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县三年级(上)期末科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0学年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县三年级(上)期末科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5-02 23:2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9-2020学年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县三年级(上)期末科学试卷
一、我会选(将唯一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横线上,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物体中,(  )是利用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制成的。
A.弹簧沙发 B.皮球 C.橡皮筋
2.注射器抽进空气后,堵住管口,用力压活塞会(  )
A.一点也推不动
B.推到底
C.推到一定程度就推不动了
3.在通常情况下,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是(  )
A.上午10时 B.中午12时 C.下午2时
4.食盐在水中充分溶解后,(  )的说法是正确的。
A.水面最咸 B.中间最咸
C.各个地方一样咸
5.同一时间,小红在室外阴凉、通风处测得的温度是8℃,在阳光下测得的温度是12℃.她在天气日历中应该记录的气温是(  )
A.8℃ B.10℃ C.12℃
6.100毫升的水大约能溶解(  )的食盐。
A.20克 B.36克 C.100克
7.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我们常叫做(  )
A.天气表 B.气温表 C.天气日历
8.温度计的读数的正确方法是(  )
A. B.
C.
9.开水沸腾时,可以看到茶壶口的上方会出现“白汽”,这是(  )
A.水蒸气 B.空气 C.小水滴
10.夏天游泳时,小明从游泳池出来身上湿湿的感觉特别凉快,这主要是因为身上的水分在(  )
A.蒸发 B.沸腾 C.升华
11.水在自然界的存在形态各不相同,下列哪一组的水都是液态形态的?(  )
A.霜、冰 B.雨、雪 C.雾、露
12.用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水干了,这是(  )现象。
A.蒸发 B.冷却 C.凝结
13.在观察记录一个月的气温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每天的同一时间测量
B.在室外、向阳、通风的地方测量
C.在同一地点进行观察记录
14.下列现象说明要下雨的是(  )
A.松果鳞片打开 B.蜻蜓低飞
C.蜘蛛结网
15.测量雨量的雨量器应放在(  )
A.大树底下
B.屋檐下
C.上面或附近没有遮挡物的较开阔的地方
16.下列方法不能使溶解加快的是(  )
A.切碎 B.搅拌 C.降温
17.判断水的冷热程度,以下方法更为准确的是(  )
A.用手触摸水杯的外壁 B.看杯口“白汽”的多少
C.用温度计测量
18.世界上第一支温度计是著名的科学家(  )发明的。
A.伽利略 B.牛顿 C.爱迪生
19.以下关于水和空气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水和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
B.水会流动,空气不会流动
C.水能占据空间,空气不能占据空间
20.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在做实验时,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我们该怎样做?(  )
A.用电扇吹
B.马上跑
C.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用沙土扑灭
二、我能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每小题2分,共20分)
21.有几瓶不知名的液体,我们可以用尝的方法来判断。   (判断对错)
22.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无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判断对错)
23.用自制的小天平可以精确地测量出一个气球内空气的质量。   (判断对错)
24.红旗在飘扬,说明空气在流动。   (判断对错)
25.水是白色透明的液体,没有气味,没有味道。   (判断对错)
26.晴天的时候,天空中是没有云的。   (判断对错)
27.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在相同条件下,食盐比小苏打溶解得多。   (判断对错)
28.气象学家通常把风速记为12个等级。   (判断对错)
29.利用降水量的变化柱状图,我们可以了解一段时间的降水情况。   (判断对错)
30.水结冰时,向周围散发出热量,冰融化时,要向周围吸收热量。   (判断对错)
三、我会看图(20分)
31.以下均是摄氏温度计,请写出下列温度计上的读数。

32.把下列符号表示的天气现象填在表中。
天气符号
天气现象                
四、我会填(每空2分,共10分)
33.沙子会流动,沙子属于   。(填“液体”或“固体”)
34.最早证明空气有重量的科学家是   。
35.酒精灯加热的时候,酒精灯的火焰的各个部分中温度最高的是   。
36.   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37.人们常常根据   的多少,来区分晴天、多云、阴天。
五、我会探究(每空2分,共10分)
38.小明在实验室连续测量了一杯热水的温度,得到以下数据。
时间 开始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6分钟 7分钟
温度(℃) 78 75 72 67 65 64 63
(1)由于小明大意,在记录单上不小心地上了一点墨汁,根据你在做这个实验时发现的规律推测出3分钟时的水温可能是   ℃
A.71 B.69 C.68
(2)这杯水在7分钟内水温的变化规律是   。
A.匀速下降 B.先快后慢下降 C.先慢后快下降
(3)一天之后,这杯热水的温度会   。
A.和教室里空气的温度一样高
B.比教室里空气的温度高
C.比教室里空气的温度低
(4)如果把这杯水放入冰箱冷冻室,水温会继续下降,降到   ℃的时候。水开始结冰。
(5)如果这杯水有200毫升,小明做完实验后将它放置在窗台上,一个星期后会发现   
A.水位不变 B.水位下降了 C.水位上升了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我会选(将唯一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横线上,每小题2分,共40分)
