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第十九中学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开学考语文参考答案(PDF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州第十九中学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开学考语文参考答案(PDF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02 21:15:46

文档简介

福州第十九中学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开门考语文参考答案

1. (10分) (1)归雁洛阳边 (2)荡胸生曾云 (3)学诗谩有惊人句 (4)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5)几处早莺争暖树 (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7)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 (3分)C
3. (6分) (1)①A ②B (2)甲A 乙B (3)C

4.D (3分)
5. (3分)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 (运用典故), (1分)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2分) (典故可以不用写出)

6. (2分)及 酒 解/ 来 谢/ 克 勤 阳 为 不 知 者

7. (4分) (1)易:更换 (2)遗:给予,赠送 (3)归:女子出嫁 (4)与:欣赏

8. (6分) (1)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 (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的声音。

(2)那天晚上,我也大醉,不知你为何道歉呢?

9. (4分)①待人诚恳,受贬谪的人经过郡,他一定给予很大照顾。 (或为人宽和,礼待一位被罚俸禄的同事,那人酒后失态,后向方克勤道歉,方克勤装做不知而安慰他。)②生活简洁朴素,不穿绸缎,一件布袍穿了十年也不更换,每天也不再吃肉。每次巡行属县,连一杯热水也不肯接受。③求真务实,勤政为民,不因循守旧,而是敢于打破陈旧的常规陋习,让百姓实行舟运。 (或有强烈的责任感,使他 “从民便”,准许府民行舟。)(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附:译文

方克勤是浙江宁海人。明朝初年被征召起用,出任济宁知府。年底济州要向燕地运送军服,当时朝廷有法令:征用民船的人受惩罚。别的郡用牛车办这件事,天下大雪,牛冻死在道路上,百姓十家有八九家破产了。百姓请求用船完成劳役,方克勤说:“我知道应该顺从老百姓的便利,触犯法令也不是我所怕的。”于是百姓用船运载军服到前方。省里的官员认为他的做法合道义,不予追究。他自己的生活简单朴素,一件布袍穿了十年也没更换,一日之内不吃两餐有肉的饭食。每次巡行属县,连一杯热水也不肯接受。兖州长官通过方克勤的小仆人进献两个瓜,方克勤下令打了小仆人的板子,退回了瓜。方克勤对人很有情义,对受贬谪经过本郡的人一定送给酒食,不能走路的就雇车船送他们。一个同事因犯事被扣发俸禄,方克勤早晚请他吃饭。一次那人喝醉了酒,摔盘大骂而去,方克勤礼待他更加恭敬。等到那人酒醒后前来道歉,方克勤装出不知道的样子,说:“那天晚上,我也大醉,不知你为何道歉呢?”
10.D (3分)

11. (4分)内容上:描绘出农村母亲辛苦操劳、守望盼归的感人画面。 (2分)
结构上:开门见山,点明文章的中心表达对慈祥母亲的爱;引出下文对母亲的叙写;紧扣题目总与一缕炊烟有关,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 (答出任意两点,给2分)

12.作者三次写了母亲的讪然。 (1分)
第⑤段和第⑨段 (前两次)写母亲的讪然,表现了她无力改变贫困生活的痛苦愧疚自责和无奈心理,体现了母爱的厚重无私,1分;第?段 (第三次)写母亲的讪然,表现了母亲对我们的牵挂,1分。 (这样反复写,突出了母亲良善慈蔼、朴实无私、传统的乡村妇女形象,表达我对母亲的理解、感恩和爱戴。)答出括号里的总体分析,也给2分

13. (6分)(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混着香味的炊烟比作抒情的花朵,1分,该句形象地写出了炊烟带给我们的温情,1分,表现了我和妹妹下午放学回家时看到炊烟的欢快与激动,1分。

