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 16.声音的产生 首师大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 16.声音的产生 首师大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首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5-03 09:10: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首师大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 声与生活
16.声音的产生
1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通过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产生的。
技能方面: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提出假设;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具有对声音进行探究的兴趣,能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具有与同学互相合作的精神。
2学情分析
《声音的产生》是首师大版科学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声与生活”单元的第一课,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了解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建立起“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为后面进一步认识《声音的传播》、《声音的变化》、等内容打好基础。
学生情况:
四年级学生的生活经历让他们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对声音的了解就更多一些。但是还很难把声音与振动联系起来。四年级学生在探索性实验方面接触比较少,实验能力不强。
3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难点: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
1.谈话:请仔细听,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了吗?
2.老师这还有一些声音,听听看是什么声音?
3.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声音,有优美的音乐,也有刺耳的噪音,当你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你有什么新问题产生吗?
活动2【讲授】做出假设
1.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做出假设: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这是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做出的种种猜想,但是有时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但有时也是不科学的,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看看谁的推测更准确。
活动3【活动】实验探究
活动1:建立发声与振动之间的初步联系
1.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边展示边介绍)有:三角铁、钢锯条、橡皮筋,你怎样让它发出声音?
2.实验提示:做锯条发声实验时,手要在桌边用力压紧锯条,另一手向下轻轻压,观察。
3.实验要求:(1)每人至少做1次实验,认真观察体会。
(2)实验时只敲击或拨动一次即可观察,不要连续敲击或拨动。(3)及时记录实验结果。
(4)实验完毕,组内讨论,得出怎样的结论,记录下来。
4.汇报交流:
(这里学生可能说不出“振动”这个词语,老师要注意引导)
板书:橡皮筋
三角铁 振动
钢锯条
活动2:进一步巩固振动与发声之间的联系,形成初步结论
1.进一步提出问题:以上三种物体在发声时都出现了振动的现象,是不是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
2.谈话:比如鼓在发声时有振动现象吗?你有没有办法能让大家观察到它是否在振动?
3.出示音叉、扬声器,(1)音叉是实验室用来做声学实验的专用仪器,用橡胶锤敲击音叉上端可以听到声音,在这里挂了一个塑料球有什么作用?
4.根据大家做的这么多发声实验后,你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活动4【活动】自主探究
1.启发学生如何对初步结论进行验证。
2.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如果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当振动停止……”
3.谈话:刚才我们实验所用的材料都是固体的,也就是固体能振动发声,那么气体、液体可以振动发声吗?你能用什么办法验证码?
4.用手放在喉咙处发声,感觉声带的振动
5.小结:通过以上的探究活动,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这个问题你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6.谈话:那我们课前做出的猜想准确吗?碰撞、摩擦等只是使物体产生振动的方法,而不是声音产生的根本原因。
活动5【讲授】知识拓展
1.提出问题:所有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我们都能听到吗?
2.讲解:人只能听到每秒振动在20——20000次之间的声波,低于20次的叫次声波,马、鱼、鸟等动物能听到次声波;高于2万次的叫超声波,蝙蝠、够、鲸等动物能听到超声波。人们根据声音的这些特点做了很多的事情,你知道人们利用声音做哪些事情吗?
3.了解声音的用途:播放视频资料。
4.谈话:关于声音还有很多有趣的现象,想知道吗?“会听音乐的跳舞的水柱”
5.水柱为什么能跳舞呢,相信你们在学习完下一课“声音的传播”之后自己就能得到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