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备课单
概况
学科
年级
课
题
课时
课
型
授课人或评价人
科学
六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1
要素组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资料得出正确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重
难
点
【教学重点】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时现象的观察、描述。
2.新产生气体特征的判断。【教学难点】判断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
反思与评价1
内
容
提
要
时间
方法、策略
反思与评价2
一、游戏导入师:猜一猜哪瓶是白醋,哪瓶是水(按1号瓶、2号瓶回答)?
生1:1号瓶是白醋,2号瓶是水
生2:1号瓶是水,2号瓶是白醋
生3:用眼睛观察辨别不出来。倒入杯子中,学生进行观察、做出判断。(将1号瓶的液体倒入前面3组学生杯子中,将2号瓶的液体倒入后面3组学生杯子中)
(学生观察一会)师:前面3组学生回答是什么?生:白醋。师:后面三组杯子中应该是水了,对不对?生:也是白醋。师:你们的表现都很棒,没有相信老师说的话,敢于质疑。你们是怎么知道是白醋的呢?生1:通过闻,有酸味。生2:通过尝,酸酸的。师:同学们不知不觉又说出两种观察方法(板书:闻、尝),不过老师在这里要提醒大家,在不知道是什么物质时,我们不能去尝它,闻要扇闻(教师演示扇闻的动作)。师:如果我们只是用眼睛看,只能看到什么?生3:液体生4:无色的液体师:现在谁来概括一下白醋的特点?生5:有酸味的无色液体小苏打的特点,介绍小苏打。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从抽屉里拿出来),你们说说它是什么?生1:面粉。师:为什么你这么认为?生1;它是白色的。师:那粉笔灰也是白色的呢?生2:我们得有其他的方法观察,不能只是眼睛看。师:从你们组长的抽屉来拿出这个白色物质,取一勺倒在白纸上,小组一起观察。生3:白色固体,而且摸起来是粉末状的生3:摸起来不是很滑,有点咸味,它不是面粉,面粉是滑滑的,没有咸味。师::这位同学用了摸、尝来观察这个物质(板书:摸)它确实不是面粉,谁能用一句话来来概括这个物质的特点?生4:有咸味的白色粉末状固体。(ppt展示小苏打,介绍小苏打的作用:发面包、制汽水和做灭火剂等)二、互动探究、展示交流(一)猜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的现象师:通过我们的观察已经知道了小苏打、白醋的特点,下一步你们最想干什么?生:想看看它们混合在一起会怎样?师;大胆猜想一下,两种物质放在一起会有什么现象?生1:会像面粉和水混合起来一样,黏黏的。生2:会像汽水那样冒泡。(二)制定实验方案师:究竟你们所说的这些现象会不会发生呢?如果让你组来做这个实验,你们打算怎么去做?1、学生探讨实验方案①怎么混合?②怎么观察?组1:先倒入小苏打,再放入白醋,然后用眼睛去看会有什么现象?组2:除了用眼睛去看,还可以用耳朵去听一听,用手摸一摸杯子。组3:小苏打、白醋的量应该有个比例,小苏打放一勺,白醋放两勺。…(三)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变化小组汇报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现象。组1:有大量气泡产生,先上升再下降。
有嗤嗤的声音。
杯口常温,杯底低温。组2:气泡膨胀,闻起来有点柠檬的味道。
杯底更凉。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生1:有大量气泡产生。(四)产生了什么气体?1、学生猜测。生1:氧气
生2:氢气
生3:二氧化碳…2、
验证猜测。将燃烧的火柴伸入玻璃杯中,观察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组1:火柴熄灭,里面有水蒸气
组2:火柴熄灭,没有氧气
组3:火柴熄灭,这个气体不支持燃烧(板书:不支持燃烧)像倒水一样,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观察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组1:气体被倒出来,把蜡烛熄灭了。师:为什么要倒出来呢?如果是氢气还需要倒吗?你们玩过氢气球吗?生1:氢气球会飘起来,因为它比空气轻。生2:说明这个气体比空气重,才需要倒。(板书:比空气重)学生判断气体,教师举例反驳。(Ppt展示:氧气、空气、二氧化碳、氢气)师:你能排除哪些气体?生1:排除氧气,它支持燃烧。生2:排除空气,火柴在空气中会燃烧。生3:排除氢气,氢气比空气轻。师:那现在能不能确定它就是二氧化碳?生:能。师:不确定(ppt演示其它气体)提供资料,确认气体---二氧化碳。
四、巩固拓展。1.说说生活中的二氧化碳。生1:汽水里有二氧化碳。生2:我们呼出的气体含有二氧化碳。生3:灭火器中有。师:灭火器为什么要有这个气体?生4:蜡烛燃烧产生的气体。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属于什么变化?生1: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二氧化碳。玻璃杯里的留下的液体还是白醋吗?你有什么方法检验它吗?生1:闻一下有没有酸味,就知道它是不是白醋了。生2:尝一下有没有酸味。师: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小组讨论一下。生3:在玻璃杯里面加入小苏打,如果会冒泡,说明是白醋。不会冒泡,就不是白醋了。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面对学习,要像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冒泡上升;面对困难,就如二氧化碳与火苗较量,把他消灭。
学生猜测。
观察验证。观察方法:看、闻、尝、摸4、学生概括气体的特点。1、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测。1、小组讨论实验方案。2、小组汇报,教师引导。(约定:科学泡泡,动手动脑。)(想+讲+听+动)小组进行实验。(1)往玻璃杯倒入3匙醋和1匙小苏打。(2)马上盖好玻璃盖,立刻安静观察现象。(3)记录员填写实验记录单,准备汇报。2、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想+讲+听+动)(约定:科学泡泡,动手动脑。)学生分组实验,学生思考。总结该气体特点。3、做出严谨判断。(做+看+想+讲)
学生举手回答。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纳小结、提出疑问
日期:
导入的问题答案其实是两瓶都是水。这样的设计为了让学生明白科学实验要敢于质疑,不能迷信权威。
让学生明白做实验之前,要有明确的实验方案,才能让实验有计划的进行。
对于二氧化碳的确定,不是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而是通过实验观察比较,从而做出初步的判断,再结合教科书提供的资料,才能确定二氧化碳。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小组内有明确的分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实验当中。
对二氧化碳的确定,
体现一个严谨的分析推理过程。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实验的严谨性。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问题离开课堂。
了解事物的本质不只是靠眼睛观察,耳、嘴、鼻、脑、手都要参与进去,多角度地去观察。
让学生经历整个实验的过程:研究的问题→我的猜想→制定实验方案→实验验证→实验结论
板
块
结
构
I
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