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一.填空题(共8小题,满分10分)
1.近视眼镜和老花眼镜都有增进视力的作用,其中有放大功能的是 眼镜,它的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中间 边缘 。
2.蚂蚁的身体分 、胸、 三个部分。
3.食盐是生活的 ,又是重要的 。食盐主要是从 中提取的。
4.填图
5.通过实验发现,铁在有 、有 以及酸、碱、盐的环境下容易生锈。
6.碘酒可以使淀粉变成 色。
7.醋和小苏打发生的反应,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除此之外,留下的液体,既不是醋,也不是小苏打,是一种叫 的新物质。
8.(3分)把标本在载物台夹好后,应先调节准焦螺旋, 镜筒使物镜到达恰当的位置,此过程中眼睛要看着 ;然后再调节准焦螺旋,将镜筒慢慢 直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此过程中眼睛要看着 。上面四个空缺处正确的做法应是 。
A.降低、物镜、抬升、目镜
B.降低、目镜、抬升、物镜
C.抬升、物镜、降低、目镜
二.选择题(共15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2分)
9.下列动物中,不属于昆虫的是( )
A.蚕蛾 B.蚂蚁 C.蜻蜒 D.蜗牛
10.下面不是晶体的是( )
A.玻璃 B.食盐 C.味精
11.下列关于真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真菌是一种草本植物
B.真菌属于无脊椎动物
C.真菌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
12.最容易使一块面包发霉的环境是( )
A.干热 B.湿冷 C.湿热
13.橡皮泥捏成了一个小兔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兔子还是原来的橡皮泥
B.小兔子已经变成泥了
C.小兔子变成彩色的水彩了
14.下列活动中,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的是( )
A.水的三态变化 B.蜡烛融化
C.生鸡蛋煎成荷包蛋
15.将碘酒滴在某种食品上,会产生一种蓝色的物质,说明这种食品含有( )
A.淀粉 B.蛋白质 C.脂肪
16.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A.氮气 B.氧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17.小明用显微镜清楚地观察到了洋葱表皮细胞,小明观察到的细胞图( )
A. B.
C.
18.一个铁钉放在烧杯中,半截浸在水中,半截露在空气中,( )最容易生锈。
A.露在空气中的半截铁钉
B.浸在水中的半截铁钉
C.铁钉在空气中和水的交界处
19.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眼睛看目镜观察时应该( )
A.左眼睁开,右眼闭拢 B.左眼闭拢,右眼睁开
C.两眼都保持睁开 D.视具体情况而定
20.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是( )
A.细胞 B.组织 C.器官 D.系统
21.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字母“d”的标本是。( )
A.d B.q C.p
22.用灯光诱集昆虫喂鱼利用的是昆虫的( )
A.向水性 B.趋光性 C.向地性
23.制作酸奶需要把鲜奶煮开,其原理是( )
A.加热,使乳酸菌能够更快地生长
B.消除鲜牛奶中的细菌
C.使酸牛奶口味更好
三.判断题(共16小题,满分16分,每小题1分)
24.白糖在加热过程中,先变黄后熔化 (判断对错)
25.千万不能用放大镜、望远镜看太阳。 (判断对错)
26.食盐、白糖、玻璃、碱面都是晶体。 (判断对错)
27.把物体直接放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物体的微细结构。 (判断对错)
28.纸折成千纸鹤、橡皮泥捏成小熊后不再是原来的物质了。 (判断对错)
29.我们班成立了“变废为宝基金会”,垃圾也变成了宝贝。 (判断对错)
30.钢铁生锈是形态发生了变化,变化过程中没有产生新物质。 (判断对错)
31.直到17世纪,人们发现用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提高放大倍数,从而发明了显微镜。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判断对错)
32.大气层中的氧气可供给人类呼吸,其他气体毫无用处。 (判断对错)
33.用显微镜观察时,标本移动方向与目镜所见相同。 (判断对错)
34.各种细胞的大小,差异很大。 (判断对错)
35.利用细菌可以生产新的食物,所以细菌越多越好。 (判断对错)
36.我们用显微镜来观察月亮。 (判断对错)
37.圆柱形和球形的器皿装水也有放大功能。 (判断对错)
38.自行车生锈与空气有一定的关系。 (判断对错)
39.放大镜具有放大、汇聚光线的作用,没有成像的作用。 (判断对错)
四.连线题(共1小题,满分5分,每小题5分)
40.连线
冰融成水
水蒸发了 物理变化
酱油拌饭
瓷器摔破了
食物腐败 化学变化
火药爆炸
五.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满分33分)
41.王浩所在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这样一次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甲试管:将铁钉放人装有水的试管中,且有一半露出;
乙试管:将铁钉放入经煮沸(赶走空气)并快速冷却,再在水面滴加一层植物油的水中
