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5-03 13:1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选择题
1.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由于历史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
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
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2. 下列组合中,不存在因果关系的一项是 (  )
A.东欧剧变——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B.苏联解体——世界两极格局崩溃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D.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3.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之中不能自拔”。其中“在旧时代的泥潭之中不能自拔”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  )
A.未改变工业发展落后的局面
B.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的体制模式
C.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D.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4.下列三幅地图,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①③
5.某学生历史小论文的内容主要有“经济改革、政治改革、一党制变为多党制”等。据此判断该文的主题可能是(  )
A.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B.赫鲁晓夫改革
C.勃列日涅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6.俄罗斯总统普京曾这样说:“谁要是不为苏联解体而感到遗憾,他就是没有心肝;谁要是想恢复原来模样的苏联,他就是没头脑。”对此话理解准确的是( )
A.总结苏联历史只能用理性思考,不能带有任何感彩
B.为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失败感到遗憾,但认为苏联解体是必然的
C.统一的苏联的解体是遗憾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失败是必然的
D.俄国的历史只能向前发展,苏联的解体是历史的进步
7.对官方意识形态的谎言和欺骗越来越厌恶,苏共执政的合法性自然遭遇到空前的质疑,因而它发生在一夜之间,这一点也充分说明那个貌似强大的政党原本极其脆弱,庞大的躯体早已如同朽木,稍有风雨来袭,就轰然坍塌。“它”应该是(  )
A.美苏冷战 B.十月革命 C.二月革命 D.苏联解体
8.2018年12月18日在北京召开了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发表重要讲话,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但是在20多年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这说明(  )
A.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
B.资本主义制度比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具有优越性
C.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D.社会主义道路只适合中国
9.1991年12月25日19点38分,印有镰刀锤子的红旗从克里姆林宫楼顶降下,代之而起的是白、蓝、红三色的俄罗斯国旗。这一事件标志着(  )
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了 ②社会主义失败了 ③两极格局结束了 ④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20世纪80年代,东欧各国普遍外债沉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面对这种困难局面,有的国家进行了改革但效果不佳,有的国家根本不想进行改革……于此同时,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材料主要论述了东欧剧变的(  )
A.原因 B.目的 C.过程 D.影响
11.赫鲁晓夫改革决定将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这项决定受到农民欢迎。农庄买下机器后,按法令规定可以在三年至五年内分期偿付买拖拉机等设备的款项。但在赫鲁晓夫“赞赏”下,几乎所有农庄都不得已在一年内偿清欠款。这种匆忙的做法使一项正确的改革产生许多不良后果……结果,农庄购买了大批机器,却不能充分利用。可见,赫鲁晓夫改革失利的原因是( )
A.执行措施时急于求成
B.忽视农业生产的发展
C.没有打破计划经济框架
D.市场供求关系严重失调
12.“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
A.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独立自主
B.社会主义应坚持民主集中制
C.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D.社会主义必须加强对西方“和平演变”的抵制
13.下列属于1991年苏联解体原因的是(  )
①马克思主义已经不适应苏联的发展 
②苏联模式造成苏联社会矛盾尖锐 
③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4.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某一改革,由于政治改革缺乏始终如一的目标,常常是农业管理不行抓农业农业部门的改革,工业管理不行抓工业部门的改革,这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改革方法,根本消除不了斯大林体制弊端的根源,甚至还会堕入旧体制的覆辙。材料评述的是( )
A.罗斯福新政
B.斯大林模式
C.匈牙利改革
D.赫鲁晓夫改革
15.东欧剧变给我们留下很多思考,你认为正确的是(  )
①东欧剧变表明苏联模式的失败
②东欧剧变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③东欧剧变的实质是社会制度的变化
④东欧剧变标志着共产主义运动失败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③④
16.“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他摆弄的这个国家的最终结局是(  )
A.经济日益强大
B.社会政局走向安定
C.国家走向解体
D.各种矛盾缓和
17.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这场“求变之风”最终( )
