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锁分】第25讲 二氧化碳(20张PPT+学案+试卷)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中考锁分】第25讲 二氧化碳(20张PPT+学案+试卷)有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5-01 12:41:53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二十五讲 二氧化碳
中考一轮复习 浙江专版
考点透视
考点 考试要求
1. 概述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 b
2.说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及检验方法(理解) b
3.描述大气层中臭氧层的作用(了解) a
4.说明温室效应的成因(理解) b
5.关注温室效应的利弊(理解) b
思维导图
考点突破
知识点1: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例1:下列实验现象只能反映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
【解答】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属于化学变化,A错误;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属于化学变化,B错误;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属于物理性质但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属于化学性质,C错误;杠杆左高右低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择D。
【答案】 D
考点突破
知识点1: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变式训练
1.小晨同学在研究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二氧化碳通常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一般用________法收集。
(2)向漏斗中倾倒二氧化碳,燃着的蜡烛自下而上熄灭,由此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
【解答】(1)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一般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2)图中实验现象是蜡烛自下而上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其中密度比空气大属于物理性质。
【答案】 (1)向上排空气 (2)密度比空气大
考点突破
知识点1: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变式训练
2.小金通过图示装置验证CO2能与NaOH发生化学反应。推注
射器活塞向充满CO2的集气瓶中注入过量20%的NaOH溶液,振
荡集气瓶后打开止水夹。
(1)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2)反应后将集气瓶中混合物过滤,所得溶液中除CaCl2外,还存在的溶质有________。
考点突破
知识点1: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解答】(1) 由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NaOH + CO2=== Na2CO3+H2O,使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打开止水夹后,右边试剂瓶内的氯化钙溶液通过导管进入集气瓶,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aCl2+ Na2CO3=== CaCO3↓+ 2NaCl,有沉淀生成。(2)注射器内有过量的氢氧化钠,即溶质中含有氢氧化钠,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生成物,含有反应生成的氯化钠,氯化钙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氢氧化钙,即反应后溶液中含有的溶质还有:氯化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
【答案】 (1)CaCl2溶液通过导管进入集气瓶,且集气瓶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合理即可) (2)NaCl[NaOH、Ca(OH)2等]
考点突破
知识点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例2:如图是小科完成CO2的制取、收集和验满的主要操作过程,其中需要纠正的是( )
【解答】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检验二氧化碳收集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瓶口,若木条熄灭,则证明气体已集满,不能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D项需要纠正。
【答案】 D
考点突破
知识点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变式训练
1.实验室为了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让制取的气体先后经
过甲、乙两装置。下列关于甲、乙两装置导管的连接方式正确的
是(  )
A.a接c   B.a接d  C.b接c   D.b接d
【解答】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即导入的导管伸入集气瓶底部,因此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让气体先通入浓硫酸,气体依次经过b→a→c→d,选择A。
【答案】 A
考点突破
知识点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变式训练
