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专项复习:文化常识
训练四
【知识积累】 礼俗
会面礼
拱手:两手合抱致敬。 作揖、长揖、揖让:不分尊卑,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折腰: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引申为倾倒、崇拜。 长跪:双膝跪地,上体伸直,离开小腿,以示庄重。????
再拜: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额角触双手,叫:“拜”,也叫“拜手”;拜两次叫“再拜”。行这种礼是再进一步表示敬意的意思。
膜拜: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空首:头并没有真正叩到地面,行礼时拜跪在地上,先以两手拱至地,然后叩头至手。
顿首:拜时头首触地,触后即起。由于头触地时的时间很短,所以叫顿首。属于地位相等或平辈之间的一般礼节。同现在的握手相似。
稽首:顿首时,头在地上停留一段时间,叫“稽首”,“稽”就是留的意思。是臣子对君主表示毕恭毕敬的隆重大礼。
三拜九叩:臣子朝见君主时的大礼。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也行此礼。
坐: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后跟。
祭祀
牺牲: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三牲:一指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太牢、少牢: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猪,没有牛,为少牢。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因祭祀前先饲养于牢,故称牺牲为牢。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路祭:祭祀路神,以求一路平安。
位次
古人尚右,以右为尊。“为在廉颇之右”。“左迁”即贬官。坐车以左为尊。帅车以中为尊,左持弓,右持矛。战车左为尊,右陪乘(骖乘,车右),中御。皇帝座北向南,“南面”,大臣“北面”。
斋戒
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使心地纯敬,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三日,宿于内室,使思想集中、统一。“戒”又称“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悼丧礼,以防“失正”、“散思”。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其它
嫡子: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指正妻所生长子。妾生之子为庶子。
死:崩(皇帝、天子死),薨(诸侯、封爵大官死)、卒(大夫死,唐以后改称死),不禄(士死),死(平民死),殇、夭(未成年而死),没(殁)泛指死。
归、适:女子出嫁。宁、归宁:已嫁女子回娘家省亲。合卺(jǐn):泛指结婚。卺,瓢,古代结婚时做酒器。
饮食器用
1、五谷:麻(稻)、黍(高粱)、稷(谷子)、麦、菽(豆子)。 2、五牲:牛、羊、猪、狗、鸡。
3、六畜:马、牛、羊、猪、狗、鸡。 4、五味:酸、甜(甘)、苦、辣(辛)、咸。
5、食器
皿:盛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匕:长柄汤匙。
案:食案,进食用的托盘,不大,三足或四足,矮。古人进食时常“举案齐眉”,以示敬意。
俎:长方形砧板,两端有足支地。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着吃。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举,并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
箸:筷子。与“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为“筷”。
古代文体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它与“论”无大异,故后来把说理辨析一类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它与现代杂文或杂感在某种程度上相似,变化有致,写法不拘一致。如《马说》、《爱莲说》等。
【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桃花源记》等。此外,也有以说明为主的,如《核舟记》。
【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和陈说政治的请求和愿望。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彩。用于臣子回答皇帝对政事的询问,叫“对”。如《出师表》、《隆中对》等。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记述生平事业、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常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如《陋室铭》。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
【传】用来记载某人事迹(主要活动和生平)的文章,“传”一般由别人记叙,也有自述生平的“自传”。如《五柳先生传》、《童区寄传》等。
【书】即书信体,今天的书信格式是由古代的“书”体演变而来的。如《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等。
【序】序也作“叙”,有如现代的“引言”,“前言”。如果是说明编写目的、简介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如《荔枝图序》;如果是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属于议论文,如《伶官传序》;还有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讽喻】古代用比喻暗示一类的方式委婉规劝别人接受下级意见的文体。如:《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骈文】又称“四六文”,以四字六句相间定句,讲求词藻华丽,注重句式整齐,音韵和谐,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较有名的有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
诗歌
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古诗多四言,如《诗经》,东汉魏晋以后多五言、七言。唐代有古体和近体之分,"五四"有了新诗。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内容分为田园诗、山水诗、哲理诗和咏物诗四类。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以前(主要是汉魏)的诗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诗歌创作的作品。它由民歌发展而来,不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如《诗经》、《乐府》;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乐府的形式创新题,称新乐府,仍属古体诗的范围。
【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
分律诗和绝句两类。律诗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韵、平仄、句式、对仗上都有一定规格和要求。全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二、四、六、八句尾字要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每个字的声调讲究平仄相对。绝句分五绝和七绝,每首四句,格律要求大致同律诗,只是两联中的上下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
