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六年级(下)期中科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六年级(下)期中科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5-01 22:00: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六年级(下)期中科学试卷
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1.载玻片移动的方向与从目镜里看到的物体图象移动方向是一致的。   (判断对错)
2.不同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不同的,但同一个放大镜的倍数是一定的。   (判断对错)
3.世界上有些物质是一成不变的   。(判断对错)
4.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   (判断对错)
5.用圆形的鱼缸养鱼,从侧面观赏,看到的那条鱼比实际的小。   (判断对错)
6.嚼米饭会感到甜味,这是因为米饭本身就是甜的。   (判断对错)
7.雪花晶体的形状是六角形的。   (判断对错)
8.我们观察叶子的细胞时,应该把整片叶子都放在载物台上。   (判断对错)
9.病毒也是一种微生物,所以微生物对人类都是有害的   (判断对错)
10.蚜虫是草铃的天敌,草铃吸食树枝上的汁液。   (判断对错)
二、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小题2分,共18分)
11.下列三个透明玻璃片中,放大倍数最大的是(  )
A. B. C.
12.用下面透明玻璃片(侧面图)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范围最大的是(  )
A. B. C.
13.科学家一般选择(  )来观察H1N1病毒。
A.光学显微镜 B.电子显微镜 C.放大镜
14.下面不全是晶体的一组是(  )
A.云母、白糖、小苏打 B.水晶、雪花、玻璃
C.盐、石英、钻石
15.下列关于物质的变化判断正确的是(  )
A.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是化学变化
B.点燃的蜡烛只发生化学变化
C.小苏打和白醋反应后的液体还是原来的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物
16.燃烧一张纸和撕碎一张纸作比较(  )
A.前者产生了新物质,后者没有产生了新物质
B.前者发生了物理变化,后者发生了化学变化
C.都产生了新物质
17.下列关于铁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更容易生锈
B.铁锈能导电,铁锈的颜色是棕红色
C.铁锈很坚硬,不能被磁铁吸起来
18.下列对白糖加热的过程描述正确的是(  )
A.只发生化学变化
B.只发生物理变化
C.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
19.下列显微镜当中放大倍数最小的是(  )
A.电子显微镜 B.光学显微镜
C.扫描隧道显微镜
三、探究题(共19分)
20.把下列实验器材与它在实验中的作用线连起来
镊子 培养微生物或菌落
培养皿 放置切片标本
滴管 染色
载玻片 吸取少量的液体
碘酒 夹取实验材料
21.实验探究:小苏打和白醋混合
(1)这个实验中会产生什么明显现象?
(2)产生的气体具有什么特点?
(3)最后经科学家证明它是什么气体?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1.【分析】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成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仪器。
【解答】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载玻片的移动方向与从目镜看到的图象移动方向相反。
故答案为:×。
【点评】考查了显微镜的使用的相关知识,知道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载玻片的移动方向与从目镜看到的图象移动方向相反。
2.【分析】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解答】不同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不同的,但同一个放大镜的倍数是一定的。
故答案为:√。
【点评】解决此题的关键是掌握放大镜的应用。
3.【分析】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解答】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变化的认识。
4.【分析】物理变化,指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例如:位置、体积、形状、温度、压强的变化,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都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在生产和生活中普遍存在。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如铁的生锈、节日的焰火、酸碱中和,镁条的燃烧等等。宏观上可以看到各种化学变化都产生了新物质,这是化学变化的特征。总结: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即为化学变化。
【解答】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着物质的质量形态等发生变化,也就是一定会发生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要注意两种变化的联系和区别。
5.【分析】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解答】用圆形的鱼缸养鱼,从侧面观赏,鱼缸的玻璃是凸透镜,相当于放大镜,看到的那条鱼比实际的大。
故答案为:×。
【点评】解决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凸透镜的特征以及应用。
6.【分析】嚼米饭时,感觉有点甜,是因为唾液里有一种促进食物消化的酶,它能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解答】米饭中含有淀粉,在咀嚼过程中,米饭与唾液混合,唾液中的酶能够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所以感觉米饭有些甜。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淀粉与唾液的反应。
7.【分析】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解答】雪花是一种美丽的结晶体,基本形状是六角形。
故答案为:√。
【点评】学生掌握雪花晶体的形状即可正确解答。
8.【分析】植物叶片那么厚,光基本是不能透过来的,看植物叶片的结构也自是看植物的横切面,正面看到的也不是横切面。所以直接放在显微镜下是看不到zhidao的。
【解答】我们观察叶子的细胞时,应该撕取表皮细胞进行观察,才可能看到叶子的细胞。题意错误。
故答案为:×。
【点评】熟练掌握使用显微镜观察叶子细胞的方法。
9.【分析】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大多数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对人类是有益的,如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有重要的意义,甲烷菌可以净化污水,乳酸菌可以制作酸奶、泡菜等。少数微生物对人类是有害的,有些微生物能使人或其他生物患病。
【解答】病毒也是一种微生物,但是大多数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对人类是有益的,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微生物的正确认识,了解微生物对人类的作用。
