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一.判断题(共10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1分)
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无限的。 (判断对错)
2.放大镜在阳光下能点燃火柴。 (判断对错)
3.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动物和人不是由物质构成的。 (判断对错)
4.只要物质的颜色发生了变化,就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判断对错)
5.两个不同倍数的放大镜组合起来观察物体,放大倍数可增大。 (判断对错)
6.我们吃饭的时候觉得饭有点甜是因为里面有糖。 (判断对错)
7.食盐、糖、玻璃、松香等都是晶体。 (判断对错)
8.我们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水滴里的微生物。 (判断对错)
9.利用细菌可以生产新的食物,所以细菌越多越好。 (判断对错)
10.小明写出了一条食物链:谷子←老鼠←猫。 (判断对错)
二.选择题(共9小题,满分18分,每小题2分)
11.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眼睛看目镜观察时应该( )
A.左眼睁开,右眼闭拢 B.左眼闭拢,右眼睁开
C.两眼都保持睁开 D.视具体情况而定
12.我们( )直接用放大镜和望远镜看太阳。
A.能 B.不能
C.在早上和傍晚可以
13.我们借助( )可以看到细菌。
A.放大镜 B.平面镜 C.眼镜 D.显微镜
14.下面不是晶体的是( )
A.盐 B.玻璃 C.糖
15.下面变化中,和“蜡烛燃烧”不属于同一类变化的是( )
A.大米变成米饭 B..铁变成铁锈
C.水变成水蒸气
16.下列变化中,既有形态变化,又有新物质产生的是( )
A.蒸腾作用 B.光合作用 C.食盐溶解
17.铁钉在下列哪种环境下最容易生锈( )
A.完全浸在水中 B.在水和空气的交界处
C.密封的瓶子里 D.放在油中
18.下面几种物质的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
A.木材燃烧 B.食盐溶解在水中
C.湿衣服晒干了
19.我们要观察细菌可使用的工具是( )
A.显微镜 B.放大镜 C.平面镜
三.连线题(共2小题,满分19分)
20.连线
①寒暑表 A.风力
②湿度计 B.降水量
③雨量器 C.风向
④风向标 D.空气的湿度
⑤风力计 E.气温
21.科学课上,老师给组织同学们进行了小苏打和白醋的分组实验:
(1)取一只小烧杯,放入一匙小苏打,干燥的小苏打是 (填颜色)粉末状的固体,
小心倒入20毫升白醋,我们看到立马有大量 产生。用手触摸烧杯,感觉 (填“凉凉的”“烫烫的”或“和原来差不多”)。
(2)反应结束后马上把烧杯作如右图操作,注意动作小心缓慢,不要 把残留液体倒入杯中,发现燃烧的蜡烛 。该实验说明反应产生 的气体比空气 ,且不支持燃烧。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判断题(共10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1分)
1.【分析】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成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仪器。
【解答】不是的,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而目镜与物镜的放大倍数不可能是无限的。
故答案为:×
【点评】考查了显微镜的使用的相关知识,知道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无限的。
2.【分析】凸透镜是根据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凸透镜是中央较厚,边缘较薄的透镜。凸透镜分为双凸、平凸和凹凸等形式,凸透镜有会聚光线的作用故又称会聚透镜,较厚的凸透镜则有望远、会聚等作用。
【解答】放大镜在阳光下能点燃火柴。放大镜是凸透镜,对光具有汇聚作用。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重点考查放大镜的应用。
3.【分析】所有的物体都是物质组成的,物质就是单质和化合物,而它们都是有分子组成的,分子就是单质和化合物的最小功能单位,比如水是H2O,这就是水分子,而它是由2个h和1个o组成的,就是原子!世界上的原子有110多种,但是它们还不是最小的单位。
【解答】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动物和人也是由物质构成的。
故答案为:×。
【点评】考查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4.【分析】物理变化,指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例如:位置、体积、形状、温度、压强的变化,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还有物质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以及微观粒子(电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都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在生产和生活中普遍存在。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如铁的生锈、节日的焰火、酸碱中和,镁条的燃烧等等。宏观上可以看到各种化学变化都产生了新物质,这是化学变化的特征。总结: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即为化学变化。
【解答】物质的颜色发生变化,不一定会发生化学变化。只有新物质的生成的变化才是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变化,要注意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的生成。
5.【分析】放大镜:用来观察物体微小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是焦距比眼的明视距离小得多的会聚透镜。
【解答】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外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
故答案为:√
【点评】考查了放大镜的相关知识,知道两个不同倍数的放大镜组合起来观察物体,放大倍数可增大。
6.【分析】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麦芽糖。
【解答】米饭中的淀粉在唾液酶的作用下变成了麦芽糖,所以咀嚼起来觉得有点甜。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淀粉与唾液酶反应的认识。
7.【分析】常见的晶体有石英、云母、明矾、食盐、雪花、水晶、糖、味精等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非晶体有松香、沥青、蜂蜡,玻璃等。
【解答】食盐、糖是晶体,玻璃、松香是非晶体。
故答案为:×。
【点评】掌握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晶体与非晶体即可正确解答。
8.【分析】凸透镜是根据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凸透镜是中央较厚,边缘较薄的透镜。凸透镜分为双凸、平凸和凹凸等形式,凸透镜有会聚光线的作用故又称会聚透镜,较厚的凸透镜则有望远、会聚等作用。
【解答】我们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水滴里的微生物。这种说法正确,显微镜应用的是凸透镜,有放大的作用。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重点考查凸透镜的应用。
