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导学案
课 题 第二节 土地资源1 课 型 课 时 1课时
学 科 地理 主备人 审核人
使用人 使用日期 11月7日 年 级 八年级 姓 名
学习目标 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初步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形成原因。 3、通过联系前面的气候、地形知识进行读图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并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基本特点。
知识链接或课前小测 我国气候的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限 我国的地形分哪几类?
教学资源的使用 地 图
学 习 内 容 与 过 程
自学准备与知识导学: 1、请阅读课文65----68页,把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划出来,然后把你不懂的内容做一下记号好与同学探究交流。2、体验课堂合作学习方式,增强团队意识,提高合作学习效果。 学习要求或学法指导
学习交流与问题探究: 人和土地的关系,就好像鱼和水的关系一样,土地抚育着人类,从古至今有多少人赞美土地,歌颂土地。你能举例来说明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我国土地资源的状况如何! 课堂活动一:看用途-------了解土地 读图3.6“ 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 讨论四幅景观图中土地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差异以及利用方式的不同。1.土地按利用类型,主要分为哪几种?2.不同的地形分别以什么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会这样?
3.读图:图3.8 “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回答 : 我国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比例最大?耕地和林地共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难利用的土地资源占了多少?这会导致哪些问题出现? 争做“土地专家”: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联系已学过的中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对我国土地资源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做一下评价:1、有利条件: 2、不利条件:3、自学“阅读材料”,进一步了解我国耕地的后备资源状况,树立土地资源的危机感。课堂活动二:找差异──利用土地读图3.9“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 并联系中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完成课本“活动1”的填表格练习,明确土地资源的利用要受到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土地资源类型名称 主要分布地区 季风区或非季风区干湿地区主要地形类型 耕地 分界区 mm等降水量线 林地 分界区 mm等降水量线 草地 未利用土地 活动探究: 1、 阅读图3.10和图3.11,说说我国北方的旱田和南方的水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水田和旱田的分布大致以什么地方为界,与那条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比较接近?与那条等温线相吻合? 2、读图3.12,比较南北方耕地资源和水资源分布的差异,并且评价这种水土资源的地区匹配对农业生产是否合理。 温 馨 提 示
比比看哪个小组办法多? 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特点可概括为“两少、一多、一不足、一突出”,即: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
学 习 小 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通过与同学的合作交流,你有收获了什么? 温 馨 提 示
试试你的身手,你最行!
达标检测与拓展延伸: 1、下列有关我国土地资源的评价,正确的有 A.类型齐全,给发展农、林、牧、副、渔业提供有利条件B.各类土地比例比较合理C.各类土地利用中保护较好 D.各类土地分布比较均匀2、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 A.西北内陆盆地边缘B.湿润和半湿润的平原、盆地、河谷和低缓丘陵地区C.新疆、东北边缘地区 D.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3、内蒙古高原东部的土地类型主要是 A.耕地 B.林地 C.草地 D.荒漠4、我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 A.西北 B.东南 C.西南 D.南方5、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我们把土地资源分为四类型,即耕地、林地、草地和 。6、我国的草原主要分布在 地区(填干湿地区),耕地和林地主要分部在东部湿润的 (填季风区或非季风区)。 7、我国北方的土地资源占全国的 ,而水资源却仅占全国的 。 加 油 站
做一做你一定能过关
课后反思 评 价 点 播
地理导学案
课 题 第二节 土地资源2 课 型 课 时 1课时
学 科 地理 主备人 审核人
使用人 使用日期 11月12日 年 级 八年级 姓 名
学习目标 1、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使学生充分认识“土地是立国之本”,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树立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难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学生进行土地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知识链接 或 课前小测 土地资源的分类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教学资源的使用 地 图
学 习 内 容 与 过 程
自学准备与知识导学: 1、请阅读课文70----72页,把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划出来,然后把你不懂的内容做一下记号好与同学探究交流。 2、体验课堂合作学习方式,增强团队意识,提高合作学习效果。 学习要求或学法指导
学习交流 与问题探究: 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虽然土地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不当,或者遭到人为破坏,就会引起土地资源的退化,生产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请列举出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着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颁布的法。 土地方面的基本国策: 讨论:就全国土地日中的一个主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温 馨 提 示
比比看哪个小组办法多?
学 习 小 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通过与同学的合作交流,你有收获了什么? 温 馨 提 示
试试你的身手,你最行!