2.图甲为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的家庭实验装置,左边部分带小孔的眼药水瓶,下部可浸入和离开白醋,以控制反应进行与停止,它相当于乙图中的________(选填字母)装置;该装置虚线框中应选用乙图中的________(选填字母)装置来收集CO2气体;检验CO2气体是否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突破
知识点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解答】甲图中的家庭实验装置,制取二氧化碳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即相当于乙图中的A,带孔塑料板相当于底部刺小孔的眼药水瓶;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选择C;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观察木条是否熄灭,若立即熄灭则收集满,否则不满。
【答案】 A C 将燃着的木条置于矿泉水瓶口,观察是否熄灭,若木条熄灭,则证明已收集满
考点突破
知识点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变式训练
3.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合理改进实验装置,是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是实验室制取CO2的装置,实验中收集满一瓶CO2后,应将盖有玻璃片的集气瓶______(选填“正放”或“倒放”)在桌面上。
(2)有两位同学对图甲中的气体发生装置进行了简化,简化后的装置如图乙和图丙所示,其中可行的是________。
考点突破
知识点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解答】(1)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收集满气体的集气瓶应正放在桌面上。(2)由于乙装置中的导管伸入到了液面以下,这样不能收集到气体,故可行的装置为丙。
【答案】 (1)正放 (2)丙
考点突破
知识点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变式训练
4.如图甲是某同学设计的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的装置,但小组的另外三位同学对此装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A同学:此装置不能用来制取二氧化碳;
B同学:此装置可以制取二氧化碳,但需要太多的稀盐酸,浪费很大;
C同学:此装置可以制取二氧化碳,但应在漏斗下端套上一支小试管(如图乙)。
你认为A同学说此装置不能用来制取二氧化碳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C同学改进的装置能解决A、B两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吗?________。
考点突破
知识点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解答】本题主要考查对二氧化碳制取装置的分析。结合甲装置可以判断从漏斗加入的稀盐酸,与装置内的大理石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会从漏斗口逸出,无法收集到二氧化碳气体;改进后的乙装置加入的稀盐酸从小试管口溢出,与装置内的大理石发生反应,由于漏斗的下端形成了液封,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不会从漏斗中逸出,从而能收集到二氧化碳,由于稀盐酸从小试管溢出,也可以节约盐酸药品。
【答案】 生成的二氧化碳通过漏斗都逸到空气中 能
考点突破
知识点3:保护大气层(臭氧层、温室效应)
例3:碳的耗用量称为“碳足迹”。一般情况下,排放的二氧化碳越多,碳足迹就越大,碳足迹的计算包括一切用于电力、建设、运输等方面的能源以及我们所使用的消耗品。以下做法可以减小“碳足迹”的是(  )
A.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
B.大量使用煤、石油等燃料
C.将生活垃圾进行焚烧处理
D.以私家车出行代替公共交通工具
考点突破
知识点3:保护大气层(臭氧层、温室效应)
【解答】
A √ 使用一次性筷子,会导致树木的乱砍滥伐,从而使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就少,所以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节省了原料,减少了树木的砍伐,即可以减小“碳足迹”
B × 煤、石油等燃料中含有大量碳元素,燃烧后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物质,会增大“碳足迹”
C × 生活垃圾进行焚烧处理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物质,这样做会增大“碳足迹”,应该回收再利用
D × 以私家车出行代替公共交通工具,就会增加汽车排放的尾气,汽车燃烧的是汽油,能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样做会增大“碳足迹”
【答案】 A
考点突破
知识点3:保护大气层(臭氧层、温室效应)
变式训练
1. 2015年12月12日,气候变化巴黎大会通过《巴黎协定》,长远目标是把全球平均气温升高控制在较工业化前水平2 ℃之内。节能减排,人人有责。下列措施不利于节能减排的是(  )
A.参与植树造林,扩大植被面积 B.使用一次性餐具,方便生活
C.使用环保袋,将垃圾分类放置 D.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低碳出行
考点突破
知识点3:保护大气层(臭氧层、温室效应)
【解答】参与植树造林,扩大植被面积,增加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面积,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节能减排,A正确;使用一次性餐具,浪费资源,不利于节能减排,B错误;使用环保袋,将垃圾分类放置,可以实现资源重复利用,有利于节能减排,C正确;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有利于节能减排,D正确。
【答案】 B
感谢欣赏