【词】又叫诗余,长短句。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它原是配乐的诗。词有多种词调,又叫词牌,各种词牌规定了各种词的文字声韵的固定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词的句式特征是长短句,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按段分为上下片、上下阙。词概括乐调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慢词)。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不分段。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可分段,称上、下阕或上、下片。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可分三叠、四叠…… 词除了上面形式上有严格要求外,每种词牌的内容大体上也固定,要抒发什么感情也是有讲究的,这些都要注意。
【曲】曲盛行于元代。元曲可分为散曲(供清唱)、杂剧(供演出)。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曲。小令是一支曲子,套曲是多支曲子,也叫套数。曲牌固定了曲子的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的固定格式。杂剧是戏曲,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一般结构是一楔子(序幕或过场)四折(一折相当于现在的一幕)。杂剧剧本的构成有科介(人物动作、舞台效果的说明)、宾白(人物对话、独白等)、唱词(属套曲)。杂剧角色有旦(女角,正旦是女主角)、末(男角,正末是男主角)、净(花脸)、外(外末,老年男子)、丑(丑角)等。
【新诗】又称"现代诗",指中国"五四"运动以来产生的新体诗歌。它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歌格律的限制,采用了较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便于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新诗要求做到精练、押韵,大体整齐。
【歌行体】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歌是总名,铺张本事而歌称行,与“吟”“ 引”“ 叹”“ 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
特点:①有固定的词调,而大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语多口语化,通俗生动;②音韵节奏上押韵比较自由,不讲平仄、对仗;③表现手法:除比兴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长于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塑造形象。
专项训练
1.【2018年中考浙江杭州卷】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成语“舍生取义”“老骥伏枥”“豁然开朗”分别出自《孟子》、曹操的《龟虽寿》、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B.对联“失马真成福 移山未必愚”取材于韩愈的《马说》与《列子》,化用了“伯乐相马”“愚公移山”的典故。
C.古人常以“加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代称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和六十岁。
D.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比如“愚”是谦称自己,“子”是尊称对方,“尊君”是尊称对方的父亲。
2.【2018年中考浙江宁波卷】下列选句出自宋代作家作品的一项是( )
A.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B.(宋江一行)转过马行街来,家家门前扎缚灯棚,赛悬灯火,照耀如同白日。正是:楼台上下火照火,车马往来人看人。
C.张铁臂击剑,陈和甫打哄说笑,伴着两公子的雍容尔雅,蘧公孙的俊俏风流,杨执中古貌古心,权勿用怪模怪样:真乃一时胜会。
D.延弃弓绰刀,骤马上山坡来杀曹操。刺斜里闪出一将,大叫:“休伤吾主!”视之,乃庞德也。德奋力向前,战退魏延,保操前行。
3.【2018年中考四川凉山州卷】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
A.《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共130篇,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在我国古代作品中,常用“汗青”“桑梓”“婵娟”“襁褓”来指代史书、家乡、月亮和不满周岁的婴儿。
C.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是: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
D.古人把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称为“阴”。如“河阳”指的就是黄河的北岸,“汉阴”指的就是汉水的南岸。
4.【2018年中考山东临沂卷】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战国时期的诗歌305首,这些诗歌按内容分风、雅、颂三部分。
B.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被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朱自清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集《春水》,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D.《海燕》的作者是俄国作家高尔基,他以自身经历为基础创作了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5.【2018年中考山东青岛卷】请从下面给出的四个语句中,选择合适的句子,将四副对联补充完整,使之符合节日和对联的特点。只填序号即可。
①银花火树开元夜 ②避恶遍插茱萸枝 ③几处笙歌留朗月 ④角粽投江祭诗魂
6.【2018年中考青海西宁卷】下列各项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C.凡尔纳被公认为是“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他的《格列佛游记》(海底两方里》《神秘岛》这三部曲小说之所以拥有广大的读者,原因不仅在于构思巧妙,情节惊险,还在于它们是科学与幻想巧妙结合的成果。
D.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面、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戏剧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话剧、诗剧、歌剧、舞剧、歌舞剧、戏曲。
7.【2018年中考江苏徐州卷】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浒》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格列佛游记》中讲述利立浦特与邻国兵戎相见,是在影射当时英俄两国之间的连年战争;《昆虫记》除真实记录昆虫的生活外,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
B.《杨修之死》《香菱学诗》《狼》《范进中举》分别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作者分别是罗贯中、曹雪芹、蒲松龄、吴敬梓。