(2)灿亮,形容光亮耀眼,这里用作动词,有照耀闪亮之意 (也可以答:使我们的眼睛发光、脸庞发亮),1分。用词生动鲜活,形象地写出了饥饿的我和妹妹闻到炊烟里的香甜味道而精神振作、神采奕奕的欢乐情状,2分。

14. (6分) (1)慈蔼而伟大,指贫困年代里,那种无法让孩子吃饱而心怀愧疚、牺牲自我、承忍痛苦的母爱,弥足珍贵,愈显伟大,表达的是我对母亲的感恩、爱戴和怀念;句中的母亲,既指所有传统、朴实、贫困而又慈蔼谦卑自责农村母亲,又象征了贫困却朴素、传统的乡村生活;消失指的是时代变化带来的乡村传统文明的消减。
(扣一个关键词并分析,给3分)

(2)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富裕了,但对母爱、对生活的理解体悟却简单粗浅了,情感也缺乏厚度;表现了作者对乡村传统文明逐渐消失的忧思,抒发了对传统朴素温馨乡村生活的怀念之情。 (3分) (学生如果联系生活作答,酌情给分。)

15. (3分)B 【解析】第②段的作用主要是启下,和③④两段是总分关系。

16. (3分)示例:道理论证。 (1分)引用荀子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突出论证这一段的分论点——贵在坚持,忌躁贵恒。让人易理解,易接受。 (2分)

17. (6分)作者由“书香”引出读书是件好事,然后设问引出读书的好处——让人知不足的观点,并分层进行论述;再自然过渡到怎样读书,用三个分论点逐层论证后,最后归纳出全文的中心论点:阅读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提升人生的质量。

18. (2分)D 【解析】由【材料一】的调查数据可知,92%的学生在初中没有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D项太绝对,不符合事实。

19. (3分)意图是告诉中学生,选择怎样的坐骑关键在于你的目的地在哪里,同样,你选择什么学科、什么专业关键在于你想从事什么职业。

20. (4分)(1)职业生涯规划要早做;(2)要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身的兴趣、特长、能力;(3)要了解社会和专业,让所学的学科、专业与喜欢的职业匹配;(4)要与家长沟通.让家长支持自己的选择。

21. (3分)大闹天空、取经、必须经历艰难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22. (3分)先是比赛求雨;次是比赛坐禅、隔板猜物;最后比赛砍头、剖腹、下油锅。

