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4张PPT)
17 壶口瀑布
点我视频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中国三大瀑布
黄果树瀑布
壶口瀑布
吊水楼瀑布
观赏图片,初步感受。
我们就通过梁衡的文章来领略这“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壶口瀑布。
天下黄河一壶收
黄河
壶口瀑布
宜川县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1、积累并运用词语。
2、通过朗读感受壶口瀑布声如奔雷的磅礴气势。
3、作者两次到壶口季节不同、感受不同,课文是怎样描绘的壶口瀑布特点的。
4、品味文章写景寄情的方法和形象可感的语言特点。
5、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百折不回的民族精神。
学习目标
梁衡,著名学者,1946年出生,
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
《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
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
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其代表作品有《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
走近作者
壶
口
瀑
布
梁衡
第一课时
1.了解“壶口瀑布”,理清文章思路。
2.感受课文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
本课目标
告诫( ) 雾罩( )
推搡( ) 驰骋( )
旋涡( ) 寒噤( )
雾霭( ) 出轧( )
乘隙( ) 迂回( )
汩汩( ) 潺潺( )
震耳欲聋( ) 恕不可遏( )
ǎi
zhào
jìn
jiè??
sǎnɡ?
wō
chěnɡ?
ɡǔ
zhá
xì
yū
chán
zhèn
è
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①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好像要把耳朵振聋一样。
②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护。形容随从的人多。
③怒不可遏:愤怒地难以抑制。形容十分愤怒。
④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比喻对事物情况捉摸不透。
⑤出轧:(钢板)从轧钢机里出来。
⑥寒噤:寒战。
点我朗读
准确释词,积累运用
认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①):简要介绍壶口的地理位置,游览的次数。
第二部分(②~⑤):作者两次看瀑布的情形。
第三部分(⑥):赞美黄河的性格,歌颂无坚不催、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整体感知
结构梳理 也可以这样分:
【第一部分(第1—2段)】
写作者雨季看到的壶口瀑布。
【第二部分(第3—4段)】
写作者枯水季节看到的壶口瀑布。
【第三部分(第5—6段)】
由水写到石,再到写黄河博大宽厚的性格进而写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阅读文章,思考圈画出以下问题的答案:
1.壶口瀑布地点?几次到过壶口瀑布?
2.什么是“壶口”?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3.对比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分别有什么特点?
初读感知
季节 声 势 景 感
雨季
旱季
1、壶口瀑布地点?几次到过壶口瀑布?
晋陕两省边境 ;两次。
2、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什么是“壶口”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明确: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明确:黄河的河床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而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 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初次相识,壶口瀑布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带着问题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初识壶口
声
势
景
感
雨季壶口瀑布
季节
雨季 隐隐如雷
震耳欲聋 “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水浸沟岸
雾罩乱石
危险、气势磅礴、
令人胆战心惊
(惊心动魄 )
撼人心魄的壮美
3.作者是如何描写雨季的壶口瀑布的?
①用别人的话侧面衬托、渲染壶口瀑布之“危险”,为全段奠定下情感基调。
②正面描绘壶口瀑布之“危险”气势之大:
从听觉、视觉、触觉等不同角度来突出雨季瀑布之壮美。
听觉:“涛声隐隐如雷”“震耳欲聋的涛声”写其壮美气势;
视觉:“雾气弥漫”“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回望那团白烟”写其磅礴的气势;
触觉:“扑面而来的水汽”
雨季壶口瀑布
4.此时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
跳……”
描写的是作者的感受,
从侧面突出壶口瀑布之险,
气势之大。
再访壶口
雨季的壶口瀑布这样令人胆战心惊,那么枯水季的壶口又以怎样的面貌展现在作者面前呢?
(朗读课文第三至第五自然段,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再访壶口。)
声
势
景
感
枯水季壶口瀑布
枯水季
隆隆冲去
轰然而下
汩汩如泉
潺潺成溪
哀哀打漩
如丝如缕
“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凝重”“猛烈” “龙槽”“深不可测”;大水“向龙槽隆隆冲去”时“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大水“向两边涌去”时,“平平的,大大的,如飞毯抖落”。
“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雄伟壮阔、刚柔相济
1.作者是如何描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的?枯水季的壶口瀑布有什么特点?
(1)从正面描写:
①视觉角度:“前呼后拥”“更闹”“向龙槽里隆隆冲去”“汩汩如泉”“潺潺成溪”。
②听觉角度:“前呼后拥”“更闹”“向龙槽里隆隆冲去”“汩汩如泉”“潺潺成溪”。
枯水季壶口瀑布
(2)从侧面描写(衬托):
①“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用青冷的山和寂寂的蓝天来衬托黄河水如千军万马般的磅礴气势。
②用当地人关于野猪掉进旋涡毛被拔光的话,侧面衬托一个个旋涡之疾速、力量之大,令人胆寒。
③“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用作者的感受来衬托。
枯水季壶口瀑布
2.作者在枯水期来到了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写出了独特的景物特征。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定点观景写法:
立足点:“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变换。
作者先俯视“河中有河”龙槽,写“壶口”得名的原因,景物特点是“奇”;
再仰观河面,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景物特点是“雄”;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跌入”龙槽,碎为水雾,景物特点是“险”。
以上三个观察角度所见的景物特点都属于阳刚一类。
接下来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以及水雾和彩虹,景物特点是多姿多彩;
最后,视角转换到作者自己的立足点,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巨石“静”的形态蕴含着河水“动”的力量,景物特点是震撼人心。
文中描写的多个画面呈现出多种景物,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静有动,表现出多重意境,刚柔相济,层次分明,情景交融。这样就使得壶口瀑布展现出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立体感。
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以下方面的不同。
声
势
景
感
季节
雨季(铺垫渲染)略写 隐隐如雷
震耳欲聋(刚) “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水浸沟岸
雾罩乱石
危险、气势磅礴、
令人胆战心惊
(惊心动魄 )
撼人心魄的壮美
枯水季
(借物喻人赋予水以人的情感 )
详写 隆隆冲去
轰然而下(刚)
汩汩如泉
潺潺成溪
哀哀打漩
如丝如缕
(柔) “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凝重”“猛烈” “龙槽”“深不可测”;大水“向龙槽隆隆冲去”时“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大水“向两边涌去”时,“平平的,大大的,如飞毯抖落”。 “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雄伟壮阔、刚柔相济
本课小结
壶口瀑布
介绍壶口的地理位置,游览的次数
两次看的瀑布
雨季壶口瀑布粗野、雄壮的景象
枯水季节壶口瀑布的浩荡声势
河水在龙槽壶口的特点——至柔至和、凝重猛烈
赞美黄河的性格,歌颂民族精神
无坚不摧
勇往直前
百折不挠
壶
口
瀑
布
梁衡
第二课时
1.朗读句段,赏析语言,体会课文的风格特点。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本课目标
壶口瀑布和其他瀑布不同之处何在?
明确:“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作者曾两次到过壶口瀑布,初次相识,壶口瀑布给他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危险、气势磅礴、令人胆战心惊……
复习旧知
怎样赏析句子(常用角度)
1.抓修辞
2.词语的运用:动词、形容词、叠词
3.注意感官感觉
4.侧面描写(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
5.动静结合(刚柔并济的特点)
6.情景交融
1.作者第一次到壶口看黄河是在雨季,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读第2自然段,(注意读出气势来)
说一说:
读文赏析
雨季看到的壶口瀑布
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之水在雨季时水势浩大、上下翻滚的凶猛景象。
形象地描绘了黄河外形之“厚重”。
听到:涛声隐隐如雷(震耳欲聋)。
看到:雾气弥漫(扑面而来),河水正沸着。
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吸”,壶口之水的气势、能量尽显无遗,省去了不少渲染的笔墨。
看到: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看到:水不断地冲进去,冲进去……
2.面对雨季的黄河,作者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些?
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仿佛”,想象,将壶口瀑布的威然的气势表现得酣畅淋漓。
感受:自己将要被洪峰吞没。
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可怕、惊慌:最危险。突出黄河的特点是令人震撼的气势,为下文再写黄河先作情感上的铺垫。
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用“我”的瞬间系列感观衬托瀑布之险,回应了段首中心句。
雨季的壶口瀑布这样令人胆战心惊,那么枯水季的壶口又以怎样的面貌展现在作者面前呢?
