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检测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下列实验用来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发声的电铃放入钟罩,从钟罩抽气
B.点燃蜡烛放在音箱前,加大音量
C.敲击音叉后放入水中,观察水花
D.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听声音
2.机械手表放在耳朵附近,听到表针走动的声音较小;把一个气球放在手表与耳朵之间相互贴紧,听到表针走动的声音较大。这两种情况声音的主要差别是(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3.你留心观察过大剧场四周的墙壁吗?会发现它总是修的凹凸不平,关于设计师这样设计的目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为了增强声音的立体效果 B.为了减弱声音的反射
C.为了增强声音的反射 D.为了减小噪声
4.牛的叫声和蚊子发出的声音相比,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牛的叫声更响,说明牛的声带振动的频率高
B.蚊子发出的声音音调更高,说明蚊子翅膀振动的幅度较大
C.牛的叫声音调更低,说明牛声带振动的频率较低
D.蚊子发出的声音音调更低,说明蚊子翅膀振动的振幅较小
5.关于声源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凡是能发声的物体都是声源 B.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C.传递声音的物质也是声源 D.声波就是声源
6.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声音在15 ℃的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 m/s
B.吉他依靠琴弦的振动发声
C.蝙蝠利用次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
D.“暮鼓晨钟”里的钟声和鼓声是人们依据音色进行分辨的
7.声音在空气里传播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的音色会逐渐改变 B.声音的音调会逐渐降低
C.声音的响度会逐渐减弱 D.声音的音调、音色、响度都不会改变
8.2017年8月8日,在四川省北部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地震中并没有野生动物大规模死亡的情况。如果从物理知识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是( )
A.动物反应灵敏
B.有些动物能听到超声波
C.有些动物能听到次声波
D.动物能观察到地面的变化
9.将某音叉振动时发出的声音输入噪声检测器和示波器,在示波器上观察到的波形如图乙所示,可见波形竖直方向的最大值在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
A.图甲装置显示了声音的频率 B.图乙波形表示声音的波长在减小
C.图乙波形表示声音的频率在减小 D.图乙波形表示声音的响度在减小
10.甲同学在一根18 m的已供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一下水管,乙同学在水管的另一端贴近管壁,可听到(已知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依次为5 200 m/s、1 500 m/s和340 m/s,人耳能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要大于
0.1 s)( )
A.一次敲击声 B.两次敲击声
C.三次敲击声 D.无法确定
11.蝙蝠是翼手目动物,是唯一一类演化出真正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多数蝙蝠具有敏锐的听觉定向(或回声定位)系统,可以通过喉咙发出超声波,然后再依据超声波的回声来辨别方向、探测目标,有一只在某校大天井里悬停的蝙蝠发出超声波后0.12 s接收到了回声。请你帮蝙蝠算算前方的障碍物到它的距离是( )
A.40.8 m B.408 m C.20.4 m D.204 m
12.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听到起跑的枪声后立即开始计时,测得李明同学百米赛的时间是14.00 s,当时气温15 ℃,则李明同学跑百米的真实时间是( )
A.14.29 s B.14.00 s C.13.71 s D.无法确定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1分)
13.小强酷爱音乐,在音乐课上他自弹自唱不断移动手指按压吉他琴弦的不同位置,这是改变吉他声的________(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他“美妙”的歌声和吉他声是通过________传到同学们的耳朵中;自习课上他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此时他“动听”的歌声属于________(填“乐音”或“噪声”)。
14.声速跟介质的________有关,还跟介质的________ 有关。人耳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应大于0.1 s,因此人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________ m时才能听到回声。
15.蝙蝠确定目标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根据这个原理,科学家发明了________,利用它可以探知海洋深度,获取鱼群信息,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_;外科医生利用________振动来除去人体结石,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_。
16.在我国古诗词中有很多描述声音的优美诗句,如“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________(填“响度大”“音调高”或“音色不同”);中考期间的考场周围设有禁止鸣笛的标志,这是从________处减弱噪声;小轿车倒车雷达的探头是利用________(填“电磁波”或“超声波”)传感器工作的。
17.现代城市里常常在主要街道上设置噪声监测设备。若某一时刻该装置的显示屏显示90的数据,这个数据的单位是________;当附近没有汽车或摩托车驶过时,显示屏上的数据将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图中________(填“甲”或“乙”)最有可能是此时(即附近没有汽车或摩托车驶过)的声音波形图。
18.午睡期间,校园外的工地上的轰鸣声,吵得同学们睡不着觉。甲同学起身关上了窗户;乙同学索性用卫生纸堵住了耳朵,他们减弱噪声采取的途径分别是甲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减弱噪声,乙在________________减弱噪声。
19.张平同学学了声音的几个特性后,做了一个如图所示的小实验,A是一根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橡皮筋,另一端用细绳绕过一个滑轮连着一个小盘B,在小盘中逐渐增加小石子或硬币,就能利用竹片在橡皮筋上弹出不同的声音。
(1)这些声音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不同。
(2)声音有这些区别的原因是橡皮筋振动的________不同。
三、解答题(20题12分,21题4分,22题6分,23题10分,共32分)
20.自己来制作“水瓶琴”,如图所示,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质量不同的水,水面的高度不等。
(1)若用相同的力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此时的声源是________(填“空气柱”或“瓶和水”),盛水越多,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用嘴依次吹瓶口,也可以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此时的声源是________(填“空气柱”或“瓶和水”),瓶中的空气柱越短,振动得越________,频率越________,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________。
21.张老师制作了一个声音炮(如图)。将塑料膜绷紧扎在圆桶的桶口,在桶底开一圆孔,在距离圆孔大约2 m的地方叠放一些空纸杯子。用手迅速拍打塑料膜,发现纸杯被振落。此实验表明:声音能在________中传播;声音能传递________。
22.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
(1)轻拨与重拨钢尺,则钢尺发出声音的________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则钢尺发出声音的________不同。
(2)当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很大时,尽管用非常大的力拨钢尺,但也听不到声音,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如图所示,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玻璃罩内,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将会发现_____________。
(2)如果把空气又逐渐通入玻璃罩内,将会发现_______________。
(3)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在用“土电话”远距离通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________(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
(5)现有的抽气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即实验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怎样得出结论的?________。
A.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的
B.用实验直接证实的
C.通过理论推导出来的
D.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加科学的推理得出的
四、计算题(共11分)
24.小明乘坐着一艘速度为v1=10 m/s的汽艇匀速驶向一座山崖,他向山崖大喊一声,历时t =5 s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v2=340 m/s。求:
(1)5 s内,汽艇行驶的路程s1是多少?
