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02 23:51:3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组别
初二语文
人员
初二语文备课组
集体教案
个性要点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
2.熟读成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主旨与情感。
【教学重点】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教学难点】 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语言魅力,提高欣赏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式微》
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2.重点字词
式微:天黑了。式:语气助词。微:昏暗。
微君:(如果)不是君主。微:(如果)不是。
中露:即露中,露水中。
躬:身体。
3.翻译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4.主旨内容
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全诗表现了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有对亲人泥水霜露中的关切,也有对“君”的行为的怨怒。
5.诗句赏析
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然而,《式微》诗上下二章只变换了两处文字, 但就在这巧妙的变换中, 体现出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
重章换字,押韵和谐。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体现了《诗经》精巧凝练的语言,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式微》诗短短32个字,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工整与灵活相整合,参差错落,能极力地表达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而其句式的选择又是随着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而灵活变化的,增强了诗的节奏感。总之,《式微》运用语言的艺术,非但韵律和谐优美,而且用词精巧。
6.课堂练习
(1)这首诗主要叙写了什么内容?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
(2)这首诗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采用了反问、隐喻、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情感表达婉转而有情致。
7.小结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
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
(二)学习《子衿》
1.自由朗读,明确节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2.重点字词理解
子:男子的美称。?? 衿:衣领。
悠悠:深思的样子。 宁(nìnɡ):岂,难道。
嗣(sì)音:继续通音信。嗣:继续。
挑(tāo)兮达(tà)兮:即挑达,往来相见的样子。
城阙:城门两边的高台。
3.梳理诗歌意思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我来回踱着步子呵,在这高高城楼上啊。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4.主旨归纳: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现了这位热恋中的女子焦急不安、情深意切的真挚感情。
5.诗歌赏析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他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
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6.课堂练习
(1)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
①全诗采用倒叙手法; ②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怅惘与幽怨。
7.小结
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眼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画心理活动,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信、又不见影
儿的埋怨。
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象,可谓字少而意多。
末尾的内心独白,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
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本诗已开其先河。所以钱钟书指出:“《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
第二课时
(一)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导入新课
南朝著名文学家江淹在他的《别赋》中说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的限制,每有出行,动辄成年累月,相见时难别亦难。因此,古人很看重离别,表达离情别意成为古代文人永恒的话题。
二、了解作者
王勃,字子安,唐代诗人,唐高中宗时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亦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原有集,已失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3、解题,回忆旧知
之:去 任:上任 送:送别
学生畅谈接触过的送别诗。
4、指导朗读
学生齐读书后简评,明确作者感情: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语调不过于低沉,语速略缓 读出情感
听朗读——明确节奏——学生试读——个人展示
5、赏析名句、
书后简评说本诗体现了作者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千古名句,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这句话又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理解: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的朋友时刻关心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
道理: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永恒的。
补充理解:知己是谁?
作者王勃 所有志同道合的人
只要心中有朋友,老朋友好像就在身边;只要敞开心扉,新朋友则无处不在。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我们的路会越走越开阔!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张九龄
6、分析诗歌
作者表达了与友人的深情厚谊,并劝诫友人:朋友无处不在,体现了豁达的胸襟,你认为,诗中还有哪些地方能体现诗人的高远志趣和旷达胸怀,为什么?
提示:扣住重点字词理解。
明确:首联:望五津 交代离别的距离(长安—四川)望江相隔千里的两地联系起来。
颔联:同宦游,离别是生活的常态,要学会坦然面对。
尾联:不沾巾 既然距离不远,离别又是生活常态,就不需要落泪了。
7、思考质疑
简评中“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一洗”指完全洗净。你同意这一看法吗?为什么?
风烟:友人上任之所路途遥远,环境恶劣,表现了对友人前途命运的担忧。
离别意:伤感的情绪,不需要明说但不是没有。心有灵犀一点通(你懂得)
8、拓展延伸(课堂反馈)
《别董大》《峡口进友人》
峡口①进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1)“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 季节 。“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 惜别/依依不舍 之情。“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司空曙:惆怅伤感 王勃:乐观旷达
9、总结课堂
人生自古伤离别,但我们依然要学会用坦然的心态去面对离别,期待再次的欢聚,面对离别,学会说“前路仍然遥远,但,谅我要以“你好”作别。”
(二)学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课堂问答   学生说说他们见过的湖。引出孟浩然对洞庭湖的描写。 2.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3.简介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他的诗歌绝大部分是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与王维齐名,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4.朗读诗歌,明确节奏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5.梳理诗歌意思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齐平;水光天色,连接成为完完整整的一块。云梦二泽,水汽蒸腾,如烟似雾,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6.诗歌赏析
(1)这首诗分几部分内容?
两部分,前四句写望洞庭湖,描绘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写赠张丞相,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2)找出对“洞庭湖“具体描写的诗句,并用一个词概括。
八月湖水平——水平如镜、湖水平静
涵虚混太清——水天一色、水天相接
气蒸云梦泽——水气氤氲、水气迷漫
波撼岳阳城——湖水汹涌、波涛汹涌
(3)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景象极其壮阔。
(4)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所展示的图景。
水汽蒸腾,笼罩着广大的云梦泽地带,水波澎湃动荡,岳阳楼好像也瑟缩不安地摇晃起来。
(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写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
雄浑壮阔,气势博大。
(6)前两联的作用是什么?
由洞庭湖的广大无边,引出希望得到张丞相援引的心情。
(7)怎样理解尾联?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表面上写看人家垂钓,想得到鱼却无渔具,实指想做官却没有途径。寄托作者想入世却苦于无法入世,英雄报国无门的无奈。也可指想要干某事,却因条件不允许,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做 ,自己在一旁羡慕不已。
(8)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前半首写洞庭湖,既是为了扣题,写洞庭湖的壮丽,也是为了起兴,为表现求荐出仕的主题做铺垫。后半首主要用比,以“舟楫”喻引荐,喻出仕的途径;以“垂钓者”隐指官吏;以“羡鱼”喻对仕途的向往;又有“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弦外之音,隐含求仕之意。
(9)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羡鱼的情怀,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想为国出仕,渴望得到引荐。
7.反复朗读、尝试背诵。
(三)布置作业
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学生敢于“自荐”。古人孟浩然推荐自己是含蓄而委婉的,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推荐自己更应该大胆而勇敢,像古人“毛遂”那样自荐,勇敢地亮出自己的优势,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勇敢地说:我能行!。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