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南京条约》签订
《马关条约》签订
结合图片,你能用那些词语来概括近代中国外交的基本特征呢?
不平等
不独立
屈辱
引入课程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学习目标
01
02
03
知道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影响;
知道万隆会议的概况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
01
02
03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成果
①1949年10月2日,苏联与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1950年,毛泽东访问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②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一年,就与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的背景
建国初期美国对华包围示意图
①国内-----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开展积极的外交活动。
②国际-----美国为首的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已逐渐为国际社会所接受,成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我相信,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将会被赋予全新的时代意义,从而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2004年6月,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讲话
思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间?提出者是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的时间、提出者
1953年 周恩来
内 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首次确认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标志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影响
1954年周恩来与
印度总理尼赫鲁会谈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材料研读
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结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谈谈它对推动国际关系发展所起的作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它为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提供了交往和沟通的基础,有利于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能够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亚非会议
1.时 间
1955年
2.地 点
3.特 点
印尼万隆
万隆会议
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亚非会议
4.求同存异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而存异”“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着不同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是我们仍有共同的基础。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到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4.影响
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
问题思考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提出的“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分别指什么?
①摆脱殖民统治
②实现民族独立
③发展壮大自己
同
①社会制度不同
②建设道路不同
③意识形态不同
异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亚非会议
万隆精神是什么?
知识拓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求同存异
方针矛盾吗?为什么?
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友好合作的精神。
不矛盾。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求同存异”方针的基础,求同存异”是具体灵活地贯彻此原则。
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取得对我们有何启示?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①历史证明弱国无外交,综合国力是外交的基石;
②国与国之间交往要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国家独立是外交的前提
课堂小结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
周恩来与万隆会议
开创了我国外交新局面
我国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
记忆背诵
1、我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2、第一个承认并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是? 3、新中国建立初期,美国对中国什么态度和措施? 4、1953年,周恩来访问印度提出什么原则?其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5、万隆会议又叫什么会议?特点是什么?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什么方针?
课堂练习
1. “建国第一年,同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以上外交活动体现了新中国奉行的是(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不结盟政策
C.“一国两制”方针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
课堂练习
2.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检验,它不仅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也逐渐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后来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这段材料评述的是( )
A.“求同存异”方针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一国两制”构想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课堂练习
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不包括( )
A.互不干涉内政
B.平等互惠
C.和平共处
D.缔结同盟
D
课堂练习
4.2019年是中、印、缅三国总理发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周年.
A.50
B.55
C.60
D.65
D
课堂练习
5.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这段话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巴黎和会上
B.华盛顿会议上
C.慕尼黑会议上
D.万隆会议上
D
课堂练习
6. 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同,这一原则体现了中国政府( )
A.不以社会制度异同处理国际纠纷
B.主张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C.倡导世界各国避免战争和平共处
D.大力支持弱小国家共同发展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