第25讲 二氧化碳

一、选择题
1.(2019·乐山)“我是碳族的大女儿,让大地充满生机,让地球因我而温暖;我调皮可爱,钻进石灰水,搅得人家不安宁;我藏在汽水里,小朋友喝了直打嗝。”这里叙述中的“我”是指( )
A.二氧化碳 B.氧气 C.氮气 D.稀有气体
2.(2019·德州)石墨烯是一种非常优良的纳米材料,由碳元素组成,化学性质和石墨相似,还具有超强导电、导热的性能。关于石墨烯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可作散热材料 B.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C.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D.可作新型电池的电极
3.(2019·德州)下面是某同学在制取二氧化碳时选用的实验装置或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A.发生装置?? B.收集? ?C.干燥? ?D.验满
4.(2019·长沙)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含量最高的是氮气
B.稀有气体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C.二氧化碳是一种空气污染物
D.植树造林有利于保护空气
5.(2019·攀枝花)关于下列装置使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甲装置制取氧气 B.用以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C.用品装饰收集氢气 D.用丁装置收集氧气
6.(2019·梧州)下列有关碳和碳的化合物说法错误的是(  )
A.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B.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水合物
C.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都可以用于灭火
D.煤的综合利用措施主要有煤的气化、焦化和液化
7.(2019·攀枝花)厕所用清洁剂中含有盐酸,如果不慎洒到大理石地面上,会发出嘶嘶声,并有气体产生。这种气体是(  )
A.二氧化碳 B.氧气 C.氢气 D.二氧化硫
二、填空题
8.(2019·兰州)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
(1)空气的用途:焊接金属时常用作保护气的是_______(填化学式)。
(2)空气的成分:老师利用图甲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结合现代传感器技术,测得过程中容器内气体压强、温度、氧气浓度的变化趋势如图乙所示。
①t2时打开止水夹,最终集气瓶中水平面大约上升至刻度_______处。
②结合曲线,解释AB段气体压强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
(3)空气的保护:图丙是某地PM2.5来源分布图。据此,下列措施对减少PM2.5效果最不明显的是_______。
A.减少汽车的保有量
B.用风能与太阳能发电替代燃煤发电
C.减少工业生产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9.(2019·舟山)非洲的尼奥斯湖是火山口湖,湖底溶有大量含二氧化碳的火山气体。1986年8月21日,大量的降水使上层湖水变凉而下沉,下层湖水上涌,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逸出,并沿着山谷向下扩散,导致山脚的大量居民窒息死亡。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1)湖水上涌后,溶解的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逸出,是由于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减小而______,导致了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减小。
(2)逸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沿着山谷向下扩散,是由于二氧化碳具有______的性质。
10.(2019·十堰)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图示装置(KI,?K2开始处于关闭状态)及步骤探究碱的化学性质。

[实验步骤]实验I:沿分液漏斗将一定量NaOH客液注入A中,关闭漏斗活塞。
实验II:打开KI,观察到B中部分溶液创吸入A中,待停止倒吸。
实验III:打开K2,?观察到C中溶液分别倒吸入A中,轻轻振荡,直到液面稳定。
[思考与交流]?(1)?B中滴有酚酞的Ca(OH)2溶液呈红色,说明Ca(OH)2的溶液的pH_?_7.?(填“<”“>"或“=”)
(2)实验I中在A装置的锥形瓶内观察到的现象有
根据实验I和II (填?“能”或“不能”)证明CO2和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3)实验III, 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实验III, C中溶液倒吸入A装置的锥形瓶内,充分反应后溶液星无色。经分析,瓶中混合物一定含有水、?氯化钠和酚酞,可能含有碳酸钙。为进步确定溶液中还可能含有哪些溶质,提出以下猜想:?(已知:氯化钙溶液星中性)
猜想一:?CaCl2:猜想二:
①请完成猜想二。
②请你帮助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正确?(写出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现象)