丙试管:将铁钉放入装有干燥剂的试管中,用橡皮塞塞紧。
请根据上面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1)乙试管水面滴加一层植物油是为阻止 进入水中。
(2)甲、丙两个试管实验对比,可研究铁生锈与 是否有关
(3)如图甲、乙、丙三个试管静置一段时间后,甲试管内铁钉生锈,且在水面附近锈蚀最严重,乙、丙两个试管内铁钉则没有生锈。这些实验现象说明铁生锈是 和 共同作用的结果。
42.显微镜下观察的洋葱必须薄而透明,需要先把观察材料制作成玻片标本,在制作玻片标本的过程中需要用到以下器材,请将合适的器材填在横线上。
载玻片 盖玻片 胶头滴管 小刀 吸水纸 镊子
(1)先用 把洋葱切开。
(2)在一块干净的载玻片的中央用 滴一滴清水。
(3)用刀片在洋葱表皮轻轻地划出“#”字,然后用 轻轻地撕取“#”字中间的表皮。
(4)将撕下的表皮置于载玻片上的清水中,再将 倾斜着慢慢盖到洋葱表皮上面,注意不要有气泡。
(5)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酒,用 从另一侧将多余的染液吸去,玻片标本制作完毕。
(6)在如图中标出各实验器材的名称。
43.淀粉的消化实验步骤如下:
①收集唾液
②准备2支试管,编号A、B,在试管中各加入2mL淀粉糊。
③在A号试管中加入2mL清水,在B号试管中加入2mL唾液,振荡摇匀
④把A、B号试管放在盛有37℃水中恒温保存5﹣10分钟后,在这2支试管中各加入1﹣2滴碘液
⑤摇匀,观察2支试管中溶液的颜色是否发生了变化,并记录
(1)实验现象:A号试管淀粉糊 ,B号试管淀粉糊 。
(2)实验结论:口腔中的唾液中含有淀粉酶,能够消化食物中的 。
(3)生活中有许多食物都含有淀粉,如 、 、 (至少写出三种)。
44.张洁所在的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这样一次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甲试管:将铁钉放入装有水的试管中,且有一半露出;
乙试管:将铁钉放入经煮沸过的水中,快速冷却,再在水面滴加一层植物油;
丙试管:将铁钉放入装有干燥剂的试管中,用橡皮塞塞紧。
请根据上面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1)本次实验所采用的实验方法是 。
(2)乙试管在水面滴加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 。
(3)丙试管加入干燥剂的目的是 。
(4)甲、丙两个试管实验对比,可研究铁生锈与 是否有关。
(5)甲、乙、丙三个试管静置一段时间后, 试管内铁钉生锈最严重, 、 两个试管内铁钉则基本没生锈。这些实验现象说明铁生锈跟 和 有密切关系。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共8小题,满分10分)
1.【分析】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凸透镜是中央较厚,边缘较薄的透镜。
【解答】近视眼镜和老花眼镜都有增进视力的作用,其中有放大功能的是老花眼镜,它的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故答案为:老花;厚;薄。
【点评】解决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凸透镜的放大作用。
2.【分析】昆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在所有生物种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中占了超过50%,它们的踪迹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直到21世纪初,人类已知的昆虫有100余万种,但仍有许多种类尚待发现。昆虫是节肢动物中最多的一类动物,最常见的有蝗虫、蝴蝶、蜜蜂、蜻蜓、苍蝇、草蜢。、蟑螂。等。昆虫不但种类多,而且同种的个体数量也十分惊人。昆虫的分布面之广,没有其他纲的动物可以与之相比,几乎遍及整个地球。分有不同的种类。多数昆虫可以做标本和珍贵的药材,是人类可以利用的良好生物资源。昆虫纲又称6足纲,就是说昆虫都有6足,分三对。身体分头、胸、腹3个部分。具有口器和触角,一般有两对翅(但是有的昆虫的翅在进化过程中却退化了以适应它所生活的环境)。
【解答】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6足,体壁薄且有弹性,有膜翅,硬而易碎。
故答案为:头、腹。
【点评】该题考查的是昆虫的特征,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征即可正确解答该题。
3.【分析】食盐是生活的必需品,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食盐主要是从海水中提取的。
【解答】食盐是生活的必需品,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食盐主要是从海水中提取的。
故答案为:必需品;化工原料;海水。
【点评】此题重点考查食盐的重要性以及提取。
4.【分析】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成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仪器。
【解答】光学显微镜由目镜,物镜,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压片夹,通光孔,遮光器,转换器,反光镜,载物台,镜臂,镜筒,镜座,聚光器,光阑组成。
故答案为:
【点评】显微镜是生物科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工具,要学习规范的操作方法
