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实验小学六年级(下)期中科学试卷
一、知识广场(22分,每空1分)
1.放大镜也叫 。
2.列文虎克制作出来当时最精良的显微镜,放大倍数是 倍
3.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 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 。
4.生物体都是由 组成的,它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 。
5.物质的变化分为 和 两大类、
6.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一些现象的发生,比如 、 、 、 。
7.铁生锈是 和 共同作用的结果。
8.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大量的 气体。
9.米饭里面的主要成分是 ,遇到碘酒颜色会 ,这种变化我们称为 。
10.倍数大的放大镜,看到的图象 ,看到的范围 ;倍数小的放大镜看到的图象 ,看到的范围 。
11.英国物理学家 是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的人。
二、判断大厅(20分,每题2分)
12.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 (判断对错)
13.草蛉是蚜虫的天敌。 (判断对错)
14.微生物对人类都是有害的。 (判断对错)
15.世界上有些物质是一成不变的 。(判断对错)
16.微生物和动植物一样也能进行繁殖、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 (判断对错)
17.铁钉在盐水和空气中生锈的速度比水中要快 。(判断对错)
18.物质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产生了物理变化 。(判断对错)
19.二氧化碳气体能帮助蜡烛燃烧,使蜡烛的火焰越烧越旺。 (判断对错)
20.咀嚼米饭会感到甜味,这是因为米饭中的淀粉和口腔中的唾液混合后产生了麦芽糖 。(判断对错)
21.咀嚼米饭会感到甜味,这其实是一种物理变化 。(判断对错)
三、选择乐园(20分,每题2分)
22.下面几种纸纤维最细的是( )
A.吸水纸 B.书写纸 C.过滤纸
23.我们用( )的方法,了解洋葱表皮细胞的形状。
A.眼睛看 B.显微镜观察 C.手摸
24.下列关于铁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更容易生锈
B.铁锈能导电,铁锈的颜色是棕红色
C.铁锈很坚硬,不能被磁铁吸起来
25.使用显微镜时,我们一般用( )进行观察和记录。
A.左眼 B.右眼 C.双眼
26.下列对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描述正确的是( )
A.该气体能提供人体机能工作
B.该气体能灭火
C.蜡烛燃烧需要该气体
27.下列对白糖加热的过程描述正确的是( )
A.只发生化学变化
B.只发生物理变化
C.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
28.我们利用显微镜看到的物体是( )
A.放大了的正像 B.放大了的倒像
C.缩小了的倒像
29.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所能观察到的范围就( )
A.越大 B.不变 C.越小
30.化学变化最重要的特点是( )
A.产生了气泡 B.形状发生了改变
C.产生了新的物质 D.颜色发生了改变
31.加热白糖时我们看到的是( )
A.变棕色了 B.没什么变化 C.变黑色
四、科学探究(38分)
32.要想知道铁生锈是不是一个化学变化,我们就要看铁锈是不是种新的物质,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比较、判断?
33.通过学习,你知道了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哪些食物中不含淀粉?(各举三例)
34.把下列细胞和名称用线连起来。
口腔上皮细胞
洋葱表皮细胞
苔藓类植物细胞
血液细胞
35.请你把下列物体分类。
食用油 木头 盐 花生 味精 水 水晶 碱面 雪花 玻璃
晶体:
非晶体:
36.将下列特点与相应的物质用线连起来。
能导电
有空隙
粗糙 铁的特点
比较硬
褐红色 铁锈的特点
有光泽
比较脆
37.在图中标出:日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的位置。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知识广场(22分,每空1分)
1.【分析】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解答】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象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故答案为:凸透镜。
【点评】掌握放大镜是凸透镜即可作答。
2.【分析】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成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仪器。
【解答】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故答案为:300。
【点评】熟练掌握显微镜的发明和发展的相关知识。
3.【分析】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解答】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故答案为:有规则;晶体。
【点评】掌握晶体的定义即可作答。
4.【分析】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解答】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故答案为:细胞;功能单位。
【点评】本题考查了细胞的作用,属于识记内容。
5.【分析】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解答】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大类。
故答案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物质变化的认识。
6.【分析】化学变化在生产和生活中普遍存在。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如铁的生锈、节日的焰火、酸碱中和,镁条的燃烧等等。宏观上可以看到各种化学变化都产生了新物质,这是化学变化的特征。总结: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即为化学变化。
【解答】化学变化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产生了新物质。化学变化的发生一定会有新物质的产生,并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以及发光发热等现象。
故答案为: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沉淀物;产生气体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变化,要掌握化学变化的特点。
7.【分析】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铁,就是铁锈。
