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张PPT。第一课时《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新课导入: 同学们,长江已经奔腾呼啸了几千万年,几千万年是何等漫长而悠久的历史啊!正是这有着悠久而漫长历史的长江,与古老的黄河一起,共同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长江,从青藏高原的涓涓细流,出千峡、纳万川,汇集成波涛滚滚的大江,横贯中华大地,万千姿态、雄伟壮观。那么长江的源头在哪里?今天,让我们走进马丽华的《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文,领略长江源头的魅力。学习目标:1.了解游记的特点,理清文章的结构。
2.品读课文,感受雪山美景。
马丽华,山东济南人。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追你到高原》,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作者简介:1996年,马丽华从遥远的山东来到西藏,正如三毛痴迷于撒哈拉大沙漠一样,马丽华深情地眷恋着藏北高原的雪山草地。西藏这种自然和人文“秘境”,让马丽华产生了“审美眩晕”。马丽华的足迹几乎走遍了西藏的每一个角落。她曾自豪地写道:我所能谈及的西藏已被自己的目光注视过,已被自己的双脚接触过,已被自己的心灵感知过。多年的西藏游历,让马丽华有机会对自己的所到之处进行观察、欣赏、体验、记录,这段经历不经意间构成了她个人生命中最有价值的部分。马丽华说:从中提取的关键词,全都响亮而光彩。
1987年3月上旬,马丽华作为编剧,跟随《万里藏北》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东,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此文。背景资料: 各拉丹冬位于青海杂多县唐古拉山乡境内。南北长50千米,东西宽30千米,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周围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千米,冰川130条。 南北坡侧各有一条弧形冰川,南支姜根迪如冰川,尾部有5千米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北支冰川尾部有2千米长的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冰蘑菇、冰湖、冰钟乳、冰塔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世界。黧黑(lí) 棱角(léng) 虔诚(qián)
蠕动(rú) 豁然(huò) 懈怠(dài)
演绎(yì) 明媚(mèi) 酝酿(yùn niàng)
砾石(lì) 眩晕(xuàn) 蜷卧(quán)
腈纶(jīng) 皱褶(zhě) 熠熠(yì)
烁烁(shuò) 接踵而至(zhǒng)字词积累:安营扎寨:
风云变幻:
气势磅礴:
接踵而至:
历历在目:
川流不息:
漫不经心:
蠕动:
熠熠: 指部队驻扎下来。也比喻建立临时的劳动或工作基地。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形容气势非常雄伟浩大。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远方的景物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指爬行的昆虫;泛指像虫类爬行的样子。闪烁的样子。游 记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以记叙旅途见闻(如某地历史沿革、社会风尚、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等)为主,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游记一般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有的游记带有议论色彩,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有的游记带有科学色彩,如郦道元的《三峡》;有的游记带有抒彩,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文体知识: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圈画出有关地点转换的词语海拔接近六千米(草坝子上)海拔已超过六千米(砾石堆上)冰山脚下置身于冰窟写作手法:移步换景
文章结构第一部分 写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
(1、2段)
第二部分 详写第一天在各拉丹冬所见的景象及感受。
(3—11段)
第三部分 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12—15段)本文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品读课文,感受雪山壮美在文中5-6段、10-11段,作者两次集中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请同学们听读选段音频,圈画出
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并概括景物的特点。品读选段,感受雪山壮美第5—6自然段:
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
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
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品读课文,感受雪山壮美10—11自然段:(可从感官角度赏析)触觉:写冰窟。特点:温暖。
听觉:写风。特点:声音大(呼啸);不停息(川流不息);威力大(扫荡)。
视觉:冰体。特点:晶莹洁白;漂亮,千姿百态(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感受:是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归纳:作者分两次集中描写雪山,第5—6自然段是从低处观赏描写,第10—11自然段是从高处观赏描写,这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韵。两次写观赏雪山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雪山认识逐渐加深,对雪山的情感步步增强。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课堂小结:这篇游记,作者采用时间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长江源头的见闻和感受,我们领略了壮美景色的同时,也感受了雪域高原的巨大威力,作者的体验更强烈显示了对祖国山河的讴歌和赞美之情课堂练习:一、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融雪处裸露出大山lí hēi( )的骨骼。
2.此刻倒霉迹象jiē zhǒng ér zhì( ),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
3.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qián chéng( )而愚蠢。
4.挺拔的,dūn shi( )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
5.我随电影摄制组走向各拉丹冬,就近ān yíng zhā zhài( )。黧黑接踵而至虔诚敦实安营扎寨二、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好好的一场排球赛,让几个地痞给搅乱了,真是大煞风景。
B.黄河以北地区天气渐冷,南方地区也步入秋凉时节,冷空气往往接踵而至,气温骤降。
C.川流不息的人群,灯火通明的家乡,更在诉说它的繁荣祖国的富强。
D.这些人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而对广大群众的疾苦却漫不经心。
答案:D(“漫不经心”意思是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一般指对事。句中可用“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不关心。)
D三、课内阅读(结合课本第6-12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文章第6自然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冰塔林的?
