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习题课件(8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习题课件(8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5-02 23:57:42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 明朝的统治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明朝强化中央集权。在地方,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为监视百官,设“厂卫”特务机构。
明朝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形成了较为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明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在前代基础上有了较快发展。农业方面,引进新品种;手工业方面,制瓷技术提升,棉纺织业发展;商品经济非常活跃,出现了全国性的商贸城市,甚至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商帮。【例1】《皇明祖训》记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xié háng)(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这一做法反映的实质是( )
A.扩大六部权力
B.改革丞相制度
C.扩大地方权力
D.加强君主专制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可知,朱元璋罢丞相反映的实质是加强君主专制。ABC与材料反映的信息不符。因此,正确答案为D。
【例2】汉武帝、明太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他们两人都( )
A.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
B.采取措施削弱诸侯王或藩王的势力
C.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D.是开国皇帝A【解析】本题是一道比较题,考查汉武帝、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汉武帝为了巩固大一统的局面,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了思想的统治。明太祖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实行八股取士,加强了思想专制。因此,两位皇帝都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故选A。B是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明太祖还分封诸子为王;科举制创立于隋朝;汉武帝不是开国皇帝。因此,B、C、D都不正确。
1.“40岁的朱元璋终于收割胜利果实了。他‘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新皇帝满身盛装,威严地接受了百官朝贺。”朱元璋“即皇帝位”的时间是( )
A.1366年
B.1367年
C.1368年
D.1369年C2.如果你是明朝的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 )
A.南京
B.北京
C.西安
D.洛阳A3.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丞相的地位。我国古代丞相制度的创设和废除分别是( )
A.秦朝和明朝
B.汉朝和明朝
C.秦朝和清朝
D.唐朝和清朝A4.唐、元、明三个朝代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以下说明正确的是( )
A.都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B.都结束了分裂局面实现大一统
C.都不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D.经济上都停滞不前A5.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这一现象说明( )
A.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C.设立了锦衣卫、东厂
D.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6.明初,国子监祭酒宋讷有一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为何昨晚不悦,宋讷大惊。朱元璋拿出一幅画,正是宋讷昨晚生气表情的画像。这件事反映的实质是( )
A.君权的强化
B.君臣关系亲善
C.君臣关系紧张
D.大臣昼夜忙于政务A7.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从朱熹的《四书集注》出题,发挥题意也以《四书集注》为依据,以“八股”为应试文章的程式。此举( )
A.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B.有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D.严重禁锢知识分子的创新思维D8.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北端有一条东厂胡同,其命名与明朝设立的机构东厂有关。这一机构是由下列哪位皇帝设立的(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建文帝
D.明英宗B9.明代从外国引进的主要农作物是( )
①玉米
②甘薯
③马铃薯
④花生
⑤向日葵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D10.明朝时,手工业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下列哪座城市成为当时的丝织业中心( )
A.杭州
B.广州
C.南京
D.苏州
D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秦朝中央政府的“监察官”是什么? 御史大夫。(2)唐太宗下令合并州县产生了什么作用?元朝在地方设行中书省,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3)明朝中央政权机构的主要变化是什么? 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4)概述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权力演变的规律。 皇权不断强化,丞相权力逐步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弱化。谢谢观看!课件25张PPT。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1405—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主要目的是“示中国富强”。
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郑和的远航,时间长,规模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戚继光等人领导的抗倭斗争是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是一场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戚继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例1】梁启超认为:“(西方)继哥伦布以后,有无数之哥伦布,继达·伽马之后,有无数之达·伽马。(中国)则郑和之后,竞无第二之郑和。”中国在郑和之后再无郑和的根本原因是( )
A.封建制度的腐朽
B.科学技术的落后
C.八股取士的影响
D.西方列强的侵略A【解析】明朝政府后来再也没有开展大规模的航海活动的主要原因是远航没有和贸易有效结合,当时赠予外国大量物质财富,以换取供朝廷享用的奢侈品和海外诸国形式上的藩属关系,结果开支巨大,“库藏为虚”,被后来者视为耗民伤财之举。此后明朝政府无力也不愿再开展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活动,即中国在郑和之后再无郑和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因此,正确答案为A。