(2)5 s内,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s2是多少?
(3)他向山崖大喊时,离山崖的距离s是多少?
(4)他听到回声时离山崖的距离s0是多少?
答案
一、1.A 2.B
3.B 解析:大剧场四周的墙壁修的凹凸不平是为了减弱声音的反射,故B选项符合题意。
4.C 解析:牛的叫声更响,说明牛的声带振动的幅度大,而不是频率高,故A错误;蚊子发出的声音音调更高,说明蚊子翅膀振动的频率较高,故B错误;牛的叫声音调更低,说明牛的声带振动的频率较低,故C正确;D.蚊子发出的声音音调更高,说明蚊子翅膀振动的频率高,故D错误。故选C。
5.B 解析:在A、C、D三个选项中并没有明确说明这些物体在发声,所以在不知道物体是否发声的情况下,不能说物体是声源,故ACD是错误的;只有正在发声的物体才能说是声源,所以B是正确的。
6.C 7.C 8.C 9.D
10.A 解析:管长s=18 m,空气中的声速是v1=340 m/s,水中的声速是v2=1 500 m/s,铁管中的声速是v3=5 200 m/s,故声音在空气中的时间:t1==≈0.053 s;声音在水中的时间:t2===0.012 s,声音在铁管中的时间:t3==≈0.003 5 s,由上可以知道,任何两次的时间间隔都小于0.1 s,故只能听到一次声音。所以A正确。
11.C 解析:悬停的蝙蝠发出超声波后0.12 s接收到了回声,超声波传播了一个来回,所以根据v=得前方的障碍物到它的距离是s===20.4 m,故C正确。
12.A 解析:百米赛跑时,终点计时员应该在看到白烟时开始计时,因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远远小于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终点计时员听到枪声再开始计时时成绩会比实际时间减少,减少的时间近似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100 m的时间。百米赛跑的实际时间为t=t′+t声=t′+=14.00 s+≈14.29 s,故选A。
二、13.音调;空气;噪声
14.种类;温度;17 解析: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在固体中声速最快,在气体中声速最慢,声速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传播速度越快;根据v=得:s=vt=340 m/s××0.1 s=17 m。
15.回声定位;声呐;信息;超声波;能量
16.响度大;声源;超声波
17.分贝(dB);减小;乙
18.传播过程中;人耳处
19.(1)音调 (2)频率
解析: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的粗细、长短和松紧程度都有关。在小盘中逐渐增加小石子或硬币时,橡皮筋被拉得更紧,橡皮筋振动频率变高,发出声音的音调变高。
三、20.(1)瓶和水;低
(2)空气柱;快;高;高
解析: (1)若用相同的力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敲击时,振动的部分是瓶和水,所以此时的声源是瓶和水;盛水越多,水柱越长,振动频率越低,所以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低。(2)若用嘴依次吹瓶口,也可以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这时是空气被激发振动产生声音,所以此时的声源是空气柱;瓶中的空气柱越短,振动得越快,即频率越高,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高。
21.空气;能量 解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塑料膜振动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2)纸杯被击落,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22.(1)响度;音调
(2)此时发出的是次声波
解析:(1)轻拨与重拨钢尺,钢尺振动的幅度不同,则钢尺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则振动频率会改变,所以钢尺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2)当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很大时,由于钢尺振动的频率过慢,即频率低于20 Hz,尽管用非常大的力拨钢尺,也听不到声音,所以原因是此时发出的是次声波。
23.(1)电铃声逐渐变小
(2)电铃声逐渐变大
(3)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不能 (5)D
解析:(1)(2)(3)当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时,声音传播所靠的介质逐渐减少,所以声音逐渐变小;反之,声音将逐渐变大;此实验验证了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4)如果棉线没有拉直,那么由于棉线是松软的,振动会被棉线上的空隙吸收,从而无法传递振动,另一方就听不到声音。(5)现有的抽气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即实验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在实验基础上加科学的推理得出的结论。
四、24.解:(1)由v=可得,5 s内汽艇行驶的路程
s1=v1t=10 m/s×5 s=50 m。
(2)5 s内,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
s2=v2t=340 m/s×5 s=1 700 m。
(3)他向山崖大喊时汽艇离山崖的距离为
s=(s1+s2)=×(50 m+1 700 m)=875 m。
(4)他听到回声时离山崖的距离为s0=s-s1=875 m-50 m=82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