大声朗读课文第三至第五自然段,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再访壶口。 (注意读出气势来)
思考:分别写了什么地方的河水?
各有什么特点?
读第3自然段,赏析句子: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拟人:以静衬动,衬托壶口瀑布奔腾激越、令人震撼的气势。
①抓住事物的特征:
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突出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②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壶口瀑布令人震撼的气势。
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写景是为了抒情言志。常见的写法是:一将赞美之情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在写景时加以联想。课文在描写壶口水势时,寄寓了惊叹之情。表现了河水催人奋进、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第3段)
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驰骋”,呼应了前文“其势如千军万马”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壶口瀑布处的黄河水汹涌奔腾的雄壮气势。
读第4自然段,赏析句子:
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运用比喻手法,将柔而无形的水比作“一卷飞毯”“一卷钢板”,传神地体现了河水的“凝重”“猛烈”。突出了水势变化之大,将黄河博大的胸怀、壮阔的气势非常生动地表现出来。
“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无形的大洞吸着,顿时拢成一束……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运用比喻、拟人形象地写出黄河奔腾至此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一下从河床跌入深谷。河水被碎成点,碎成雾,变成了水的另一种形态。
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这里运用了拟人、排比句写出了河水纤细、柔和、优美的形态,其中“钻”“觅”“淌”“夹”等动词的运用十分贴切,使文章灵动多姿。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水的声音之美,以及颜色、态势之美,表达出作者的喜悦欣赏之情。
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我突然陷入沉思......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找出“喜、怒、哀、怨、愁”,指代的具体描写?(第4段)
喜:“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怒:“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哀:“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
怨:“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
愁:“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
喜 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怒:“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哀:“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
怨:“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
愁:“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
这黄河之水使作者想到什么?
“我突然陷入了沉思,眼前这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泉、雾所有水的形态------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怎么理解?
含义:造物者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既指客观世界,也指主观世界)。
句式:反问句。加重语气,感染力强,表达人的情感,立意深刻。
蕴含的道理: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宽广的胸怀、宏大的气度,外表虽柔弱,内心却无比坚韧,是任何力量也压不垮的,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顽强精神。
作者看壶口瀑布,由黄河集纳了海、河、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想到人的各种情感,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
正因为如此,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也被赋予人的情感,而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正是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这种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想到了人——
想到民族的精神——
作者写黄河不仅将它作为一条河来写,还赋予它一种无坚不摧、坚韧刚强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作者借景抒情,歌颂黄河即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读第5自然段,赏析句子:
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河水“怒”在哪里?说说对句子的理解。
“怒”表现在“凿”“旋”“切”“剁”
等动作,表现出黄河水愤怒时的力量之大。句子借水喻人,赋予水以人的感情:“柔和之中有宽厚绝无软弱”。借助黄河水,生动地写出了中华民族有耐力,有钢铁般的意志。她勇于反抗,奋力抗争,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整个龙漕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
“这柔和的水硬是将铁硬的石寸寸到地剁去”。(第5段)
作者运用“齐齐”“切”“寸寸”“剁”,体现了黄河与命运抗争的坚强意志与不懈的伟力。
“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压迫的原因?修辞?找出描写水发怒的句子。
原因:第3节.“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
拟人。描写的是水,体验的是人的情感:人一旦受到压迫,则会愤怒无比。
发怒:(1)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漕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第4段)
(2)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第5段)
(3)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是将铁硬的石一寸寸到地剁去。(第5段)
想一想:
1.第二次到壶口看瀑布是在枯水季节,产生了哪些异于前次的感受?
河水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黄河有令人震撼的刚强的一面,也有如歌如画的柔美的一面——刚柔相济。
2.作者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
读第6自然段,赏析句子:
运用拟人修辞方法,写河水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整齐的排比句式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作者由小小的壶口瀑布概括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民族历尽艰难、宁折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赞美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
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这伟大”指什么?是哪些伟大的性格?
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体会黄河象征的民族精神。怎样理解文章第六自然段,感受作者在文字中所表达的情感?
概括了黄河伟大的性格,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
他由黄河的“柔中有刚”、“遇强则抗”和“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从壶口瀑布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对你今后的人生有何启迪呢?
明确: 壶口瀑布那雄壮、浑厚、博大的气势,给人一种鼓舞,一种力量,是中华民族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的体现。让我们永远保持和发扬这种民族精神。
黄河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正像一个人经历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
请大家谈谈我们中华民族有哪些经历能体现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小米加步枪打败日本鬼子。
众志成城,抗震救灾。
1.以游踪为序,结构紧凑。
以作者的行踪逐步深入,抓住水流特点。全文结构紧密,结尾由黄河的博大宽厚上升到人生的一种积极的态度,结尾升华主题,意味深长。
写作特点
2.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意蕴深邃。
文章借聚为一股,齐心协力地朝狭槽里奔涌喷吐、每一滴水珠,每一朵浪花都不分彼此,都争先恐后、前仆后继地、毫不间歇也毫不犹豫地继续疯狂朝前等生动可感的壶口黄河水流形象,象征着人们团结一致,视死如归,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
3.手法多样,句式灵活。
如在描写水流湍急之时,运用比喻,将水势比作千军万马,写出了水势的激流勇进,波涛汹涌。如在描写“脚下的石”时用反衬的手法,以石头形状的各异来反衬水势的浩大,冲击力强大。句式整齐灵活,如“更闹……”长短句结合,表现力更强。
4.语言气势磅礴,通俗易懂。
全文读起来就有一种激情澎湃的情感,语言平实无奇,融入的感情真挚,表现作者对壶口瀑布的赞叹与热情。
由水想到个人
融景生情,情景交融
相似
联系
什么景,什么情
由个人想到民族
上善若水,
以柔克刚,
水滴石穿
本课小结
1、抄写并解释词语。
2、摘录文中最打动你的语句,并写出你的感受。
布置作业
3、拓展阅读有关黄河的诗歌。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壶口瀑布》同步检测
(满分:60分 时间:40分钟)
一、基础积累(21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1分)
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辘辘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jiāo xiǎng乐,一幅写意画。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乘隙( ) 觅缝( ) 潺潺( ) jiāo xiǎng(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2分)
(3)文中“夺路”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迂回”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4分)
(4)这段话运用了_______、_______和______的修辞手法。(3分)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我钦佩《荒野求生》的男主角贝尔,因为面对孤独的生存环境,他不以为然,总能乐观面对困难。
B.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
C.王鹤同学作文经常文不加点,错字百出。
D.孩子向家长倾吐心声时,家长应洗耳恭听,这是家庭沟通中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2分)
A.童年时代小伙伴们快乐的歌声、活泼的身影,至今还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B.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C.通过参加沈从文作品研读会,使我对富含浓郁地方气息的文学作品兴趣更大了。
D.每天傍晚时分,身体瘦弱的张教授的父亲,总喜欢在这条幽静的小道上散步。?
4.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2分)
A.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B.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C.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
D.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
5.填空。(4分)
全文《壶口瀑布》写了作者________次到壶口看瀑布的情形。课文第二段,写________壶口瀑布,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三至五段,写________。这一次,壶口瀑布给他留下的印象是声势浩荡。第六段中“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几句,写出了作者________。 ?
二、综合性学习(9分)
在我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意味着大地、江河、文化、民族、同胞等等。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某校八年级(5)班正在开展以“爱国·爱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为营造活动气氛,请你为此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诗歌朗诵这一环节,吴薇同学朗诵了光未然的《黄河颂》后,王淑涵同学接着朗诵黄霑的《我的中国心》。假如你是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串联词。(2分)
(3)香港著名歌手张明敏说过,“现在唱爱情的歌曲太多,唱爱国的歌曲太少,我看有必要提倡爱我民族、爱我中华、爱我社会的歌曲”。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2分)
(4)学校将于9月30日在报告厅进行“我爱祖国”的诗歌朗诵比赛决赛,现通知当日下午2点八年级各班前去观摩比赛,请你以八年级语文组的名义写一则通知要求各班班主任组织好班级学生有秩序到场。(3分)
三、阅读理解(30分)
(一)课内精读(16分)
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填空。(4分)
文中“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一句属于______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用“青冷的灰,寂寂的蓝”衬托壶口瀑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气势。从感官角度“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则属于?_______。
2.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5分)?