5.【分析】铁生锈是一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铁生锈原因是铁接触接触到空气中的氧气、水分以及各种酸碱盐等物质有关。
【解答】根据铁生锈的实验可知,铁在有水、有空气以及酸、碱、盐的环境下容易生锈。
故答案为:水;空气。
【点评】本题考查了铁生锈的原因。
6.【分析】淀粉有遇碘变蓝的特性,生活中常用碘酒检测是否含有淀粉。
【解答】淀粉遇碘变蓝,碘酒为红棕色的液体,主要成分为碘、碘化钾。所以碘酒滴入淀粉变为蓝紫。
故答案为:蓝紫。
【点评】本题考查了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注意用的是碘酒。
7.【分析】小苏打的主要成分为碳酸氢钠,白醋的主要成分为醋酸,两者反应后生成大量二氧化碳,所以冒出大量气泡;二氧化碳通常不支持燃烧,当杯子中充满大量二氧化碳时,细木条与氧气的接触被二氧化碳取代,细木条火焰熄灭。
【解答】醋和小苏打发生的反应是化学反应,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除此之外,留下的液体,既不是醋,也不是小苏打,是一种叫醋酸钠的新物质。
故答案为:醋酸钠。
【点评】本题考查了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知道生成的新物质是醋酸钠。
8.【分析】使用显微镜的方法: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解答】把标本在载物台夹好后,应先调节准焦螺旋,降低镜筒使物镜到达恰当的位置,此过程中眼睛要看着物镜;然后再调节准焦螺旋,将镜筒慢慢抬升直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此过程中眼睛要看着目镜。上面四个空缺处正确的做法应是A。
故答案为:降低;物镜;抬升;目镜;A。
【点评】本题考查了显微镜的正确使用。
二.选择题(共15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2分)
9.【分析】昆虫的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解答】根据对昆虫特征的认识,蚕蛾、蚂蚁、蜻蜓都符合昆虫的特征,蜗牛不符合,蜗牛属于软体动物。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昆虫特征的认识。
10.【分析】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晶体。
【解答】食盐、味精的颗粒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属于晶体,玻璃则不符合晶体的特征,不是晶体。
故选:A。
【点评】本题根据晶体的概念作答。
11.【分析】蘑菇、霉菌等都是真菌,它是一类既不属于动物又不属于植物的生物。
【解答】根据对真菌的认识可知,它既不属于动物又不属于植物,选项A和B都不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真菌的认识。
12.【分析】微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大多数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对人类是有益的。
【解答】食物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 要防止物品发霉,必须注意使物品不受潮,保持干燥,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微生物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13.【分析】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解答】根据对物质变化的认识,橡皮泥捏成了一个小兔子,小兔子还是原来的橡皮泥,只是橡皮泥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物理变化的认识。
14.【分析】在这些物质的变化中,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的变化有把易拉罐压扁、河水结冰、把纸撕碎、把铁丝折弯,都是物质的状态、形状等发生了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有把火柴点燃、把蜡点燃、把纸烧掉、铁生锈等,都有新物质的产生。
【解答】根据对物质变化的认识,水的三态变化、蜡烛融化只是材料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生鸡蛋煎成荷包蛋,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物质变化的认识。
15.【分析】淀粉有遇碘变蓝的特性,常用滴碘酒观察是否变蓝判断是否含有淀粉。
【解答】淀粉有遇碘变蓝的特性,将碘酒滴在某种食品上,会产生一种蓝色的物质,说明这种食品含有淀粉。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淀粉遇碘变蓝特性的掌握。
16.【分析】空气是一种混合物,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多种气体组成的,按体积计算,干燥的空气中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其他气体包括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约占1%。
【解答】根据对空气组成成分的认识,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约占78%。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空气主要成分的识记。
