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教学课件
自相矛盾
人教部编版 小学语文 五年级下册
新课导入 —— 看图猜猜猜
看下面所示的图,你你能猜出图片代表的成语和背后的寓言故事么?大胆试一试吧!
掩耳盗铃
守株待兔
刻舟求剑
新课导入 —— 看图猜猜猜
除了上述三个成语的寓言故事,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寓言小故事吧!
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生字词,理解字义,理解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4.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政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又称“韩非子”。代表作品《韩非子》。
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韩非的文章由后人收集整理编纂成《韩非子》,现存二十卷共计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韩非子》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整体感知—我会读
鬻
吾
弗
夫
陷
wú
fú
fú
xiàn
yù
整体感知—我会读
矛
盾
誉
yù
máo
dùn
整体感知—朗读指导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深入探究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卖
……的人
夸赞,夸耀
坚固
刺破
锋利、锐利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坚固得什么东西都刺不破!”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长矛锋利得什么东西都能刺破。”
深入探究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有的人
用
怎么样
不
有人说:“用您的长矛刺您的盾牌,会怎么样呢?”那个人答不上来了。
深入探究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表议论。
存在
穿不透的盾牌和什么都能穿透的长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深入探究
想一想,文中的人物思维过程是怎样的?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绝对的夸大
深入探究
想一想,文中的人物思维过程是怎样的?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自相矛盾
深入探究
在大家的追问中,那个楚国人只能——“弗能应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
无法回答质疑
因为他的话前后矛盾。
深入探究
想一想,卖矛和盾的人这样说会有什么后果?
卖不出去东西
深入探究
你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表议论的句子,揭示文章的寓意,点明楚国人自夸海口将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的境地。
深入探究
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深入探究
试着用你的话讲一讲这个小故事吧?
楚国有一个卖矛与盾的人,他先夸他的盾牌非常坚固,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非常锋利,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是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课文通过讲述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使自己说的话前后抵触,相互矛盾。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寓言故事知多少
对牛弹琴
汉·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枚。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说明:办任何事情,都必须看对象,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后人用“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比喻向不懂道理的外行人讲高深道理是徒劳的。
拓展延伸——寓言故事知多少
望梅止渴
魏武帝(曹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非常口渴,于是他传令道:“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梅子酸甜可以解渴。”士兵听了后,嘴里的口水都流了出来,曹操利用这个办法促使部队尽快赶到了前方,找到了水源。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出自《世说新语·假谲》。
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起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高潮: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结局:其人弗能应也。
道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布置作业
展开充分的想象,续写《自相矛盾》。
用下面的开头:
那个楚国人什么也没有卖出去,回到家后对家人里说……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