【例2】下图是江苏苏州枫桥铁岭关的一张照片。铁岭关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关上楼阁的匾额上写着“御寇安民”四个大字,是苏州仅存的明代军民抗击外国侵略者的遗址。此遗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岳飞抗金
B.郑成功收复台湾地区
C.戚继光抗倭
D.左宗棠收复新疆C
【解析】明朝时期,东南沿海倭寇猖獗,明朝政府派戚继光抗击倭寇。他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荡平了倭寇。题目中的“御寇安民”是为了纪念戚继光抗倭。因此,正确答案为C。
1.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题为《深化合作伙伴关系共建亚洲美好家园》的重要演讲。演讲回顾了15世纪以来中新两国的友好往来,可以作为该演讲论据的是( )
A.张骞通西域
B.玄奘西行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C2.下面是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发言,其中正确的是( )
A.甲和乙
B.甲和丙
C.乙和丁
D.丙和丁B3.某电视台准备拍摄一档纪念郑和下西洋的节目,打算重走郑和下西洋的航线。他们不可能经过的地方是( )
A.印度洋沿岸
B.红海沿岸
C.非洲东海岸
D.地中海沿岸D4.7次昼夜星驰的行程,30多个陌生国度的停泊。郑和七下西洋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明朝出现这一壮举的根源是( )
A.海上交通发达
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用于航海
D.造船技术高超B5.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关于这一壮举的历史意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种民间经济文化友好交流
B.使明朝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C.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往来
D.促进了明朝手工业的发展C6.“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中国古代对外体现了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
①丝绸之路
②鉴真东渡
③郑和下西洋
④戚继光抗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A7.戚继光赋诗明志:“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诗中的“危”是指( )
A.东北地区遭到入侵
B.台湾地区被殖民者强占
C.新疆地区遭受侵略
D.东南沿海倭患严重D8.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曾广为流传一首民谣“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这首民谣反映的是哪一历史时期的史实( )
A.隋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D9.民谣见证历史。明朝时,民谣“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赞颂的是( )
A.岳飞抗金
B.文天祥抗元
C.戚继光抗倭
D.郑和下西洋C10.1553年,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是( )
A.荷兰殖民者
B.西班牙殖民者
C.英国殖民者
D.葡萄牙殖民者D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300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17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及小人物的命运进行了全景展示。
某校七年级(2)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产生了兴趣,并对此进行了探究学习。请你参与。
板块一:草根英雄,洪武大帝
材料一 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国家。板块二: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材料二 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各地联合发行了《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系列纪念邮票,如下图:
材料三 (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自述)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
板块三:沿海告急,大国衰落
材料四 小筑渐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明]戚继光《韬钤深处》
(1)材料一中“生于乱世之中”指什么历史背景?“最优秀统帅”何时建立了庞大的国家?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灾害频繁,农民反抗斗争不断。1368年。
(2)材料二中纪念邮票应该发行于哪一年?2005年。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突出特点。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我国古代外交的什么传统? 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到达国家多。和平外交,友好往来。
(4)材料四中的“但愿海波平”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结果如何?材料反映了戚继光的什么精神? 戚继光抗击倭寇。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驱逐倭寇,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不一味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精神。谢谢观看!课件23张PPT。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知道《本草纲目》《农政全书》等名著,了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响。明朝时期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繁荣,这为传统科技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在长城修筑史上,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优异。
明朝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北京城的建筑以宫殿为重点,其中最为雄伟壮丽的是紫禁城。
《三国志通俗演义》(俗称《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罗贯中。该书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
《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施耐庵。该书描写了宋代梁山泊各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通过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成功地塑造出一批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
《西游记》出现于明代中期,作者吴承恩,是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
明朝时期,书画艺术继续发展,出现了书法名家董其昌、绘画名家徐渭等。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代表作《牡丹亭》。【例1】日本学者评论道:“作为展望在悠久历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中国技术全貌的书籍,没有比它更合适的了。”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B.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C.徐光启的《几何原本》