(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从修辞的角度)(3分)
(2)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从词语的角度)(2分)
3.文章为什么要写黑猪掉进深沟的事?前面“当地人说”几个字能否删除?为什么?(5分)????
4.第三段中“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一句中,“从从容容”的原因是什么?(2分)
(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
壶口走笔
????????汽车刚转过一个山坳,便听到一种声音在轰鸣,轰轰隆隆的,如同大风劲吹,沉雷飞驰……我知道,那是壶口瀑布的回声。
????????其实,那个山坳离壶口还有两公里。
????????山崖一侧有一块相对平坦的所在,汽车紧傍着灰褐色的岩石停下,那位置和壶口瀑布平行。悬崖石阶二百多米处便是壶口瀑布,应当看得很真切的,但我的眼睛却突然模糊起来,看到的只是一片黄,深深沉沉的黄,浑浑厚厚的黄。河滩是黄的,河床是黄的,对岸的山是黄的,从那巨沟里翻滚下来的水也是黄的。它们组成一帧以黄为底色的硕大无朋的画,镶嵌在两山夹峙的河谷中,浑然天成,那般神奇,那般独具魅力。没有人能想到,黄河曲曲弯弯流淌几千里之后,能在山西和陕西两省间的峡谷中,把原本宽阔的河面猛然收缩,使松散的力猝然凝聚,经年累月,一条巨沟形成了,滚滚而来的黄水倒悬倾注,于是便有了惊涛骇浪,有了如雷的吼声……
????????在人们的意象中,大地是有魂灵的。魂灵在哪里?魂灵是什么?此时,我真切地感受到黄土地恩赐的灵光,这灵光饱含着血脉;血脉中激荡着清冽的水和浑黄的水。多少年来,灵光在闪烁,黄土地上有欢歌,也有悲歌;而这一切,作为黄土地的魂灵,最终奏出的都是动人的曲子。
????????那天本来是有太阳的。汽车在弯弯曲曲高高低低的黄土坡上行驶时,阳光把满坡的绿照得层次分明。然而壶口瀑布那一方的太阳却黯然失色,像一个很大的蛋黄悬在高空。有趣的是,浑黄的浪涛溅起的水花却白得耀眼,白得晶莹,从巨沟中飞起,又如同白色的珠子撒向空中。于是奇迹出现了,在河对岸浑黄的天宇下,一条彩虹隐约可见。
????????我注视着彩虹,再听那如雷的涛声,猛地想起那首雄壮的歌:“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像我这般年龄的人,对那首歌是相当熟悉的。当年我们的抗日将士们出征,以黄河为背景,是一种象征。尽管他们不可能从壶口瀑布显出雄威的那一方域踏上征程,但他们的心境和气度却完全可以同翻卷咆哮的壶口瀑布相比照,黄土地魂灵,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铁血男儿的意志与魂魄、勇气与智慧、坚强与剽悍、信心与力量在黄河吼声的伴奏下,一股脑儿凝聚,又一股脑儿迸裂……正是在那血与火的交织中,他们杀出一个新天地,使黄土地的魂灵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庄严和神圣!
????????壶口瀑布的气势动天地,泣鬼神,那可是对倒下的将士的祈祷与祝福、呼唤与抚慰?如果他们真的魂兮来归,此时此刻,他们一定会同大地的魂灵相拥相吻,那是怎样一种境界啊!
????????我带着一腔情感上的满足离开壶口瀑布,踏着河床坚硬的石和松软的沙,回到西岸灰褐色的山石旁,蓦然回首,那帧浑黄的画又呈现在我眼前,太阳仍在照着,隐约中又见彩虹,颜色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竟是那么协调,那么美!留下的几张照片,背景是黄的:黄天,黄地,黄水,还有黄皮肤的我。我很自豪,也很骄傲!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2.作者说:“此时,我真切地感受到黄土地恩赐的灵光。”“灵光”在这里指什么?文中又提到“黄土地的魂灵”,从全文看,“黄土地的魂灵”又指的是什么?(4分)
3.“当年我们的抗日将士们出征,以黄河为背景,是一种象征。”结合黄河的人文特点与本文的主旨,分两点来说说“象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5分)
4.最后一段作者说“我带着一腔情感上的满足离开壶口瀑布”,作者为什么会“满足”?。(2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壶口瀑布》同步检测
(满分:60分 时间:40分钟)
一、基础积累(21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1分)
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辘辘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jiāo xiǎng乐,一幅写意画。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乘隙(xì) 觅缝(mì) 潺潺(chán) jiāo xiǎng(交响)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湿辘辘”,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湿漉漉”。(2分)
(3)文中“夺路”的意思是:强行通过道路;“迂回”的意思是:回旋,环绕。(4分)
(4)这段话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3分)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我钦佩《荒野求生》的男主角贝尔,因为面对孤独的生存环境,他不以为然,总能乐观面对困难。
B.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
C.王鹤同学作文经常文不加点,错字百出。
D.孩子向家长倾吐心声时,家长应洗耳恭听,这是家庭沟通中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
【解析】A.有误,“不以为然”意为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用于句中与句意不符,可改为“不以为意”。C.有误,“文不加点”比喻作文一气呵成,无须修改。该成语与后面的“错字百出”相矛盾。
D.有误,“洗耳恭听”形容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该成语不能用于家长倾听孩子心声的语境。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B )(2分)
A.童年时代小伙伴们快乐的歌声、活泼的身影,至今还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B.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C.通过参加沈从文作品研读会,使我对富含浓郁地方气息的文学作品兴趣更大了。
D.每天傍晚时分,身体瘦弱的张教授的父亲,总喜欢在这条幽静的小道上散步。?
【解析】A.有误,“歌声”与“浮现”搭配不当,可删去“的歌声”;C.有误,成分残缺(缺主语),删去“通过”或“使”;D.有误,有歧义,可改为“张教授身体瘦弱的父亲”。
4.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B)(2分)
A.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B.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C.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
D.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
【解析】B.运用了拟人修辞;ACD.是比喻。
填空。(4分)
全文《壶口瀑布》写了作者________次到壶口看瀑布的情形。课文第二段,写________壶口瀑布,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三至五段,写________。这一次,壶口瀑布给他留下的印象是声势浩荡。第六段中“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几句,写出了作者________。 ?
【答案】两,初次看,再访壶口瀑布,对黄河的赞美
【解析】《壶口瀑布》全文写了作者两次到壶口看瀑布的情形。课文第二段,写第一次看壶口瀑布,第三至五段,写第二次看过壶口瀑布。第六段中“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几句,主要是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二、综合性学习(9分)
在我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意味着大地、江河、文化、民族、同胞等等。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某校八年级(5)班正在开展以“爱国·爱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为营造活动气氛,请你为此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诗歌朗诵这一环节,吴薇同学朗诵了光未然的《黄河颂》后,王淑涵同学接着朗诵黄霑的《我的中国心》。假如你是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串联词。(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香港著名歌手张明敏说过,“现在唱爱情的歌曲太多,唱爱国的歌曲太少,我看有必要提倡爱我民族、爱我中华、爱我社会的歌曲”。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校将于9月30日在报告厅进行“我爱祖国”的诗歌朗诵比赛决赛,现通知当日下午2点八年级各班前去观摩比赛,请你以八年级语文组的名义写一则通知要求各班班主任组织好班级学生有秩序到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热爱祖国,建设家园。
(2)【示例】吴薇同学的朗诵,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和中华儿女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下面请王淑涵同学为大家朗诵《我的中国心》,让我们在缠绵婉转中,感受那爱国的依依深情。
(3)【示例】我赞同张明敏先生的话。因为唱爱国歌曲能够让我们时刻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时刻以我们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4) 通 知
八年级各班班主任:
学校将于9月30日在报告厅进行“我爱祖国”的诗歌朗诵比赛决赛,请各班班主任于当日下午2点组织好班级学生有秩序地到场观摩比赛。
八年级语文组
2020年9月28日
三、阅读理解(30分)
(一)课内精读(16分)
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填空。(4分)
文中“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一句属于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以静衬动。?用“青冷的灰,寂寂的蓝”衬托壶口瀑布奔腾激越、令人震撼的气势。从感官角度“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则属于?触觉。
2.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5分)?