A.使社会主义运动失败
B.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的力量
C.使世界经济全球化
D.改变了世界政治的两极格局
18.1991年12月,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苏联解体对国际关系格局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B.中苏关系恶化
C.两种社会制度矛盾完全消失
D.两极格局结束
19.“横空出世一战中,社会制度初显优;二次大战建大功,一朝解体两级终”。这段话描述的是哪一个国家的情况?( )
A.苏联
B.中国
C.法国
D.捷克斯洛伐克
20.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由于国内外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影响,中国在国际上再次陷入封锁,国内改革事业进入关键路口。在这个时刻,1990年初上海浦东新区的建立,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开放的深度。材料中的国际重大历史事件是?( )
A.美苏冷战
B.苏东剧变
C.第三次科技革命
D.经济全球化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88年,苏联的市场上90%以上的食品、服装和鞋脱销,出现了“面包荒”“肥皂荒”“香烟荒”和“药品荒”,人们抢购成风。
材料二:从1989年1月到1991年1月,苏共党员由19487822人降至16516100人,足足减少了290万人,更不用说发展新党员。如在切良斯克地区,1986年有6000人入党,1989年为750人,1990年81人,1991年仅有4人。到1990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 车间党组织、 的党小组或解散、或停止了活动。苏共战斗力几乎丧失殆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苏联解体的原因。
(2)有人说“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的失败”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22.世界社会主义在发展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曲折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社会主义理论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917年,社会主义理想在俄国变成了现实,苏联成立后,奉行着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开创了苏联式社会主义文明。
——摘编自李世安、孟广林等《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中使“社会主义理想在俄国变成了现实”的事件是什么?列宁实行什么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有效的探索?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模式”主要持征是什么?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极大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尽管世界社会主义在发展中也会出现曲折,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材料三中“世界社会主义在发展中也会出现曲折,”主要是指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什么事件?杜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启示?
23. 俄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经历过不同的危机,为此也相应的采取的不同应对策略或推动或阻碍了其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俄国在其发展的历史上曾遭遇到农奴制和工业化的矛盾……1914年俄国陷入战争泥潭…1917年11月7日,震动世界的革命爆发。
﹣﹣摘编自《大国崛起》
材料二

材料三 1990年,苏联经济出现严重滑坡,消费品全面短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同时,苏联各民族的积怨被煸动起来…(当时)苏联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1991年,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
﹣﹣摘编自部编版九下教材
(1)据材料一写出俄国为解决中“农奴制和工业化的矛盾”进行改革的名称;在1914年的那场战争中俄国加入的军事集团的名称;1917年的那场“革命”的名称。
(2)观察材料二图一,指出导致苏俄粮食产量在1921后不断上升的政策因素。
(3)观察材料二图二,说出1937年的苏联工业产值居世界第几位?工业上这样显著的成就主要得益于谁实行的什么政策?
(4)材料三中“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指的是什么事件?对此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或教训?

24.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国政府经常都要面临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史实回顾国家比较】
材料一:中国构筑了有自身民族特色的現代化道路和政治现代化模式。苏联则在经济改革尚未成功的情况下,以上层政治改革为基本取向,用激进的改革方式和全方位的改革策略强行推进政治现代化进有中苏两国改革进程突现出了强烈的现代化取向,虽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却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结局。
——摘编自钟吗《20世纪80年代中苏政治现代化进程的比较分析》
(1)材料一苏联改革指什么?最终结局如何?
【史料总结学者评论】
材料二:从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结合或重叠。总结1979年至今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国在推行双重转型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
——摘编自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
(2)“从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与什么事件有关系?
(3)中国经济体制转型是什么?世界上类似的经济体制转型还有哪些?它们的共同点主要是什么?