1.【分析】空气的特点是:能占据空间,能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易压缩,重量很轻。
【解答】空气易被压缩,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日常利用这一特点的有:篮球、轮胎、皮球等。B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熟练掌握空气的特点以及生活中的应用,是回答此题的关键。
2.【分析】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变化的。空气可以被压缩,但不能压缩到0,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解答】空气容易被压缩,但是不能压缩为0.所以注射器抽进空气后,堵住管口,用力压活塞会推到一定程度就推不动了。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空气压缩的认识。
3.【分析】一天的气温变化是从低到高逐渐上升,然后再从高到低逐渐下降。最高气温是一日内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14﹣15时,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早晨5﹣6时。
【解答】通常情况下,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小时左右。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一天中气温变化规律的认识。
4.【分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溶解以后可以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
【解答】根据溶解的特征可知,食盐在水中溶解以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各个地方一样咸。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溶解特征的理解。
5.【分析】在天气日历中,学生将用改进后的、比较简单明确的天气符号(有时需要用有相关数据的天气符号卡)来记录观察到的天气现象,并且他们需要自己制作这样的天气符号卡来完成观察记录任务。
【解答】制作天气日历过程中,选择阳光直射和风吹的地方测量温度,会极大的影响测量温度的准确性,阳光直射会使温度升高,风吹的地方会使温度下降,所以制作天气日历过程中,应选择避免阳光直射和风吹的地方测量温度。所以小红在天气日历中应该记录的气温是10℃。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天气日历,运用所学,准确作答。
6.【分析】在100毫升水中,食盐溶解的量是有限度的,大约是36克。可溶性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与物质的种类、温度等有关。
【解答】在100毫升水中,食盐溶解的量是有限度的,大约是36克。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食盐溶解的识记。
7.【分析】在天气日历中,学生将用改进后的、比较简单明确的天气符号(有时需要用有相关数据的天气符号卡)来记录观察到的天气现象,并且他们需要自己制作这样的天气符号卡来完成观察记录任务。
【解答】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气温、云量和降水情况,风速和风向,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制作天气日历是跟踪记录天气的好办法。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天气日历,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8.【分析】在使用工具﹣﹣温度计、量筒、量杯测量的活动中注意:读数要平视。俯视会多读、仰视会少读。
【解答】根据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使用温度计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平行,不能仰视或俯视。
故选:B。
【点评】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分析】水有三种状态:固态的冰、液态的水、气态的水蒸气。
【解答】开水沸腾时,可以看到茶壶口的上方会出现“白汽”,这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滴。
故选:C。
【点评】此题重点考查水的气态即水蒸气。
10.【分析】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蒸发要吸热,根据蒸发的概念解答即可。
【解答】夏天游泳时,小明从游泳池出来身上湿湿的感觉特别凉快,这主要是因为身上的水分在蒸发,蒸发要吸热,所以感觉到凉。
故选:A。
【点评】解决此题的关键是掌握蒸发的概念以及应用。
11.【分析】水的三态变化:百通常是指气、液、固三态。
【解答】A、霜、冰都是水的固态,不符合题意;
B、雨是水的液态,雪是水的固态,不符合题意;
C、雾、露都是水的液态,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熟练掌握水的三态变化,是回答此题的关键。
12.【分析】水会变成看不到的水蒸气跑到空气中。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 蒸发。
【解答】生活中的蒸发现象有:湿毛巾、湿衣服晾干了:水分蒸发掉了。出汗后感觉皮肤凉爽:汗液蒸发时带走了热量。面包放久了就硬了:水分蒸发,脱水变硬;拖过的湿地板一会就变干。
故选:A。
【点评】掌握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即可作答。
13.【分析】一般生活中所说的气温,是指气象观测所用的百叶箱中离地面1.5米高处的温度。
【解答】气温要在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测量,而且要选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AC做法正确,B做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气温的测量,属于基础性的知识点,结合教材熟练记忆即可。
14.【分析】一些动物和植物对天气的细微变化非常敏感。因此,有经验的人能从动物,植物的行为变化察觉到天气变化的信息。
【解答】动物对天气的变化具有特殊的功能,特别是对下雨非常“敏感”。在气象谚语中就有“蚂蚁搬家,不是风,就是雨”“蚂蚁搬家,蛇过道”“蜻蜓低飞要下雨”的说法,B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审清题意,明确答题角度是生物与天气预报,然后依据教材知识作答。