(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从修辞的角度)(3分)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表现了壶口瀑布令人震撼的气势,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2)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从词语的角度)(2分)
?“驰骋”呼应了前文“其势如千军万马”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壶口瀑布处的黄河水汹涌奔腾的雄壮气势。?
3.文章为什么要写黑猪掉进深沟的事?前面“当地人说”几个字能否删除?为什么?(5分)????
从侧面烘托激流汹涌,水流之急,水力之大。不能删除。因为这不是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听“当地人说”的,可能有些夸张。如果删除的话,就与事实不符。??
4.第三段中“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一句中,“从从容容”的原因是什么?(2分)
这是作者第二次去看壶口瀑布,当时正是枯水期,“谷底显得异常开阔”。
(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
壶口走笔
????????汽车刚转过一个山坳,便听到一种声音在轰鸣,轰轰隆隆的,如同大风劲吹,沉雷飞驰……我知道,那是壶口瀑布的回声。
????????其实,那个山坳离壶口还有两公里。
????????山崖一侧有一块相对平坦的所在,汽车紧傍着灰褐色的岩石停下,那位置和壶口瀑布平行。悬崖石阶二百多米处便是壶口瀑布,应当看得很真切的,但我的眼睛却突然模糊起来,看到的只是一片黄,深深沉沉的黄,浑浑厚厚的黄。河滩是黄的,河床是黄的,对岸的山是黄的,从那巨沟里翻滚下来的水也是黄的。它们组成一帧以黄为底色的硕大无朋的画,镶嵌在两山夹峙的河谷中,浑然天成,那般神奇,那般独具魅力。没有人能想到,黄河曲曲弯弯流淌几千里之后,能在山西和陕西两省间的峡谷中,把原本宽阔的河面猛然收缩,使松散的力猝然凝聚,经年累月,一条巨沟形成了,滚滚而来的黄水倒悬倾注,于是便有了惊涛骇浪,有了如雷的吼声……
????????在人们的意象中,大地是有魂灵的。魂灵在哪里?魂灵是什么?此时,我真切地感受到黄土地恩赐的灵光,这灵光饱含着血脉;血脉中激荡着清冽的水和浑黄的水。多少年来,灵光在闪烁,黄土地上有欢歌,也有悲歌;而这一切,作为黄土地的魂灵,最终奏出的都是动人的曲子。
????????那天本来是有太阳的。汽车在弯弯曲曲高高低低的黄土坡上行驶时,阳光把满坡的绿照得层次分明。然而壶口瀑布那一方的太阳却黯然失色,像一个很大的蛋黄悬在高空。有趣的是,浑黄的浪涛溅起的水花却白得耀眼,白得晶莹,从巨沟中飞起,又如同白色的珠子撒向空中。于是奇迹出现了,在河对岸浑黄的天宇下,一条彩虹隐约可见。
????????我注视着彩虹,再听那如雷的涛声,猛地想起那首雄壮的歌:“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像我这般年龄的人,对那首歌是相当熟悉的。当年我们的抗日将士们出征,以黄河为背景,是一种象征。尽管他们不可能从壶口瀑布显出雄威的那一方域踏上征程,但他们的心境和气度却完全可以同翻卷咆哮的壶口瀑布相比照,黄土地魂灵,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铁血男儿的意志与魂魄、勇气与智慧、坚强与剽悍、信心与力量在黄河吼声的伴奏下,一股脑儿凝聚,又一股脑儿迸裂……正是在那血与火的交织中,他们杀出一个新天地,使黄土地的魂灵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庄严和神圣!
????????壶口瀑布的气势动天地,泣鬼神,那可是对倒下的将士的祈祷与祝福、呼唤与抚慰?如果他们真的魂兮来归,此时此刻,他们一定会同大地的魂灵相拥相吻,那是怎样一种境界啊!
????????我带着一腔情感上的满足离开壶口瀑布,踏着河床坚硬的石和松软的沙,回到西岸灰褐色的山石旁,蓦然回首,那帧浑黄的画又呈现在我眼前,太阳仍在照着,隐约中又见彩虹,颜色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竟是那么协调,那么美!留下的几张照片,背景是黄的:黄天,黄地,黄水,还有黄皮肤的我。我很自豪,也很骄傲!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水注入“壶口”时的声势之大。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和句子赏析。解答时首先分析本句的修辞手法,再分析这种手法 表达作用。句中“如雷的吼声”可以看得出运用比喻的手法。
2.作者说:“此时,我真切地感受到黄土地恩赐的灵光。”“灵光”在这里指什么?文中又提到“黄土地的魂灵”,从全文看,“黄土地的魂灵”又指的是什么?(4分)
神奇的壶口瀑布;民族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指代义的理解能力。从文中“汽车刚转过一个山坳,便听到一种声音在轰鸣,嗡嗡隆隆的,如同大风劲吹,沉雷飞驰……我知道,那是 壶口瀑布的回声。”可以看出“灵光”在这里指壶口瀑布;根据“作为黄土地的魂灵,最终奏出的都是动人的曲子。”和下文“猛地想起那首雄壮的歌:‘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从全文看,“黄土地的魂灵”指民族精神。
3.“当年我们的抗日将士们出征,以黄河为背景,是一种象征。”结合黄河的人文特点与本文的主旨,分两点来说说“象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5分)
①象征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而战斗。
②象征抗日将士的意志与魂魄、勇气与智慧、坚强与剽悍、信心与力量(或:民族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概括能力,根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卫黄河即是保卫中华民族;黄河又具有磅礴、雄浑的气势,与抗日将士所具有的民族精神是一样的。围绕这两点进行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4.最后一段作者说“我带着一腔情感上的满足离开壶口瀑布”,作者为什么会“满足”?。(2分)
作者在观赏壶口瀑布时强烈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并且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作者情感的体会。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及文章主旨去判断。作者感受到了其所期望的,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永垂不朽的民族精神,并为中华民族而骄傲,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而骄傲。
……………… eq \o\ac(○,不)…………… eq \o\ac(○,要)…………… eq \o\ac(○,在)………… eq \o\ac(○,密)………… eq \o\ac(○,封)…………… eq \o\ac(○,线)………… eq \o\ac(○,内)……………… eq \o\ac(○,答)……… eq \o\ac(○,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7 壶口瀑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的作者。
2.了解壶口瀑布,进而了解黄河。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描述自己曾听到、看到、感受到的瀑布,通过朗读感受壶口瀑布声如奔雷的磅礴气势。
2.品味文章整散结合、长短兼具的语言特点,学习写景散文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黄河精神的象征意义及其作用,体会文中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百折不回的精神,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领会黄河精神的象征意义及其作用,体会文中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百折不回的精神,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反复诵读,描述自己曾听到、看到、感受到的瀑布,通过朗读感受壶口瀑布声如奔雷的磅礴气势。
2.品味文章整散结合、长短兼具的语言特点,学习写景散文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目标:
1.了解“壶口瀑布”,理清文章思路。
2.感知课文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
一、新课导入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因此,黄河是中华民族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如果要去瞻仰这位母亲,那么黄河壶口这一处景观是不可不看的。今天,让我们通过梁衡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去一同领略“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奇特景观吧!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梁衡,当代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山西霍州人。生于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代表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夏感与秋思》《人杰鬼雄》等。
2.知识链接
“壶口瀑布”简介。
壶口瀑布位于陕西省宜川县境内,处于秦晋大峡谷的南段,是中国一处大型峡谷瀑布景观。壶口瀑布附近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黄河流经此处时,河床由宽变窄,由高而低,形成巨大水流。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从几十米高的地方倾注而泻,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气吞山河,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壶口瀑布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推推搡搡(sǎng) 霎时(shà) 驰骋(chěng) 旋涡(wō) 寒噤(jìn) 雾霭(ǎi) 汩汩(gǔ) 潺潺(chán)
怒不可遏(è) 告诫(jiè) 迂回(yū) 出轧(zhá) 湿漉漉(lù) 挟而不服(xié)
(2)词语释义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警觉:敏锐地感觉到。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
霎时:极短的时间,片刻。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护。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
驰骋:骑马奔跑;奔驰。
寒噤:寒战。
迂回:曲折回旋的;环绕的。
汩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潺潺: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挟而不服:指被要挟而不屈服。
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文中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3)词语辨析
“夺路而走”和“仓皇逃窜”都有“慌慌张张逃走”的意思。“夺路而走”形容战败后狼狈地逃走,也比喻处于尴尬窘迫境地时狼狈而去。“仓皇逃窜”形容仓皇猥琐地逃跑,是贬义词。在表意上,后者更甚于前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给本文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大意。
答案示例:
第一部分(1):交代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总起下文。
第二部分(2~5):叙述了两次观赏壶口瀑布的不同观感,展现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
第三部分(6):通过联想,赞美了黄河的伟大力量,揭示主题。
也可以这样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写作者雨季看到的壶口瀑布。
【第二部分(第3—4段)】写作者枯水季节看到的壶口瀑布。
【第三部分(第5—6段)】由水写到石,再到写黄河博大宽厚的性格进而写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阅读文章,思考圈画出以下问题的答案:
(1)壶口瀑布地点?几次到过壶口瀑布?