达标检测与拓展延伸: 写出下面三幅漫画所表示出的我国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的后果。 加 油 站
做一做你一定能过关
课后反思 评 价 点 播
沙尘暴带来的危害
沙尘来源及其路径
从1999年到2002年春季,我国境内共发生53次( 1999年9次,2000年14次,2001年18次,2002年12次)沙尘天气,其中有33次起源于蒙古国中南部戈壁地区,换句话说,就是每年肆虐我国的沙尘,约有六成来自境外。这是7月2日,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李黄向媒体公布的研究结果。他说,2002年春季,我国北方共出现了12次沙尘天气过程。具有出现时段集中、发生强度大、影响范围广等3个特点。影响我国的沙尘天气源地,可分为境外和境内两种。分析表明:三分之二的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南部地区,在途经我国北方时得到沙尘物质的补充而加强;境内沙源仅为三分之一左右。发生在中亚(哈萨克斯坦)的沙尘天气,不可能影响我国西北地区东部乃至华北地区。新疆南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境内的沙尘天气高发区,但一般不会影响到西北地区东部和华北地区。我国的沙尘天气路径可分为西北路径、偏西路径和偏北路径:西北1路路径,沙尘天气一般起源于蒙古高原中西部或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高原,主要影响我国西北、华北;西北2路路径,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南部或内蒙古中西部,主要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北部、东北大部;偏西路径,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西南部或南部的戈壁地区、内蒙古西部的沙漠地区,主要影响我国西北、华北;偏北路径,沙尘天气一般起源于蒙古国乌兰巴托以南的广大地区,主要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大部和东北南部。
近年我国的大风沙尘天气
经统计,60年代特大沙尘暴在我国发生过8次,70年代发生过13次,80年代发生过14次,而90年代至今已发生过20多次,并且波及的范围愈来愈广,造成的损失愈来愈重。现将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的几次主要大风和沙尘暴天气的有关情况介绍如下:1993年:4月至5月上旬,北方多次出现大风天气。4月19日至5月8日,甘肃、宁夏、内蒙古相继遭大风和沙尘暴袭击。其中5月5日至6日,一场特大沙尘暴袭击了新疆东部、甘肃河西、宁夏大部、内蒙古西部地区,造成严重损失。1994年:4月6日开始,从蒙古国和我国内蒙古西部刮起大风,北部沙漠戈壁的沙尘随风而起,飘浮到河西走廊上空,漫天黄土持续数日。1995年:11月7日,山东40多个县(市)遭受暴风袭击,35人死亡,121人失踪,32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0亿多元。1996年:5月29日至30日,自1965年以来最严重的强沙尘暴袭掠河西走廊西部,黑风骤起,天地闭合,沙尘弥漫,树木轰然倒下,人们呼吸困难,遭受破坏最严重的酒泉地区直接经济损失达两亿多元。1998年:4月5日,内蒙古的中西部、宁夏的西南部、甘肃的河西走廊一带遭受了强沙尘暴的袭击,影响范围很广,波及北京、济南、南京、杭州等地。4月19日,新疆北部和东部吐鄯托盆地遭瞬间风力达12级的大风袭击,部分地区同时伴有沙尘。这次特大风灾造成大量财产损失,有6人死亡、44人失踪、256人受伤。5月19日凌晨,新疆北部地区突遭狂风袭击,阿拉山口、塔城等风口地区风力达9至10级,瞬间风速达每秒32米,其他地区风力普遍达到6至7级。狂风刮倒大树,部分地段电力线路被刮断。1999年:4月3日至4日,呼和浩特地区接连两天发生持续大风及沙尘暴天气。这次沙尘暴的范围从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地区一直到东部的通辽市南部,瞬时风速为每秒16米。伊克昭盟达拉特旗风力最高达到10级。2000年:3月22日至23日,内蒙古自治区出现大面积沙尘暴天气,部分沙尘被大风携至北京上空,加重了扬沙的程度。3月27日,沙尘暴又一次袭击北京城,局部地区瞬时风力达到8至9级。正在安翔里小区一座两层楼楼顶施工的7名工人被大风刮下,两人当场死亡。一些广告牌被大风刮倒,砸伤行人,砸坏车辆。2002年:3月18日到21日,20世纪90年代以来范围最大、强度最强、影响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沙尘天气过程袭击了我国北方14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影响人口达1.3亿。
农村耕地减少的原因
造成农村耕地减少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宅基占用。民建住房是农村耕地减少的主要因素。它有原住宅小又辟新居,坏恶习作崇弃旧宅移新宅,划耕地为宅基尚不建房三种情况。前者造成村镇占地面积扩大,住宅结构呈内空、中紧、外松排列;后者造成耕地荒芜……,责任制以来,民建住房由小面积私宅换成了大面积私宅,由村内移向村外,抢占耕地情况时有发生,一户多宅存在普遍,宅基外移,家庭养殖业的发展,又使宅基四周耕地荒芜。
植树占用。宅基地的延展,村镇四周百米内作物遭害,致使东家栽树防禽畜,西家弃粮植树蓄材木。农民畸形划植树心理,不但使自留田栽满树,而且责任田头也绿了化。“窝子林”、“对抗林”处处可见。伴随植树,林间取土司空见惯,植粮耕地荒废
还有就是“地宫”。规模绝对称得上“壮观”,也一直演绎着死人和活人争地盘的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