【解答】铁锈是在空气、水的作用产生的新物质。该过程有新物质产生,所以是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空气;水。
【点评】本题考查了铁生锈的原因,注意是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
8.【分析】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了大量的气泡,产生的气体可使燃烧的火柴慢慢熄灭,科学研究后发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解答】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发生了化学变化,实验中常用这种方法制取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二氧化碳
【点评】本题考查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二氧化碳。
9.【分析】淀粉可以和碘发生反应产生蓝色的新物质,所以可以使用碘酒检验食物中是否存在淀粉,这个变化是化学变化。
【解答】米饭中主要的成分是淀粉,遇到碘酒颜色就会变蓝,这种变化产生了新的化学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淀粉;变蓝;化学变化。
【点评】本题考查了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知道这个变化是化学变化。
10.【分析】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象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解答】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倍数大的放大镜看到的图象大,看到的范围小;倍数小的放大镜看到的图象小,看到的范围大。
故答案为:
大;小;小;大。
【点评】解答本题要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放大镜,运用所学,准确作答。
11.【分析】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解答】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是第一个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的。
故答案为:罗伯特?胡克。
【点评】掌握罗伯特?胡克的发现即可作答。
二、判断大厅(20分,每题2分)
12.【分析】凸透镜是一种常见的透镜,中间厚、边缘薄,至少有一个表面制成球面,亦可两面都制成球面。
【解答】凸透镜之所以能够放大,是因为光线从空气进入放大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
故答案为:√
【点评】熟练掌握凸透镜的相关知识。
13.【分析】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解答】蚜虫的天敌是草蛉,草蛉吸食蚜虫的体液。
故答案为:√。
【点评】学生掌握蚜虫的天敌是草蛉即可正确解答。
14.【分析】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个体微小,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解答】微生物对人类不都是有害的。有些微生物能为我们提供食物或帮助我们生产食物。如我们周围的垃圾和污水的处理也要靠微生物,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将变成为垃圾的世界。
故答案为:×。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审清题意,明确答题角度是微生物的作用,然后依据教材知识作答。
15.【分析】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解答】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变化的认识。
16.【分析】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个体微小,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解答】微生物个体小、种类繁多;分布广、代谢类型多样;繁殖快、代谢强度大(微生物表面积大,与物质接触、交换上强度大);数量多;易变异,微生物和动植物一样也能进行繁殖、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观点正确。
故答案为:√。
【点评】解答本题要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微生物的特征,运用所学,准确作答。
17.【分析】铁生锈的必要条件是氧气、水同时存在。在有盐的情况下,生锈的程度会加深、速度会加快。
【解答】根据对比可知,铁钉在有盐的情况下,生锈的速度要比在水中快,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铁生锈的原因。
18.【分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只是物质形状、大小、形态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的产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
【解答】物质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产生了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重点考查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19.【分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解答】二氧化碳具有的特征是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无色无味。
故答案为:×。
【点评】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即可作答。
20.【分析】人的口腔内有唾液腺,它能分泌唾液。唾液里有一种促进食物消化的酶,它能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解答】咀嚼米饭会感到甜味,这是因为米饭中的淀粉和口腔中的唾液混合后产生了麦芽糖,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唾液酶与淀粉的反应。
21.【分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只是物质形状、大小、形态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的产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
【解答】咀嚼米饭会感到甜味,这其实是一种物理变化,这种说法错误。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重点考查物理变化以及化学变化的区别以及应用。
三、选择乐园(20分,每题2分)
22.【分析】观察纸纤维时,纸片沿直线撕开,边上有毛,这些毛茸茸的就是纤维,这是纸区别于其他物体的主要特征。我们可以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解答】书写纸的纤维最细,便于书写不晕染。
故选:B。
【点评】掌握各类纸纤维粗细与用处的关系即可作答。
