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二章达标测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
1.给下列数据填上合适的单位。
某同学的身高是176.4________;一本书的厚度大约为1________;人步行的速度约为4.5__________;正常人心脏跳动10次的时间大约是9________。
2.50 mm=________m;5.8 km=________m;0.02 h=________s;30 m/s=________km/h。
3.如图所示,符合长度测量要求的是________(填“甲”或“乙”)。
4.在测量过程中,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还有差异,这个差异叫________。小明用一刻度尺对某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多次测量,测量值分别是36.3 cm、36.4 cm、39.4 cm、36.2 cm,其中错误的是________,此物体的长度应记作________。
5.随着中国高铁的飞速发展,中国高铁已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和谐号”列车从合肥南站出发行驶到北京南站,全程为980 km,行驶时间只需约4 h,则列车的平均速度约为______km/h。
6.合肥轨道交通2号线正式开通运营后,家住市内的部佳通同学放学后,可选择乘坐地铁2号线回家。平时他从家到学校以40 km/h的平均速度坐公交车大约需要36 min,假如地铁的平均速度为60 km/h,则他坐地铁比坐公交车可节省时间________ min。
7.图中利用频闪摄影记录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邻两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时间间隔为T,则图中1、4两点之间汽车的平均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___(用所给字母表示)。
8.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沿同一方向运动,其路程s跟时间t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可知,甲的速度与乙的速度大小之比为________。
9.小李同学在百米赛跑时,在前8 s内加速跑完了36 m,接着保持8 m/s的速度跑完全程,则他百米赛跑的成绩是________s,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0.一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成的。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这时,有位同学手拿一块磁铁吸了一下硬币。就“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成的”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猜想环节 B.论证环节 C.实验环节 D.分析环节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测量仪器足够精密,就可以消灭误差
B.用被拉伸了的塑料尺去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则测量结果偏大
C.长度测量时在已有的测量工具中选择分度值最小的测量工具
D.正确测得某一本书的长为2.570分米,测量时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毫米
12.用拉长了的塑料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将( )
A.比实际值大 B.比实际值小
C.与实际值相同 D.都有可能
13.下面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误差可以减小,也可以避免
B.一个测量值和另一个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C.合理选择较精确的测量工具,并采取合适的实验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D.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避免误差
14.下列运动中的人或物,速度最大的是( )
A.某同学骑自行车用6 min 40 s前进了2 400 m
B.刘易斯百米赛跑的世界纪录是9.86 s
C.雨燕在空中1 min飞行1 500 m
D.火车的速度约为100 km/h
15.图示为某同学沿直线先骑车然后步行时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同学全程做匀速直线运动
B.该同学步行的路程为3 240 m
C.该同学骑车过程的平均速度为6 m/s
D.该同学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为1.2 m/s
(第15题) (第16题)
16.如图所示的为小明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过程,图中的停表(停表每格表示1 s)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关于小车通过上、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和平均速度的关系,正确的是( )
A.tAB<tBC
B.tAB=tBC
C.vAB>vBC
D.vAB<vBC
17.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
B.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时间t越小
C.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D.物体运动的速度v可由计算得到,但与s、t的大小无关
18.甲、乙两车同时同地向西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车的速度小于乙车的速度
B.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西运动
C.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西运动
D.运动4 s后两车相距60 m
19.一辆摩托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在1 s内通过1 m,在2 s内通过2 m,在3 s内通过3 m,在4 s内通过4 m,则对此摩托车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B.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
C.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也可能是变速直线运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三、实验探究题(第20题8分,第21题10分,第22题8分,第23题10分,共36分)
