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知识拓展
(1)“另起炉灶”,指的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3)“一边倒”是指要坚定不移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毛泽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注意:(1)旧中国外交特征:不平等、不独立、不自主;
(2)新中国外交特征:独立、自主、和平。
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美国对新中国政策
面对着当时对中国不利的国际形势,中国领导人是怎样做的呢
积极、主动,走向世界交朋友
中印边界矛盾
1947年印度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独立后,尼赫鲁便开始实施他的“大印度联邦”狂想,并在西藏问题上做了不少手脚。
像中印这样两个接壤的大国之间一定会有某些问题。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周恩来
晚清时期,英国背着中国政府划出一条本来就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把中国西藏9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划给英属印度。此后,这一地区,就成为中印两国争夺的焦点地区之一了。
和
平
共
处
五
项
原
则
现
在
表
述
为: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提出: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_____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首次提出
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
3.
内
容
:
195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完善: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_________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同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把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
1954
和
平
共
处
五
项
原
则
史料研读
材料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早已载入中国宪法,标志新中国外交逐渐走向成熟,是中国长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也体现在中国与160多个国家的建交公报中。50多年来,中国努力实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此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材料一: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5.意义、影响: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②成为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础。
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误区警示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外交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危机四伏的万隆会议——“克什米尔公主号”空难事件
万隆会议召开前夕,中国代表团部分成员乘坐印度国际航空公司“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由香港前往印度尼西亚。台湾特务机关阴谋刺杀周恩来,在飞机上安置了炸弹,致使飞机中途爆炸坠毁,十余人遇难。周恩来因行程有变,未搭乘此飞机,幸免于难。中国代表团并没有被这一破坏活动吓倒,仍然参加了这次会议。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1)召开:________年,____________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__________召开的
亚非会议。
(2)特点、地位: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1.
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1955
周恩来
万隆
万隆会议上,帝国主义国家挑拨一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
2.“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1)背景:
周总理当机立断,把原来准备的发言以书面形式散发,针对会议出现的情况,在大会上作了一个补充发言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
万隆会议上,帝国主义国家挑拨一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
2.“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1)背景:
(2)提出:
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3)意义:
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万隆会议上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异”“同”比较
(1)异: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
(2)同:
①都曾遭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
②都是为维护和促进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
③亚非独立国家的共同目标都是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
求同存异方针体现了中国政府不以社会制度异同处理国际纠纷。
3.万隆会议的目的
亚非各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争取民族团结和合作,共同抗争。
“万隆精神”的内涵是“团结、友谊、合作、互助、共同发展”。
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万隆会议7天,留给历史这样一组数据:168小时中,总理合计睡眠只有13小时,共参加了16次会议,进行了10次会谈,举办了15次招待宴会
1955年4月24日万隆会议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会议充满了亚非世界团结胜利的喜悦。各国之间加强了了解,为后来许多国家建交创造了条件。
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美国记者
2015年
4月22日,亚非领导人会议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题为《弘扬万隆精神
推进合作共赢》的重要讲话
弘扬万隆精神,加强亚非合作
,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误区警示
(1)1953
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1954
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3)1954
年,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
(4)1955
年,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0
世纪
50
年代周恩来参与的外交事件
总理外交轶事
一个西方记者说:“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 ”周恩来委婉地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 有18元8角8分。”当他看到众人不解的样子,又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
l元、5角、2角、
l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
-------周总理举行记者招待会,介绍我国建设成就。这位记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两种可能性,一个是嘲笑中国穷,实力差,国库空虚;一个是想刺探中国的经济情报。周总理在高级外交场合,同样显示出机智过人的幽默风度,让人折服。你说这样的问题事先怎么准备,没有雄辩的口才和飞速的思维怎么可能做到?
外国记者不怀好意问周恩来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这位记者的用意是把中国人比作牛马,和牲口走一样的路。如果你真的从“马路”这种叫法的来源去回答他,即使正确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周总理把“马路”的“马”解释成马克思主义,恐怕是这位记者始料不及的。
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
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美国官员的话里显然包含着对中国人的极大侮辱。在场的中国工作人员都十分气愤,但囿于外交场合难以强烈斥责对方的无礼。如果忍气吞声,听任对方的羞辱,那么国威何在?周总理的回答让美国人领教了什么叫做柔中带刚,最终尴尬、窘迫的是美国人自己。
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 ”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什么叫自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就是一个典型事例。这位记者的本意是想挖苦周总理:你们中国人怎么连好一点的钢笔都不能生产,还要从我们美国进口。结果周总理说这是朝鲜战场的战利品,反而使这位记者丢尽颜面。也是,想和周总理较劲,门都没有。
“他卓有成效地管理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自己却没有留下一个子女;他为中国巨大的国民经济殚精竭虑,不知经手过多少钱财,却没有在外国银行里给自己存入一分钱……”
——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时,设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门前的联合国旗降了半旗。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元首先后去世,联合国还没有为谁下过半旗。 为什么给周恩来下半旗?
苏联把外交变为科学
中国把外交变为艺术
以独立自主的形象面对世界
以和平共处的原则走向世界
以求同存异的智慧感动世界
新中国初期为什么能够取得重大外交成就
政治上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
外交上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杰出的外交智慧和才能。
思维延伸
从国际体系的旁观者到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中国一步一个脚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
——《大国外交》
时间
外交成就
意义
1949--1950
1953
1954
1955
与苏联等17国建立外交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参加日内瓦会议
归纳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和合作
万隆会议
大大提高了中国的
国际地位
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
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
万隆会议
处理国与
国关系的
基本准则
求同存异
标志外交
政策成熟
开创了外
交新局面
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