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1964年10月16日15时整,我国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上空闪过一道强烈亮光,惊天动地的巨响之后,巨大火球转为蘑菇云冲天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东方巨响”震惊了世界。邓小平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当时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呢?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科技成就?这些科技成就是怎样取得的呢?
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为“两弹一星”的研制作出了巨大贡献。
“两弹一星”的成功,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实现了太空行走。
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药学家屠呦呦在青蒿素的提取研究中作出了巨大贡献,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56年,毛泽东提出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我国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例1】20世纪50年代,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国家依然做出了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并将其作为“天字第一号任务”。这主要是基于( )
A.完成“三大改造”的需要
B.落实“双百”方针的需要
C.加强我国国防力量的需要
D.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需要
C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外部形势,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威胁,增强国防力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因此,20世纪50年代,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国家依然做出了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两弹一星”的成功,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本题答案为C。“三大改造”是指国家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1956年,毛泽东提出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文化领域繁荣发展。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所以,A、B、D三项都与题干信息不符,都是错误选项。
【例2】20世纪70年代,它的成功发射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开端,使我国跻身世界航天科技的大国之列。“它”指的我国第一颗( )
A.原子弹
B.导弹
C.氢弹
D.人造地球卫星
D
【解析】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本题答案为D。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成功进行了第一次核导弹武器实验。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A、B、C三项都与题干“20世纪70年代”“发展空间技术”的信息不符,所以都是错误选项。
1.新中国成立后,为打破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国防实力,我国决定( )
A.研制“两弹一星”
B.创建人民海军
C.研制航空母舰
D.创建人民空军
A
2.1964年10月,《人民日报》的头条新闻题目是“看西北荒漠,万里人罕见。蘑菇云突起,举世皆惊”。该新闻报道的内容应是我国( )
A.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C
3.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继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开始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标志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导弹核武器研制成功
C.“东方红”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C
4.右图所示是2007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它赞颂的人物是( )
A.袁隆平
B.屠呦呦
C.王进喜
D.钱学森
D
5.我们通常所说的“两弹一星”指的是( )
①原子弹 ②氢弹 ③导弹 ④人造地球卫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B
6.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 )
A.载人航天梦想的实现
B.开始掌握航天技术
C.成功研制用于实战的导弹
D.国防力量显著提升
A
7.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为我国农民粮食丰收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 )
A.袁隆平
B.邓稼先
C.钱学森
D.屠呦呦
A
8.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她的研究成果是( )
A.成功提取了青蒿素
B.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C.自主研制人造卫星
D.研制原子弹爆炸成功
A
9.1956年,为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促进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领域的繁荣,中国共产党提出了( )
A.“863计划”
B.“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C.“两弹一星”战略
D.“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D
10.下面的年代尺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历程”。其中,年代尺中的1970年和2003年分别相对应的历史事件应是( )
A.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我国航天员实现了太空行走
B.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C.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我国航天员实现了太空行走
D.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B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6年,于敏出生于河北宁河县一个普通家庭。1951年,他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时,国家急需原子核物理研究人才,他欣然服从祖国需要,放弃了原有专业,转变为核理论研究。当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于敏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几年努力,发表了《关于重原子核的壳理论》等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文章。1959年暑假,于敏与北大杨立铭教授合作,主办了我国第一个原子核物理培训班,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为国家培养了亟需的原子核理论科研人才。1961年,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上将要取得丰硕成果时,上级任命他领导开展氢弹研究。于敏又一次调整了专业方向,从此隐姓埋名,默默奉献。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于敏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他的亲自指挥下,我国的中子弹试验也于1988年获得成功,我国核武器设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于敏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
——摘编自侯新杰《于敏:献身中国氢弹事业的核物理学家》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于敏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贡献。
开展原子核理论研究并取得重大成果;培养了核科学研究人才;在核武器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贡献。
(2)在于敏身上体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哪些精神?
以国家利益为重,默默奉献,不畏困难,勇于创新……
“两弹一星”精神
“东方巨响”震惊了世界。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重视科学技术、果断决策的结果,更是凝聚了广大科技工作者智慧和辛劳的结晶。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决定发展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国防尖端科学技术。1962年11月,成立以周恩来为主任的中央专委,全国“一盘棋”,协同攻关,大大加速了“两弹一星”研制进程。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和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投身到“两弹一星”的研制中。他们在戈壁荒滩、深山峡谷建立基地,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舍弃需要个人舍弃的一切,默默无闻地工作,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钱学森、邓稼先等一批曾身居海外的科学家,抛弃比较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物质生活待遇,相继归国效力。1968年12月5日,著名力学家郭永怀在完成第一次热核弹头试验准备工作返回北京时,因飞机着陆失事不幸遇难。当人们从机身残骸中找到郭永怀时,发现他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胸前保护着完好无损的装有绝密实验资料的公文包。广大科技工作者为这一伟大事业付出了巨大而艰辛的努力。“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共和国的足迹》
阅读上面的故事,谈谈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怎样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过去,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科学的力量、科技的力量。科学技术越来越走在社会生产的前面,开辟着生产发展的新领域,引导生产力发展的方向。
谢谢观看!(共21张PPT)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从上面的《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数据图,你发现了哪些历史信息?你能用史实加以说明吗?
