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能力提优测试卷
一、选择题
1.明朝万历年间,赵秉忠在状元卷中提到:“洪惟我太祖高皇帝,睿智原于天授,刚毅本于性生。”太祖高皇帝是指( )
A.刘秀 B.杨坚 C.赵匡胤 D.朱元璋
2.小周同学在学习了明朝的历史后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权,太可怕了。”他评论的是明朝哪项措施造成的后果( )
A.废丞相,权分六部 B.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C.设立“三司” D.八股取士
3.(2019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7)“15世纪初……中国著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习总书记这段话中提到的航海家是( )
A.张骞 B.鉴真 C.郑和 D.戚继光
4.习总书记在喀什视察基层派出所时对民警们说:“看到你们的长警棍,我不由想起明代时戚继光训练怎么打……我们也要有好的兵法和有效的武器。”戚继光训练部队主要是为了( )
A.抗击倭寇 B.抵挡蒙古骑兵南下
C.收复台湾 D.防范葡萄牙的侵略
5.某同学希望了解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获得有关各种药物产地、形色、气味及疗效的相关知识,可以推荐他阅读( )
A.《齐民要术》 B.《资治通鉴》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6.(2019辽宁沈阳中考改编,3)紫禁城,也称故宫。是我国明清两朝的皇宫,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宫廷建筑群。为了突出皇权至上,建筑艺术家们用艺术手法,巧妙地处理了建筑、美术等领域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出了一条神秘奇特的中轴线。上述材料能说明紫禁城( )
①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②展示了高超的建筑技艺
③凸显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④蕴含了平等的思想理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在百度搜索栏中输入“闯王”“均田免赋”“大顺”等关键词,他研究的主题是( )
A.汉末农民起义 B.唐末农民起义 C.兀末农民起义 D.明末农民起义
8.(2019北京中考,9)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以下示意图中①处可填( )
A.设置台湾府 B.签订《尼布楚条约》
C.平定噶尔丹叛乱 D.实行金瓶掣签制
9.(2019辽宁大连中考,2)历朝历代都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清朝前期加强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管辖的措施有( )
①文成公主入藏②平定回部贵族叛乱
③设立驻藏大臣④设置台湾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某学者在某校做了“郑成功收复台湾”“渥巴锡率部回归祖国”等一系列讲座讲座,由此推断他所讲的主题是( )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君主专制的强化
11.“京西稻”,米色微红、颗粒圆润,因为稻种产自康熙皇帝自种的御田,又是康熙皇帝亲自发现和选育出来的,所以人们称之为“御稻米”。据此可知,清代( )
A.统治者重视农业 B.推行垦荒政策 C.粮食的产量极高 D.科技水平先进
12.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在商业活动中出现的新现象是( )
A.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B.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商标广告
C.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D.形成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
13.(2019湖南岳阳中考,5)我国古代历朝统治者为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秦朝推行郡县制②唐朝颁布“推恩令”
③元朝设立“厂卫”机构④清朝设立军机处
A.①③ B.①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4.“和坤跌倒,嘉庆吃饱”这个说法,说明清朝时期特别是乾隆以后,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是( )
A.八旗子弟十分颓废 B.好大喜功花费无度
C.兼并严重流民众多 D.贪污腐败风气盛行
15.(2019四川宜宾中考,1)明清时期,小说和戏剧深受人民喜爱,主要是因为( )
A.人民文化素质很高B.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C.内容反映现实生活D.题材高雅不落俗套
二、非选择题
16.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本质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日:“天下英雄入吾毅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二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职官志》
材料三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皇宫)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选内阁中书中谨慎周密的人入内值班并担任抄写工作)。后名军机处。……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承旨、发出政令都在这里)。
——赵翼《檐曝杂记》
材料四 江西举人王锡侯针对《康熙字典》的不足之处编写了《字贯》一书,该书中的一些内容被乾隆帝认为是“大逆不道”的言论,不仅该书全部被销毁,王锡侯也被斩首,与此案有关的一些地方官都受到严肃处理。
材料一体现了科举制度在加强君主专制方面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材料二体现的是哪个朝代的官制变化?材料中“帝方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中的“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说明了什么?
(4)材料四反映了清朝统治者为加强君主专制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产生了怎样的恶果?
17.七年级某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这一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1、图2中所示的历史人物分别是谁?他们的活动反映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什么特点?
(2)图3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与图1、图2所反映的事件在对外交流的方式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3)明清两朝的对外交往逐渐减少,最后在清朝时期实行什么政策?带来什么不良的影响?