17.【分析】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借助显微镜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它们是洋葱的表皮细胞。
【解答】根据对洋葱表皮细胞的观察,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近似长方形,符合的选项B。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洋葱表皮细胞的认识。
18.【分析】生锈是一种化学反应,本质上是金属的氧化反应。最常见的生锈现象是铁制品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和氧气发生了氧化反应,或者是被水中的氧元素侵蚀成为氧化物。
【解答】在水中因为没有足够的氧气,所以生锈比较慢;干燥的空气铁很难生锈;铁钉在空气中和水的交界处,有足够的水分和足够的空气,而且又发生吸氧腐蚀,所以腐蚀最快。
故选:C。
【点评】本题关键是抓住题干的主旨是铁生锈,根据所学知识,对选项逐一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19.【分析】使用显微镜时坐椅的高度应适当,观察时更应习惯两眼同时观察,且光圈及光源亮度皆应适当,否则长时间观察时极易感觉疲劳。
【解答】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眼睛看目镜观察时应该两眼都保持睁开,方便观察和作图。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显微镜的使用认识。
20.【分析】细胞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构成生物结构的单位。细胞是有生命的。它会繁殖、生长、衰老、死亡。
【解答】根据对细胞的认识,细胞是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
故选:A。
【点评】识记细胞的作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1.【分析】显微镜在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实物的倒像,不但上下倒,左右也倒。
【解答】根据显微镜成像的特点,字母“d”的标本是上下颠倒、左右颠倒,成立“p”的样子。
故选:C。
【点评】掌握显微镜成像左右上下颠倒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2.【分析】养鱼者可在夏季充分利用昆虫的趋光性,用灯光诱集昆虫喂鱼。 这种养鱼法一般采用黑光灯或普通灯泡,以黑光灯为常用,而且效果最佳。
【解答】用灯光诱集昆虫喂鱼利用的是昆虫的趋光性。原来昆虫都有趋光性,飞蛾扑火也是这个道理。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昆虫的趋光性认识。
23.【分析】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
【解答】制作酸奶需要把鲜奶煮开,消除鲜牛奶中的细菌。B项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熟练掌握微生物的特征的相关知识。
三.判断题(共16小题,满分16分,每小题1分)
24.【分析】金属汤匙取一小勺白糖放在蜡烛火焰上慢慢加热,白糖会熔化、炭化,第一步是物理变化,第二步是化学变化。
【解答】白糖加热的过程会先熔化再变黄。
故答案:×。
【点评】本题考查白糖加热,学生要知道白糖加热伴随的变化。
25.【分析】放大镜又叫凸透镜,它是一种常见的透镜,中间厚、边缘薄,至少有一个表面制成球面,亦可两面都制成球面,起到放大的作用,倍数不等。
【解答】放大镜、望远镜会将太阳光聚焦到一个小范围甚至是一个点,用放大镜、望远镜看太阳会使看到的太阳光度更高,灼伤眼睛甚至失明,所以不能用望远镜、放大镜直接看太阳。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属于重点记忆内容。
26.【分析】常见的晶体有食盐、白糖、味精、碱面、雪花、大多数矿物。
【解答】玻璃不是晶体。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晶体,学生要知道常见的晶体。
27.【分析】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有一定的要求。物体必须制成玻片标本。
【解答】根据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用显微镜观察物体,要把物体制成玻片标本才能观察,而不是直接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显微镜的使用,根据显微镜观察物体的方法理解作答。
28.【分析】在这些物质的变化中,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的变化有把易拉罐压扁、河水结冰、把纸撕碎、把铁丝折弯,都是物质的状态、形状等发生了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有把火柴点燃、把蜡点燃、把纸烧掉、铁生锈等,都有新物质的产生。
【解答】根据物质变化的认识,纸折成千纸鹤、橡皮泥捏成小熊后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还是原来的物质。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物理变化的认识。