【深入探究历史感悟】
(4)依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解析版)
一、选择题
1.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由于历史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
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
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是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的领导人,他上台后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在经济上进行改革,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但是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模式或斯大林模式),D项符合题意。苏俄(苏联)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应在是在列宁与斯大林时期,A项不合题意;赫鲁晓夫改革并未涉及理论领域,B项不合题意;斯大林时期实行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C项不合题意。所以本题应选D。
2. 下列组合中,不存在因果关系的一项是 (  )
A.东欧剧变——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B.苏联解体——世界两极格局崩溃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D.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答案】C
【解析】 1955年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两极格局的形成。
3.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之中不能自拔”。其中“在旧时代的泥潭之中不能自拔”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  )
A.未改变工业发展落后的局面
B.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的体制模式
C.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D.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B
【解析】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之中不能自拔”。其中“在旧时代的泥潭之中不能自拔”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的体制模式。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担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开始进行改革。他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他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故B符合题意。AC是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与题干信息不符,D与赫鲁晓夫改革不符。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4.下列三幅地图,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①③
【答案】D
【解析】①由“图片华沙”可知,美国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这两个组织的建立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②由“奥匈帝国”可知,三国同盟的核心是德国,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个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③由“俄罗斯”可知,1991年底,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故正确的顺序为②①③。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5.某学生历史小论文的内容主要有“经济改革、政治改革、一党制变为多党制”等。据此判断该文的主题可能是(  )
A.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B.赫鲁晓夫改革
C.勃列日涅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答案】D
【解析】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大林模式的一系列弊端日益暴露出来。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发展面临的停滞局面,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取得成果。80年代后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政治方面,一党制变为多党制。此后,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主要表现为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1991年底,苏联解体。故选:D。
6.俄罗斯总统普京曾这样说:“谁要是不为苏联解体而感到遗憾,他就是没有心肝;谁要是想恢复原来模样的苏联,他就是没头脑。”对此话理解准确的是( )
A.总结苏联历史只能用理性思考,不能带有任何感彩
B.为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失败感到遗憾,但认为苏联解体是必然的
C.统一的苏联的解体是遗憾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失败是必然的
D.俄国的历史只能向前发展,苏联的解体是历史的进步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谁要是不为苏联解体而感到遗憾,他就是没有心肝;谁要是想恢复原来模样的苏联,他就是没头脑”并结合所学可知,对此话理解准确的是统一的苏联的解体是遗憾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失败是必然的。在斯大林模式下,僵化的体制使社会经济发展、个人生活等都被纳入“计划”之中,造成了苏联社会缺乏活力,后来的改革没有取得效果,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所以C项符合题意;总结苏联历史只能用理性思考,不能带有任何感彩;为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失败感到遗憾,但认为苏联解体是必然的;俄国的历史只能向前发展,苏联的解体是历史的进步,这三项表述均不正确。由此分析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7.对官方意识形态的谎言和欺骗越来越厌恶,苏共执政的合法性自然遭遇到空前的质疑,因而它发生在一夜之间,这一点也充分说明那个貌似强大的政党原本极其脆弱,庞大的躯体早已如同朽木,稍有风雨来袭,就轰然坍塌。“它”应该是(  )
A.美苏冷战 B.十月革命 C.二月革命 D.苏联解体
【答案】D
【解析】结合题文“苏共执政的合法性自然遭遇到空前的质疑”“它发生在一夜之间”,依据所学可知,由于斯大林模式的僵化和苏共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导致了苏联解体,故D项符合题意;二月革命时还没有“苏共”,故C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国家,是“立”不是“破”,故B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美苏冷战开始于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那时候的苏联还是一个“大国”――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并没有“坍塌”,故A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所以本题应选D。
8.2018年12月18日在北京召开了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发表重要讲话,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但是在20多年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这说明(  )
A.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
B.资本主义制度比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具有优越性
C.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D.社会主义道路只适合中国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只表明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巨大挫折,说明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苏联解体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彻底失败。故正确答案为A。BCD表述不正确,故选A。
9.1991年12月25日19点38分,印有镰刀锤子的红旗从克里姆林宫楼顶降下,代之而起的是白、蓝、红三色的俄罗斯国旗。这一事件标志着(  )
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了 ②社会主义失败了 ③两极格局结束了 ④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据“1991年12月25日19点38分,印有镰刀锤子的红旗从克里姆林宫楼顶降下,代之而起的是白、蓝、红三色的俄罗斯国旗”可知,描述的事件是苏联解体。苏联解体标志着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了,两极格局结束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遇到了挫折,但不是社会主义失败了。