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们买生活用品需要票证,如粮布票、油票等,人们生活水平低。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入巨额资金改善交通条件,并取得了巨大成就。截止到2010年,我国的铁路运营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电信产业快速发展,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
【例1】下表反映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变化
1978—2016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导致表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 B.农民生产的独立性和自主权的扩大
C.农业生产技术实现现代化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农村确立
B
【解析】从统计表的数据可得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升。这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村居民生产的独立性和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有很大提高。本题答案为B。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得益于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因此A项是结果不是原因,A项不符合题干的要求,是错误选项。目前,我国农村的农业生产技术仍未能实现现代化,C项不符合实际,是错误选项。D项的表述不能涵盖1978—1990年的变化,而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在不断的探索与完善之中,D项不正确。
时间 1978年 1990年 2000年 2016年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33.6元 686.3元 2253.4元 12363.4元
【例2】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符号给人留下深刻记忆。下列时代符号对应正确的是( )
A.“一五”计划期间:长江大桥、公私合营、布票、大庆油田
B.“大跃进”期间:长江大桥、炼钢炉、粮票、公私合营
C.“文化大革命”期间:大字报、“四人帮”、人造卫星、安居工程
D.改革开放:经济特区、互联网、卡拉OK、安居工程
D
【解析】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一个窗口,对引进外资和经营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电信产业快速发展,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卡拉OK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的一种方式,安居工程是当今政府的民生工程。本题答案为D。大庆油田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就,不是“一五”计划期间的,所以A项不正确。“公私合营”是三大改造时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一种方式,不是“大跃进”期间的符号,B项不正确。“文化大革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所以安居工程不是“文化大革命”的符号,C项不正确。
1.
我国城乡居民在20世纪不同年代社会生活的“三大件”用品
表中“三大件”的变化反映了我国( )
A.居民饮食结构的优化
B.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
C.城市社会保障的提高
D.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D
时间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三大件” 自行车、缝纫机、手表 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 手机、空调、汽车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城乡居民的衣着主要是单调的“灰蓝黑”。进入90年代后,人们的服饰变得丰富多彩,日益多元化、个性化。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
B.西方文化影响深远
C.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
D.服装产业量不断提高
A
3.1978年,我国很少有家庭拥有家用汽车和摩托车;2007年,城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达到606辆,农村每百户拥有摩托车达到48.52辆。我国城市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从1986年的2.5台增长到2007年的10.2台。这些变化说明了( )
A.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
B.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C.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D.人们就业观念的变化
B
4.从图1到图2的变化,表明了各种票证逐步淡出历史舞台,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 )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
B.人民公社化时代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
D
5.流行语言是时代发展的一面镜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下海、打工、跳槽、经济社会、出国留学等语言迅速流行起来,这反映了我国( )
A.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
B.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革
C.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D.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
B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 )
A.大米成为主要食品
B.百姓的餐桌越来越丰富
C.服饰变得丰富多彩
D.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下降
D
7.右图反映了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情况,导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改革开放的实行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
8.改革开放后,我国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节假日,并出现小长假,法定节假日总天数增多了。这反映了( )
①政府注重民生 ②脱贫任务完成 ③休闲需求增大 ④法制体系健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C
9.下列顺口溜中,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是( )
A.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B.早晚喝喝菜粥粥,中午啃个窝窝头,一天三顿难见油
C.高档家电样样有,妻儿外出有汽车,吃喝穿戴属一流
D.自行车出门真方便,收音机听听大新闻,美观的手表看时间
C
10.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其主要表现有( )
①改善交通条件 ②实施“安居工程”
③改革养老保险制度 ④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
A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改革开放40年,交通出行的巨变,是老百姓感触最深的变化之一。截至2017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7万千米,较1978年增长145.6%。其中,高铁2.5万千米,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6.3%,居世界第一位。全国铁路客运量从1978年的8.15亿人次,增长至2017年的30.84亿人次。如今,时速350千米的“复兴号”高铁动车组越来越多。从北京到上海大约1300千米,现在最快只要4个多小时。铁路建设的迅猛发展,大大压缩了时空距离。
——摘编自央广网《40年交通巨变:从“用脚丈量”到日行千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铁路交通的发展变化。
火车制造的科技含量增加;火车行驶速度大大提升;铁路里程迅速增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交通事业的发展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缩短时空距离;方使人们的出行;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标志。中共十八大后,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制度加快建立,群众获得更多实惠。一是更为广泛的覆盖面。全国医改取得新进展,基本医保覆盖全体居民。二是开始构建大病保障制度,不断发展医疗救助制度。中国的大病保险制度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地方试点到全面推开,逐步扩大覆盖人群。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决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2016年10月25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提出将“大健康观”“大卫生观”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围绕总体健康水平、健康影响因素、健康服务与健康保障、健康产业、促进健康的制度体系等方面设置了若干主要量化指标。《纲要》提出健康中国“三步走”的目标,即“2020年,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2030年,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并展望2050年,提出“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的长远目标。
——摘编自武力、王蕾《富起来 强起来:改革开放40年》
阅读材料并访问长辈,了解改革开放后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变化。
怎样进行历史的探究学习?历史探究学习常常是围绕同学们所熟识的、与同学们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选题展开。进行历史探究学习应用明确的目标,围绕一个主题开展调研,以获得事实性知识和提升历史认识。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学们可以选择一个有切身体会的专题,通过调查问卷、人物访谈、实地调查等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在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所学历史知识,概括、分析、判断历史问题,并通过演讲、简报、展览、小论文等多种形式与大家分享。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