答案示例:晋陕两省边境 ;两次。第一次是在雨季;第二次是在枯水季节。
(2)什么是“壶口”?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答案示例:(1)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2)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而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3)对比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分别有什么特点?
季节 声 势 景 感
雨季(铺垫和渲染)略写 隐隐如雷、震耳欲聋。(刚) 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 去…… 水浸沟岸,雾罩乱石。 危险、气势磅礴,令人胆战心惊(惊心动魄)。
枯水季(借物喻人,赋予水以人的情感)详写 隆隆冲去、轰然而下。 (刚)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如丝如缕。(柔) “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凝重”“猛烈”。 龙槽深不可测;大水“向龙槽里隆隆冲去”时“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大水“向两边涌去”,“平平的,大大的”,如飞毯抖落,如钢板出轧。 雄伟壮阔、刚柔相济、坚忍不拔。
3.作者是如何描写雨季的壶口瀑布的?
答案示例:①用别人的话侧面衬托、渲染壶口瀑布之“危险”,为全段奠定下情感基调。
②正面描绘壶口瀑布之“危险”气势之大:
从听觉、视觉、触觉等不同角度来突出雨季瀑布之壮美。
听觉:“涛声隐隐如雷”“震耳欲聋的涛声”写其壮美气势;
视觉:“雾气弥漫”“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回望那团白烟”写其磅礴的气势;
触觉:“扑面而来的水汽”
4.此时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示例:“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描写的是作者的感受,从侧面突出壶口瀑布之险,气势之大。
5.作者是如何描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的?枯水季的壶口瀑布有什么特点?
答案示例:(1)从正面描写:
①视觉角度:“前呼后拥”“更闹”“向龙槽里隆隆冲去”“汩汩如泉”“潺潺成溪”。
②听觉角度:“前呼后拥”“更闹”“向龙槽里隆隆冲去”“汩汩如泉”“潺潺成溪”。
(2)从侧面描写(衬托):
①“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用青冷的山和寂寂的蓝天来衬托黄河水如千军万马般的磅礴气势。
②用当地人关于野猪掉进旋涡毛被拔光的话,侧面衬托一个个旋涡之疾速、力量之大,令人胆寒。
③“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用作者的感受来衬托。
6.作者在枯水期来到了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写出了独特的景物特征。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答案示例: 定点观景写法:
立足点:“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变换。
作者先俯视“河中有河”龙槽,写“壶口”得名的原因,景物特点是“奇”;
再仰观河面,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景物特点是“雄”;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跌入”龙槽,碎为水雾,景物特点是“险”。
以上三个观察角度所见的景物特点都属于阳刚一类。
接下来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以及水雾和彩虹,景物特点是多姿多彩;
最后,视角转换到作者自己的立足点,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巨石“静”的形态蕴含着河水“动”的力量,景物特点是震撼人心。
文中描写的多个画面呈现出多种景物,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静有动,表现出多重意境,刚柔相济,层次分明,情景交融。这样就使得壶口瀑布展现出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立体感。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朗读了这篇课文后,你们从中感受到了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了吗?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表现黄河的特点,体现黄河的精神的呢?同学们可以自己先认真体会一番。
五、练习设计
1.熟读本文。
2.抄写并解释文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本课目标:
1.朗读句段,赏析语言,体会课文的风格特点。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一、课前复习
梁衡,当代________、新闻________、作家。山西霍州人。代表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________》,新闻三部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示例:学者 理论家 数理化通俗演义 没有新闻的角落 新闻绿叶的脉络 新闻原理的思考
夏感与秋思 人杰鬼雄
二、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了黄河的磅礴气势;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分析句子,进一步学习本文,感受黄河的精神。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一)读第2自然段,(注意读出气势来)说一说:
1.作者第一次到壶口看黄河是在雨季,他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哪些奇特的景象?
答案示例:听到:涛声:隐隐如雷(震耳欲聋)。看到:雾气:弥漫(扑面而来);河水:正沸着;瀑布:被急急吸去的水流;水不断地冲进去,冲进去。
2.面对雨季的黄河,作者的感受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答案示例: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可怕、惊慌、最危险。突出黄河令人震撼的气势,为下文再写黄河作情感上的铺垫。
(二)读第3自然段,赏析句子:
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答案示例:拟人:以静衬动,衬托壶口瀑布奔腾激越、令人震撼的气势。
①抓住事物的特征:
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突出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②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壶口瀑布令人震撼的气势。
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写景是为了抒情言志。常见的写法是:一将赞美之情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在写景时加以联想。课文在描写壶口水势时,寄寓了惊叹之情。表现了河水催人奋进、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2.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答案示例:“驰骋”,呼应了前文“其势如千军万马”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壶口瀑布处的黄河水汹涌奔腾的雄壮气势。
(三)读第4自然段,赏析句子:
1.“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无形的大洞吸着,顿时拢成一束……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答案示例:运用比喻、拟人形象地写出黄河奔腾至此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一下从河床跌入深谷。河水被碎成点,碎成雾,变成了水的另一种形态。
2.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答案示例:运用比喻手法,将柔而无形的水比作“一卷飞毯”“一卷钢板”,传神地体现了河水的“凝重”“猛烈”。突出了水势变化之大,将黄河博大的胸怀、壮阔的气势非常生动地表现出来。
3.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答案示例:这里运用了拟人、排比句写出了河水纤细、柔和、优美的形态,其中“钻”“觅”“淌”“夹”等动词的运用十分贴切,使文章灵动多姿。
4.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答案示例: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水的声音之美,以及颜色、态势之美,表达出作者的喜悦欣赏之情。
5.“我突然陷入沉思......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找出“喜、怒、哀、怨、愁”,指代的具体描写?(第4段)
答案示例:
喜:“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怒:“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哀:“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
怨:“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
愁:“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
6.我突然陷入了沉思,眼前这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泉、雾所有水的形态------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怎么理解?
答案示例:含义:造物者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既指客观世界,也指主观世界)。
句式:反问句。加重语气,感染力强,表达人的情感,立意深刻。
蕴含的道理: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宽广的胸怀、宏大的气度,外表虽柔弱,内心却无比坚韧,是任何力量也压不垮的,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顽强精神。
7.这黄河之水使作者想到什么?
答案示例:想到了人——
作者看壶口瀑布,由黄河集纳了海、河、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想到人的各种情感,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
正因为如此,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也被赋予人的情感,而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正是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这种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想到民族的精神——
作者写黄河不仅将它作为一条河来写,还赋予它一种无坚不摧、坚韧刚强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作者借景抒情,歌颂黄河即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四)读第5自然段,赏析句子:
1.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河水“怒”在哪里?说说对句子的理解。
答案示例:“怒”表现在“凿”“旋”“切”“剁”等动作,表现出黄河水愤怒时的力量之大。句子借水喻人,赋予水以人的感情:“柔和之中有宽厚绝无软弱”。借助黄河水,生动地写出了中华民族有耐力,有钢铁般的意志。她勇于反抗,奋力抗争,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2.“整个龙漕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这柔和的水硬是将铁硬的石寸寸到地剁去”。(第5段)
答案示例:作者运用“齐齐”“切”“寸寸”“剁”,体现了黄河与命运抗争的坚强意志与不懈的伟力。
3.“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压迫的原因?修辞?找出描写水发怒的句子。
答案示例:
原因:第3节.“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
拟人。描写的是水,体验的是人的情感:人一旦受到压迫,则会愤怒无比。
发怒:(1)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漕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第4段)
(2)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第5段)
(3)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是将铁硬的石一寸寸到地剁去。(第5段)
想一想:
1.第二次到壶口看瀑布是在枯水季节,产生了哪些异于前次的感受?
