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专项复习:文化常识
训练三
【知识积累】 官职
秦:丞相:行政,率领百官。?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秘书。
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清:军机处。六部:吏部(官吏任免、考核、升降)户部(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礼部(典礼、科举、学校)兵部(军事)刑部(司法、刑狱)工部(工程、营造、屯田、水利)。?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爵:爵位、爵号,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韩信,淮阴侯;司马光,温国公。
学士:魏晋时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亦为翰林学士。李白、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
参知政事:简称“参政”,与平章事、枢密使、副使合称“宰执”。宋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
刺史:原为巡察官,东汉后为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有时称“太守”。白居易,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柳州刺史。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林冲,枪棒教头。提辖:宋代州郡武官,训练军队、督捕盗贼,鲁提辖鲁智深。
知府:太守,知州。 县令:知县。 里正:乡官,一乡之长。
官职的任免词语
拜、除:授予官职。擢(zhuó):由选拔而提升。转、徙:调职。迁:升职或降职。谪、贬、迁谪、左迁:降职。黜:罢免官职。斥:摈弃不用。去:去职,被调离。出:由家居出任官员或由京官出任地方官。致仕:辞官。
地理
1、地区名
岱:泰山。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山东:崤山以东地区。有时也指太行山以东地区。“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
河北(河内)、河南(河外):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地区。古多在河东、河北,故呼为河内。选择专指河南境内黄河以北地区。 河东:黄河以东。河西:春秋战国时指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之西。
江表、江东、江左:长江以南地区。
玉门关:甘肃敦煌县西北。西域:新疆以西地区。阳关:古关名,现甘肃敦煌县西南。
河西走廊:甘肃省芮城县西风陵渡一带。 阳:山南水北。 阴:山北水南。
中国:指中原地区。国:指国都,又指古代诸侯的封地。西汉诸王封地渐小,国略等于郡,所以“郡国”相连。
2、政区名
九州岛:泛指中国。古代天下分九州岛: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八州、八荒:也泛指中国。
郡:行政区域。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州:汉代全国分十四州。唐代全国分三百多州。
府:唐代京师、陪都、皇帝所在地为府,隶属于道;宋设置较多,隶属于路;元明清相当于省下一级性行政区。
省:本是官署名称,唐设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后来称成为正式的行政区名,简称省。
三都: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度晋阳、京都长安。两都(两京):汉代指长安、洛阳。
古称、别称
建康、建业、金陵、江宁、白下、丹阳、石头城:南京。 临安、钱塘、武林、余杭、武陵:杭州。
东京、大梁、汴梁:开封。淮上、江都、维扬、广陵:扬州。姑苏:苏州。 云梦泽:洞庭湖。
历法
纪年法
(1)阳历、阴历、阴阳历。
阳历:太阳历、公历、公历,起源于古罗马。每年365日5时48分46秒,四年加一天,放在二月末,这一天叫闰日,这一年叫闰年。
阴历:太阴历,起源于古代阿拉伯。阴历平年12个月,六个大月30天,六个小月29天,全年354天或365天。比12个朔望月的天数少11.25天,积3年就差一个月,所以3年就要闰一个月,这个月就叫闰月。
阴阳历:月据太阴历,年据太阳历,习惯上称阴历、农历、夏历(我国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兼顾回归年、朔望月。
(2)帝王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
我国古代最早的纪年法,是帝王纪年法,即以帝王即位之年或次年为元年,依次为二年、三年,按顺序计算,春秋、战国时,以诸侯纪年。如: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廉蔺列传》)
(3)干支纪年法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4)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始用年号。如:建元元年,崇祯十四年。
(5)年号和干支兼用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
纪月法?