C.古文标题中表明文体时,“序”一般是用以陈述创作主旨及经过的一种文体;“说”是一种说明文体;“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D.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长河落日圆”中的“河”指黄河;“晋太元中”的“太元”是年号;《范文正公集》中的“文正”是谥号;“吴广为都尉”中的“都尉”是官名。
8.【2018年中考湖南张家界卷】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代称男子二十岁;“而立”代称三十岁;“不惑”代称四十岁;“天命”代称五十岁;“耳顺”代称六十岁。
B.《蒹葭》、《关雎》均选自《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C.“特别想念那东坡的月光,梦想跟随在放翁的身旁。就算我没有稼轩同一般的才华,挑灯看剑咱有的是担当”,歌词中涉及到的古人依次是:苏轼、陆游、范仲淹。
D.“达于汉阴”中的“汉阴”是指“汉水南面”;“岱宗夫如何”中“岱宗”指泰山,为五岳之首;“千里共婵娟”中“婵娟”指月亮。
9.【2018年中考贵州铜仁卷】下面对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B.《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被统治者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名《资治通鉴》。
C.《水浒》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例如鲁智深和李逵,同是疾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暴的人物形象,但鲁智深粗中有细,豁达明理;李逵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D.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世界文学影响很大。其主要作品有《羊脂球》《俊友》等。
10.【2018年中考湖北宜昌卷】请将下列古人代指年龄的词语,按由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列(_____)。
A.垂髻B.弱冠C.襁褓D.束发
11.汉字文化博大精深,运用之妙,变化无穷。同样是“洗”的意思,因为不同的对象, 古人往往选用不同的汉字来表达,不仅表意更加准确,而且意趣更为生动。请将下列义近字与相应的身体部位对号入座。
A.沃()B.濯C.盥D.浴
①(____)身 ②(_____)手 ③(____) 面 ④(____)足。
12.【2018年中考贵州毕节卷】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自清,我国现代散文家。他的散文《背影》截取父子离别中最鲜明的片断一一父亲的背影,通过特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深情。
B.《傅雷家书》是傅雷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的家信的汇编。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
C.高尔基的《海燕》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文中的“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人民群众排山倒海的力量;“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D.《狼》是明代文学家蒲松龄的作品,课文写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较量,文笔简练,情节曲折。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刀下。
13.【2018年中考广西梧州卷】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诗词的意象内涵富,如:“月亮”常代表思念,“鸿雁”可抒发乡愁,“梅花”有高洁之意。
B.中国文化历史中的“史圣”“书圣”“诗圣”分别指司马迁、柳公权、杜甫。
C.中国“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四季开始的四个节气是立春、夏至、立秋、冬至。
D.《范文正公集》《柳河东集》《李太白全集》,这几部作品集命名方式分别是谥号式、封号式、表字式。
14.【2018年中考广西桂林卷】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把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B.《资治通鉴》是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C.谦称是表示自谦的称呼,如:卑职、愚、不才、鄙人等。
D.《诗》 《书》 《礼》 《易》 《春秋》合称为“五经”。
15.【2018年中考浙江绍兴卷】下列句子出自哪本古代典籍?根据句意选择。
(1)言必信,行必果。 (_____________)
(2)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_____________)
(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_____________)
A.《大学》B.《孟子》C.《论语》D.《中庸》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B项文学常识表述有错误。对联“失马真成福”并不是出自《马说》,而是出自《塞翁失马》,而《塞翁失马》出自《淮南子》。因此“化用了‘伯乐相马’”也不对。
2【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A句出自宋朝周密的《观潮》。B句出自元末明初作家施耐庵所写的《水浒传》。C句出自清代吴敬梓所写的《儒林外史》。D句选自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三国演义》。据此,答案为A。
3【答案】A
4【答案】B
5【答案】(1)① (2) ④ (3)③ (4) ②
【解析】考查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形式与内涵的了解,以及修辞手法的日常运用。(1)“银花火树”指的是元宵节的烟火。(2)“角粽投江”是为了凭吊屈原,指的是端午节。(3)“几处笙歌”对“万家箫管”。(4)“插茱萸枝”是重阳节的习俗。
6【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C项内容的表述有误。《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凡尔纳的三部曲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
7【答案】C
8【答案】C
9【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B项中《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所以错误。
10【答案】CADB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常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垂髫之年:三四岁至七岁。弱冠:男子二十岁。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束发:束扎发髻,男子十五岁。
11【答案】 (1)D (2)C (3)A (4)B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D项表述不正确,蒲松龄是清代文学家。
13【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识记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学习中,注意多积累,多背诵,这样才能轻松应对此种题型。A.正确;B.“书圣”是王羲之;C.表示四季开始的四个节气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D.《柳河东集》中“河东”是柳宗元的家乡,不是封号。
14【答案】B
15【答案】(1)C (2)A (3)B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