答案示例:“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黄河有令人震撼的刚强的一面,也有如歌如画的柔美的一面——刚柔相济。
2.作者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答案示例: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五)读第6自然段,赏析句子:
1.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
答案示例:运用拟人修辞方法,写河水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整齐的排比句式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作者由小小的壶口瀑布概括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民族历尽艰难、宁折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赞美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
2.作者在文末写道:“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如何理解“这伟大”?
答案示例:冲出壶口是黄河伟力的集中表现,表现出历经磨难的黄河博大宽厚、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也象征着中华民族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
3.体会黄河象征的民族精神。怎样理解文章第六自然段,感受作者在文字中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示例:概括了黄河伟大的性格,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他由黄河的“柔中有刚”、“遇强则抗”和“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四、深入探究
1.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
答案示例: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赞美黄河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以及中华民族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
2.本文哪些写作手法可以借鉴?
(1)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抒情。
答案示例:本文主要借助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如在写初到壶口,描写瀑布的声音时,就用“隐隐如雷”写出了瀑布涛声如雷、如万马奔腾的气势。在写瀑布之水——黄河的形态和精神时又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而在赞美黄河精神时,又将拟人与排比相结合,读来朗朗上口,节奏和谐,感情洋溢,也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2)借景抒情。
写景不能孤立地写景,还要在写景中抒情言志。在写景中抒情,可以巧妙地将感情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中,同时还可以通过巧妙的联想来绘景抒情。如本文先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中华民族遇强则抗、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借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赞美黄河的力量之美,进而赞美中华民族勇往直前、无坚不摧、坚韧刚强的精神。
(3)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意蕴深邃。
文章借聚为一股,齐心协力地朝狭槽里奔涌喷吐、每一滴水珠,每一朵浪花都不分彼此,都争先恐后、前仆后继地、毫不间歇也毫不犹豫地继续疯狂朝前等生动可感的壶口黄河水流形象,象征着人们团结一致,视死如归,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
(4)以游踪为序,结构紧凑。
本文以作者的行踪逐步深入,抓住水流特点。全文结构紧密,结尾由黄河的博大宽厚上升到人生的一种积极的态度,结尾升华主题,意味深长。
(5)语言气势磅礴,通俗易懂。
全文读起来就有一种激情澎湃的情感,语言平实无奇,融入的感情真挚,表现作者对壶口瀑布的赞叹与热情。
五、拓展延伸
1.从壶口瀑布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对你今后的人生有何启迪呢?
答案示例:壶口瀑布那雄壮、浑厚、博大的气势,给人一种鼓舞,一种力量,是中华民族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的体现。让我们永远保持和发扬这种民族精神。
2.黄河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正像一个人经历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请大家谈谈我们中华民族有哪些经历能体现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答案示例: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小米加步枪打败日本鬼子。从1998年特大洪水、2003年非典、2008年特大雪灾和汶川地震到2020年 的“新冠病毒”疫情等。面对这些灾难,中国人民没有被打倒,人民的子弟兵、美丽的白衣天使、党的好干部……自强不息、勇往直前,最终战胜了这些灾难。
3.从古至今,有很多赞美黄河的诗句,你知道哪些关于黄河的诗句呢?请写一写吧!
答案示例:
示例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示例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示例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示例四: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六、课堂小结
作者通过富有节奏的四字词语和充满激情、气势的比喻句、排比句,把壶口瀑布的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使人触景生情,给我们带来了强烈的震撼与美的享受。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啊!
七、练习设计
1.摘录文中最打动你的语句,并写出你的感受。
2.拓展阅读有关黄河的诗歌。
板书设计
壶口瀑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壶口瀑布》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壶口瀑布的特点。
2.品味语言,感悟作者在写景过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3.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壮丽,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对中华儿女的激励作用。
学习重点:结合朗读,品味文章极具感染力的语言,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学习难点:理解黄河壶口瀑布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学法指导:
1.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的瀑布及壶口瀑布。
2.初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
3.细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欣赏精妙的语句。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位于山西吉县,是我国的第二大瀑布,浩淼的黄河水由500多米宽突然收缩到40多米, ,从30多米落差的壶口飞流直下,奔泻于十里龙槽, 据说,此景如壶注水,故名“壶口”。这是何等壮观的巨壶啊,有如神来之手掂起一壶黄水倾天而倒,看那冲天的巨浪咆哮着、翻滚着、喷射着,猛烈地左击右打两边的石壁,狂放地奔腾向前,像浊流化成的利剑,划开两岸的河床。走进瀑口,只见激浪滔天,水气弥漫,真有惊涛拍岸,浊浪排空,倒卷半天云烟之势。站在水流最急的瀑口,只见高远奋发的黄河像卷起一阵飓风,急速地从身边呼啸而过,仿佛一不留神,就会被激流卷走。夏秋两季,壶底急升随风而动的彩虹,使悬泻天地间的瀑布更具雄浑的美感。
2.游记。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以记叙旅途见闻(如某地历史沿革、社会风尚、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等)为主,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游记一般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有的游记带有议论色彩,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有的游记带有科学色彩,如郦道元的《三峡》;有的游记带有抒彩,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
二、预习任务
1.初读课文,圈点勾画陌生的字词,抄写“读读写写”,解释成语。
2.在文中画出作者表达感受的文字,说说你的理解。
3.再读课文,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1)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什么是“壶口”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2)作者在开篇处提到“两次到过那里”,文章重点描写哪一次?为什么这么处理?
(3)试比较一下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旱季有哪些方面不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通观全文,作者只是向我们介绍壶口瀑布这一风景名胜吗?他在写景中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预习检测
1.本文作者( ),选自(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告诫( ) 横溢( ) 汩汩( ) 寒噤( ) 潺潺( ) 雾霭( )
3.请仔细阅读下面语段,找出错别字并改正。
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侵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气,振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
4.选词填空。
它们在龙漕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 ;或淌过石板, ;或被夹在石间, 。
A、潺潺成溪 B、汩汩如泉 C、哀哀打漩
5.请根据提示,分别拟写一个小标题。
(1)文章第②段: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③~⑤段: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文章第②段中,作者调动了哪两种感官描写壶口瀑布?
7.赏析理解下列句子。
(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2)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8.作者写第一次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有什么作用?
9.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
【课中导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给本文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大意。(文中标记)
2.阅读文章,思考圈画出以下问题的答案:
(1)壶口瀑布地点?几次到过壶口瀑布?
(2)什么是“壶口”?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3)对比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分别有什么特点?
季节 声 势 景 感
雨季(铺垫和渲染)略写
枯水季(借物喻人,赋予水以人的情感)详写
3.作者是如何描写雨季的壶口瀑布的?
4.此时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作者是如何描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的?枯水季的壶口瀑布有什么特点?
6.作者在枯水期来到了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写出了独特的景物特征。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一)读第2自然段,(注意读出气势来)说一说:
1.作者第一次到壶口看黄河是在雨季,他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哪些奇特的景象?
2.面对雨季的黄河,作者的感受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二)读第3自然段,赏析句子:
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2.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三)读第4自然段,赏析句子:
1.“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无形的大洞吸着,顿时拢成一束……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2.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3.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4.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5.“我突然陷入沉思......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找出“喜、怒、哀、怨、愁”,指代的具体描写?(第4段)
6.我突然陷入了沉思,眼前这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泉、雾所有水的形态------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怎么理解?
7.这黄河之水使作者想到什么?