29.【分析】垃圾的分类回收有利于人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解答】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财富。回收垃圾不但美化环境,而且垃圾再利用可以节省新资源的开采从而从根本上减少垃圾。我们班成立了“变废为宝基金会”,垃圾也变成了宝贝这种做法是非常正确的。参与环保举手之劳,让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正确投放垃圾做起吧。
故答案为:√
【点评】熟练掌握吃了垃圾的方法的相关知识。
30.【分析】铁锈不能导电,硬度叫小,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解答】铁生锈生成了新的物质铁锈,属于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铁生锈,铁生锈产生了新物质。
31.【分析】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成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仪器。
【解答】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为人类打开了微小世界的大门,使人们渐渐的认识到微生物对人类的帮助和危害。使人类在生命科学、医学、农业、材料科学等许多领域都取得了很多重大的成果。大大的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程。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故答案为:√。
【点评】考查了显微镜的发明和发展的相关知识,了解显微镜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用途,正确使用显微镜。
32.【分析】绿色植物具有光合作用的能力﹣﹣借助光能及叶绿素,在酶的催化作业下,利用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产生葡萄糖等有机物,
供植物体利用。
【解答】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同样对生命有重要的意义。所以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点评】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作答。
33.【分析】由于在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实物的倒像,不但上下倒,左右也倒,当物像位于视野的左上方时,要使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只有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能移动到达视野的中央。
【解答】用显微镜观察时,标本移动方向与目镜所正好相反,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显微镜成像的认识。
34.【分析】细胞体形极微,在显微镜下始能窥见,形状多种多样。主要由细胞核与细胞质构成,表面有细胞膜。高等植物细胞膜外有细胞壁,细胞质中常有质体,体内有叶绿体和液泡,还有线粒体。动物细胞无细胞壁,细胞质中常有中心体,而高等植物细胞中则无。细胞有运动、营养和繁殖等机能。
【解答】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各种细胞的大小、形状差异很大。
故答案为:√。
【点评】解答本题要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细胞,运用所学知识正确作答即可。
35.【分析】细菌对环境,人类和动物既有用处又有危害,利用细菌就是利用它的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方面,利用细菌可以:制药(微生态制剂、疫苗)、生产食品(食用菌类、乳酸菌等)、生物发电、改善环境污染(降解垃圾)等。
【解答】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大多数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对人类是有益的,如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有重要的意义。少数微生物对人类是有害的。
故答案为:×。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审清题意,明确答题角度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多种微生物,然后依据教材知识作答。
36.【分析】眼睛可以帮助我们看到世界上许多事物,但并不能认识到任何事物,这时可以借助一些器材,人们发明放大镜和显微镜,用来观察肉眼无法看到的细小的东西;发明望远镜,用来观察远处的事物。
【解答】显微镜是用来观察微小物体的工具,且要做成玻片进行观察。月亮离我们很远,应该用望远镜来观察。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点评】根据观察工具的用途来解答是解题的关键。
37.【分析】放大镜是用来观察物体微小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可以聚集光线。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凸透镜是一种常见的透镜,中间厚、边缘薄,至少有一个表面制成球面,亦可两面都制成球面。起到放大的作用。倍数不等。
【解答】凡是具有中间厚两边薄的结构的透明物体,都是凸透镜。圆柱形和球形的玻璃器皿具有中间厚,两边薄的结构,属于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的功能。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放大镜(凸透镜)的实际应用,需要灵活掌握。