三、实验探究题
1.1(2019·青岛)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请回答问题。

(1)写出标有①②序号的仪器名称:① ,② 。
(2)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选填装置字母序号,下同)。检验二氧化碳应选用的装置是 ,该装置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口要接近集气瓶底部,其目的是 。
(4)若要收集一瓶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所选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是
气体发生装置→ → (选填装置字母序号)。
12.(2019·淄博)以下是实验室常用的部分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加热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应选用的装置是(填写字母),反应刚开始,试管的口部有水珠出现,此现象是 变化引起的(填写“物理”或“化学”)。
(2)下图是收集氧气的过程,依次观察到的现象是 (用字母表示)。
氧气收集完毕的操作是 (填写序号)。
①盖上玻璃片 ②正放在实验台上 ③取出集气瓶
(3)小明同学用碳酸钙粉末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欲使反应平稳进行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写字母),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若用B 装置,用足量的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持续得到二氧化碳气体,需要增加的操作是 。(提示:硫酸钙微溶于水)
13.(2019·桂林)请帮助小红利用下列实验装置制备并研究CO2的性质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_,装入药品之前应先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
(2)实验室里制取一瓶CO2气体,应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是_______(填“A”或“B”)。按气体从左到右流动,导管口的连接顺序是a→_______→_______(填接口小写字母)。检验本实验中CO2已经收集满的操作是_______。
(3)将收集到的CO2气体按图D进行实验,可观察到蜡烛熄灭。通过该实验可知CO2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密度比空气大 b.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参考答案
1.A;
2.B;
3.D;
4.C;
5.C;
6.C;
7.A;
8. 【答案】(1)N2;(2)①1,②红磷燃烧放出了大量的热,使容器内气体压强增大;(3)C。
9. 【答案】减小 密度比空气大
10.
11. 【答案】 (1). 铁架台 ;(2). 分液漏斗; (3). B; (4). F ; (5). ; (6). 为防止集气瓶中的空气排不干净,造成收集的气体不纯 ;(7). B ;(8). G ; (9). D
12. 【答案】(1)AE 物 理 (2)bac ①③② (3)C CaCO3+2HCl==CaCl2+H2O+CO2↑
将足量大理石研成粉末放入试管中,并加入较多稀硫酸
13. 【答案】(1)铁架台;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B;c;b;把燃着的木条放在b导管口处,如果木条熄灭,则集满;
(3)ab。





13





第25讲 二氧化碳

考点 常见题型 考点分值
1. 概述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 选择、填空 2~4分
2.说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及检验方法(理解) 选择(综合型)、填空 2~4分
3.描述大气层中臭氧层的作用(了解) 选择(综合型)、填空 2~4分
4.说明温室效应的成因(理解) 选择(综合型)、填空 2~6分
5.关注温室效应的利弊(理解) 选择(综合型)、填空 2~4分






考点1  二氧化碳的性质
1.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在通常状态下,二氧化碳是一种__________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密度______,______溶于水,通常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的CO2。在加压降温时,二氧化碳能转变为液体或白色固体——________。

【特别提醒】二氧化碳的三态变化均为________变化
2.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实验现象: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________;二氧化碳既不________也____________。
(2)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生成的碳酸(H2CO3)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实验①      实验②
实验现象:充满CO2的瓶内,加入水振荡后,瓶子变扁;继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变扁的瓶中的液体显________色。
【特别提醒】a. 研究CO2溶于水的方法为转换法。
b. 碳酸很不稳定,受热易分解,因此实验②中,溶液变红的试管加热后溶液会由红色变为紫色。
(3)二氧化碳能与碱发生反应
反应物质 澄清石灰水 氢氧化钠
现象 澄清石灰水________ 无明显现象
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作用 检验二氧化碳化碳 吸收二氧化碳
备考补充:可以通过验证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后的产物碳酸钠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4)二氧化碳能与碳反应
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吸热反应)。
考点2  二氧化碳的制取
1. 工业制法
采用高温煅烧石灰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实验室制法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1. 实验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稀盐酸。
2. 反应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 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______及_________)

固液不加热型装置 向上排空气法
4. 收集装置:(依据:CO2的密度和溶解性)
5. 检验和验满
(1)检验(如图1):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验满(如图2):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瓶口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注意事项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长颈漏斗要伸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集满二氧化碳时,玻璃片的________面应朝下盖在集气瓶上,然后________放在桌面上。
核心素养 质疑与创新
1. 能否用其他药品代替稀盐酸和大理石,并解释原因。
(1)不能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能用碳酸钠(或碳酸钾)来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未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实验装置的改进与创新