(四)读第5自然段,赏析句子:
1.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河水“怒”在哪里?说说对句子的理解。
2.“整个龙漕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这柔和的水硬是将铁硬的石寸寸到地剁去”。(第5段)
3.“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压迫的原因?修辞?找出描写水发怒的句子。
想一想:
1.第二次到壶口看瀑布是在枯水季节,产生了哪些异于前次的感受?
2.作者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五)读第6自然段,赏析句子:
1.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
2.作者在文末写道:“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如何理解“这伟大”?
3.体会黄河象征的民族精神。怎样理解文章第六自然段,感受作者在文字中所表达的情感?
三、深入探究
1.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
2.本文哪些写作手法可以借鉴?
四、拓展延伸
1.从壶口瀑布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对你今后的人生有何启迪呢?
2.黄河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正像一个人经历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请大家谈谈我们中华民族有哪些经历能体现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3.从古至今,有很多赞美黄河的诗句,你知道哪些关于黄河的诗句呢?请写一写吧!
答案示例:
示例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课后导练】
①黄河在这里由宽变窄,由高而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②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③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④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所看见。
1.文章第一段中原有一句“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这句话,将它插入原文,正确的一处是( )?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2.对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1)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2)黄河在这里由宽变窄,由高而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3)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4)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A. 说明 描写 记叙 议论 B. 记叙 抒情 记叙 议论
C. 记叙 抒情 抒情 描写 D. 说明 描写 抒情 议论?
3.有同学说“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或钻石觅缝”中 “钻、觅”两个动词用得好,请你说明理由。
4.“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这里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是什么?
5.怎样理解第最后一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壶口瀑布》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壶口瀑布的特点。
2.品味语言,感悟作者在写景过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3.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壮丽,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对中华儿女的激励作用。
学习重点:结合朗读,品味文章极具感染力的语言,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学习难点:理解黄河壶口瀑布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学法指导:
1.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的瀑布及壶口瀑布。
2.初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
3.细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欣赏精妙的语句。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位于山西吉县,是我国的第二大瀑布,浩淼的黄河水由500多米宽突然收缩到40多米, ,从30多米落差的壶口飞流直下,奔泻于十里龙槽, 据说,此景如壶注水,故名“壶口”。这是何等壮观的巨壶啊,有如神来之手掂起一壶黄水倾天而倒,看那冲天的巨浪咆哮着、翻滚着、喷射着,猛烈地左击右打两边的石壁,狂放地奔腾向前,像浊流化成的利剑,划开两岸的河床。走进瀑口,只见激浪滔天,水气弥漫,真有惊涛拍岸,浊浪排空,倒卷半天云烟之势。站在水流最急的瀑口,只见高远奋发的黄河像卷起一阵飓风,急速地从身边呼啸而过,仿佛一不留神,就会被激流卷走。夏秋两季,壶底急升随风而动的彩虹,使悬泻天地间的瀑布更具雄浑的美感。
2.游记。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以记叙旅途见闻(如某地历史沿革、社会风尚、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等)为主,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游记一般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有的游记带有议论色彩,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有的游记带有科学色彩,如郦道元的《三峡》;有的游记带有抒彩,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
二、预习任务
1.初读课文,圈点勾画陌生的字词,抄写“读读写写”,解释成语。
2.在文中画出作者表达感受的文字,说说你的理解。
3.再读课文,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1)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什么是“壶口”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黄河的河床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而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 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2)作者在开篇处提到“两次到过那里”,文章重点描写哪一次?为什么这么处理?
①突出壶口瀑布之“险”;②行文曲折有致。
(3)试比较一下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旱季有哪些方面不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通观全文,作者只是向我们介绍壶口瀑布这一风景名胜吗?他在写景中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写作意图 作者写的不仅仅是黄河之水,更是一种人生的姿态,一种意境,一种哲理:一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性格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在壶口将其伟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作者赞美黄河,正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三、预习检测
1.本文作者( ),选自( )。
梁衡;《梁衡文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告诫( ) 横溢( ) 汩汩( ) 寒噤( ) 潺潺( ) 雾霭( )
jiè yì gū jìn chán ǎi
3.请仔细阅读下面语段,找出错别字并改正。
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侵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气,振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
侵---浸 振-----震
4.选词填空。
它们在龙漕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 ;或淌过石板, ;或被夹在石间, 。
A、潺潺成溪 B、汩汩如泉 C、哀哀打漩 BAC
5.请根据提示,分别拟写一个小标题。
(1)文章第②段:雨季中的壶口瀑布
(2)文章第③~⑤段: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
6.在文章第②段中,作者调动了哪两种感官描写壶口瀑布?
听觉、视觉。
7.赏析理解下列句子。
(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河水的气势壮阔,奔腾激越。
(2)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概括了黄河伟大的性格,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他由黄河的“柔中有刚”“遇强则抗”和“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8.作者写第一次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9.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观看壶口瀑布,由黄河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想到人的各种情感,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被赋予人的情感,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
【课中导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给本文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大意。
答案示例:
第一部分(1):交代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总起下文。
第二部分(2~5):叙述了两次观赏壶口瀑布的不同观感,展现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
第三部分(6):通过联想,赞美了黄河的伟大力量,揭示主题。
也可以这样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写作者雨季看到的壶口瀑布。
【第二部分(第3—4段)】写作者枯水季节看到的壶口瀑布。
【第三部分(第5—6段)】由水写到石,再到写黄河博大宽厚的性格进而写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阅读文章,思考圈画出以下问题的答案:
(1)壶口瀑布地点?几次到过壶口瀑布?
答案示例:晋陕两省边境 ;两次。第一次是在雨季;第二次是在枯水季节。
(2)什么是“壶口”?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答案示例:(1)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2)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而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3)对比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分别有什么特点?
季节 声 势 景 感
雨季(铺垫和渲染)略写 隐隐如雷、震耳欲聋。(刚) 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 去…… 水浸沟岸,雾罩乱石。 危险、气势磅礴,令人胆战心惊(惊心动魄)。
枯水季(借物喻人,赋予水以人的情感)详写 隆隆冲去、轰然而下。 (刚)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如丝如缕。(柔) “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凝重”“猛烈”。 龙槽深不可测;大水“向龙槽里隆隆冲去”时“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大水“向两边涌去”,“平平的,大大的”,如飞毯抖落,如钢板出轧。 雄伟壮阔、刚柔相济、坚忍不拔。
3.作者是如何描写雨季的壶口瀑布的?
答案示例:①用别人的话侧面衬托、渲染壶口瀑布之“危险”,为全段奠定下情感基调。
②正面描绘壶口瀑布之“危险”气势之大:
从听觉、视觉、触觉等不同角度来突出雨季瀑布之壮美。
听觉:“涛声隐隐如雷”“震耳欲聋的涛声”写其壮美气势;
视觉:“雾气弥漫”“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回望那团白烟”写其磅礴的气势;
触觉:“扑面而来的水汽”
4.此时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示例:“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描写的是作者的感受,从侧面突出壶口瀑布之险,气势之大。
5.作者是如何描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的?枯水季的壶口瀑布有什么特点?
答案示例:(1)从正面描写:
①视觉角度:“前呼后拥”“更闹”“向龙槽里隆隆冲去”“汩汩如泉”“潺潺成溪”。
②听觉角度:“前呼后拥”“更闹”“向龙槽里隆隆冲去”“汩汩如泉”“潺潺成溪”。
(2)从侧面描写(衬托):
①“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用青冷的山和寂寂的蓝天来衬托黄河水如千军万马般的磅礴气势。
②用当地人关于野猪掉进旋涡毛被拔光的话,侧面衬托一个个旋涡之疾速、力量之大,令人胆寒。
③“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用作者的感受来衬托。
6.作者在枯水期来到了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写出了独特的景物特征。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答案示例: 定点观景写法:
立足点:“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变换。
作者先俯视“河中有河”龙槽,写“壶口”得名的原因,景物特点是“奇”;
再仰观河面,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景物特点是“雄”;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跌入”龙槽,碎为水雾,景物特点是“险”。
以上三个观察角度所见的景物特点都属于阳刚一类。
接下来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以及水雾和彩虹,景物特点是多姿多彩;
最后,视角转换到作者自己的立足点,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巨石“静”的形态蕴含着河水“动”的力量,景物特点是震撼人心。
文中描写的多个画面呈现出多种景物,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静有动,表现出多重意境,刚柔相济,层次分明,情景交融。这样就使得壶口瀑布展现出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立体感。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一)读第2自然段,(注意读出气势来)说一说:
1.作者第一次到壶口看黄河是在雨季,他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哪些奇特的景象?