D.罗贯中的《三国演义》B【解析】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一本药物学巨著。《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著作,由徐光启与意大利人利玛窦共同翻译,该书对中国数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一本章回体小说。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一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这部书后来传到国外,被译成日文、法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由此可以得到正确答案为B。
【例2】下图所示的是明朝都城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分区。这种设计意在突出( )
A.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B.宫殿宏伟壮观的景象
C.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
D.紫禁城建筑的时代感C
【解析】题干呈现的是明朝都城的规划布局和功能。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是北京城的核心。皇城在宫城的外面,内城又在皇城的外面,外城在内城南面,这种设计突出体现了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因此,正确答案为C。
1.下列有关《本草纲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
B.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C.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
D.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A2.我国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农业科学巨著是( )
A.《本草纲目》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齐民要术》C3.我国古代的中医文化辉煌灿烂,惠及后人,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列属于中医学著作的是( )
①《本草纲目》
②《天工开物》
③《伤寒杂病论》
④《九章算术》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
D.①③④C4.某出版社将《齐民要术》《天工开物》列为同类古籍出版发行,这类古籍是( )
A.医学著作
B.史学著作
C.文学著作
D.科技著作D5.要详细了解明朝中后期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制作工艺,可以查阅的书籍是( )
A.《史记》
B.《资治通鉴》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C6.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说:“我到过世界许多地方,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自秦朝以来,历代不断整修。其中明长城的起止点是( )
A.东起辽东,西至临洮
B.东起山海关,西至临洮
C.东起嘉峪关,西至山海关
D.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D7.历史上大规模修筑长城的朝代是( )
A.元朝与明朝
B.秦朝与明朝
C.元朝与秦朝
D.明朝与清朝B8.“草船借箭——多多益善”“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这些脍炙人口的歇后语都出自《三国志通俗演义》。该书的作者是( )
A.罗贯中
B.施耐庵
C.吴承恩
D.汤显祖A9.“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们出自于( )
A.《红楼梦》
B.《西游记》
C.《水浒传》
D.《三国演义》C10.明清时期的古典小说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孙悟空”这一形象出自( )
A.《三国演义》
B.《西游记》
C.《水浒传》
D.《红楼梦》B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工开物》的封面和插图材料二 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和进取毫不相关也!
——《天工开物》
(1)材料中《天工开物》的作者是 宋应星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归纳《天工开物》的主要内容。
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强调人与自然协调、人力与自然力相配合。
(3)说明《天工开物》所反映出的时代特点。 明清之际古典文化进入总结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或萌芽产生)。(列举一条即可)谢谢观看!课件22张PPT。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 明朝的灭亡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明朝后期,政治日益腐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不断加剧,社会动荡不安。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纵横十余省,最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明朝后期,努尔哈赤统一了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各部,建立政权;皇太极继位后,改国号为“清”,改族名为“满洲”。
明朝灭亡后,清军攻入山海关,占领北京,随后南下,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例1】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皇帝昏庸无能
B.政治腐败
C.天灾人祸
D.清军强大B【解析】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日益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皇帝昏庸无能是政治腐败的表现。因政治腐败,当遇到天灾人祸时矛盾进一步激化。内因是变化的根本,清军的强大只是外部因素。因此,正确答案为B。
【例2】大一统王朝屡屡被农民起义推翻,一再印证了“舟水之喻”。秦末和明末农民起义的共同点是( )
A.以民间宗教为组织形式
B.带有反对民族压迫的特色
C.为反对苛政而举兵
D.以平等的口号相号召C【解析】解答本题必须掌握秦末、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并能比较归纳共同原因。以民间宗教为组织形式是西汉末年爆发的黄巾起义,带有反对民族压迫特色的是西晋末年和元末农民起义的特点,以平等的相号召是明末农民起义的特点。秦末农民起义是秦的暴政引起的,明末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激化了阶级矛盾,再加上自然灾害引发了农民起义。因此,正确答案为C。
1.李自成起义提出的口号是( )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B.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C.均田免赋
D.大楚兴,陈胜王C2.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明朝灭亡的标志是( )
A.明末农民起义爆发
B.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
C.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D.清朝统治者迁都北京B3.李自成起义建立的政权是( )
A.张楚
B.大顺
C.大齐
D.大蜀B4.他是明朝最后一个帝王,北京煤山的歪脖树见证了他的死亡。“他”是(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崇祯帝
D.努尔哈赤C5.如图是明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③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