(4)探究“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对今天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
18.我国封建社会的总体趋势,可以通过对外交往的史实,看出一定的发展脉络。特别是明朝中期,成为这一趋势的分水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中国与天竺、日本交往频繁。贞观初年,高僧玄奘开始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他不畏艰险,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鉴真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鉴真历经磨难,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
宋朝由于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频繁。
元朝陆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中外交通和贸易的新局面。
1405-1433年(明朝前期),郑和率领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郑和船队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都要访问当地首领,赠送物品,并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
材料二 明朝中期(16世纪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比以前更加猖獗,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为了消灭倭寇,明朝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戚继光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先后消灭各地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趁明朝国势衰败之机,出兵侵占我国宝岛台湾。清初,郑成功决心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清政府一再要求俄军撤出中国领土,俄军置若罔闻,蒋扩大侵略。1685年和1686年,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簿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并于1689年通过平等协商签订《尼布楚条约》。
材料三年代标尺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二将材料三中的内容补充完整。A:____ ;B:____。
(2)“捍卫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和利益,在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中表现无比英勇的人,可以称之为民族英雄。”请找出上述材料中有哪些民族英雄?
(3)请仔细阅读和对比材料一、二,分别归纳出这两段材料的主题。
(4)主权不断受到侵犯,是一个国家衰败的重要表现之一。综合上述文字材料和年代标尺示意图,你认为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由兴盛走向衰败是从哪一个时期开始的?
答案
1.D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太祖高皇帝”“明朝”,结合所学可知,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故选D。
2.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周同学评论的是设置厂卫特务机构造成的后果,厂卫特务机构负责对官民进行监视和侦察,使得官员没有隐私权。故选B。
3.C 1405年到1433年,郑和7次下西洋,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故选C。
4.A明朝中期,海防松懈,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地区,与其他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故选A.
5.D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写的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内容丰富,考订详细,附有大量插图,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故要了解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获得有关各种药物产地、形色、气味及疗效的相关知识,可以阅读《本草纲目》。
6.A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它是北京城的核心,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题干材料能说明紫禁城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展示了高超的建筑技艺,凸显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故选A。
7.D 明末农民起义爆发后,李自成的队伍发展成为起义的主力军。李自成被称为“闯王“ ,他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人中原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故选D。
8.A 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豹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观察题干示意图及据所学知识可知,①位予东南方位,台湾处于祖国的东南方,故选A.
9.D清朝乾隆帝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1727年,清政府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文成公主入藏发生在唐朝:故选D
10.C 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土尔扈特部是蒙古族的一支,为摆脱沙俄的控制,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回归祖国。故可以推断该学者所讲的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故选C。
11.A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题干信息体现了清代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故选A。
12.D A、B、C三项都出现于宋朝。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在商业活动中出现的新现象是形成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故选D。
13.B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制被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使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明朝设立厂卫特务机构;清朝雍正帝时创设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故选B。
14.D根据所学可知,“和坤跌倒,嘉庆吃饱”这个说法,反映了当时吏治腐败,贪风盛行。故选D。
15.C明朝时候,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明清时期,小说和戏剧深受人民喜爱,主要是因为内容反映现实生活。
16.答案:(1)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2)明朝。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于皇帝一身。
(3)军机处成为皇帝专权的机构。
(4)大兴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从而加强了君主专制。(2)材料二体现的是明朝的官制变化;材料中“帝方自操威柄”的意思是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于皇帝一身。(3)材料三中的“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说明军机处成为皇帝专权的机构。(4)材料四反映了清朝统治者为加强君主专制大兴文字狱。大兴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铜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17.答案:(1)图1:玄奘,图2:鉴真。弘扬唐朝文化,积极吸收别国的先进文化
(或兼收并蓄)。
(2)郑和下西洋。和平交流(或和平往来)、.
(3)闭关锁国政策。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巾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4)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发展自己。
解析:本题以对外交往为主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第(1)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图1、图2分别为玄奘、鉴真,玄奘西行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鉴真东渡日本为传播唐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活动反映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呈现出弘扬唐朝文化,积极吸收别国先进文化的双向交流的特点。第(2)问,图3反映的是郑和下西洋。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及郑和下西洋均是和平交流。第(3)问,明清两朝的对外交往逐渐减少,最后在清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清廷固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第(4)问是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
18.答案:(1)A:754年;B:郑和7次下西洋(或郑和下西洋)。
(2)戚继光、郑成功。
(3)材料一:和平交往(或友好篇);材料二:抗击外来侵略(或冲突篇)。(符合以上的类似内容即可)
(4)明朝中期(或16世纪中期)。
解析:(1)据材料一可知,鉴真东渡到达日本是在754年;1405-1433年郑和7次下西洋;故A处应填754年,B处应填郑和7次下西洋(或郑和下西洋)。(2)据材料二中“为了消灭倭寇,明朝派戚继光到东南沿继光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先后消灭各地倭寇,使东南沿海鹃{除”“清初,郑成功决心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可知,材料中的民族英雄戚继光、郑成功。(3)仔细阅读和对比材料一、二可知,材料一体现了和平交往,属于友好篇;材料二反映了抗击外来侵略,属于冲突篇。(4)据材料二“明朝中期(16世纪中期),国力减弱”及材料三“年代标尺示意图”霹翔,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由兴盛走向衰败是从明朝中期(或16世纪中期)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