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历史八下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练习题含答案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一、选择题
1、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这话的意思是( )
A. 对我国建设十分悲观 B. 人民生活亟待改善
C. 我国工农业发展不平衡 D.我国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
【答案】D
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人阶级一马当先,站到工业化建设的前列。全国广大职工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以高涨的生产热情,深入开展各项活动,充分挖掘企业潜力,努力增加生产,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管理水平,保障并全面争取超额完成国家计划。材料表明( )
A.“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B.“一五”计划成就的取得同工人阶级的努力分不开
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激发了广大工人的积极性
D.相对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对完成“一五”计划至关重要
【答案】B
3、在中国百年现代化历程中,私营企业在1956年集体消亡。这独一无二的历史现象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原因是( )
A.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B. 全国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C.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D.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
【答案】A
4、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吸取的最主要教训是( )
A.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B.充分发挥人民的主观能动性
C.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D.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答案】C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工业十分落后。然而,短短几年间中国就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这主要得益于( )
A.土地改革的推行 B.西藏的和平解放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D.抗美援朝的胜利
【答案】C
6、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改造,引导农民参加生产合作社,主要是因为( )
①农民缺少生产工具、资金 ②不能合理地利用耕地
③很难使用机械化的工具 ④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7、“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专家学者遭到无端迫害,反映了当时( )
A.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B.没有制定法律
C.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D.“二月逆流”的出现
【答案】A
8、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全国有1.5亿人参加了宪法草案修改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大会根据这些意见,对宪法草案进行了认真的修改。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充分表达了( )
A.农民的意志 B.知识分子的意志
C.工人的意志 D.人民的意志
【答案】D
9、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认为,只有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才能提高生产力,为此,要使“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业绝种”,与此思想相应的措施是( )
A.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D.合理调整工业
【答案】A
10、刘丹的爷爷对刘丹说:“‘文革’时期虽然建设遭到破坏,但某些领域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下列选项可以作为论据的是( )
A.我国结束了依赖“洋油”的时代 B.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我国仿制成歼-5型歼击机D.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答案】D
1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大会选举(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A. 毛泽东 B.朱德 C.刘少奇 D.周恩来
【答案】A
12、1945年,殷氏夫妇创办糕点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们生意兴旺。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殷氏夫妇最有可能的状况是( )
A. 继续经营,并开始把利润的大部分上缴国家
B. 继续经营,并开始把利润的小部分上缴国家
C. 不能继续经营,糕点厂被国家没收
D.不能继续经营,但可以以此获得部分收益
【答案】D
13、他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治理灾害,开始改变当地贫穷的面貌:病故前要求“埋在沙滩上”,“也要看着把沙丘治好”。这位被称为“党的好干部”的模范人物是( )
A.雷锋 B.王进喜 C.邓稼先 D.焦裕禄
【答案】D
14、下列成就可以反映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的是( )
①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建成投产 ②新建宝成、鹰厦等30余条铁路
③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④农村进行土地改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15、1956年,在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某资本家担任某厂的副厂长。一时间,工人议论纷纷。以下四种意见,唯一正确的是( )
A. 他是资本家,怎么可以担任我们的副厂长
B. 资本家是要剥削的,我们一起把他拉下马
C. 工人阶级当家做主,他说的话我们不听
D.他懂业务,他说得对,我们还是要听的
【答案】D
16、1956~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也出现严重失误。出现失误的原因是( )
A.全党缺乏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
B.人民群众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C.各地频繁发生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
D.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包围、封锁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近现代以来,实现工业化和国家独立富强成为中国人追求的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这场……运动还是给中国的窗户开了一条缝,风的确是吹进来了,也奠定了中国工业的一个初步基础,让中国人看到了什么是西方工业。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8月)
材料三
材料四 下图是1952年和1957年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示意图。
(1)写出材料一中“这场运动”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场运动的历史地位。
(2)概括材料二中“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结合史实,指出完成“总任务”的重大举措。
(3)比较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概括指出我国工业制造领域发生的变化。
(4)材料四中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你写出这期间我国重工业方面的一个成就。
【答案】(1)运动的名称:洋务运动;
地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总任务:实现工业化;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举措:制定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3)从仿制外国到自主研发;工业制造水平不断提升。
(4)主要原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成就:鞍山钢铁公司建成投产;武汉钢铁公司兴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试飞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任意一个)
2、新中国建立后,强国成为时代的主题,制度和体制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一个批示中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二 1956年1月10日,北京市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1月14日上午,中共上海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决定采用北京的办法,加快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争取在七天内完成全行业公私合营。1月21日,上海举行了欢庆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集会和游行。一时间,中国大地上到处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庆祝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材料三 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
项目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私有制经济
国民收入
92.9%
7.1%
工业总产值
100%
—
商品零售额
95.8%
4.2%
(1)根据材料一中毛泽东同志的这个指示,我们国家开展了什么运动?国家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2)材料二中,在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过程中,对资本家手中占有的生产资料主要采取什么措施?材料二中上海的情况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表格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有何重大意义?
(4)上述材料所涉及的这次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是在何时基本完成的?它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1)】运动:三大改造运动。主要方式: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2)措施:实行赎买政策和公私合营的形式。说明了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3)说明了当时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在我国占据主导地位。意义: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4)时间:1956年底。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