A.明朝建立
B.明成祖迁都北京
C.戚继光抗倭
D.明朝灭亡D6.下列关于明朝末年社会状况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
①政治腐败
②蝗灾连年
③赋税沉重
④各地起义爆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D7.1616年,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为大金的是( )
A.皇太极
B.努尔哈赤
C.阿骨打
D.铁木真B8.明朝灭亡以后,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的明军将领是( )
A.吴三桂
B.努尔哈赤
C.皇太极
D.魏忠贤A9.清朝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
A.蒙古族
B.党项族
C.契丹族
D.女真族D10.明朝灭亡和后金改国号为清的时间分别是( )
A.1664年、1635年
B.1644年、1635年
C.1664年、1636年
D.1644年、1636年D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末年)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常闻鬼哭。
——《豫变纪略》
材料二《陕西通志》记载1628年陕西北部遭受旱灾后的情形: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怠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
(1)概括材料一、二反映的历史现象。 赋税沉重;连年大旱;颗粒无收;饥民遍野。(2)材料一、二的反映的历史现象与明末农民起义有何关系?为什么? 材料一、二反映的历史现象导致明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因为材料一、二反映的历史现象进一步反映了明朝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沉重,赋税加重,再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使广大农民再也无法忍受,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农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朝廷的统治。谢谢观看!课件22张PPT。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地区和清朝在台湾地区的建制,知道册封达赖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知道西北边疆的巩固,认识台湾地区、西藏、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清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整体格局较从前进一步巩固。
郑成功收复台湾地区,结束了荷兰侵略者占据台湾地区的历史,使台湾地区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清朝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整个新疆地区的管辖。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雅尔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形势下,中国军民为维护领土主权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双方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清朝前期,中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地区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例1】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明清时期阶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D【解析】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并多次打败外来侵略者,所以这段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因此,正确答案为D。
【例2】舟山有座古楼——御书楼。1687年,皇帝诏改“舟山”为“定海山”。两年后,定海知县建此楼以敬奉皇帝御书“定海山”木匾。据此判断,“定海”作为舟山县名始于(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D【解析】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入关。1687年,皇帝诏改“舟山”为“定海山”,当时是清统治时期。因此,正确答案为D。
1.以下属于康熙帝在位期间的业绩的是( )
①平定准噶尔叛乱
②册封五世达赖
③册封五世班禅
④制定金瓶掣签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B2.清朝前期修建承德避暑山庄的根本目的是( )
A.让蒙古王公觐见皇上
B.让蒙古王公陪皇帝打猎
C.联络与蒙古王公的感情
D.加强地方与中央联系,以巩固统治D3.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下列属于清朝统治者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的是( )
①戚继光抗倭
②设置驻藏大臣
③设置台湾府
④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D4.清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措施主要是( )
①设台湾府
②册封达赖和班禅制度
③建立行省制度
④设置驻藏大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C5.施琅认为此地“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清政府廷议后,在此“设县三、府一”。此处的“府”指( )
A.神州府
B.苏州府
C.泉州府
D.台湾府D6.1771年,战胜重重困难,返回新疆,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的事件是( )
A.平定噶尔丹叛乱
B.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C.左宗棠收复新疆
D.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D7.清朝时期,西藏用灵童“转世”的办法确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人。为了避免纷争,清朝特别颁发金瓶,由驻藏大臣掣签确定“灵童”。中签的“灵童”,经清政府批准,才能成为新一代的达赖或班禅。这表明该举措( )
A.主要是为了明确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的平等地位
B.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C.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转世的监督和任授权力
D.划分了达赖、班禅的管理权限和管理区域C8.下图是七年级(1)班同学所做的学习笔记。该学习笔记的主题是( )
A.新疆历来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B.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C.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D.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C9.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该条约是( )
A.《天津条约》
B.《改订条约》
C.《尼布楚条约》
D.《北京条约》C10.中国对南海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清朝建立了一个空前统一和强大的国家,基本奠定了当今中国疆域的版图,其中清朝前期疆域南到( )
A.台湾地区
B.海南岛
C.南海
