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罗斯福新政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罗斯福新政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5-03 12:21: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
一、选择题
1.某同学在学习《经济大危机》时制作了表格来概括经济大危机的特点,其中①处应填写( )

A.持续时间比较长
B.波及很多国家
C.社会矛盾加剧
D.影响众多领域
2.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在评价1931年世界形势时认为,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这一观点产生的主要依据是( )
A.罗斯福实施新政
B.经济危机引发社会动荡
C.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D.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3.下面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新政采用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手段
B.新政是为了应付经济大危机
C.新政取得了一定成效,消除了存在的矛盾
D.新政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4.“经济大危机造成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物质损失价值2500亿美元,比一战的物质损失还多800多亿美元”,此段材料说明经济危机(  )
A.持续时间长
B.影响范围广
C.造成的破坏大
D.影响深远
5.罗斯福说:“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陷,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这表明罗斯福新政( )
A.解决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B.彻底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政策调整
D.恢复了工业和生产
6.罗斯福新政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A.开创了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的先河
B.使美国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避免了新的危机再次发生
C.使美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改变,进入新经济时代
D.使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7.在罗斯福新政中,由政府出资推行一项既直接提高就业率,又为经济发展开拓空间的措施是( )
A.规范企业行为
B.调整农业政策
C.推行“以工代赈”
D.整顿金融体系
8.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法》,根据这一法案而实施的田纳西河工程综合治理是当时由国家兴办的最大的一项工程,包括内陆水道、大坝、生产化肥、植树造林等内容。此项工程( )
A.限制了农业生产
B.加强了工业调控
C.恢复了银行信用
D.增加了就业机会
9.“我们对未来并不失望,因为美国人民并没有失败……让我明确地说,真正让我们感到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罗斯福总统为克服“恐惧”而采取的核心措施是( )
A.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
B.实施《全国工业复兴法》,防止生产过剩
C.加强公共工程建设,增加就业
D.缩减农业产量,实行政府补偿
10.下列哪一项是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共同作用(  )
A.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C.削弱了政府的权力
D.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11.下列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其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B.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
C.背景是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激化了阶级矛盾
D.作用是从根本上解决了经济危机,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
12.“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制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进行谈判的权利,确定最低工资标准,限制工时。”材料反映了罗斯福新政中的内容是( )
A.整顿金融体系
B.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D.调整农业政策
13.据《光荣与梦想》一书记载: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在纽约的美苏贸易公司,平均每天收到350份要求移居苏联的申请书,有一次该公司登广告招募6000名熟练技工,报名应聘的竟达到10万人之多,包括化学家、教员、牙科医生等。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苏联推行新经济政策
B.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C.苏联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
D.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14.下述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新政的目的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消除经济危机
B.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整
C.新政增加就业的措施是整顿农业
D.新政从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
15.20世纪30年代,美国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
A.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
B.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
C.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
D.实施“福利主义”实验
16.与下图相关联的罗斯福新政措施是( )

A.实施工业复兴法
B.实行社会救济
C.调节农业生产
D.恢复银行信用
17.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市突然打了个“喷嚏”,这个“喷嚏”迅速蔓延全球,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感冒”了,德国医治“感冒”的药方是( )
A.国家干预经济
B.新经济政策
C.法西斯上台
D.解放黑奴
18.罗斯福说:“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的战争。我们正在为挽救一种伟大而珍贵的政府而战,既是为我们自己,也是为全世界”材料中的“战争”指( )
A.美国独立战争
B.二战
C.罗斯福新政
D.美国南北战争
19.据《光荣与梦想》一书记载: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在纽约的美苏贸易公司,平均每天收到350份要求移居苏联的申请书,有一次该公司登广告招募6000名熟练技工,报名应聘的竟达到10万人之多,包括化学家、教员、牙科医生等。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苏联推行新经济政策 B.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C.苏联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 D.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20.罗斯福说,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具有深远意义”的法规。实施该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实现经济复兴
B.增加就业机会
C.国家干预经济
D.防止盲目竞争
二、非选择题
21. 20世纪上半期,战争与发展并存,在大战的间隙,不同国家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为后期世界发展提供了借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进入20世纪以后,人类社会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面临着选择……20世纪初,一场空前规模的大战首先在欧洲爆发。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 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