结果:悟空机智更胜一筹,又有神灵相助,取得全胜,使三位大仙一一现出原形。

九年级下开门考语文试卷 第 1 页 共 7 页
福州第十九中学 2019-2020 学年第二学期开门考语文试卷
(完卷时间:120 分钟;满分 150 分)
班级 姓名 座号 成绩
一、积累与运用(19 分)
1.古诗文默写。(10 分)
(1)乡书何处达? 。(王湾《次北固山下》)
(2) ,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3)我报路长嗟日暮, 。(李清照《渔家傲》)
(4)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 。(《诗经·蒹葭》)
(5) ,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陆游的《游山西村》中,“ , ”两句暗含人生哲理,同时也表
明了诗人虽遭挫折,却心存希望的积极人生态度。
(7)吴均《朱元思书》中“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两句,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
“ , ”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借鱼儿的游弋,从侧面写出水的清澈见底。
2.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能否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是培养青年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
B.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激发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
C.“一带一路”将在非洲这片充满潜力的土地上,结出更多丰硕的果实。
D.许多内地教师心怀理想,奔赴新疆,开创新时代教育援疆的壮丽画卷。
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6分)
从珠海景色最美的滨海道路——情侣路上向东远眺,全长 55 公里的港珠澳大桥宛若蛟龙,蜿.①
(A.wān B.wǎn)蜒腾越于一碧万顷的海面上。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工程,也是综合建设
难度最大、最具挑战性的超级工程:在 甲 (A.风大浪急 B.惊涛骇浪)的外海搭建使用寿命 120
年的钢铁巨桥,在海底 40 多米深处建造最长的沉管隧道,穿越 30 万吨级航道和白海豚保护区……可
以说,每一项挑战都 乙 (A.空前绝后 B.前所未有)。从上空俯 kàn ② (A.看 B.瞰)
港珠澳大桥,巨龙在离岸 20 多公里处倏忽隐没,再在 6 公里外腾空而起, ,工作人员都亲
切地称其为“贝壳岛”。
(1)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根据拼音为文中②处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2
分)
① ②
(2)从文中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2 分)
甲 乙
(3)下列填入文中划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 小岛像蚝贝一样连接两端 B . 两端的小岛连接在一起,状似蚝贝
C . 连接两端的小岛状似蚝贝 D . 两端的小岛像蚝贝一样连接起来
九年级下开门考语文试卷 第 2 页 共 7 页
二、阅读与理解(71 分)
(一)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诗歌,完成 4-5 题。(6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压”字把敌我两军人马众多、气势凶猛的场面都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
B.“凝夜紫”指胭脂般鲜红的血凝结在塞上的大地,夜色中呈现出一片紫色。
C.“半卷红旗”点明黑夜行军,为的是赢取战机,可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D.“声不起”描写苦战的场面: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将士们士气低落。
5.这首诗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 分)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6—9题。(16 分)
方克勤,浙宁海人也。国初①被征,起家为济宁知府。岁暮转戎衣②于燕,时令:役民舟者有诛。
他郡以牛车从事,天雨雪,牛僵死于道,民破产十八九。民请以舟僦③役,克勤曰:“吾知从民便而
已,抵法非所惮也。”辄以舟行。省义之,不问。自奉简素,一布袍十年不易,日不再肉食。每行县,
杯汤不肯受。兖州守因童子进二瓜,笞而却之。而于人最恩,南冠④过郡者必米醪⑤遗之,不能步者
僦舟车送之。同列以事夺禄,旦夕延共食。会饮醉,投案大诟去,礼待之益恭。及酒解来谢克勤阳⑥
为不知者,曰:“昔之夜,吾亦大醉,不识君何谢也?”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有删节)
【注释】①国初:指明朝初年。②戎衣:军服。③僦(jiù):租赁。④南冠:泛指囚徒。⑤米醪(láo):
酒食。⑥阳:同“佯”,假装。
6.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划两处)。(2分)
及 酒 解 来 谢 克 勤 阳 为 不 知 者
7.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思。(4 分)
(1)一布袍十年不易. 易:
(2)南冠过郡者必米醪遗.之 遗:
(3)男有分,女有归.(《大道之行也》) 归: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与:
8.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2)昔之夜,吾亦大醉,不识君何谢也?
9.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方克勤是个怎样的人。(4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各题。(22 分)