D.南海诸岛D11.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边疆的安定对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着重要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
——周平、李大龙《中国的边疆治理:调整与创新》
材料二 1761年,居住在伏尔加河下游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举行反抗沙俄的起义,遭到沙皇军队的残酷镇压。在生死存亡之际,首领渥巴锡等率部众于1770年10月再次发动了反抗沙俄的武装起义,他们高呼:“我们的子孙永不当奴隶,让我们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经长途跋涉,东归祖国。受到了乾隆皇帝隆重接待和妥善安置。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学参考书》
(1)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秦朝时期我国疆域最南到哪里?汉朝哪一机构的设置使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 南海;西域都护。(2)材料二反映了清朝皇帝对于少数民族的爱国义举是怎样的态度?此外,为维护国家统一,清朝前期在处理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上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又体现了哪几个方面的特点?请举例说明。 鼓励(或欢迎、表彰、奖励、团结、隆重接待、妥善安置等)。
一是严惩叛乱。如粉碎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叛乱;粉碎回部大、 小和卓的叛乱。
二是加强管理。如设立伊犁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驻藏大臣,在中央设理藩院。三是实行册封。如册封达赖、班禅。谢谢观看!课件22张PPT。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清朝初期,统治者注重发展经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长足的发展,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至乾隆末年,全国人口达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经济作物种植也有了较大发展。
清朝前期,手工业有很大发展。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
各地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一些大的商帮。如徽商、晋商等,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1】青花瓷是瓷器名品,其底色是蒙古人崇尚的白色,青蓝色花纹受伊斯兰文化影响,制作花纹的颜料“钴蓝”由波斯商人带来,它的花纹既有汉人推崇的梅兰竹菊、蒙古人喜欢的牡丹、芍药,也有西亚文化的葡萄藤。青花瓷的这些特性表明( )
A.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B.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是相互影响的
C.中华文明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发展前列
D.中华文明是经久不衰、绵延不断的B【解析】青花瓷成熟于元代,宋、明两代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主要畅销海外。青花瓷“制作花纹的颜料‘钴蓝’由波斯商人带来,”说明中外的交流。“花纹既有汉人推崇的梅兰竹菊、蒙古人喜欢的牡丹、芍药,也有西亚文化的葡萄藤。”说明一方面根据人们喜好设计,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文化的交流和影响,这样生产瓷器既受满足人们的需要,利于销售,也体现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是相互影响。A、C、D都与题干提供的信息不符,因此选B。
【例2】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城市,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经济重心南移
B.民族交往频繁
C.商品经济活跃
D.皇权高度集中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城市是商品经济活跃的表现,故C符合题意;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完成,故A不符合题意;民族交往频繁与城市的出现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皇权高度集中与城市的出现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大力( )
A.发展海外贸易
B.推行垦荒政策
C.发展手工业
D.改进生产工具B2.如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
A.出现了农村集市
B.坊市分置
C.边境贸易繁荣
D.商业市镇兴盛D3.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B4.清朝前期,许多大城市工商业非常繁荣。据载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的是( )
A.北京
B.江宁
C.苏州
D.杭州C5.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人口数量有了很大增长。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是哪位皇帝在位时( )
A.康熙
B.雍正
C.顺治
D.乾隆D6.明朝时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有( )
A.洛阳和长安
B.开封和临安
C.北京和南京
D.北京和洛阳C7.下列有关我国明清时期社会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引进新品种解决粮食紧张问题
②纺织业中出现了机户与机工
③商业发达,商帮形成,重商抑农
④中国的经济实力居世界首位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C8.清朝前期商业繁荣,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其中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的商帮是( )
A.晋商
B.徽商
C.鲁商
D.浙商A9.《喻世明言》中有一则故事,描述一个新谚语:“一品官,二品贾”……在《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比商贾为第一等生,科第反在次者。”请问这两本书中所反映的最有可能是哪个时代的社会现象(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D10.在某学校的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出示了中国古代几个历史阶段和概括历史阶段特征的词组。下列词组中,概括了康雍乾时期历史发展特征的是( )
A.“繁荣开放的社会”
B.“经济重心南移”
C.“统一国家的建立”
D.“盛世潜伏危机”D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因此要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
材料二 (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十分活跃,积累了百万乃至千万资金。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他们在各地设会馆、公所、组织商帮……清代,山西票号商、两淮盐商、广东行商,富甲天下,山西庄氏号称数千万两。
——以上资料摘自《简明中国经济史》
材料三 下图是清朝前期人口增长情况示意图