9.【分析】细菌对环境,人类和动物既有用处又有危害,利用细菌就是利用它的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方面,利用细菌可以:制药(微生态制剂、疫苗)、生产食品(食用菌类、乳酸菌等)、生物发电、改善环境污染(降解垃圾)等。
【解答】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大多数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对人类是有益的,如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有重要的意义。少数微生物对人类是有害的。
故答案为:×。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审清题意,明确答题角度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多种微生物,然后依据教材知识作答。
10.【分析】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解答】谷子被老鼠吃,老鼠被猫吃。故食物链是:谷子→老鼠→猫。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重点考查食物链的应用。
二.选择题(共9小题,满分18分,每小题2分)
11.【分析】使用显微镜时坐椅的高度应适当,观察时更应习惯两眼同时观察,且光圈及光源亮度皆应适当,否则长时间观察时极易感觉疲劳。
【解答】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眼睛看目镜观察时应该两眼都保持睁开,方便观察和作图。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显微镜的使用认识。
12.【分析】放大镜,用来观察物体微小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是焦距比眼的明视距离小得多的会聚透镜。
【解答】放大镜和望远镜会将太阳光聚焦到一个小范围甚至是一个点,用放大镜和望远镜看太阳会使看到的太阳光度更高,灼伤眼睛甚至失明,所以不能用放大镜和望远镜直接看太阳。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放大镜,运用所学,准确作答。
13.【分析】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象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解答】细菌地个体十分微小,只用借助显微镜才可以看清细菌。
故选:D。
【点评】掌握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4.【分析】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解答】根据对晶体的认识,盐、糖都具有一定的结构,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属于晶体。玻璃不符合晶体的特征。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晶体的认识。
15.【分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只是物质形状、大小、形态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的产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
【解答】“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大米变成米饭和铁变成铁锈都是化学变化,水变成水蒸气是物理变化。
故选:C。
【点评】此题重点考查化学变化的应用。
16.【分析】物理变化,指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例如:位置、体积、形状、温度、压强的变化,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都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在生产和生活中普遍存在。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如铁的生锈、节日的焰火、酸碱中和,镁条的燃烧等等。宏观上可以看到各种化学变化都产生了新物质,这是化学变化的特征。总结: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即为化学变化。
【解答】A.蒸腾作用是水由液态变为水蒸气,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不符合题意;
B.光合作用是植物吸收水和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和有机物,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既有形态变化,又有新物质生成,符合题意;
C.食盐溶解,只是食盐晶体溶解在水中,形态发生了变化,并没有新物质生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要掌握两种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17.【分析】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答】根据实验可知,铁生锈的条件是空气和水,完全浸在水中,密封的瓶子里,放在油中都使得生锈的条件不充分,能够减慢铁生锈的速度。在水和空气的交界处,符合铁生锈的条件,最容易生锈。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铁生锈的条件认识。
18.【分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只是物质形状、大小、形态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的产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
【解答】木材燃烧是化学变化,食盐溶解在水中,湿衣服晒干了是物理变化。
故选:A。
【点评】此题重点考查化学变化的应用。
19.【分析】细菌和病毒要用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它们漂浮空气中,潜伏在食物中,寄生在土壤、水其它动物和人的体内。
【解答】根据对观察工具的认识,观察细菌要用到显微镜,放大镜、平面镜都不能看到。
故选:A。
【点评】掌握对显微镜使用的认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三.连线题(共2小题,满分19分)
20.【分析】生活中测量不同的物理量用与其对应的测量工具,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有温度计,寒暑表等。
【解答】
【点评】此题重点考查常用的测量工具以及应用。
21.【分析】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新的气体﹣﹣二氧化碳气体,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解答】(1)取一只小烧杯,放入一匙小苏打,干燥的小苏打是白色粉末状的固体,小心倒入20毫升白醋,我们看到立马有大量气泡产生。用手触摸烧杯,感觉凉凉的。
(2)反应结束后马上把烧杯作如右图操作,注意动作小心缓慢,不要 把残留液体倒入杯中,发现燃烧的蜡烛熄灭了。该实验说明反应产生 的气体比空气重,且不支持燃烧。
故答案为:
(1)白色;气泡;凉凉的;
(2)熄灭了;重。
【点评】本题考查了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