故选:D。
10.20世纪80年代,东欧各国普遍外债沉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面对这种困难局面,有的国家进行了改革但效果不佳,有的国家根本不想进行改革……于此同时,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材料主要论述了东欧剧变的(  )
A.原因 B.目的 C.过程 D.影响
【答案】A
【解析】20世纪80年代,东欧各国普遍外债沉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面对这种困难局面,有的国家进行了改革但效果不佳,有的国家根本不想进行改革…于此同时,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材料主要论述了东欧剧变的原因。20世纪80年代,东欧各国经济每况愈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危机;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各国的控制;西方国家长期对东欧各国实行“和平演变”战略等;这些都是东欧剧变的原因。故选:A。
11.赫鲁晓夫改革决定将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这项决定受到农民欢迎。农庄买下机器后,按法令规定可以在三年至五年内分期偿付买拖拉机等设备的款项。但在赫鲁晓夫“赞赏”下,几乎所有农庄都不得已在一年内偿清欠款。这种匆忙的做法使一项正确的改革产生许多不良后果……结果,农庄购买了大批机器,却不能充分利用。可见,赫鲁晓夫改革失利的原因是( )
A.执行措施时急于求成
B.忽视农业生产的发展
C.没有打破计划经济框架
D.市场供求关系严重失调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几乎所有农庄都不得已在一年内偿清欠款。这种匆忙的做法使一项正确的改革产生许多不良后果”,可见赫鲁晓夫改革存在急于求成、急躁冒进的问题,故A符合题意。依据题干“赫鲁晓夫改革决定将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可见赫鲁晓夫的本意是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的主旨是有关赫鲁晓夫改革在执行中存在急于求成、急躁冒进的问题,没有体现计划经济的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依据题干“结果,农庄购买了大批机器,却不能充分利用”,可见说明赫鲁晓夫改革措施没有起到有力地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的作用,没有体现市场供求关系的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2.“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
A.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独立自主
B.社会主义应坚持民主集中制
C.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D.社会主义必须加强对西方“和平演变”的抵制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任何革命和改革的探索实践,都要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国家社会主义运动受到了严重的挫折,而不是失败。同时期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通过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说明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故C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加强对西方“和平演变”的抵制,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3.下列属于1991年苏联解体原因的是(  )
①马克思主义已经不适应苏联的发展 
②苏联模式造成苏联社会矛盾尖锐 
③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面对长期积聚的矛盾,他着手进行全面改革,提出了社会经济“加速发展战略”。改革最初全部集中在经济领域,但没有收到预期效果,经济发展每况愈下,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供不应求状况,经济形势严重恶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所以1991年苏联解体了,故D②③④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已经不适应苏联的发展,表述错误,故含有①的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14.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某一改革,由于政治改革缺乏始终如一的目标,常常是农业管理不行抓农业农业部门的改革,工业管理不行抓工业部门的改革,这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改革方法,根本消除不了斯大林体制弊端的根源,甚至还会堕入旧体制的覆辙。材料评述的是( )
A.罗斯福新政
B.斯大林模式
C.匈牙利改革
D.赫鲁晓夫改革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担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后开始进行改革。他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他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由此看出,材料评述的是赫鲁晓夫改革。故正确答案为D。ABC均与题意不符,故选D。
15.东欧剧变给我们留下很多思考,你认为正确的是(  )
①东欧剧变表明苏联模式的失败
②东欧剧变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③东欧剧变的实质是社会制度的变化
④东欧剧变标志着共产主义运动失败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结合所知识可知,东欧剧变给我们留下很多思考,正确的是①东欧剧变表明苏联模式的失败②东欧剧变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③东欧剧变的实质是社会制度的变化。④东欧剧变标志着共产主义运动失败这个认识是错误的。20世纪80年代,东欧各国经济每况愈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危机;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各国的控制;西方国家长期对东欧各国实行“和平演变”战略等。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在一年之内,执政四十多年的各国党,纷纷丧失了政权,由于执政党的改变,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改变。东欧剧变是苏联模式的失败,不是共产主义运动失败。故A符合题意。CD包含④,不符合题意。B答案不全。故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6.“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他摆弄的这个国家的最终结局是(  )
A.经济日益强大
B.社会政局走向安定
C.国家走向解体
D.各种矛盾缓和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戈尔巴乔夫、他摆弄这个国家”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面对长期积聚的矛盾,他着手进行全面改革,提出了社会经济“加速发展战略”。改革最初全部集中在经济领域,但没有收到预期效果,经济发展每况愈下,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供不应求状况,经济形势严重恶化,最终导致国家走向解体。故C符合题意;经济日益强大、社会政局走向安定、各种矛盾缓和与史实不符,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7.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这场“求变之风”最终( )
A.使社会主义运动失败
B.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的力量
C.使世界经济全球化
D.改变了世界政治的两极格局
【答案】D
【解析】(20世纪)80年代,由于自身的发展问题和西方冷战的压力,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日益陷入困境,资本主义阵营把社会主义的消亡看作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胜利,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即将走向生命的终点,两极格局即将结束,世界格局即将被改变,故D项符合题意;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运动受挫,不能算是失败,故A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在这场“求变之风”中社会主义力量受到重大损失,故B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这场“求变之风”导致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而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故C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所以本题应选D。
18.1991年12月,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苏联解体对国际关系格局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B.中苏关系恶化
C.两种社会制度矛盾完全消失
D.两极格局结束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终结。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与题意无关;中苏关系恶化是在20世纪60年代,且与题意无关;两种社会制度矛盾完全消失表述错误。所以ABC项均与题意不符,D项符合题意,故选D。