(1)阅读材料一,从材料一中你得出什么信息? 雍政帝重农抑商,重视农业生产。(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商业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商业资本活跃,会馆、商帮出现,出现工商业市镇等。(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人口增长的原因。 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有了很大增长。(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人口的增长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人地矛盾尖锐,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谢谢观看!课件22张PPT。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通过军机处的设置与文化专制措施,认识君主专制在清代的极端强化;通过清代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和闭关锁国政策,了解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体,到清朝发展到了顶峰。
清朝时设立军机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清朝统治者非常注重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文字狱的推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在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下,官场上普遍存在腐败现象,机构臃肿,贪腐成风,欺诈百姓,导致经济衰退,造成国力越来越虚弱。
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闭关锁国导致国家的发展与世界发展进程隔绝,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例1】清朝人李祖陶说:“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看,窥视)景,畏避太甚。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庇。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上述社会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清王朝实行( )
A.廷杖制度 B.文字狱
C.八股取士 D.特务统治B【解析】依据材料“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看,窥视)景,畏避太甚。”可知当时的文人唯恐其所著涉及政治问题,害怕躲避国家大事。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思想受到极大的禁锢;由“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庇。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可以看出人们的精神文化思想受到了极大的禁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统治者非常重视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统治者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字、词语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案,很多人被处死,被称“文字狱”。廷杖制度指皇帝在朝廷杖打大臣,始于汉明帝,此后均有廷杖大臣之事,明后期尤甚,杖死者亦不少,A不合题意;明朝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C不合题意;明朝为了加强对臣民的监视、侦查,成立特务机构,D不合题意。故选B。
【例2】从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出中国古代君主制发展的趋势是( )
A.君臣礼仪的规范
B.君主专制的削弱
C.君臣关系的融治
D.君主专制的强化D【解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经过秦朝确立,汉朝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发展,明朝加强,清朝发展到顶峰。清朝设置的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没有实权。故选D。
1.权力逐渐集中于皇帝之手,这是元、明、清三代共有的一个趋势,这一趋势臻于极致的标志是( )
A.废除宰相制度
B.设立锦衣卫
C.设立廷杖制度
D.设立军机处D2.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汉武帝实行“郡国并行制和内外朝制”;孝文帝“采用汉制,习儒家经典”;武则天“设武举、开殿试”;清雍正“以军机处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历代帝王这样做的目的是( )
A.政治改革的顺利进行
B.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C.预防官员的贪污腐败
D.彰显皇帝的特权地位B3.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军机处设置一事的历史记述。根据“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的史学研究方法,能够被认定的共同历史事实是军机处( )
A.因战事而设
B.设于雍正十年
C.强化了君权
D.设于雍正年间D4.清朝统治者实行文字狱的目的是( )
A.笼络人才
B.选拔官吏
C.稳定社会秩序
D.加强君主集权D5.清朝时,有人因为写了“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诗句而惨遭杀害;有一考官因出了一道“维民所止”的题目而丢官丧命。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 )
A.大兴文字狱
B.焚书坑儒
C.提倡言论自由
D.独尊儒术A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南书房记注》,系为数极少的南书房档案,设立这个机构的清朝皇帝是( )
A.顺治帝
B.康熙帝
C.雍正帝
D.乾隆帝B7.清朝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的原因包括( )
①官场贪腐之风盛行
②军队军备废弛
③出现财政危机
④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分化严重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D8.马克思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下列对清朝前期“与外界隔绝”理解正确的是( )
A.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B.禁止一切对外贸易
C.禁止中国与外国往来
D.拒绝一切外国人来华A9.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从朱熹的《四书集注》出题,发挥题意也以《四书集注》为依据,以“八股”为应试文章的程式。此举( )
A.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B.有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D.严重禁锢知识分子的创新思维D10.“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连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造成鸦片战争前夕国人这种认识误区的根源是( )
A.中西文化的差异
B.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
C.中西人种的差异
D.华夷偏见的存在B11.纵观中国历史,清朝前期是封建社会的又一次太平盛世;横看世界历史,清朝前期又是一个不完美的盛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它的设立与雍正初清廷向西北用兵有密切关系……它所承办的均为军国大政,且有人事咨询权……但是,它又只起承旨、草诏、代发的作用,类似皇帝的秘书班子。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清朝前期编纂了一批类书、政书、字典、律例、军事方略、诗文汇集……在《四库全书》编纂期间,凡是不利于清朝的,或是触犯了他们的忌讳的,都要加以删除和篡改,或是大量地进行销毁,甚至连宋代的书写到抗金的,明代的书写到抗元的,也遭到同样的厄运。
——孔立编《中国历史小丛书》
材料三 康、雍之世,政治还算清明,财政亦颇有余蓄。到乾隆时,虽然政治业已腐败,社会的元气,亦已暗中凋耗了,然表面上却还维持着一个盛况……清朝的衰机,可说是起于乾隆之世的。