九年级下开门考语文试卷 第 3 页 共 7 页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①写下这题目,我仿佛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
尘,拂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
前的小路……
②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晚,薄暮冥冥。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
回家的路上。而那时,最迫切的意愿,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莱香
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
庞。
③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几缕炊烟的余烬中,默默地守望着。有时,也柔柔地喊一
声:“吃饭了噢。”
④其实,母亲所能煮的,往往也只是“饭”而已。自每年三月下秧,到八月新谷入仓,这段漫长
的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有时,我就忍不住要冲
母亲撒气:“又是红苕稀粥,又是红苕稀粥!”
⑤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黯淡瘦削的脸上,隐现着一丝愁苦和讪然,仿佛她真是不该煮
出这样的饭食。偶尔,能听到母亲和父亲焦苦的叹息:“这日子,哎,真是亏了娃们。”声音很低,
很低,却沉重如石地砸在我心坎儿上。那时,我才知道,母亲除了如我们一样饥饿外,还承忍了更难
以言说的痛苦。
⑥现在想来,也真是难为了母亲。那还是大集体时候,父亲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便习了理发、
补鞋的手艺,常常走村串户去挣钱。挣了钱,交给队里,由队里核算工分、口粮;可是,父亲常常是
挣不够工分的。
⑦母亲就只好更累了。除缝连浆补,灶火炊饭,洗锅涮碗外,还得风来雨往地忙活队里。母亲很
能干,手脚利索,能挣工分换回一些粮食。虽是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
⑧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
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
咽。
⑨那神情里,满是瑟缩,迟疑。每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倘若锅里也
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后来我才明白,母亲那殷勤得有些夸张的
举动里,更多的,却是谦卑和愧疚,为她作为母亲却不能煮出更多更好的饭食,喂饱她的孩子。
⑩现在,母亲偶尔到我这儿来。吃饭时,仍瑟缩而谦卑地坐在“挂角”的位置。举箸援筷间,也
满是小心翼翼。起初还以为是客气,或不习惯。多次让她坐在正位上,说,一家人,用不着那样的。
不一会儿,她又不自觉地移到了“挂角”的地方。我才知道,这习惯,跟那时的生活有关,改不了了。
便忍不住嘴里发苦,心里发灰,有一种懊然复怅然的感觉,拂之不去。
?那时,母亲只有过年时最快乐。记得每次煮“年夜饭”,母亲总是风风火火地进进出出,嘴里
却悠闲地哼着歌儿。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罗,开饭罗!”在我们敞开肚子,
尽情吞嚼母亲做的丰盛饭菜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凝望着我们喃喃地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
?终于能够天天都那样了。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我到外地求学了,然
后工作了,成家了。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
?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灶火炊饭。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
忙乎。饭菜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
娃们吃饭了不;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问你们啥时能回来吃。
九年级下开门考语文试卷 第 4 页 共 7 页
?读信,我的鼻子就酸酸的,喉咙里也又涩又堵。那时,我才明白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
的深刻含义。我其实知道,自古以来的母亲,都是这样的良善,慈蔼,无私。只是,我不无遗憾地发
现,这种传统的母亲,在我们的生活里,已是越来越少。
?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意识到这一点,我不禁为我们的后人,
感到深深的悲伤和彻骨的绝望。“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缠的
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与夕阳、晚霞、风和过去的岁月融在一起。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
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灼痛、潮润,
仿佛正被那烟火熏燎着。
?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中,远远地望
我,暖暖地喊我。
?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之流的初源。
10.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段卒章显志,点明了写作目的,揭示了文章中心,升华了作者的情感。
B.以”总与一缕炊烟有关”为标题,表明文章写作的是“与炊烟有关”的人和事,有揭示内容和主