23.【分析】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成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仪器。
【解答】显微镜有着高度的放大倍数,可观察细微的真菌或细胞。所以要了解洋葱表皮细胞的形状,必须通过显微镜来观察。
故选:B。
【点评】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的相关知识。
24.【分析】通过观察比较铁片和铁锈,我发现铁锈是红褐色、有空隙、没有光泽、不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粗糙等。
【解答】根据对铁锈与铁的对比可知,铁锈是红褐色的,不能导电,很脆弱,不能被磁铁吸引。铁生锈是空气与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潮湿的空气中符合铁生锈的条件,所以更容易生锈。符合题意的只有选项A。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铁锈的认识,知道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5.【分析】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是两只眼睛都要睁开,标准姿势是用左眼观察,右眼右手做记录。
【解答】使用显微镜时,我们一般用双眼进行观察和记录,标准姿势是用左眼观察,右眼右手做记录。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显微镜使用的掌握。
26.【分析】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了大量的气泡,产生的气体可使燃烧的火柴慢慢熄灭,科学研究后发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解答】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不支持燃烧,所以能灭火。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实验,结合二氧化碳的性质作答。
27.【分析】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解答】以上对白糖加热的过程描述正确的是:白糖加热时融化是物理变化,炭化是化学变化;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
故选:C。
【点评】此题重点考查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应用。
28.【分析】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成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仪器。
【解答】显微镜有两个凸透镜,一个物镜,另一个是目镜。物体的像先通过物镜再通过目镜。通过物镜后,物体成的是放大,倒立的实象,通过目镜后,成的就是放大,正立的虚象。
故选:A。
【点评】考查了显微镜的使用的相关知识,知道我们利用显微镜看到的物体是放大了的正像,生活中正确使用显微镜。
29.【分析】放大,用来观察物体微小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是焦距比眼的明视距离小得多的会聚透镜。
【解答】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 越大)。 放大倍数越大,观察物体的图象变大,同时观察到的范围就越小。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放大镜,运用所学,准确作答。
30.【分析】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变化有两类: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不能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物理变化。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
【解答】化学变化具有的最重要的特点是有新物质的产生。C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变化的特点。
31.【分析】加热白糖时,发生化学变化,产生了黑色的物质。
【解答】白糖加热到一定温度,会发生 融化现象,白糖是有机物,如果继续加热,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变黑,并会有难闻气味。
故选:C。
【点评】学生掌握加热白糖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
四、科学探究(38分)
32.【分析】通过观察比较铁片和铁锈,我发现铁锈是红褐色、有空隙、没有光泽、不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粗糙等。
【解答】看铁锈与铁的属性的比较,是否有金属光泽,是否能导电,是否有延展性,是否光滑,颜色是否一样,如果铁锈没有了这些特性,说明铁锈是一种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看铁锈与铁的属性的比较,是否有金属光泽,是否能导电,是否有延展性,是否光滑,颜色是否一样,如果铁锈没有了这些特性,说明铁锈是一种化学变化。
【点评】本题考查了铁和铁锈比对的方面。
33.【分析】通过学习可知谷物类含有淀粉较多。
【解答】含淀粉的食物:米饭、面包、玉米等;不含淀粉的食物:黄瓜、青菜、西红柿等。(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含淀粉的食物:米饭、面包、玉米等;不含淀粉的食物:黄瓜、青菜、西红柿等。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食物营养成分的掌握。
34.【分析】不同类型的细胞,形状、颜色、大小各不相同。植物细胞像一个个小格子,动物细胞表面像足球,人的口腔细胞呈椭圆形,人的血细胞呈卵形,人的神经细胞较长,有突起。
【解答】不同类型的细胞,形状、颜色、大小各不相同。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不同类型细胞的认识。
35.【分析】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解答】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盐、味精、水晶、碱面、雪花属于晶体,食用油、木头、花生、水、玻璃属于非晶体。
故答案为:
晶体:盐、味精、水晶、碱面、雪花。
非晶体:食用油、木头、花生、水、玻璃。
【点评】解答本题要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放大镜下的晶体,运用所学知识正确作答即可。
36.【分析】通过观察比较铁片和铁锈,我发现铁锈是红褐色、有空隙、没有光泽、不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粗糙等。
【解答】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两者在外形及性质上存在不同。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铁与铁锈的认识。
37.【分析】显微镜构造:目镜、镜筒、物镜、镜臂、载物台、镜座等。
【解答】从上到下依次是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显微镜的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