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八年级下《灯笼》同步训练
一、基础巩固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焚身( ) 争讼( ) 可悯( ) 锵然( ) 神龛( )
溺炕( ) 恐吓( )幽悄( ) 斡旋( )犬吠( )
应差( ) 塞外( )点缀( )族姊( )施粥( )熙熙然( )
2. 根据拼音写汉字。
思mù( ) 领yù( ) jiǎo( )洁 静 mù( )
怅wǎng( )tuì( )色 春xiāo( ) liáo( )原
3. 根据释义填写词语。
(1)那时自己对 (为人处世的道理)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
(2)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 (调停,调解)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3)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 (温和欢乐的样子)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4.判断下列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 )
(2)“……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5.填空。
本文作者是 ,山东莱芜人,原名 , 散文家、教育家,代表作有《 》《 》等。作品真切朴实,在一种含蓄深沉的情景中引人深思。
6.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怅惘(wǎng) 焚身(fén) 岁梢(shāo)
B.恐吓(hè) 神龛(kān) 锵然(jiāng)
C.可悯(mǐn) 争讼(sòng) 斡旋(dǒu)
D.褪色(tuì) 春宵(xiāo) 裴公(fēi)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出来闯已经好几年了,也略懂得了一些人情世故。
B.在这部戏中,王明扮演了马前卒的角色,很多人都为他效力。
C.烈士陵园内,松柏森森,一派静穆。
D.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挑灯笼上学的事,我便不禁怅惘。
8.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B.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C.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
D.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9.标序号的四句话有两个病句,请找出并提出修改意见(不必抄录原句)。
①人生的高度取决于阅读积淀的厚度。②与书籍相伴的人生,一定有生机,有价值;书香飘溢的校园,一定有活力,有内涵。③今年,我校的“书香校园”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被评为全市“书香校园”示范学校。④为了进一步引导全校师生吸收经典著作的营养,提升人生境界为宗旨,学校决定开展“经典阅读”活动。
(1)第 句,修改意见: 。?
(2)第 句,修改意见: 。?
二、课内品读,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第一段叙写了小孩子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2.结合文章,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2)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3.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对于作者在本文中表现出的家国情怀,你是如何评价的?
三、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老去的舌尖
①有一部很红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虽然片子拍得好,但是逻辑弄反了:并不是那些美味的食物消失了,而是我们的舌尖不行了。
②品酒大师的舌头,可以品尝出几千种酒的细微差别,说明舌头的品味本领可以潜力无限。然而我们的舌头却伴随着平日的粗糙、咸辣、重口味饮食,一天天地迟钝了,正所谓什么样的食客能造就什么样的厨师,什么样的饭菜也造就了什么样的舌尖。
③野夫的《看不见的江湖》中描述了一个细节:野夫和黎爷比做拍黄瓜,两盘菜不分名姓,大家盲吃,结果都说其中一盘好吃,翻开盘底一看,果然写的是黎爷的名号。细探究竟,黎爷显然比野夫更用心,野夫用的是铁刀,黄瓜上有铁腥味,黎爷是用木片,黄瓜的清爽皆还留着。
④在台湾中部的大山里,我吃到过一种烧制的阿东翁仔鸡,皮焦脆,肉不干柴,有一股淡淡的焦香,这些鸡在经过几道工序烤制时,用的是一种叫龙眼木的木材生的火,猛火时要猛,文火时要文,而且要把木材的香通过火的熏烤,一点点传到鸡肉里去。热炉膛,红火光,燃烧着对美味的热情,这样烤出来的鸡肉皮脆肉多汁,且有异香。
⑤其实我不大喜欢厨师做的菜,并不是说厨师做得不好吃,相反,厨师做出来的菜精工细雕,花样绵密而繁复,太有“手艺”了。跟厨师做的菜相比,我更爱吃的,是外婆和奶奶做的菜,她们因为不是厨师,不会觉得是在“做”给别人吃,所以不会去讲究“手艺”,而是融入亲情,做出家常却入味入心的饭菜,那样的菜印着她们手掌的粗糙和温情。