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分为三个月,如:孟春、仲春、季春。孟秋指农历七月。也常分为: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一般不用干支。另有民俗所称别名。一月:正月、端月(政,避秦始皇讳)。二月:杏月。三月:桃月。四月:槐月。五月:榴月、蒲月。六月:荷月、伏月。七月:巧月。八月:桂月。九月:菊月。十月:阳月、梅月。十一月:冬月。十二月:腊月。
纪日法
(1)支纪日法?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石钟山记》)
(2)序数纪日法?初八日,始开清海门及大南大东二城门。
(3)特定称谓纪日法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既望:农历每月的十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前赤壁赋》)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登泰山记》)
日:每天。“日知其所亡。”旦日:明天。“旦日不可不早自来谢项王。”翌日:第二天。“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纪时法
十二地支纪时法
古代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两个小时,第一个小时为初,第二个小时为正。小时,时辰的一半,故叫小时。
21-1点,子时。夜半。 1-3点,丑时。鸡鸣。天将亮的时间。“鸡鸣外欲曙(天刚亮),新妇起严妆。”
3-5点,寅时。天亮,太阳还未出来。平旦,平明。5-7点,卯时,日出。旦,早,朝,晨。
7-9点,辰时,吃早饭。食时,早食,蚤时。9-11点,巳时。隅中。11-13点,午时。日中。
13-15点,未时。日偏西。日昃(zè)、日昳(dié)。15-17点,申时。吃晚饭。晡(bū)时,餔(bǔ,旧读bū)时。17-19点,酉时。太阳落山。日入。19-21点,戌时。太阳落下,天还未完全黑。黄昏,夕,暮,昏,晚。
21-23点,亥时。人定。“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
与时间有关的几个概念:
漏:也叫刻漏、漏壶、铜壶滴漏,古代定时器具。“漏三下”,漏在这里代时间,即当时已打三更。古人把一夜分作五更,也叫“五鼓”。一更即戌时,即19点至21点,依此类推。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一昼夜共一百刻。大约14.4分钟为一刻。现在一刻为15分钟。
日晷(guǐ):古时利用日影测定时刻的仪器,也指日影,也指时间。
专项训练:
1.【2018年中考山东德州卷】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射者中,弈者胜。”其中的“射”,指射箭,与“六艺”中的“射”含义相同。
B.“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常用的谦辞还有:家父、舍弟、鄙人、劳驾、赐教、寒舍、见谅等。
C.《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张”是姓,“十八”是他的排行。唐代以称人排行为高雅的风尚。
D.“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其中“望”即望日,指农历每月十六;“既望”,农历十五。
2.【2018年中考山东聊城卷】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读过许多描写人间至情的文章《背影》《爸爸的花落了》《秋天的怀念》都主要表达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真情。
B.成语“妄自菲薄”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无人问津”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峰回路转”出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C.《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和张飞“桃园结义”,兄弟情深;黄盖上演“苦肉计”,忠义无双。
D.雨果、莫泊桑、罗曼·罗兰都是法国作家,他们的作品分别有《巴黎圣母院》《羊脂球》《名人传》。
3.【2018年中考山东聊城卷】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和梓树,后人用“桑梓”指家乡、例如:“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______)
②《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赋”“比”“兴”六部分。(_______)
4.【2018年中考山东泰安卷】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古人用“阴”“阳”表示方位。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作“阴”,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作“阳”。
B.“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C.《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员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D.《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英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乔纳森·斯威夫特。
5.【2018年中考山东枣庄卷】下列关于文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其形体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六个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其造字法一直沿袭许慎“六书”的说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B.《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岳阳楼记》、《爱莲说》、《送东阳马生序》四篇文言诗文标题中的“书”、“记”、“说”、“序”都属于古代文体。
C.《孙权劝学》一文选自宋代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一书。《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战国策》《左传》都是史学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
D.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称为“垂髫”;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带帽),表示已经成年,后人常用“冠”和“加冠”表示男子年已二十。
6.【2018年中考浙江宁波卷】下列诗句所写内容与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 )