——吕思勉著《吕著中国通史》
(1)材料一中的“它”指什么? 军机处。(2)如何评价材料二中清朝前期统治者的“编纂”行为? 一方面巩固了封建统治,另一方面加强了思想束缚,是文化专制的体现。(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三中“清朝的衰机”的内部因素。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文化专制的加强。谢谢观看!课件22张PPT。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以《红楼梦》和京剧为例,了解清代文学艺术的成就和特色。清朝前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兴起,文学艺术取得很大发展。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古典长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民反抗封建统治、 追求自由幸福的思想,展示了晚期封建社会的历史演变,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京剧以徽调、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了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演变而成。自咸丰、同治以来, 经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等创立和发展,逐步形成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对各剧种影响很大,被称为“国剧”。【例1】文学艺术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代表明清文化突出成就的文学艺术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下列反映清代文学艺术成就和特点的是( )
A.《三国演义》和秦腔
B.《水浒传》和昆曲
C.《红楼梦》和京剧
D.《西游记》和汉调C【解析】清代文学艺术的成就和特色的是古典小说和京剧。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它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庭衰亡和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深刻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红楼梦》和京剧反映了清代文学艺术成就和特色。19世纪中期,在北京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了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初步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故选C。
【例2】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教育部提出优秀传统戏剧进校园。在学生关注的传统戏剧中,京剧是主要剧种之一。京剧中人物的脸谱与人物形象息息相关,如关公为红脸,代表仗义忠心,舞台上的曹操经常被描绘为奸猾狡诈且生性多疑,据此判断,曹操的脸谱颜色应该是( )
A.白色
B.黑色
C.蓝色
D.黄色A【解析】京剧脸谱有红、紫、黑、白、蓝、绿、黄等色,各有寓意,白色寓奸诈狠毒,戏剧中把曹操塑造成奸臣。因此,应该用白色的脸谱。故选A。1.下列作品中,通过描写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和贵族青年的爱情悲剧,从而深刻鞭挞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罪恶的是( )
A.《秦中吟》
B.《红楼梦》
C.《牡丹亭》
D.《本草纲目》B2.有人形象地描绘我国最优秀的古典小说中的人物林黛玉是一个“左手拿着一个药罐子,右手捏着一个醋坛子”的人,她的悲喜人生令人感叹。这本著作的作者是( )
A.吴承恩
B.施耐庵
C.曹雪芹
D.罗贯中C3.有一部小说,写的是几个家庭,主要是写一个家庭。通过家庭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有人评价说,不看这部书,就不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这部书是(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红楼梦》
D.《西游记》C4.明清时期,成为城乡人民重要文化活动的是( )
A.诗歌朗诵
B.武术表演
C.戏剧表演
D.小品表演C5.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顶峰,出现了一批优秀剧作。其中两部传世之作被清朝统治者认为有怀念故国之嫌,予以禁演。这两部剧作是( )
①《牡丹亭》
②《长生殿》
③《桃花扇》
④《窦娥冤》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B6.乾隆时,北京百姓“所好为秦声、罗、戈,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这说明( )
A.昆曲已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B.京剧已经形成
C.中国地方戏曲丰富多彩
D.北京是休闲文化中心A7.以徽调为基础,融合吸收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而形成的新的剧种,被称作“国粹”的是( )
A.评剧
B.话剧
C.京剧
D.越剧C8.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徽班进京对京剧的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徽班进京的时间是( )
A.唐朝贞观年间
B.明朝洪武年间
C.清朝乾隆年间
D.元世祖时期C9.下图《同光十三绝》反映的是清代形成并走向成熟的一剧种。关于这一剧种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汤显祖是该剧种最著名的剧作家
②该剧种诞生于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③它以徽调、汉调为基础并融合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
④后来该剧种逐渐走向世界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C10.《红楼梦》第23回中提到“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惊芳心”,这里面说到了两部我国古代戏曲史上的杰作。其中第二部杰作的作者是( )
A.关汉卿
B.司马光
C.曹雪芹
D.汤显祖D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红楼梦》问世后,据载: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金数十,可谓不胫而走者矣。
——程伟元《红楼梦序》
人们为什么热衷于《红楼梦》?这部长篇小说的社会历史意义是什么?《红楼梦》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作者重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典型人物形象,还热情地歌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抗争的精神,愤怒地批判了以专制家长为代表的顽固势力。全书背景广阔,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涉及领域广泛,故事生动,深受人们喜爱。当时,《红楼梦》被列为禁书,更加会引起人们的好奇。
意义:思想性强。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和丑陋。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艺术性高。本书有姓名的就700多人,但作者以严谨的结构、清晰的层次、精练而生动的语言,把故事的进展和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综合性强。本书涉及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风俗等方方面面为研究清代社会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资料。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