⑥这些老去的味道,慢慢消散在山野之中,炊烟带着她们的精魂越飘越高,越飘越淡,终于“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我们也只能借着回忆和怀念过一把空瘾,唏嘘感慨一下而已。事实上,长年累月的现代饮食吃下来,我们的舌头已经迟钝而麻木了。今天,我们舌尖的退化,似乎是一种必然。
⑦舌尖退化的一个表现,就是我们吃什么都觉得淡,都觉得没有味道,所以会去嗜辣、嗜咸,地不分南北,人无论老幼,重口味已经成了我们舌尖上的普遍口味,湖南的辣、四川的辣已经北伐南下、东征西突,麻辣火锅成了时下的最流行。
⑧随着生活节奏、工作节奏的变化,我们的舌尖也建立起了一种节奏,追求快和饱,一桌人吃饭,基本上都是舌头在赛跑,没见到谁还能细细品味。生物学上有一个现象,叫“用进废退”,是说一个人要是不常活动五官四肢或其他部位,这个部位的功能就会渐渐减弱。在我们,舌头不是不用,而是没有细致地用,你可以检讨一下自己,是不是吃东西咀嚼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吃到嘴里还会不会深入品尝食物?恐怕你会大吃一惊,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自己已经成了吃人参果的猪八戒。
⑨令人担忧的,不只是舌尖的退化,更是舌头背后心头的退化。李安的电影《饮食男女》中,圆山大饭店的大厨师老朱,每天给三个女儿做尽好吃的,然而三个女儿却感受不到他的心思和举止,面对一桌丰盛的美味,她们的舌头忙着数落自己的生活困境和矛盾,何尝有闲暇品味他做的美食?人家邀他再出山,老朱说:“人心粗了,吃又能吃出什么滋味来呢?”的确,当心头被纷繁的欲念占据了,舌头又能品出什么滋味呢?
⑩这就是舌头和心头的通感,人心粗粝了,心头最初的单纯和从容便不复存在,即使吃得再精致,听得再高雅,住得再舒适,五官再发达,失去了心头的敏锐,又有什么用呢?
怎样才能重新拥有那个娇嫩的、朴素的舌尖呢?
1.本文的标题为《老去的舌尖》,第⑥段又写到“老去的味道”,说说这两处“老去”在文中的含义。
2.本文第③~⑤段中,作者认为能做出美食的秘密是什么?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这一秘密。
3.请用直白的语言表达出下面语句在文中的意思。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自己已经成了吃人参果的猪八戒。
4.我们“怎样才能重新拥有那个娇嫩的、朴素的舌尖呢”?请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简要回答。
答案:
一、1. 略2.慕域皎穆惘褪宵燎 3.(1)人情世故 (2)斡旋 (3)熙熙然
4. (1)排比 (2)引用5.吴伯箫吴熙成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
6.A 解析B项,“锵”应读“qiāng”。C项,“斡”应读“wò”。D项,“裴”应读“péi”。
7.B 解析“马前卒”旧时指在马前供奔走役使的人,现用来比喻在前面奔走效力的人。与句意矛盾。
8.A 解析其他三项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9.(1)③ 将“我校的‘书香校园’活动”改为“我校在‘书香校园’活动中”(或:在“被”前加“我校”) (2)④ 删去“为宗旨”
二、1.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2.(1)表面写族姊家的华贵朱门颜色变暗淡了,不再鲜艳了,实际上写族姊家庭早已衰败。(2)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3.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这种情感在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三、1.解析词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理解。标题中的“老去”,结合第①②段中“我们的舌尖不行了”“一天天地迟钝了”这些语句,可以理解为“退化(不行了)”“迟钝”的意思;第⑥段中“老去”,要结合本段中“这些老去的味道,慢慢消散在山野之中”一句话,理解为“消逝”“失去”。
参考答案(1)老去的舌尖:老去——退化(迟钝、麻木)。(2)老去的味道:老去——消逝。
2.解析解答本题,要整合第③~⑤段的内容,摘取其中关键信息。第③段中写黎爷拍的黄瓜好吃,是因为“黎爷显然比野夫更用心”;第④段写阿东翁仔鸡味美,是因为“燃烧着对美味的热情”;第⑤段写外婆和奶奶做的菜入味入心,是因为“融入亲情”。从中摘录“用心”“热情”“融入亲情”这些关键词概括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用心用情,才能做出美味的食物。
3.解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可根据喻体的意思来理解句意。
参考答案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不会细致地品尝食物的味道了。
4.解析文章第⑧~⑩段分析了我们舌尖“老去”的原因,要针对这些原因来分析如何“重新拥有那个娇嫩的、朴素的舌尖”。
参考答案放慢生活节奏,清除心中欲念,保持心头的单纯和从容,找回心头的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