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 课件(幻灯片28+1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 课件(幻灯片28+19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04 14:54:37

内容文字预览

课件28张PPT。一、说明文分类
依据说明对象与目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着重介绍说明事物的特点(如:形态、位置、结构、功能等)
事理说明文:着重阐明事物内在机理(如:概念、特点、种类、原因、规律等)
二、语言特色分为: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复习四、说明方法及作用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
作比较、分类别(常见)
摹状貌、引用、下定义、
作诠释、画图表 。三、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说明文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 “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好处?“大自然的语言” 指的是“物候现象” 。
这是比喻的说法,也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新颖而有情趣,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我们夏天来了;田野金黄,落叶纷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告诉我们冬天来了。其实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1.了解物候学的有关知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重点)
2.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语言,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难点)
3.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重点)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有很高造诣。重要作品有《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等。翩然( ) 孕育( ) 风雪载途( )炎热( ) 簌簌( ) 物候( )
农谚( ) 连翘( ) 悬殊( )
纬度( ) 经度( ) 销声匿迹( )piānzàiyányùnhòushūsùyànqiáowěinìjīnɡ
  
连翘   ———翘尾巴
差异  ——差遣  ——差劲  ——参差
观测   ——道观
播种     ———  耕种 ———
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风雪载途 三年五载
区别读音qiàoqiáochāchāichàcīguānguànzhǒngzhòngluòlàlàozàizǎi词语解释次第:依次。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衰草连天: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听读课文,快速准确地概括出课文结构 (1—3) 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4—5) 物候观测对农业的意义。
(6—10) 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11—12) 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文章结构1、第一段哪些事物属于“大自然的语言”?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花开放
候鸟归来
植物孕育果实
果实成熟叶子变黄
北雁南飞
昆虫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 2、 第一段,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哪些? 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
本段是按照四季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等,条理清晰。3、课文第一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答案】写大地回春,写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用了拟人手法;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 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生动的词语或描绘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这几句话勾勒出一幅诗意盎然的“四季图”,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作铺垫。4、第2自然段一开始并未直接解释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而是从哪两个方面举例说明物候现象同农业生产的关系的?
答案:“草木”“候鸟”两个方面。从“植物”写到“动物”。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作者列举的这三个例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效果?次序能否打乱?
【答案】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形象生动地写活了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不能打乱顺序。这三个例子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的。我国北方的同一地区,杏花二月开,桃花三月开。布谷鸟鸣叫之时,正是割麦种稻之时。同时也照应了后面一句“花香鸟语”。
5.第三自然段:
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叫物候学。6. 课文第三自然段与一、二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答案】第三自然段是对第一、二自然段所列现象的深入发掘和归纳总结,这是一种由表及里的逻辑关系。第二部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意义。
回答问题: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地运用在农业生产上。 1、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这两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怎样的作用? 打比方。把生物比作物候观测的“活的仪器”,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生物的变化在物候观测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作比较。说明了物候观测的重要特征是使用活生生的生物进行观测,并且这种观测要更复杂、更灵敏。朗读句子,说一说: (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突出强调了物候现象对农业的影响。) 2、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3. “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
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到十
天左右”,句中的“左右”一词能否删除?
为什么?
【答案】本题运用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四步法。
不能。“左右”对十天进行了限定,表示一个大概的数字,如果去掉就变成一个确切的数字,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一 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作为物候学的研究对象,物候就是指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徙、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表现出的反应。二 阅读1--3段落,体会课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回答下列问题。
1.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三 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参考答案:
1.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下定义。更具体、更科学、更概括的说明了什么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打比方。把活生生的生物比作“活的仪器”,生动形象的说明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3.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突出强调了物候现象对农业的影响。) 1、掌握本节课字词及文学常识;
2、学会判断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做本课练习册上的习题;
4、预习本课三、四部分内容。 布置作业课件19张PPT。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5第二课时1.《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 ,浙江上虞人,是我国卓越的 、 。竺可桢时间顺序2.说明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地理学家气象学家3.依据说明对象与目的的不同说明文可分为:
、 。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课前检测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习讲究实证的严谨的科学态度。1.了解物候学的有关知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揣摩语言,体会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提高语言
的感悟力。学习目标研读第三部分,指出第6—10段的说明内容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6段与7----10段的结构关系总分关系(过渡段)研读第三部分,
指出第7—10段的说明顺序。说明顺序:1. 从空间顺序写到时间顺序2. 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纬度差异经度差异古今差异高下差异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前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条理。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 “第三” “此外”等提示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每讲一个因素都举实例,这样文章就有说服力,也容易让人明白。这样安排的用意A: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B: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指出下列句子说明方法及作用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具体准确而又突出地说明了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从而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首要因素是纬度。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具体准确而又突出地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从而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次要因素是经度。C: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D: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举例子 下定义 作比较具体科学而又突出地说明了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从而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具体准确而又突出地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只”起强调作用,用在这里说明 晚春时南京刺槐比北京早开的时间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起限制作用,表估计,用在这里说明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1 °左右,但不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到十天左右”,句中的“左右”一词能否删除?为什么?不能。
起限制作用,表估计。
用在这里说明北京各种花1962年的花期比1961年迟到大约十天,
如果去掉就变成正好是十天,与事实不符,太绝对化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重难点小结 这部分内容是课文的关键,详细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其中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属于空间因素,古今的差异属于时间因素。作者依次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等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影响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的特点。语言准确严谨,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阅读文章第四部分,概括研究物候学的意义1.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
2. 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
3. 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4. 也可以利用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课文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主旨,
与课文第二部分照应,强调了研究物候学的最终目的。1.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2.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比较下列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第1 段文字,连用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都扣住了“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点,以灵动的语言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说明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这一段讲的是人们习见的现象,因此不用数字,也不用抽象概念,而是将道理寓于形象之中。第2 段则相反,给出物候记录中确定的时间段,考察对象和精确的比较结果,说明物候的古今差异,这是因为物候古今的变化往往是缓慢的,个人难以察觉,因此用数字说话,才能清晰地展现结论。可见,说明语言的运用,要根据说明内容的特点来决定。 《大自然的语言》以形象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物候现象及其成因、意义等,告诉我们,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主旨古代农谚选粹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鱼跳水,有雨来。古代农谚选粹
蚂蚁垒窝要落雨。麻雀囤食要落雪。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古代农谚选粹
布置作业1. 整理笔记,复习本课内容
2. 完成《同步轻松》相关内容。
3. 全面复习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