苏俄(联)工业发展数据表

材料三 1929—1933年美、德、英、法、日等国的工业生产下降情况表

(1)结合材料一,写出20世纪初在欧洲爆发的空前规模的大战的名称。
(2)根据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说明影响1921—1925年变化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推动1928—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变化的措施。
(3)材料三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美国和德国分别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战争(指1919﹣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式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材料一是对苏俄什么政策的评价?
材料二:普京在评论苏联体制优劣时说:“如果不是集中全国的资源,苏联是无法同纳粹德国展开战争的……但是,对变化、技术革命和新技术制度的迟钝最终导致经济的崩溃”。
(2)结合所学分析苏联能够同德国展开战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1933年3月4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就职演说时说:“价值贬缩到难以想象的程度,赋税增加了……,各级政府都遇到了严重的收入减少;工业企业尽成枯技败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更重要的是,大批的失业公民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而艰苦劳动却所得甚微的也不在少数。”
(3)材料三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罗斯福针对大批的失业公民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以上经济政策的调整有何相同点?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 (解析版)
一、选择题
1.某同学在学习《经济大危机》时制作了表格来概括经济大危机的特点,其中①处应填写( )

A.持续时间比较长
B.波及很多国家
C.社会矛盾加剧
D.影响众多领域
【答案】D
【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分析可知,A项,“危机从1929—1933年持续5年”反映了经济危机持续时间比较长,与①不符,排除;B项,“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三分之一”反映了波及很多国家,与①不符,排除;C项,“工人大量失业,……”反映了社会矛盾加剧,与①不符,排除;D项,据材料中“股市”“银行”“工业”“农业”信息分析可知,经济大危机影响众多领域,所以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2.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在评价1931年世界形势时认为,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这一观点产生的主要依据是( )
A.罗斯福实施新政
B.经济危机引发社会动荡
C.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D.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31年世界形势”、“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的股票行业爆发,然后迅速的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引发社会动荡,各国采取措施来缓解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危机从1929年持续到了1933年。所以这一观点产生的主要依据是经济危机引发社会动荡。罗斯福实施新政是在1933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在1931年,但是日本不是西方国家;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促进了当时苏联的发展,与题意不符。所以ACD项均与题意不符,B项符合题意,故选B。
3.下面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新政采用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手段
B.新政是为了应付经济大危机
C.新政取得了一定成效,消除了存在的矛盾
D.新政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答案】C
【解析】依据“不正确的是”,结合课本所学,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C项符合题意;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一上任,就宣布实行新政;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4.“经济大危机造成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物质损失价值2500亿美元,比一战的物质损失还多800多亿美元”,此段材料说明经济危机(  )
A.持续时间长
B.影响范围广
C.造成的破坏大
D.影响深远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和题干“物质损失价值2500亿美元,比一战的物质损失还多800多亿美元”可知,此段材料说明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大。1929年——1933年,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次经济危机的特点是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以沉重打击,引起了资本主义各国政局的动荡。故C符合题意。持续时间长,指从1929年——1933年,但题干中没涉及到,故A不符合题意。影响范围广,指从美国涉及到世界,但题干中没涉及到,故B与题意不符。影响深远,指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德国和日本赶上法西斯道路,但题干中没涉及到,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5.罗斯福说:“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陷,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这表明罗斯福新政( )
A.解决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B.彻底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政策调整
D.恢复了工业和生产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可知,1933年的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政策调整,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故C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不可能彻底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故AB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新政的实施恢复了工业和生产,但与题干无关,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6.罗斯福新政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A.开创了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的先河
B.使美国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避免了新的危机再次发生
C.使美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改变,进入新经济时代
D.使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新政的目的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整,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罗斯福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故A符合题意;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故B表述错误,不合题意;使美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改变,进入新经济时代,表述错误,故C不合题意;使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是罗斯福新政的意义,但不是其对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最重要的意义,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7.在罗斯福新政中,由政府出资推行一项既直接提高就业率,又为经济发展开拓空间的措施是( )
A.规范企业行为
B.调整农业政策
C.推行“以工代赈”
D.整顿金融体系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缓解经济危机,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推行“以工代赈”,加强公共设施建设的措施,既直接提高就业率,又为经济发展开拓空间,故C符合题意;规范企业行为、调整农业政策、整顿金融体系与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就业率无关,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8.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法》,根据这一法案而实施的田纳西河工程综合治理是当时由国家兴办的最大的一项工程,包括内陆水道、大坝、生产化肥、植树造林等内容。此项工程( )
A.限制了农业生产
B.加强了工业调控
C.恢复了银行信用
D.增加了就业机会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政府扩大投资兴办公共工程,从而扩大了就业,并达到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所以D符合题意;A项与所学矛盾,当时农业也出现了生产严重过剩现象,A项不符合题意;B项加强了工业调控是调整工业,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与题干主旨不符;C项恢复了银行信用属于整顿金融业,与题干主旨不符。由此分析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9.“我们对未来并不失望,因为美国人民并没有失败……让我明确地说,真正让我们感到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罗斯福总统为克服“恐惧”而采取的核心措施是( )
A.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
B.实施《全国工业复兴法》,防止生产过剩
C.加强公共工程建设,增加就业
D.缩减农业产量,实行政府补偿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冲击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实行了新政,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全国工业复兴法》是整个新政的核心和基础。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属于核心措施,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下列哪一项是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共同作用(  )
A.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C.削弱了政府的权力
D.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恢复了国家经济。苏俄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恢复了国家经济,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所以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共同作用是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A。
11.下列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其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B.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
C.背景是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激化了阶级矛盾
D.作用是从根本上解决了经济危机,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工业复兴法》即国家对工业的调整。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给美国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引起了政治危机,导致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为消除经济危机的影响,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实行罗斯福新政。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造成的,罗斯福新政维护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必然存在,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故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12.“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制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进行谈判的权利,确定最低工资标准,限制工时。”材料反映了罗斯福新政中的内容是( )
A.整顿金融体系
B.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D.调整农业政策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制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进行谈判的权利,确定最低工资标准,限制工时”可知,材料反映了罗斯福新政中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通过实施《国家工业复兴法》,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和调整。故正确答案为B。ACD均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但与题干材料不符,故选B。
13.据《光荣与梦想》一书记载: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在纽约的美苏贸易公司,平均每天收到350份要求移居苏联的申请书,有一次该公司登广告招募6000名熟练技工,报名应聘的竟达到10万人之多,包括化学家、教员、牙科医生等。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苏联推行新经济政策
B.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C.苏联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
D.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以及材料中“有一次该公司登广告招募6000名熟练技工,报名应聘的竟达到10万人之多,包括化学家、教员、牙科医生等”的信息,说明失业人数比较多,得出结论是大危机时期,故D项符合题意;选项A推行新经济政策是在1921,时间不相符;选项B罗斯福新政实施后不会出现材料中大量人员参加招聘,不符合题意;选项 C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历史史实。故本题选择D。
14.下述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新政的目的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消除经济危机
B.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整
C.新政增加就业的措施是整顿农业
D.新政从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选项A符合题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实施《国家工业复兴法》;新政增加就业的措施是兴建大量公共工程;新政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5.20世纪30年代,美国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
A.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
B.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
C.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
D.实施“福利主义”实验
【答案】C
【解析】结合题文“20世纪30年代”“修建水利工程”,依据所学可知,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严重打击了美国,罗斯福上台后实行了新政,采取了一系列摆脱经济大危机影响的措施,为了增加就业,减少失业队伍,刺激消费和生产,美国政府修建了一系列大型公共工程,故C项符合题意;ABD项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但都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所以本题应选C。
16.与下图相关联的罗斯福新政措施是( )