这一段是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介绍冰塔林的,首先交代作者接近冰山,描写冰山山壁上的图案,然后描写冰洞内部的景色。
2.文章第10自然段是对冰窟的描写,分析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第10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写出了这里的气候变幻莫测,突出了探险队员坚强的意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11自然段段“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这句话。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徐徐垂挂的冰的流苏”比作“长发披肩”,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流苏的美丽,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课件20张PPT。第二课时《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异壮美,我们也感受到了造物主的伟力,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篇文章语言的魅力,以及作者面对如此的美景,内心所生发出的怎样的情感震撼。学习目标:
1.感受文章看似随意实则精巧的语言魅力。
2.抓住联想和想象,体会作者对雪山的感情。
3.体会本文把写景与身体状况、内心体验融为一体的写法。赏析句子,感受语言魅力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的语句的妙处。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3)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
(4)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变化多端”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作“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连夜高烧”比作大震;把“动作的缓慢”比作“太空步”,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气候条件的严酷。(3)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明确:“行了跪拜大礼”这一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我”的虔诚及对各拉丹冬雪山的崇敬。(4)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明确:“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统领”一词又赋予雪山以帝王的行为,表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品味写景,体会作者情感作者在观赏雪山时,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联想想象,品读下列句子,体会这些联想和想象中分别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课本积累拓展四)(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2)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第(1)句,“眩晕”的意思是“感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指“浩浩苍苍”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令人不知该看什么;“卖弄”原意指有意显示,炫耀,含贬义,这里指大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两个词表现了作者面对冰峰、冰河、冰谷等景色感受到震撼,以及基于人与自然的对比而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2)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第(2)句,删除加点部分后,全句就只是对眼前景物的实实在在描写,缺少了对大自然漫长的历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没有了想象之美,景物也就缺少了神韵。(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第(3)句,作者并不去详细描写冰山裂纹和皱褶的形状,而是由此写到关于冰川、冰山形成变化的想象,把冰山的皱褶想象成树的年轮。这样的写法能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认识到:这冰山、冰川其实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思考探究: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1.侧面写出了各拉丹东自然环境的艰险,突出了本文“所至”和“所见”的独特性。也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乐观与坚强,也让文章显得亲切、真实、可信。
2.随着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感受与理解却越来越细致,想象也越来越富有诗意,使文章产生了独特的内在张力。
3.作者在身体的痛苦中坚持行走,使文章染上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
4.是表达敬畏自然的一种方式,人的痛苦在伟大而恒久的自然面前,显得多么微不足道。
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描绘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奇美丽,并赋予雪山以生命,写景中蕴含着作者对雪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作者又通过联想和想象,抒发了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赞美。课堂小结:写作特色:一、运用移步换景展现瑰丽的风光。
运用移步换景手法,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藏北各拉丹冬奇美瑰丽、琼瑶仙境般的自然景观,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作用:组材顺序显得条理清晰;让读者如临其境。如《小石潭记》,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写作特色:二、写景优美,融情于景
作者观察细致,尤其是对冰塔林的描绘,运用比喻等修辞,再渗入自己的情感,让人如临其境。课堂练习:完成练习册第70页的巩固提高:《乌篷摇梦到春江》1.简要说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2.作者已经两次游览了富春江,为什么还会“梦到春江”?形成反差,抒发作者对富春江的向往之情。因为富春江有梦幻般的美丽,因为作者对自然之美和傲视风骨的喜爱和崇敬,还因为文人墨客诗文画卷,早把作者对富春江的梦幻濡染得又浓又甜。3.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作者在富春江的所想。
我开始想:
我还想:
我再想:
我又想:富春江的俏在于江流的曲折多姿。富春江的娇在于水色碧绿清澈。富春江的美在于它无与伦比的静。富春江的风物独具魅力。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任选一句。)
A 富春江裙裾一闪,又闪出个江中之江葫芦湾。
B喔,一到富春江,眼瞳都是绿的!
我选( )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A拟人,“闪”传神地写出了富春江江景变化之快,表现江流的曲折多姿。B夸张,突出了富春江江水的澄澈碧绿,表现出游人的陶醉之感。5.请说说下面这句话的含义。
钓台不仅是一处风景点,更是历史老人垂落在江边的一只巨手,千年百载,以其特殊的臂力,撩拨着人们心头的重重波澜。富春江严子陵钓台不仅是美丽的风景,更是不畏权势的传统精神的象征,千百年来,它让世人反思自己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