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第一章 人的由来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初一年级 生物学
一、
人类的起源
二、
从猿到人的进化
三、
人类的发展
本节内容:
神创论
进化论
在山西吉县人祖山的娲皇宫中,在娲皇石像座下发现了疑似的“女娲遗骨”,根据14C同位素测定,该遗骨为6200年前生活的古人,有人认为这可能是传说中史前“三皇时代”的“娲皇”遗骨。而有人则认为这只是一个古人的遗骨,因为女娲仅仅就是一个神话传说。
新闻热点:
事实与观点
科学家的观点往往是根据事实提出的。
对同一问题,科学家因为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不同,可能会发现不同的事实,提出不同的观点。
对于同一个事实,科学家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
一、人类的起源
仔细比较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相似之处后,提出:共同祖先是一类古猿。
曾经流行于世的人是神创造的观点受到了猛烈的冲击。
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
达尔文(1809—1882)
《物种起源》
比较1:现代类人猿的分布和生活方式
长臂猿
猩猩
大猩猩
黑猩猩
(前肢粗长,后肢细短,髋骨较窄)
长臂猿 猩猩 大猩猩 黑猩猩
分布
食物
生活方式共同点
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丛林,
从大自然获取食物,没有制造工具、改善生存环境的能力,没有语言文字的交流。
比较1:现代类人猿的分布和生活方式
南亚、东南亚以及云南的热带雨林 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的热带雨林 非洲东部和西部的赤道地区。 非洲丛林,非常社会化的动物。面部表情丰富。
以植物为食,亦吃昆虫等 以树叶和果实为生,偶尔吃小动物和鸟蛋。 主要以植物嫩芽和果实为食。 食性相对复杂、包括树叶、果实和昆虫等。
适于树栖生活
比较2: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根本区别
现代类人猿 人类
运动方式
制造工具的能力
脑发育程度
攀援,半直立行走,靠臂行走 直立行走
可以使用自然工具,但一般不会制造工具 可以制造并使用简单和复杂的工具
脑容量小(约400mL)
无语言文字能力 脑容量大(约1200mL)
语言文字能力强
比较3: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相似性
形态结构(面部表情、行为表现)
珍·古道尔(Jane Goodall) ,英国生物学家
比较3: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相似性
生理功能(身体结构)
类人猿 现代人
比较3: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相似性
细胞色素c是一种蛋白质,约有110个氨基酸。用氨基酸序列测定法分析结果显示:人与黑猩猩亲缘关系最近。
细胞色素c水平
生物 差异数目 生物 差异数目
黑猩猩 0 金枪鱼 21
猕猴 1 果蝇 27
袋鼠 10 小麦 35
马 12 酵母菌 44
比较3: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相似性
基因水平
2005年9月1日《自然》和9月2日《科学》:黑猩猩是第一个基因组测序的非人类灵长动物。
研究显示黑猩猩和人类基因组的DNA序列相似性达到98.5%。
说明:数据来源https://doi.org/10.1038/nature04072
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 森林古猿
事实:动物行为学证据:面部表情、行为方式
比较解剖学证据:牙齿结构、身体结构
分子生物学证据:基因序列
观点:现代类人猿和人类,可能有共同的祖先
二、从猿到人的进化
东非大裂谷
资料1:地质研究表明:1000万-2000万年前,地壳运动剧烈,相继出现了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山脉,在东非形成了全长6000多千米的大裂谷。当时的气候也发生剧烈变化(逐渐向干燥寒冷转变)。在地形和气候巨大变化的影响下,东非大裂谷地区原先的热带丛林,有一部分变成了稀树草原。
说明:视频引自【纪录片】“动物星球-东非大裂谷”
猿在囧途——何以为家,真的还想再活500年
森林古猿
气候:干燥寒冷
地形:稀树草原
继续树栖生活
现代类人猿
(热带丛林树栖)
被迫地面生活
人类
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食物怎样获取?