(1)图乙中微型塑料滴管在实验中的作用与图甲中的________(填字母编号)仪器相同。
采用“微型”实验装置乙具有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丙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时,装置中油层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的归纳与总结
1.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要明确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化学反应原理,即选择合适的反应物和反应条件(如常温、加热、加催化剂等),其次要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最后要研究如何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要的气体。
2. 发生装置的选择
选择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图
装置特点 便于添 加液体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安装 简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适用范围 用于剧烈 反应并制 取较多气体 用于平稳 反应并制 取较多气体 用于制 取少量 气体 用于平稳反应并持续时间较长地制取气体
3. 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还应注意三点
(1)所收集的气体若有毒性,能用排水法就不要用排空气法,以防污染空气。
(2)导管必须伸到集气瓶底部,这样才能把集气瓶内的气体充分排净。
(3)如果不知道所收集气体的密度,可计算其相对分子质量,再与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29比较,比29大的密度就比空气的大,比29小的密度就比空气的小。
4. 收集装置的选择
选择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图
适用范围 密度比空气________ 密度比空气____[使用多功能瓶时应______(填“a”或“b”,下同)进 ____出] ______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使用多功能瓶时应____进____出)
举例 H2、CH4、NH3等 CO2、O2等 H2、CH4、CO、O2等
5. 气体的净化与除杂
(1)气体除杂的方法:
①水吸收法:易溶于水的气体杂质用水吸收,如HCl。
②酸碱吸收法:酸性气体杂质用碱性试剂吸收,如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CO2、HCl。
③沉淀法:将杂质气体转变为沉淀除去,如用澄清石灰水除CO2。
④固化法:将杂质气体与固体试剂反应生成固体而除去,如用灼热的铜除去O2。
⑤转纯法:将杂质转化为所需气体,如除去CO中的CO2,可将气体通过炽热的炭粉。
(2)气体除杂的原则:不减少被净化气体的质量,不引进新的杂质。
(3)气体净化顺序:验水在前,除水在后。
(4)综合性气体制备实验的设计顺序:
→→→→
考点3  臭氧层、温室效应与低碳生活
1. 臭氧层的作用
能________大部分紫外线,对生物起到保护的作用。
2. 温室效应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具有与温室玻璃相似的作用,对地球起着保温作用,________含量的增加,进而导致气温上升,引起“温室效应”。
(1)成因: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森林面积因乱砍滥伐而急剧减少等。
(2)利弊
①利: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恒定,利于动植物生存。
②弊:“温室效应”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并引起一系列恶果,如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水的酸性增强、气候反常等。
(3)缓解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更多地使用清洁能源;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等。
3.低碳生活
所谓“低碳”,就是较低量________的排放。低碳生活可理解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
(1)节约能源、资源方面: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购物袋等。
(2)不造成环境污染方面: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清洁能源、严禁乱砍滥伐、植树造林等。











































参考答案

考点1  二氧化碳的性质
1.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在通常状态下,二氧化碳是一种__无色、无味__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密度__大__,_能_溶于水,通常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的CO2。在加压降温时,二氧化碳能转变为液体或白色固体——__干冰_。

【特别提醒】二氧化碳的三态变化均为__物理__变化
2.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实验现象: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观察到__烧杯中的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____。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__大_;二氧化碳既不__燃烧__也__不支持燃烧__。
(2)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化学方程式为__CO2+H2O=== H2CO3__。生成的碳酸(H2CO3)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实验①      实验②
实验现象:充满CO2的瓶内,加入水振荡后,瓶子变扁;继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变扁的瓶中的液体显__红__色。
【特别提醒】a. 研究CO2溶于水的方法为转换法。
b. 碳酸很不稳定,受热易分解,因此实验②中,溶液变红的试管加热后溶液会由红色变为紫色。
(3)二氧化碳能与碱发生反应
反应物质 澄清石灰水 氢氧化钠
现象 澄清石灰水__变浑浊_ 无明显现象
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 _Ca(OH)2+CO2 === CaCO3↓+H2O___ ___2NaOH+CO2 === Na2CO3+H2O___
作用 检验二氧化碳化碳 吸收二氧化碳
备考补充:可以通过验证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后的产物碳酸钠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4)二氧化碳能与碳反应
化学方程式为__CO2+C 2CO__(吸热反应)。
考点2  二氧化碳的制取
1. 工业制法
采用高温煅烧石灰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CaCO3 CaO+CO2↑__。
2. 实验室制法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1. 实验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稀盐酸。
2. 反应原理:__CaCO3+2HCl=== CaCl2+H2O+CO2↑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 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_状态__及__反应条件__)