15.【分析】雨量器应放置在相对开阔、不受障碍物影响的地方,并保持水平。应准确记录降水开始和结束的时间。降水结束之后,应及时读出并记录降水量。
【解答】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所以雨量器应该放在相对开阔、不受障碍物影响的地方,给出的选项中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根据雨量器的作用理解作答。
16.【分析】物体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拌都能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其中温度对溶解的影响是最重要的。
【解答】根据对加快溶解的认识,切碎、搅拌,提高温度都可以加快溶解的速度,降温不会实现这种效果。
故选:C。
【点评】识记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7.【分析】要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要用温度计。我仔细观察温度计,发现温度计上有刻度、标记、数字。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
【解答】根据对温度计的认识,判断水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计测量更加准确。
故选:C。
【点评】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8.【分析】最早的温度计是在1593年由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1564~1642)发明的。他的第一只温度计是一根一端敞口的玻璃管,另一端带有核桃大的玻璃泡。
【解答】根据对温度计发展的认识,世界上第一支温度计是著名的科学家伽利略发明的。
故选:A。
【点评】识记温度计的发明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9.【分析】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空气和水都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一定的形状。
【解答】A、水和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说法正确;
B、水会流动,空气不会流动,说法错误,空气也可以流动。
C、水能占据空间,空气不能占据空间的说法是错误的,空气也占据空间。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水和空气的认识。
20.【分析】燃烧需要可燃物、一定的温度、空气(氧气) 三个条件。只有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燃烧才会发生。
【解答】根据燃烧的条件,在做实验时,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我们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用沙土扑灭。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酒精灯使用的注意事项。
二、我能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每小题2分,共20分)
21.【分析】在观察时是先看,再闻,不了解的不能尝。观察一种不熟悉的液体时,不能轻易闻或尝,能做的是用眼睛看。
【解答】观察一种不熟悉的液体时,不能轻易闻或尝,能做的是用眼睛看。题目的做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观察活动的注意事项。
22.【分析】把杯子倒扣在水中,然后把杯子歪一下,可以看到有气泡从杯子中冒出来,证明空气是存在的;把杯子倒扣在水中,水无法进入杯子,就证明杯子中的空气存在,有空气的情况下,水无法进入杯子中。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可以被压缩,但不能压缩到 0,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空气有重量。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解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无法证明空气的存在。这种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重点考查证明空气存在方法。
23.【分析】空气的特点是:能占据空间,能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易压缩,重量很轻。空气也有重量,但空气的重量很轻。
【解答】根据实验可知,用自制的小天平可以证明空气具有质量,但是无法精确地测量一个气球内的空气质量。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空气具有质量的实验认识。
24.【分析】空气流动形成了风。风是由于空气受热或受冷而导致的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产生移动的结果。风就是水平运动的空气。空气产生运动,主要是由于地球上各纬度所接受的太阳辐射强度不同而形成的。
【解答】红旗在飘扬,说明有风,而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题意正确。
故答案为:√。
【点评】学生记忆掌握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25.【分析】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水是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解答】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会流动的、透明的物体,像水那样的物体称为液体。
故答案为:×。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审清题意,明确答题角度是水的特征,然后依据课本内容判断即可。
26.【分析】当天空被云覆盖少于四分之一的时候,这时的天气为晴天。当天空被云覆盖多于四分之一,小于四分之三的时候,这时的天气为多云。大于四分之三的时候,这时的天气为阴天。
【解答】晴天的时候,天空中是有云的,只是天空被云覆盖少于四分之一。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根据云量判断天气的掌握。
27.【分析】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有大有小,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解答】通过溶解实验,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相同体积水中的溶解份数发现,食盐溶解的份数比小苏打多,说明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