10.【分析】自然界中几乎所有的生物都和其他一定数量的生物之间发生着食物关系,这种关系叫做食物链。例如“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浮游生物”就是一条食物链。
【解答】根据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蚜虫是草铃的天敌,草铃吸食树枝上的汁液,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
【点评】掌握生物之间食物关系的认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小题2分,共18分)
11.【分析】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解答】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放大镜放大倍数的影响因素。
12.【分析】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解答】用透明玻璃片(侧面图)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范围最大的是放大倍数较小的凸透镜。
故选:A。
【点评】解决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凸透镜的应用。
13.【分析】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成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仪器。
【解答】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H1N1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多数病毒直径在100nm(20~200nm);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科学家一般选择电子显微镜来观察H1N1病毒。
故选:B。
【点评】熟练掌握电子显微镜的相关知识。
14.【分析】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玻璃、松香、琥珀、珍珠等不是晶体。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解答】根据对晶体的认识,云母、白糖、小苏打、水晶、雪花、盐、石英、钻石都是晶体,玻璃不是晶体。
故选:B。
【点评】掌握对晶体的认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5.【分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只是物质形状、大小、形态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的产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
【解答】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是化学变化;点燃的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小苏打和白醋发生酸碱中和反应,反应后的液体不再是原来的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液。
故选:A。
【点评】此题重点考查考查化学变化以及应用。
16.【分析】物理变化,指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例如:位置、体积、形状、温度、压强的变化,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都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在生产和生活中普遍存在。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如铁的生锈、节日的焰火、酸碱中和,镁条的燃烧等等。宏观上可以看到各种化学变化都产生了新物质,这是化学变化的特征。总结: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即为化学变化。
【解答】燃烧一张纸会产生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撕碎一张纸没有产生新物质,发生了物理变化。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以纸的各种变化为背景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要注意看是否产生了新物质。
17.【分析】通过观察比较铁片和铁锈,我发现铁锈是红褐色、有空隙、没有光泽、不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粗糙等。
【解答】根据对铁锈与铁的对比可知,铁锈是红褐色的,不能导电,很脆弱,不能被磁铁吸引。铁生锈是空气与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潮湿的空气中符合铁生锈的条件,所以更容易生锈。符合题意的只有选项A。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铁锈的认识,知道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18.【分析】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解答】以上对白糖加热的过程描述正确的是:白糖加热时融化是物理变化,炭化是化学变化;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
故选:C。
【点评】此题重点考查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应用。
19.【分析】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解答】根据对显微镜发展的认识,下列显微镜中放大倍数最小的是光学显微镜。
故选:B。
【点评】掌握显微镜的发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三、探究题(共19分)
20.【分析】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特征要用的材料:口杯、清水、滴管、镊子、小刀、载玻片、盖玻片、碘酒、培养皿、吸水纸。
【解答】镊子是夹取实验材料,滴管用来吸取少量液体,载玻片是切片放置标本,培养皿盛放多余的洋葱片,烧杯盛放液体,碘酒染色,裁纸刀切割洋葱,吸水纸吸取多余的水分。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洋葱切片制作中工具的作用。
21.【分析】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大量的气泡,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二氧化碳气体具有的特征是无色无味、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
【解答】在实验中,我们需要在玻璃杯中先倒入3匙白醋,再加入1匙小苏打。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了大量的气泡。
(1)用手触摸玻璃杯的外壁,我们感觉到玻璃杯外壁杯子温度降低(或凉凉的)。
(2)产生的气体可以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说明这种气体的特点是不支持燃烧。
(3)科学研究发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它的重量比空气重。
故答案为:
(1)有气体产生;杯壁发凉;
(2)能使燃烧的火焰熄灭;比空气重;
(3)二氧化碳。
【点评】掌握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的认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