A.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7.【2018年中考山东潍坊卷】下列关于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己亥杂诗》中的“己亥”是用天干地支纪年,《观潮》中“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的“既望”指农历十六日。
B.“足下事皆成”的“足下”和“子知之乎”的“子”,都是古人称呼对方的敬辞。
C.《吕氏春秋》是吕不韦编撰的一部杂家著作,《刻舟求剑》、《杞人忧天》均出自此书。
D.“世外桃源”“不为五斗米折腰”等典故,表现了陶渊明远离社会黑暗、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8.【2018年中考四川巴中卷】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司马迁用毕生精力著成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刘向整理编辑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它们都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B.“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至今为人所称颂,如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
C.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别。“愚见”“鄙人”“寒舍”属于谦辞,“惠顾”“赐教”“久仰”属于敬辞。
D.书法练习中的临和摹各有长处,也各有不足,最好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各扬其长,各避其短。
9.【2018年中考四川南充卷】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其中“立”有开始之意,如:“立夏”即为夏季的开始。
B.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史书”是我国历史的重要佐证,其编写体例较多。司马迁的《史记》为编年体,刘向的《战国策》为国别体,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纪传体。
C.“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祭祀的“土神”和“谷神”。后用“社稷”代表国家。
D.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颜真卿的楷书《多宝塔碑》、王羲之的行书《兰亭集序》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10.【2018年中考四川南充卷】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人民艺术家”老舍在《骆驼祥子》中,运用肖像描写、心理刻画等表现了主人公祥子由老实、坚韧、满怀希望到麻木、狡猾、自暴自弃的性格变化,深刻揭露了旧中国“不让好人有出路”的社会罪恶。
B.18世纪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小说《格列佛游记》讲述了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以及马国等地的经历,其辛辣的讽刺中包含了对人性及人类社会的悲观见解,隐含了作者一种苦涩而热切的忧世情怀。
C.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描绘了潺潺的流水、青翠的藤蔓、悠闲的游鱼、清幽的竹林。全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愉悦心情。
D.写记叙文,可以用人物作为线索,如杨绛的《老王》;可以用事件作为线索,如莫怀戚的《散步》;也可以用一个具体的事物作为线索,如贾平凹的《一颗小桃树》。
11.【2018年中考浙江金华丽水卷】下列两副对联分别写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个节气?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出相应节气填在横线上。
闻得春雷动,只是一声,虫醒桃开莺恰恰; 昼夜等长,旧巢又是栖玄鸟;
说来地气苏,正逢二月,牛耕日暖雨微微。 暑寒渐易,新柳皆来扭绿腰。
(1)__ _(2)____
备选答案: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白露 秋分
12.【2018年中考山东滨州卷】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中,富有浓郁民俗特色的传统节日源远流长,五色斑斓。
(1)请根据诗意填写上相应的传统节日,使诗句完整。
A.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 。 B.年年 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C.爱 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D.忆对 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
(2)请写出一句描写重阳节的诗句,并指出诗句中涉及的节日风俗。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古代文化常识。A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六艺”中的“射”是指射箭。B“赐教”是对他人指教或来信的敬称。C正确。D望日,指月亮圆的那一天。通常指旧历每月之十五日。“既望”就是农历十六日。据此,答案为C。
2【答案】B
3【答案】 ①√ ②×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能力。根据所学的知识,逐项进行分析即可。第②句表述错误,诗经在内容上分为《 风》、《 雅》、《 颂》三个部分。“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A项表述不正确,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阳。
5【答案】B
6【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诗句的理解。A句与“清明节”有关;B句与传统节日无关;C与“重阳节”有关;D与“春节”有关。据此,答案为B。
7【答案】C
8【答案】B
9【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B《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的编年体史书。故答案为B。
10【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C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文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据此,答案为C。
11【答案】(1)惊蛰 (2)春分
12【答案】(1)A.清明B.端午C.元宵D.中秋
(2 )示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风俗:登高插茱萸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风俗:登高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风俗:赏菊喝菊花酒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