题的作用;还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C.本文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刻画母亲形象,抒写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
悟。
D.文章以母亲从炊烟中走出开头,又以母亲站在炊烟中喊“我”结尾,两个实景首尾呼应。
11.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①段的作用。(4分)
12.作者几次写了母亲的“讪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 分)
13.本文语言蕴涵丰厚,生动贴切,富有表现力。请按要求赏析第②段中两个画线的语句。(6 分)
(1)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莱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赏析句
子)
(2)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赏析加点的词语)
1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段画线句子的理解。(6 分)
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5-17 题。(12 分)
拓展人生的宽度
郑伟钦
①沈括《梦溪笔谈》载:“古人藏书辟蠹用芸草。芸,香草也。”古人用芸草来保证藏书不被蠹
虫蛀坏,还能留有幽幽清香,“书香”一词由此产生。古人如此藏书,体现了对书的珍爱。书是美好
的东西,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
②那么,为什么要读书?因为,读书让人知不足。
③知定力不足。“三天不读书,自感面目狰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本。事务繁忙心
九年级下开门考语文试卷 第 5 页 共 7 页
情烦躁之际翻开经典,能从里面感受圣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崇高信念。这一对比,更能
发觉自己的渺小。现代生活忙忙碌碌、紧张劳累,这时候,书的“精神食粮”作用便得以体现。
④知才具不足。毛主席当年就告诫全党领导干部要有“本领恐慌”意识,要加强读书学习。习总
书记也说:“前进道路上,来自各方面的困难、风险、挑战肯定会不断出现,关键看我们有没有克服
它们、战胜它们、驾驭它们的本领。”人的成长、成熟、成才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上升的过程。当
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应用期日趋缩短,更要求我们不断汲取新理念、新信息、新知识。
⑤读书无止境。勤于思考、善于解码,才能实现读得其所,学有所用。
⑥一贵在坚持,忌躁贵恒。一日无书,百事荒废。正如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说:“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读书是一个需要长期付出辛劳的过程,不能心浮气躁、浅尝
辄止,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读书如锻炼,锻炼与不锻炼的人,隔一天
看,没有任何区别;隔一个月看,差异甚微;但是隔五年十年看,身体和精神状态上就有了巨大差别。
在坚持阅读中,我们能看到这个世界更多一点。
⑦二贵在系统,忌窄贵广,忌浅贵深。总有人说,读书到底应该注重量的积累还是深度的挖掘。
在我看来,量的积累和深度挖掘不矛盾,可以并行不悖。我们既需要把书读厚,又需要把书读薄,前
者就是“量的积累”,后者就是“深度挖掘”。初读一本书,免不了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见到一
种观点,以点带面地联想,发散思维。这时就需要从古今中外寻找答案,一本书满足不了我们的求知
欲,一类观点说服不了我们内心的想法。那么,书读多了,也就读广了。另外,也要兼顾深入挖掘。
曾经有人在某名校进修时,每周都被要求阅读一本哲学著作,但到周末则要把哲学论文缩写成薄薄的
两页,这样,渐渐地,所读过的哲学思想和意识理念自然会在脑海里留下印象。这就是“读薄”,是
直达事物的本质的过程。
⑧三贵在应用,忌虚贵实。要善于将书本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实现学有所悟,学有所获,
学有所用。真正的阅读具有两个必不可少的维度,即反思与行动。读《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启示录》,
要求我们立身用权、廉洁奉公、求真务实的价值观在工作中勤勤恳恳,不断反思工作中是否有失误,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读习近平总书记的《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激励我们落实改革举措,切实为
人民服务。
⑨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提升人生的质量。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中“书香”一词表明书是美好的东西,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
B.第②段的作用主要是启下,和③④两段是分总的关系。
C.第⑦段中“把书读厚,又需要把书读薄”,一个是“量的积累”,一个是“深度挖掘”,它们并
不矛盾。
D.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古今资料的使用,有力地论证了“阅读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提升人
生的质量”这一中心论点。
16.文章第⑥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出一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3分)
17.请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6 分)
九年级下开门考语文试卷 第 6 页 共 7 页
(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8-20 题。(9分)
职业生涯规划,你准备好了吗