38.【分析】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铁,就是铁锈。
【解答】根据铁生锈条件的认识,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说自行车生锈与空气有一定的关系,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
【点评】掌握对铁生锈条件的认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9.【分析】放大镜:用来观察物体微小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是焦距比眼的明视距离小得多的会聚透镜。
【解答】放大镜实际上就是一个短焦距的凸透镜。 凸透镜具有放大、聚光、成像聚光的作用。
故答案为:×
【点评】熟练掌握放大镜的相关知识。
四.连线题(共1小题,满分5分,每小题5分)
40.【分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只是物质形状、大小、形态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的产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
【解答】
【点评】此题重点考查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以及应用。
五.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满分33分)
41.【分析】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铁,就是铁锈。
【解答】(1)乙试管水面滴加一层植物油是为阻止空气进入水中。
(2)甲、丙两个试管实验对比,可研究铁生锈与水是否有关
(3)如图甲、乙、丙三个试管静置一段时间后,甲试管内铁钉生锈,且在水面附近锈蚀最严重,乙、丙两个试管内铁钉则没有生锈。这些实验现象说明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故答案为:
(1)空气;
(2)水;
(3)空气;水。
【点评】本题考查了研究铁生锈原因的探究实验,注意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
42.【分析】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成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仪器。
【解答】显微镜下观察的洋葱:材料:显微镜、洋葱、镊子、滴管、水、载玻片、针、盖被片、吸水纸、纱布。方法:(1)用纱布将载玻片、盖玻片擦干净。(2)用液管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3)用镊子在洋葱鳞片叶上撕下一小片表皮。(4)将撕下的表皮放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针将其展开。(5)用镊子夹住盖玻片,先将一边接触载玻片的水滴边经再慢慢把盖玻片放平,制成临时切片。(6)将临时切片放到显微镜上,调整显微镜与临时切片位置,调好后组织学生顺序观察。
故答案为:(1)滴管;(2)胶头滴管;(3)镊子; (4)盖玻片;(5)吸水纸。
(6)
【点评】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的相关知识。
43.【分析】唾液中的淀粉酶将淀粉水解成了麦芽糖,所以长时间咀嚼米饭、馒头等富含淀粉的食物,会觉得甜。淀粉有遇碘变蓝的特性。
【解答】(1)实验现象:A号试管淀粉糊变蓝,B号试管淀粉糊没有变化。因为B号试管滴入了唾液,放在37摄氏度的水中恒温保存5﹣10分钟,模拟口腔的环境,让淀粉酶和淀粉充分混合,淀粉酶把淀粉水解成麦芽糖,所以B号试管滴入碘酒没有变色。
(2)实验结论:口腔中的唾液中含有淀粉酶,能够消化食物中的淀粉,把淀粉水解成麦芽糖。
(3)生活中有许多食物都含有淀粉,如馒头、米饭、地瓜、土豆等。
故答案为:
(1)变蓝;没有变色。
(2)淀粉。
(3)馒头;米饭;地瓜。
【点评】本题考查了淀粉酶的作用,以及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
44.【分析】对比实验要注意的问题:1、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2、确保实验的公平,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应该保持一样。
【解答】甲试管:将铁钉放入装有水的试管中,且有一半露出;
乙试管:将铁钉放入经煮沸过的水中,快速冷却,再在水面滴加一层植物油;
丙试管:将铁钉放入装有干燥剂的试管中,用橡皮塞塞紧。
请根据上面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1)本次实验所采用的实验方法是对比实验。
(2)乙试管在水面滴加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有效隔绝空气。
(3)丙试管加入干燥剂的目的是有效吸收水分。
(4)甲、丙两个试管实验对比,可研究铁生锈与水分是否有关。
(5)甲、乙、丙三个试管静置一段时间后,甲试管内铁钉生锈最严重,乙、丙两个试管内铁钉则基本没生锈。这些实验现象说明铁生锈跟空气和水有密切关系。
故答案为:
(1)对比实验;
(2)有效隔绝空气;
(3)有效吸收水分;
(4)水分;
(5)甲;乙;丙;空气;水。
【点评】掌握铁生锈的原因及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