19.“横空出世一战中,社会制度初显优;二次大战建大功,一朝解体两级终”。这段话描述的是哪一个国家的情况?( )
A.苏联
B.中国
C.法国
D.捷克斯洛伐克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关键词“一战中、社会制度初显优、二次大战建大功,一朝解体两级终”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苏联的情况。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二战中苏联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做出了极大贡献;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故A符合题意;中国、法国、捷克斯洛伐克与题干无关,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20.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由于国内外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影响,中国在国际上再次陷入封锁,国内改革事业进入关键路口。在这个时刻,1990年初上海浦东新区的建立,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开放的深度。材料中的国际重大历史事件是?( )
A.美苏冷战
B.苏东剧变
C.第三次科技革命
D.经济全球化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由于国内外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影响,中国在国际上再次陷入封锁,国内改革事业进入关键路口”,结合所学知识,美苏冷战在二十世纪40年代已经开始,时间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苏东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西方国家积极实施“和平演变”的战略,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故B符合题意。第三次科技革命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已经开始,时间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经济全球化表明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加强,有利于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与“中国在国际上再次陷入封锁,国内改革事业进入关键路口”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88年,苏联的市场上90%以上的食品、服装和鞋脱销,出现了“面包荒”“肥皂荒”“香烟荒”和“药品荒”,人们抢购成风。
材料二:从1989年1月到1991年1月,苏共党员由19487822人降至16516100人,足足减少了290万人,更不用说发展新党员。如在切良斯克地区,1986年有6000人入党,1989年为750人,1990年81人,1991年仅有4人。到1990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 车间党组织、 的党小组或解散、或停止了活动。苏共战斗力几乎丧失殆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苏联解体的原因。
(2)有人说“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的失败”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案】
(1)苏联解体原因:综合国力衰退,经济发展每况愈下,市场出现了极为严重的供不应求状况;共产党在苏联人民的心目中失去了威信.
(2)不对.它只是苏联高度集权的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而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以美苏两极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结束.
【解析】
(1)由材料一“1988年,苏联的市场上90%以上的食品、服装和鞋脱销,出现了‘面包荒’‘肥皂荒’‘香烟荒’和‘药品荒’,人们抢购成风”和材料二“从1989年1月到1991年1月,苏共党员由19487822人降至16516100人,足足减少了290万人,更不用说发展新党员…”可知,苏联解体原因有,综合国力衰退,经济发展每况愈下,市场出现了极为严重的供不应求状况;共产党在苏联人民的心目中失去了威信.
(2)有人说“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的失败”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它只是苏联高度集权的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而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
(3)据所学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以美苏两极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结束.
22.世界社会主义在发展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曲折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社会主义理论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917年,社会主义理想在俄国变成了现实,苏联成立后,奉行着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开创了苏联式社会主义文明。
——摘编自李世安、孟广林等《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中使“社会主义理想在俄国变成了现实”的事件是什么?列宁实行什么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有效的探索?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模式”主要持征是什么?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极大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尽管世界社会主义在发展中也会出现曲折,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材料三中“世界社会主义在发展中也会出现曲折,”主要是指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什么事件?杜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启示?
【答案】
(1)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东欧剧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探索具有本国持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而不应该照抄照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等。
【解析】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19-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之后,面临着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1921年列宁领导人民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商品、货币、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是以往经济政策的重大的突破。1924年列宁逝世以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实施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经过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道路,到1936年苏联通过了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也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89年前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运动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应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探索具有本国持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而不应该照抄照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等。
23. 俄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经历过不同的危机,为此也相应的采取的不同应对策略或推动或阻碍了其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俄国在其发展的历史上曾遭遇到农奴制和工业化的矛盾……1914年俄国陷入战争泥潭…1917年11月7日,震动世界的革命爆发。
﹣﹣摘编自《大国崛起》
材料二

材料三 1990年,苏联经济出现严重滑坡,消费品全面短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同时,苏联各民族的积怨被煸动起来…(当时)苏联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1991年,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
﹣﹣摘编自部编版九下教材
(1)据材料一写出俄国为解决中“农奴制和工业化的矛盾”进行改革的名称;在1914年的那场战争中俄国加入的军事集团的名称;1917年的那场“革命”的名称。
(2)观察材料二图一,指出导致苏俄粮食产量在1921后不断上升的政策因素。
(3)观察材料二图二,说出1937年的苏联工业产值居世界第几位?工业上这样显著的成就主要得益于谁实行的什么政策?
