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02 18:30: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邓稼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2. 勾画课文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其含义,把握文章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
1. 通过小标题,理清各部分的关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 抓住重点句段,勾画课文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其含义,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
三、教学难点:把握文章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四、教学课时:2 课时
五、教学方法:默读法 ??讨论法 ??品析法
第一单元单元整体架构
人文主题:本单元主要讲述名人的故事。编排了4篇课文:《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忆鲁迅先生》《孙权劝学》。通过学习,感受名人风采,了解课文所涉及的杰出人物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唤起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学习精读的方法,注意把握牵动全篇的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分析,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
《邓稼先》解析
人文主题: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语文要素:勾画课文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其含义。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理解人物的崇高品格。把握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
教师语言: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人民饱受欺凌,经过奋起抗争,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这是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胜利!他们傲骨铮铮,挺起了民族的脊梁:孙中山、毛泽东、钱学森……这些划时代的“巨星”光耀中外。有一颗“巨星”,也许是被“两弹”的蘑菇云遮没了光辉,也许是“一星”的光亮过于璀璨,他反而鲜为人知,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杨振宁走近邓稼先,认识邓稼先……
【设计意图】借助视频资料了解原子弹爆炸过程和邓稼先所做出的的贡献,导入课题。
概括内容,体会联系
教师语言:速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每个小标题下的具体内容,并思考:这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活动:
1. 个人默读感知:
课件提示: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每个小标题下的具体内容。思考:这六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2. 小组交流:
(1)每个小标题下的具体内容。
(2)六部分之间的联系。
明确:
第一个标题: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科学家。
第二个标题: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第三个标题: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揭示出他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第四个标题:作者为邓稼先领导科研人员独立设计“两弹”获得成功感到骄傲。
第五个标题: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肩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 精神。
第六个标题:对邓稼先的总的评价。
联系:第一个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第四部分从另一个角度,写出了邓稼先贡献之大,这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六个部分各有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通过概括文章各部分内容,初步感受传记特点,进一步了解邓稼先所做的杰出贡献以及他优秀的人格品质。
体会作者感情
教师语言:有人说,这是一篇至情之文,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作者的感情表现在哪些方面?
示例:第一部分最后一句话“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饱含了作者情感,其中“巨大”是作者对邓稼先所做贡献的高度评价,表现了作者对他的极度赞扬之情;“鲜为人知”与“巨大贡献”对比,体现了邓稼先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饱含了作者对他的钦佩之情。
学生活动:
1. 圈画文中包含作者情感的语句,自主分析。
2. 自由发言。
教师语言:作者的感情表现在作者对中华民族的至情,对有着 50 年友谊的老朋友的至情。如第一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第二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第三部分第九、十自然段,第四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第五部分第五自然段以及第六部分。这些语段都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的崇敬、赞扬、怀念之情。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语句,体会作者情感,提升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
感知人物形象
教师语言:在文中作者称赞“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他的奉献精神是如何体现的?除了奉献精神之外,他还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示例:
  他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放弃美国优厚的条件,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的行为体现了他的奉献精神。
  ……
  除了奉献精神我还读出了他的执着追求,1982 年,“我不能走”事件体现了他对核武器事业的执着追求。
  ……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感知人物形象的品质,提升学生分析和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课程小结
课堂小结:邓稼先正是这样一位才华出众、意志坚强、信念坚定、敬业爱国、人格“纯正”的科学家。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纯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这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所学。
课后活动
课后活动:课后观看《邓稼先》纪录片,丰富对他的认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多样式、多角度、多渠道地了解人物。
第二课时导入新课
教师语言:相信大家观看纪录片,一定对邓稼先有了更深的了解,那么我们就来分享一下我们的收获吧。
学生活动:分享收获。
教师语言:是啊,邓稼先在国难面前,克服重重困难,毫不犹豫地以身许国,却鲜为人知,默默无闻,他是忠义之大者!下面让我们继续感悟这一伟大人物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吧!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了解学生观看的收获,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分析写法
教师语言:作者作为好友为邓稼先立传未先介绍作者的生平,而是先用了大量文字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写中国的近代史,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自由交流。
明确: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而且开篇即用邓稼先的“巨大贡献”与“鲜为人知”进行对比,既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用真实的笔触,突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人格,开启了下文。
教师语言:按照常理,邓稼先是“‘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的获得者,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做详细介绍?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明确:这样写,原因在于: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何况自己与邓稼先阔别二十余年,对邓稼先的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了解太多,这样可以扬长避短;再者,邓稼先是自己50年的朋友,写朋友,自然包含着对老朋友不尽的思念,对朋友的认同钦佩;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作者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
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设计意图】从对比分析,感知邓稼先人格品质的优秀,学习分析人物的方法。
人物对比
教师语言:默读第三部分。思考作者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并说说邓稼先的性格特点。
学生活动:按要求先自主完成表格并思考,再小组交流。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对
明确: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有烘托作用。奥本海默出类拔萃,是美国一流核物理专家,在世界早有声望。此处对比,不仅说明邓稼先的贡献与奥本海默齐名,还比他多了很多优秀品质。旨在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更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坚毅和奉献精神, 从而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设计意图】从对比分析,感知邓稼先人格品质的优秀,学习分析人物的方法。
理解含义
教师语言:文中有很多含义丰富的语言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学生活动:小组自由选择本组喜欢的句子进行分析讨论交流,班级分享。
示例1: 我们喜欢的句子是:“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分析:“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将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他把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向前)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这两句话流露出作者对老朋友的崇敬与赞扬之情。
示例2: 我们喜欢的句子是:“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
分析: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这两句话总写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作品内容逐渐深入到语言赏析,品味语言中的情味,理解人物形象的人生追求和精神世界。
体会语言特色
本文虽为人物传记,却有别于一般人物传记的刻板,除引用了大量诗句,还注重句式的变化,结合具体句子说说这样做的好处。
学生活动:可分组活动,允许小组在“诗句”“句式”二者之间任选一个进行分析。
课件出示:《吊古战场文》译文:广大呀,广大呀!旷野无边无际,辽远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环绕,群山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寒风悲号,日色昏黄。飞蓬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野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课件出示: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令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特殊的表达效果。
诗歌组预设:文章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说明邓稼先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男儿,他有着为祖国而献身的崇高的精神品质;同时,将他对民族的贡献放在了特殊的历史背景中,这又与在历史的背景中推出邓稼先的第一部分相呼应。
句式组预设:句式整齐,例如第一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强烈展现了中华民族所面临的亡国灭种的危机,同时把邓稼先做出巨大贡献上升到了历史的高度。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语句,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课程小结
教师语言:这是一篇优秀的人物传记。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在历史视野和全球视野上,将邓稼先的生平和贡献进行全方位的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祖国、对民族的伟大贡献。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多处运用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在句式的选择上,长短句结合,使文章生动感人。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树立阅读人物传记提升自我生命追求的意识。
课后活动
课后活动:阅读叶永烈编写《钱学森传》,做好批注,梳理人物的生平经历,体会人物的伟大之处;圈画意蕴深厚的词句,深入体会作者情感,领悟伟大人物的精神品质。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阅读范围,将学习所得进行运用,继续提升学生阅读传记类文学的水平,深入了解核武人的奉献和奋斗精神,为学生形成健全而优秀的人格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