固液不加热型装置 向上排空气法
4. 收集装置:(依据:CO2的密度和溶解性)
5. 检验和验满
(1)检验(如图1):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_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____。
(2)验满(如图2):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瓶口处,___若木条立即熄灭,则证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___。

6. 注意事项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长颈漏斗要伸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目的是 ___防止生成的二氧化碳从长颈漏斗中逸出___。
(2)集满二氧化碳时,玻璃片的__毛___面应朝下盖在集气瓶上,然后__正__放在桌面上。
核心素养 质疑与创新
1. 能否用其他药品代替稀盐酸和大理石,并解释原因。
(1)不能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原因是__浓盐酸具有较强的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使二氧化碳气体不纯___。
(2)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原因是___反应后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附着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继续进行______。
(3)不能用碳酸钠(或碳酸钾)来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原因是___碳酸钠(或碳酸钾)与酸的接触面积大,反应速度快,不便于气体的收集_________。
2. 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未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是___生成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合理即可) __。
3. 实验装置的改进与创新

(1)图乙中微型塑料滴管在实验中的作用与图甲中的___A___(填字母编号)仪器相同。
采用“微型”实验装置乙具有的优点是__药品用量少,产生废弃物少,易操作(合理即可)___。
(2)利用丙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时,装置中油层的作用是__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或与水反应
__。



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的归纳与总结
1.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要明确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化学反应原理,即选择合适的反应物和反应条件(如常温、加热、加催化剂等),其次要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最后要研究如何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要的气体。
2. 发生装置的选择
选择依据:___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_____________
装置图
装置特点 便于添 加液体 ___可控制反应速率____ 安装 简单 __可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_____
适用范围 用于剧烈 反应并制 取较多气体 用于平稳 反应并制 取较多气体 用于制 取少量 气体 用于平稳反应并持续时间较长地制取气体
3. 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还应注意三点
(1)所收集的气体若有毒性,能用排水法就不要用排空气法,以防污染空气。
(2)导管必须伸到集气瓶底部,这样才能把集气瓶内的气体充分排净。
(3)如果不知道所收集气体的密度,可计算其相对分子质量,再与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29比较,比29大的密度就比空气的大,比29小的密度就比空气的小。
4. 收集装置的选择
选择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图
适用范围 密度比空气___小___ 密度比空气_大__[使用多功能瓶时应__a__(填“a”或“b”,下同)进 __b_出] __难__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使用多功能瓶时应__b_进__a__出)
举例 H2、CH4、NH3等 CO2、O2等 H2、CH4、CO、O2等
5. 气体的净化与除杂
(1)气体除杂的方法:
①水吸收法:易溶于水的气体杂质用水吸收,如HCl。
②酸碱吸收法:酸性气体杂质用碱性试剂吸收,如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CO2、HCl。
③沉淀法:将杂质气体转变为沉淀除去,如用澄清石灰水除CO2。
④固化法:将杂质气体与固体试剂反应生成固体而除去,如用灼热的铜除去O2。
⑤转纯法:将杂质转化为所需气体,如除去CO中的CO2,可将气体通过炽热的炭粉。
(2)气体除杂的原则:不减少被净化气体的质量,不引进新的杂质。
(3)气体净化顺序:验水在前,除水在后。
(4)综合性气体制备实验的设计顺序:
→→→→
考点3  臭氧层、温室效应与低碳生活
1. 臭氧层的作用
能_吸收___大部分紫外线,对生物起到保护的作用。
2. 温室效应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具有与温室玻璃相似的作用,对地球起着保温作用,__二氧化碳(或CO2)__含量的增加,进而导致气温上升,引起“温室效应”。
(1)成因: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森林面积因乱砍滥伐而急剧减少等。
(2)利弊
①利: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恒定,利于动植物生存。
②弊:“温室效应”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并引起一系列恶果,如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水的酸性增强、气候反常等。
(3)缓解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更多地使用清洁能源;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等。
3.低碳生活
所谓“低碳”,就是较低量__二氧化碳(或CO2)__的排放。低碳生活可理解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
(1)节约能源、资源方面: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购物袋等。
(2)不造成环境污染方面: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清洁能源、严禁乱砍滥伐、植树造林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