A.实施工业复兴法
B.实行社会救济
C.调节农业生产
D.恢复银行信用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时期在工业上实施《工业复兴法》,加强国家对企业的干预,凡是遵守《工业复兴法》的,可以悬挂蓝鹰的标志,所以对工业采取的措施也叫作蓝鹰运动。BCD项也属于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但与图片不符,A项符合题意,故选A。
17.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市突然打了个“喷嚏”,这个“喷嚏”迅速蔓延全球,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感冒”了,德国医治“感冒”的药方是( )
A.国家干预经济
B.新经济政策
C.法西斯上台
D.解放黑奴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市突然打了个“喷嚏”,这个“喷嚏”迅速蔓延全球,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感冒”了”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德国走上了对内专制对外侵略扩张的法西斯道路。德国希特勒上台后,制造了“国会纵火案”、 毁灭进步书籍、掀起反犹狂潮,故C符合题意;美国所学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故A不合题意;1921年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与题干无关,故B不合题意;美国南北战争中解放黑奴,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8.罗斯福说:“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的战争。我们正在为挽救一种伟大而珍贵的政府而战,既是为我们自己,也是为全世界”材料中的“战争”指( )
A.美国独立战争
B.二战
C.罗斯福新政
D.美国南北战争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正在为挽救一种伟大而珍贵的政府而战,既是为我们自己,也是为全世界”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罗斯福新政。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新政的目的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整,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故C符合题意;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者是华盛顿,故A不合题意;二战与经济危机无关,故B不合题意;美国南北战争的领导者是林肯,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9.据《光荣与梦想》一书记载: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在纽约的美苏贸易公司,平均每天收到350份要求移居苏联的申请书,有一次该公司登广告招募6000名熟练技工,报名应聘的竟达到10万人之多,包括化学家、教员、牙科医生等。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苏联推行新经济政策 B.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C.苏联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 D.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以及材料中“有一次该公司登广告招募6000名熟练技工,报名应聘的竟达到10万人之多,包括化学家、教员、牙科医生等”的信息,说明失业人数比较多,得出结论是大危机时期,故D项符合题意;选项A推行新经济政策是在1921,时间不相符;选项B罗斯福新政实施后不会出现材料中大量人员参加招聘,不符合题意;选项 C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历史史实。故本题选择D。
20.罗斯福说,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具有深远意义”的法规。实施该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实现经济复兴
B.增加就业机会
C.国家干预经济
D.防止盲目竞争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能力。解题时需要关注“工业复兴法”“主要目的”等关键信息。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工业复兴法是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罗斯福新政开始以克服严重的经济危机,实现经济的复兴为主要目标,因此A符合题意。而B是推行“以工代赈”的目的;C是罗斯福新政的特点;D是直接目的,不是主要目的。故选A。
二、非选择题
21. 20世纪上半期,战争与发展并存,在大战的间隙,不同国家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为后期世界发展提供了借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进入20世纪以后,人类社会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面临着选择……20世纪初,一场空前规模的大战首先在欧洲爆发。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 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