【点评】掌握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8.【分析】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从0级到12级。
【解答】气象学把风速从无风到台风(0﹣12级)共分为13个等级。分别为:无风,软风,轻风,微风,和风,轻劲风,强风,疾风,大风,烈风,狂风,暴风,台风。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风速的等级知识,需要牢记。
29.【分析】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解答】通过观察降水量的变化柱状图,可以非常直观的反映降水的情况,帮助我们了解降水的变化等信息。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
【点评】掌握对天气信息的整理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0.【分析】水结冰是物理变化,是一个凝固过程。凝固是指在温度降低时,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物质凝固时的温度称为凝固点。
【解答】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结冰后体积变大,这个过程叫做凝固。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冰融化时,要向周围吸收热量。
故答案为:√。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审清题意,明确答题角度是水结冰、冰融化,然后依据教材知识作答。
三、我会看图(20分)
31.【分析】由于刻度与液体柱面有一定距离(管壁厚度),当斜看时会造成视线误差。所以观察温度计时,视线要和液柱保持平视。
【解答】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分析温度计可知,温度计上的读数分别为0℃、﹣3℃、72℃、16℃。
故答案为:0℃;﹣3℃;72℃;16℃。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通过问题分析,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温度计,运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
32.【分析】天气符号是用于表示气象的一中的简易符号,一般常用于晴天,雨,雾等。
【解答】本题考查了天气符合,第一个框是大雨的天气符号;第二框是晴天的天气符号;第三框是闪电的天气符;第四框是小雪的天气符号,以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天气符号
天气现象 大雨 晴天 闪电 小雪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审清题意,明确答题角度是天气符号,然后依据教材知识作答。
四、我会填(每空2分,共10分)
33.【分析】在我们的身边像石块、橡皮这样的物体是固体,它们是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的物体。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固体要看它是否服且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解答】沙子会流动,但是沙子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所以沙子属于固体。
故答案为:固体。
【点评】掌握固体的特征认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4.【分析】在古代,虽然古希腊的一些哲学家,如柏拉图等已经假定空气是有重量的,可是他们无法称出这个重量,因而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没有重量的。到了17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伽里略做了试验,证明了空气是有重量的。
【解答】要敢于怀疑更要敢于创新和实践。
故答案为:
伽利略。
【点评】本题考查青少年要敢于怀疑和批判,更要敢于创新和实践。
35.【分析】酒精灯火焰分有三层:外焰、内焰和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物体应放在外焰加热。焰心温度最低。
【解答】根据对酒精灯火焰温度的认识,酒精灯加热的时候,酒精灯的火焰的各个部分中温度最高的是外焰。
故答案为:外焰。
【点评】识记酒精灯的温度变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6.【分析】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仪器。雨量器能准确测出一段时间内积累的降水量。
【解答】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
故答案为:雨量器。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雨量器的认识。
37.【分析】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的天气。
【解答】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
故答案为:云量。
【点评】本题考查了云量的区分。
五、我会探究(每空2分,共10分)
38.【分析】温度是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的。温度下降呈先快后慢的规律。热水刚倒入杯中时,与周围环境的温度相差很大,热量散发得很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
【解答】(1)由于小明大意,在记录单上不小心地上了一点墨汁,根据你在做这个实验时发现的规律推测出3分钟时的水温可能是69℃。
(2)这杯水在7分钟内水温的变化规律是先快后慢下降,这是因为刚开始热水与周围环境的温差较大,热量散发的快,随着温度的下降温差的减少,热量散发的速度减慢了。
(3)根据热传递结束的条件,一天之后,这杯热水的温度会和教室里空气的温度一样高。
(4)如果把这杯水放入冰箱冷冻室,水温会继续下降,降到0℃的时候,水开始结冰。这是水结冰的温度条件。
(5)如果这杯水有200毫升,小明做完实验后将它放置在窗台上,一个星期后会发现水位下降了。因为水的不断蒸发,使得水量减少。
故答案为:
(1)B;
(2)B;
(3)A;
(4)0;
(5)B。
【点评】掌握温度变化的认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