最开始的“肯定判断”到“不确定”,然后实验后又认为自己有了正确答案,但是后续发现又“不确定”了,学生不断的在推翻自己原有的结果,而这种经历其实就是在不断地巩固学生的“证据意识”。让学生充分明白只有当有了“充足”的证据以后,才可以下结论。
十、板书设计及学生记录单设计
(一)板书设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白糖 食盐 味精 小苏打
(二)学生记录单设计
实验记录单
第 小组
的量
水的量
沉浮情况
2勺
100毫升
 
4勺
100毫升
 
6勺
100毫升
 
8勺
100毫升
 
10勺
100毫升
 
12勺
100毫升
 
14勺
100毫升
 
16勺
100毫升
 
18勺
100毫升
 
20勺
100毫升
 
22勺
100毫升
 
24勺
10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