苏俄(联)工业发展数据表

材料三 1929—1933年美、德、英、法、日等国的工业生产下降情况表

(1)结合材料一,写出20世纪初在欧洲爆发的空前规模的大战的名称。
(2)根据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说明影响1921—1925年变化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推动1928—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变化的措施。
(3)材料三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美国和德国分别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
(2)实行新经济政策。实行两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3)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德国:建立法西斯独裁专制统治。
(4)要珍惜和平,促进世界发展;各国要团结一致,打击法西斯势力;各国发展要适当地相互借鉴。
【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在欧洲爆发的空前规模的大战的指的是1914年到1918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2)根据《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可以看出,1921年-1925年粮食生产变化的趋势是上升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1921年苏俄在列宁的领导下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28--1937年,苏联制定实施了第一和第二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3)根据材料三是《1929-1933年美、德、英、法、日等国的工业生产下降情况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局面的原因是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的影响;为消除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实施了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干预的先河,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德国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标志着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最终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我们要珍惜和平,促进世界发展;各国要团结一致,打击法西斯势力;各国发展要适当的相互借鉴等等。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战争(指1919﹣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式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材料一是对苏俄什么政策的评价?
材料二:普京在评论苏联体制优劣时说:“如果不是集中全国的资源,苏联是无法同纳粹德国展开战争的……但是,对变化、技术革命和新技术制度的迟钝最终导致经济的崩溃”。
(2)结合所学分析苏联能够同德国展开战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1933年3月4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就职演说时说:“价值贬缩到难以想象的程度,赋税增加了……,各级政府都遇到了严重的收入减少;工业企业尽成枯技败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更重要的是,大批的失业公民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而艰苦劳动却所得甚微的也不在少数。”
(3)材料三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罗斯福针对大批的失业公民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以上经济政策的调整有何相同点?
【答案】
(1)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全国工业复兴法》是整个新政的核心和基础,整顿农业,销毁过剩农产品等;兴建公共工程。
(4)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结合。
【解析】
(1)据材料“在战争(指1919﹣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式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突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是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评价。1921年,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废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的余粮收集制,实现粮食税,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到1925年底,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2)据材料“如果不是集中全国的资源,苏联是无法同纳粹德国展开战争的……但是,对变化、技术革命和新技术制度的迟钝最终导致经济的崩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能够同德国展开战争的主要原因是斯大林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也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斯大林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据材料“价值贬缩到难以想象的程度,赋税增加了……,各级政府都遇到了严重的收入减少;工业企业尽成枯技败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更重要的是,大批的失业公民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而艰苦劳动却所得甚微的也不在少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罗斯福新政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全国工业复兴法》是整个新政的核心和基础,整顿农业,销毁过剩农产品等;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冲击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为了救治经济危机,巩固资本主义统治。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实行了新政。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立即实行新政,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全国工业复兴法》是整个新政的核心和基础,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其主要内容有:改革银行制度,恢复银行信用;整顿农业,销毁过剩农产品;调整与加强对工业的调控;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等。罗斯福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为了解决就业问题,使大量失业者和穷人有工作可做,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吸引大量失业者,增加了就业机会,这些工程包括许多巨型堤坝和水库如田纳西水利工程,公共工程兴建,在客观上刺激了消费需求,扩大了内需,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4)本题为总结性试题,根据上述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列宁和罗斯福在国家经济建设道路探索上的共同点是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结合,列宁借鉴资本主义国家运用市场来调节经济,同时又采取政府宏观调控的方式,而罗斯福在运用市场调节经济的同时,又借鉴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政府宏观调控经济的方式。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