(4)材料三中“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指的是什么事件?对此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或教训?
【答案】
(1)俄国1861年改革;三国协约(协约国);俄国十月革命。
(2)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
(3)第二位;斯大林、两个五年计划。
(4)苏联解体。启示:革命和改革推动社会发展;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国家的发展要符合国情,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
(1)据材料一“俄国在其发展的历史上曾遭遇到农奴制和工业化的矛盾……1914年俄国陷入战争泥潭…1917年11月7日,震动世界的革命爆发。”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为解决中“农奴制和工业化的矛盾”进行的改革是俄国1861年改革。在1914年的那场战争中俄国加入的军事集团是三国协约(协约国)。1917年的那场“革命”是指俄国十月革命。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出现了严重危机,农奴暴动此起彼伏,严重威胁着沙皇的封建专制统治,为摆脱农奴制危机,沙皇被迫进行了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中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资金,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重大的转折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尖锐,分别形成了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和由英国、法国和俄国组成的三国协约。德国是三国同盟的核心,英国是三国协约的核心。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疯狂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1917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观察材料二图一,导致苏俄粮食产量在1921后不断上升的政策因素是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为了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到1925年底,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观察材料二图二,1937年的苏联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工业上这样显著的成就主要得益于斯大林实行的两个五年计划。1924年列宁逝世以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与此同时,苏联加快了实现农业集体化的步伐。在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苏联在1936年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4)材料三中“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指的是苏联解体。据所学知,1991年12月,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标志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本问是启示类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革命和改革推动社会发展;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国家的发展要符合国情,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等。
24.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国政府经常都要面临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史实回顾国家比较】
材料一:中国构筑了有自身民族特色的現代化道路和政治现代化模式。苏联则在经济改革尚未成功的情况下,以上层政治改革为基本取向,用激进的改革方式和全方位的改革策略强行推进政治现代化进有中苏两国改革进程突现出了强烈的现代化取向,虽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却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结局。
——摘编自钟吗《20世纪80年代中苏政治现代化进程的比较分析》
(1)材料一苏联改革指什么?最终结局如何?
【史料总结学者评论】
材料二:从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结合或重叠。总结1979年至今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国在推行双重转型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
——摘编自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
(2)“从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与什么事件有关系?
(3)中国经济体制转型是什么?世界上类似的经济体制转型还有哪些?它们的共同点主要是什么?
【深入探究历史感悟】
(4)依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答案】
(1)戈尔巴乔夫改革;造成了政治、经济秩序动荡,致使国家走向解体。
(2)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3)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都强调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都利用政府职能对经济进行干预(宏观调控);都在实践中获得成功,对各自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
(4)改革要坚持从本国的国情及实际出发,充分考虑自身的特点、民族特色;思想先行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经验;要以国家稳定为前提,采取稳定、有序的方式,稳步推进。(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苏联则在经济改革尚未成功的情况下,以上层政治改革为基本取向,用激进的改革方式和全方位的改革策略强行推进政治现代化进程,中苏两国改革进程突现出了强烈的现代化取向,虽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却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结局”,结合所学可知,苏联改革指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结局是造成了政治、经济秩序动荡,致使国家走向解体。
(2) 依据材料“从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 结合所学可知,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关系。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定,从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
(3)根据所学可知,中国经济体制转型是指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世界上类似的经济体制转型还有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它们的共同点主要是都强调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都利用政府职能对经济进行干预(宏观调控);都在实践中获得成功,对各自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
(4)本题属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要坚持从本国的国情及实际出发,充分考虑自身的特点、民族特色;思想先行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经验;要以国家稳定为前提,采取稳定、有序的方式,稳步推进。








PAGE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