随着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职业生涯规划”如今不再是新名词,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
育已在高中大面积推开,并逐步向初中普及。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针对个人职业选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测定,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并
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换句话说,职业生涯规划要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最
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选择最适合自己能力的职业.
【材料一】“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研究”课题组对某校高一新生,做了关于“职业生涯规划
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材料二】爽爽是大四学生,学的是会计专业,但是找了大半年工作,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问
她到底喜欢什么,想做什么,她都说不清。“我觉得我适合当护士,可我学的是会计。当初选志愿的
时候,我明明填的是浙江某大学的英语专业,可是,等我和同学出去玩了,我爸偷改了我的志愿,学
校和专业全改了。”
由于不喜欢所学专业,她学得不开心,几度厌学,现在找工作又特别迷茫。听说有职业生涯规划
辅导后,她不禁感慨:“要是我那时候能有这样的辅导多好,怎会走这些弯路?真是郁闷!”
【材料三】中学生在接受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时,指导师往往会对他们进行这样的“心理测试”:
今天,你准备去一个很远的地方旅行。刚走出家门,一个白胡子的神仙突然在你面前出现。他告
诉你,他可以送给你一个礼物,作为你旅途的坐骑,你会选择哪一个?
A.一头强壮的大象
B.一头被视为神物的单峰白骆驼
C.一匹《射雕英雄传》里提到的汗血宝马
一般人的逻辑是不是这样的?我喜欢宝马,因为很威风,很漂亮,而且跑得很快,我喜欢这种奔
驰的感觉!我不喜欢骆驼和大象,因为太慢了!但如果是去沙漠,骑大象走不出二十公里就得渴死。
如果是去草原,要一头骆驼又有何用?
不管你的答案是什么,都要明白:关键是看你要去哪里旅行。
【材料四】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儿研究所所长孙宏艳:美国早在 1989 年就颁布了《国家职业
发展指导方针》,明确规定职业生涯教育要从 6 岁开始。日本也要求从小学开始就必须进行职业生涯
方面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开展高中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太迟了!在填报志愿时,许
多学生不但对大学的专业学什么、将来能做什么一无所知,就连对自己的兴趣与适合的东西也不够了
解。在大学阶段,许多学生由于选择了不感兴趣的专业而表现得很懈怠,甚至荒废了学业。
九年级下开门考语文试卷 第 7 页 共 7 页
深圳市光明新区教科研中心刘会金:绝大多数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大学生毕业时有将
近 40%的同学认为自己学错了专业,近 65%的同学将跨专业选择职业,就业过程相当痛苦。每年填
报高考志愿时,很多家长、教师习惯于“分数优先”原则,很少考虑孩子的兴趣、志向。
温州市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马玉斌:职业生涯规划课主要是帮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以及自己和职
业的匹配度。高中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并不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就定下具体明确的职业方向,而是
要让学生在认识自己和社会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所在,学会把兴趣转变成学科优
势、职业兴趣和事业追求,在选课和选专业方面能够有的放矢,激发个人的内在价值和潜力,去实现
自己的职业目标。
(摘自互联网,有删改)
18.下列表述与“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结果不相符...的一项是( )(2 分)
A.多数家长对孩子“职业生涯规划"的帮助不大。
B.多数学生赞同在高中阶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C.多数学生对各个职业了解较少并希望家长能多提供一些了解的机会。
D.初中学校没有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课。
19.阅读【材料三】,分析指导师给中学生做心理测试的意图。(3分)
20.阅读【材料二】,结合文本相关材料写出爽爽的案例给你的职业生涯规划带来的启示。(4分)
(五)阅读名著《西游记》语段,完成 21-22 题。(6分)
国王走下龙座。行者上殿扯住道:“陛下不要走,且教你三国师也下下油锅去。”那皇帝战战兢
兢道:“三国师,你救朕之命,快下锅去,莫教和尚打我。”
羊力下殿,照依行者脱了衣服,跳下油锅,也那般支吾洗浴。
21.《西游记》全书共 100 回,前 7回写 的故事,是全书的精华部分,表现孙悟空的反抗精神;
8--12 回写唐僧的来历,魏征斩蛇,唐太宗入冥府,交代 的缘起;第 13 回--100 回是故事的
主体,写唐僧师徒取经途中历经 81 难和师徒终成正果,带经回东土大唐。故事蕴含 的
人生真谛。(3 分)
22.在车迟国,唐僧、孙悟空与三位大仙进行了哪几场比赛,结果如何?(3分)
三、作文。(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们每天都在路上。生活路上有欢笑,学习路上有艰辛,交友路上有甘甜,追求路上有付出。在
路上,我们有坚实的脚步,有丰富的体验,有无尽的期盼与思考。请以《在路上》为题,自定文体,
写一篇作文。不少于 600 字。
要求:①不套作,不抄袭;②不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