答案示例:听到:涛声:隐隐如雷(震耳欲聋)。看到:雾气:弥漫(扑面而来);河水:正沸着;瀑布:被急急吸去的水流;水不断地冲进去,冲进去。
2.面对雨季的黄河,作者的感受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答案示例: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可怕、惊慌、最危险。突出黄河令人震撼的气势,为下文再写黄河作情感上的铺垫。
(二)读第3自然段,赏析句子:
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答案示例:拟人:以静衬动,衬托壶口瀑布奔腾激越、令人震撼的气势。
①抓住事物的特征:
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突出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②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壶口瀑布令人震撼的气势。
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写景是为了抒情言志。常见的写法是:一将赞美之情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在写景时加以联想。课文在描写壶口水势时,寄寓了惊叹之情。表现了河水催人奋进、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2.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答案示例:“驰骋”,呼应了前文“其势如千军万马”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壶口瀑布处的黄河水汹涌奔腾的雄壮气势。
(三)读第4自然段,赏析句子:
1.“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无形的大洞吸着,顿时拢成一束……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答案示例:运用比喻、拟人形象地写出黄河奔腾至此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一下从河床跌入深谷。河水被碎成点,碎成雾,变成了水的另一种形态。
2.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答案示例:运用比喻手法,将柔而无形的水比作“一卷飞毯”“一卷钢板”,传神地体现了河水的“凝重”“猛烈”。突出了水势变化之大,将黄河博大的胸怀、壮阔的气势非常生动地表现出来。
3.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答案示例:这里运用了拟人、排比句写出了河水纤细、柔和、优美的形态,其中“钻”“觅”“淌”“夹”等动词的运用十分贴切,使文章灵动多姿。
4.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答案示例: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水的声音之美,以及颜色、态势之美,表达出作者的喜悦欣赏之情。
5.“我突然陷入沉思......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找出“喜、怒、哀、怨、愁”,指代的具体描写?(第4段)
答案示例:
喜:“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怒:“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哀:“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
怨:“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
愁:“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
6.我突然陷入了沉思,眼前这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泉、雾所有水的形态------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怎么理解?
答案示例:含义:造物者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既指客观世界,也指主观世界)。
句式:反问句。加重语气,感染力强,表达人的情感,立意深刻。
蕴含的道理: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宽广的胸怀、宏大的气度,外表虽柔弱,内心却无比坚韧,是任何力量也压不垮的,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顽强精神。
7.这黄河之水使作者想到什么?
答案示例:
想到了人——
作者看壶口瀑布,由黄河集纳了海、河、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想到人的各种情感,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
正因为如此,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也被赋予人的情感,而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正是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这种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想到民族的精神——
作者写黄河不仅将它作为一条河来写,还赋予它一种无坚不摧、坚韧刚强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作者借景抒情,歌颂黄河即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四)读第5自然段,赏析句子:
1.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河水“怒”在哪里?说说对句子的理解。
答案示例:“怒”表现在“凿”“旋”“切”“剁”等动作,表现出黄河水愤怒时的力量之大。句子借水喻人,赋予水以人的感情:“柔和之中有宽厚绝无软弱”。借助黄河水,生动地写出了中华民族有耐力,有钢铁般的意志。她勇于反抗,奋力抗争,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2.“整个龙漕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这柔和的水硬是将铁硬的石寸寸到地剁去”。(第5段)
答案示例:作者运用“齐齐”“切”“寸寸”“剁”,体现了黄河与命运抗争的坚强意志与不懈的伟力。
3.“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压迫的原因?修辞?找出描写水发怒的句子。
答案示例:
原因:第3节.“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
拟人。描写的是水,体验的是人的情感:人一旦受到压迫,则会愤怒无比。
发怒:(1)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漕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第4段)
(2)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第5段)
(3)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是将铁硬的石一寸寸到地剁去。(第5段)
想一想:
1.第二次到壶口看瀑布是在枯水季节,产生了哪些异于前次的感受?
答案示例:“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黄河有令人震撼的刚强的一面,也有如歌如画的柔美的一面——刚柔相济。
2.作者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答案示例: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五)读第6自然段,赏析句子:
1.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
答案示例:运用拟人修辞方法,写河水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整齐的排比句式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作者由小小的壶口瀑布概括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民族历尽艰难、宁折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赞美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
2.作者在文末写道:“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如何理解“这伟大”?
答案示例:冲出壶口是黄河伟力的集中表现,表现出历经磨难的黄河博大宽厚、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也象征着中华民族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
3.体会黄河象征的民族精神。怎样理解文章第六自然段,感受作者在文字中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示例:概括了黄河伟大的性格,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他由黄河的“柔中有刚”、“遇强则抗”和“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三、深入探究
1.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
答案示例: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赞美黄河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以及中华民族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
2.本文哪些写作手法可以借鉴?
(1)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抒情。
答案示例:本文主要借助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如在写初到壶口,描写瀑布的声音时,就用“隐隐如雷”写出了瀑布涛声如雷、如万马奔腾的气势。在写瀑布之水——黄河的形态和精神时又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而在赞美黄河精神时,又将拟人与排比相结合,读来朗朗上口,节奏和谐,感情洋溢,也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2)借景抒情。
写景不能孤立地写景,还要在写景中抒情言志。在写景中抒情,可以巧妙地将感情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中,同时还可以通过巧妙的联想来绘景抒情。如本文先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中华民族遇强则抗、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借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赞美黄河的力量之美,进而赞美中华民族勇往直前、无坚不摧、坚韧刚强的精神。
(3)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意蕴深邃。
文章借聚为一股,齐心协力地朝狭槽里奔涌喷吐、每一滴水珠,每一朵浪花都不分彼此,都争先恐后、前仆后继地、毫不间歇也毫不犹豫地继续疯狂朝前等生动可感的壶口黄河水流形象,象征着人们团结一致,视死如归,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
(4)以游踪为序,结构紧凑。
本文以作者的行踪逐步深入,抓住水流特点。全文结构紧密,结尾由黄河的博大宽厚上升到人生的一种积极的态度,结尾升华主题,意味深长。
(5)语言气势磅礴,通俗易懂。
全文读起来就有一种激情澎湃的情感,语言平实无奇,融入的感情真挚,表现作者对壶口瀑布的赞叹与热情。
四、拓展延伸
1.从壶口瀑布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对你今后的人生有何启迪呢?
答案示例:壶口瀑布那雄壮、浑厚、博大的气势,给人一种鼓舞,一种力量,是中华民族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的体现。让我们永远保持和发扬这种民族精神。
2.黄河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正像一个人经历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请大家谈谈我们中华民族有哪些经历能体现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答案示例: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小米加步枪打败日本鬼子。从1998年特大洪水、2003年非典、2008年特大雪灾和汶川地震到2020年 的“新冠病毒”疫情等。面对这些灾难,中国人民没有被打倒,人民的子弟兵、美丽的白衣天使、党的好干部……自强不息、勇往直前,最终战胜了这些灾难。
3.从古至今,有很多赞美黄河的诗句,你知道哪些关于黄河的诗句呢?请写一写吧!
答案示例:
示例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示例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示例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示例四: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课后导练】
①黄河在这里由宽变窄,由高而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②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③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④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所看见。
1.文章第一段中原有一句“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这句话,将它插入原文,正确的一处是( D )?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2.对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D )
(1)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2)黄河在这里由宽变窄,由高而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3)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4)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A. 说明 描写 记叙 议论 B. 记叙 抒情 记叙 议论
C. 记叙 抒情 抒情 描写 D. 说明 描写 抒情 议论?
3.有同学说“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或钻石觅缝”中 “钻、觅”两个动词用得好,请你说明理由。
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写出水为了继续奔流而寻求道路的过程。
4.“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这里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是什么?
运用比喻手法,突出水势变化之大,将黄河博大的胸怀、壮阔的气势生动地表现出来
5.怎样理解第6段?
概括了黄河伟大的性格,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他由黄河的“柔中有刚”、“遇强则抗”和“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