20.如图甲所示,刻度尺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________(填“A”或“B”),若某物体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45 cm、2.46 cm、2.46 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________,计算过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乙是小刚在一次长跑比赛到达终点时停表的位置示意图,所表示的时间为________s。(提示:小指针为分针,大指针为秒针)
(第20题) (第21题)
21.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龙和小柳测量小明跑40 m的平均速度。
(1)小龙和小柳用________(填测量工具)在室外测出40 m的路程。
(2)小柳担任计时员,他用________(填测量工具)测量小明跑步的时间,他应站在________(填“起点”或“40 m”)处。
(3)小龙担任发令员,发令后,小明跑完40 m的路程,小柳计时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小明跑40 m所用的时间为______s。
(4)小明跑40 m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
22.某同学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
B.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细铜丝的绕圈总长度L2;
C.用细铜丝的长度除以细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D.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
E.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数n。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________,错误的步骤是________,应怎样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小新和同学一起用硬纸板搭建了如图所示的轨道,测量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
路段
距离s/cm
运动时间t/s
平均速度v/(m·s-1)
AB
50.00
0.45
1.11
BC
50.00
0.60
0.83
CD
50.00
0.75
0.67
DE
100.00
0.93
1.08
(1)根据实验的原理________,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小球运动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2)他们先用钢卷尺对轨道的各段长度进行测量并分段做了标记,因________的测量误差较大,故需多次测量。为保证小球每次通过A点的速度相同,必须用同一小球从左边斜面的________高度由静止释放。
(3)从A点开始计时,用电子秒表分别测量小球经过B、C、D、E各点的时间,整理实验数据并记录在上表中,分析表中数据可知,vBC________vCD。
(4)小球在BD段运动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四、计算题(每题8分,共16分)
24.一名同学骑自行车从家路过书店到学校上学,家到书店的路程为1 800 m,书店到学校的路程为3 600 m,他从家出发到书店用时5 min,在书店等同学用了1 min,然后二人一起又经过了12 min到达学校。求:
(1)骑车从家到书店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2)这名同学从家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25.有经验的火车司机听火车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就能判断火车的快慢,小敏同学也想通过听声测匀速行驶的火车的速度,已知单根钢轨的长度为25 m,听到撞击声开始计时,当听到第16声时用时15 s。火车全长150 m,(v声=340 m/s)。求:
(1)火车的速度为多少?
(2)火车以该速度完全通过一座800 m的桥需要多长时间?
(3)在行驶过程中,火车距离隧道某处鸣笛,司机经过2秒听到回声,问鸣笛时火车距离隧道多远?
答案
一、1.cm;cm;km/h;s
2.0.05;5 800;72;108
3.乙 解析:图甲中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侧没有紧贴被测物体,故甲不符合要求,符合要求的是乙。
4.误差;39.4 cm;36.3 cm
5.245
6.12
7. 解析:由图可知,汽车在1、4两点之间通过的路程s=s1+s2+s3,时间为t=3T,则图中1、4两点之间汽车的平均速度大小为v==。
8.2:5 解析:由图像可知,甲、乙运动60 m时所用的时间分别为t甲=25 s,
t乙=25 s-15 s=10 s,由v=可得,两物体速度的大小之比:====。
9.16;6.25
二、10.A 11.D
12.B 解析:用拉长了的塑料尺测量物体长度,物体的实际值不变,被拉长的塑料尺上的分度值的实际长度变大,但分度值的示数没有变化,因此其测得的结果比实际值小。
13.C 14.D 15.C
16.D 17.D 18.C 19.C
三、20.B;2.46 cm;L=≈2.46 cm;337.5
21.(1)卷尺 (2)停表;40 m (3)8 (4)5
22.(1)A;C;用细铜丝的绕圈总长度除以细铜丝的圈数,
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2)DBEC
解析:正确测量方法: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拉直,将细铜丝在铅笔上依次紧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毫米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用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细铜丝的直径d。
23.(1)v= (2)时间;同一 (3)> (4)0.74
四、24.解:(1)从家到书店的时间t1=5 min=300 s,
平均速度v1===6 m/s。
(2)从家到学校的路程s=1 800 m+3 600 m=5 400 m,
运动时间t=5 min+1 min+12 min=300 s+60 s+720 s=1 080 s,平均速度v===5 m/s。
25.解:(1)当听到第16声时用时15秒,
此过程中火车行驶的路程:s=25 m×(16-1)=375 m,
则火车的速度:v===25 m/s。
(2)火车完全通过大桥时,火车通过的总路程:s′=L车+L桥=150 m+800 m=950 m,
火车完全通过这座桥需要时间:t′===38 s。
(3)在t″=2 s的时间内,火车行驶的路程:s1=vt″=25 m/s×2 s=50 m,
声音传播的距离:s2=v声t″=340 m/s×2 s=680 m,设司机鸣笛时火车到隧道的距离为s3,则有:2s3=s1+s2,所以s3===36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