寻找森林古猿进化的 事实
化石证据1:1974年,在埃塞俄比亚发现距今3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少女“露西”骨骼化石。化石显示她髋骨比较宽阔,下肢骨粗壮,与现代人比较相似,脑容量500mL。
髋骨
下肢骨
说明:数据来源https://doi.org/10.1126/science.207.4435.1104
寻找森林古猿进化的 事实
化石证据2:距今32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阿法种(A. afarensis)足部骨骼化石显示:古人类拥有坚硬的两足和稳固的足弓,掌握直立行走的能力,这是人类独有的特征。
说明:数据来源DOI: 10.1126/sciadv.aar7723 DOI:10.1126/science.1201463
寻找森林古猿进化的 事实
遗物化石证据3:比露西更晚的遗物化石证据表明:古人类不仅能够使用工具,而且能够制造简单的工具,如各种石器等。距今175万年前的古人类使用的石器。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骨质工具距今约150万年,发现于东非坦桑尼亚奥杜威峡谷,以长颈鹿距骨为原料。目前考古调查、多个考古发掘工作围绕遗址仍在进行中,努力寻找更多旧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址。
从猿到人的进化
事实:
最主要的证据:化石
分子生物学证据:基因序列
比较解剖学证据:牙齿结构、下肢骨结构、脑容量
地质学证据:热带丛林变成稀树草原
三、人类的发展
600 180 160 30/20 5 1
基本阶段 早期猿人 晚期猿人
(直立人) 早期智人 晚期智人
代表化石
脑容量
主要特征
文化发展
(万年前)
早期猿人——能人
从1960年起,人类学家在坦桑尼亚先后多次发现了大批石器和古人类化石并存的遗迹。它表明大约在250万年前东非古人类已能制造工具而不仅是使用工具,因而进化到一个新的阶段即“能人”(意思是有技能的人)阶段。能人脑容量较南方古猿较大,为700ml,直立行走也更稳定。
说明:数据来源https://doi.org/10.1073/pnas.1820177116
晚期猿人(直立人)——北京猿人
1927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发掘出距今50万-20万年前的第一个完整的北京猿人(晚期猿人直立人)头盖骨化石,考古学者同时发现10万件石器材料及用火灰烬遗址。据测算,北京猿人的平均脑容量达1088mL。比现代人稍矮,男性身高约162厘米,女性约152厘米。
早期智人——尼安德特人(尼人)
1856年德国尼安德特河谷的一个山洞发现一名距今20-5万年前的成年男性的颅顶骨和一些肢谷化石。2015年,发现了一个追溯到尼人时期的多种骨头工具,它证明了尼安德特人能够理解骨头的机械特性,以及如何利用它制造工具。据测算,尼人平均脑容量1200-1750mL。
说明:数据来源DOI: 10.1126/sciadv.aar5255
晚期智人——山顶洞人
1930年,在北京猿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发现距今5-1万年前的脑容量更大约1500mL的山顶洞人,头骨形态与现代人接近。与人类化石一起﹐出土了更复杂的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饰物。其中穿孔骨针是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
600 180 160 30/20 5 1
基本阶段 早期猿人 晚期猿人
(直立人) 早期智人 晚期智人
代表化石 南方古猿 能人 北京猿人 尼人 山顶洞人
脑容量
主要特征
文化发展
(万年前)
500ml 700ml
直立行走稳定差 直立行走
自然工具作武器 打制石器做工具
1100ml
直立行走,双手灵活
制造多种类型的石器
能使用火
1350ml
接近但保留原始
生产工具猎猛兽,人工取火
与现代人相同
与现代人相同
艺术装饰缝衣服,建造帐篷氏族社会
制作精致器具
大脑发达、产生语言
直立行走
使用自然工具
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
环境变化
部分古猿
被迫下地生活
制造多种石器
学会用火
制造简单工具
人工取火
本节小结:人类的起源与发展
森林
现代类人猿
稀树草原
直立行走、制造使用工具、能够用火、大脑发达、产生语言
早期猿人 晚期猿人 早期智人 晚期智人
人类
森林古猿
最主要的事实证据:化石
起源
发展
环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