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统编版
六年级下
“多情自古伤离别”,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已经度过了六年的小学生活,想起昨天历历在目,恍然如梦,假如明天就要毕业分别,面对同窗六载的同学,面对朝夕相处的师长,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你能用我们学过的古诗说说吗?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卜算子·送鲍
浩然之浙东》
[宋]王
观
词牌名
诗人的朋友
去、到
bǔ
bào
题目的意思:送别好友鲍浩然到浙东。
这是一首送别词。但诗中没有常见的离别情绪,一扫愁苦、悲伤、孤寂的沉闷之气,代之以对秀丽山水,对美好的憧憬与热爱.此词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在送别之作中别具一格。
打开课本的第114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尤其注意断句正确。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体裁】:词
卜
算
子
·送
鲍
浩
然
之
浙
东
通过看注释,了解诗人,明白写作背景,查字典,反复朗读等。
用总结出来的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开始自学,可以适当地在书上做批注。如果有什么疑问可以与同桌讨论一下,再解决不了的,等一会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水是眼波横②,
山是眉峰聚③.
②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③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以上两句话利用女人的眉眼来赞美山水的秀丽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像美人蹙起的眉毛。
品读词句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④
真想问问路人儿要到哪个方向?
山水交汇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才送走了春,又要送你回家乡。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如果还赶得上江南迷人的春色,
千万住下来过过美好的日子,可别急着走啊!
④眉眼盈盈处:山水交汇处。盈盈:美好的样子
品读词句
词的上片着重写人,起首两句,运用风趣的笔墨,把景语变成情语,把送别时所见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
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紧蹙[cù]的眉峰了。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为友人鲍浩然归途中怀着深厚的浓浓感情。
品读词句
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p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是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
品读词句
三、四两句,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处,是“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因此“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此二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
品读词句
下片“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
“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驻,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
品读词句
春末时节,词人送别即将回家乡(浙东)的好友鲍浩然。虽然词人家在如皋,欲归不得,羁旅之愁难以释怀,但他仍衷心祝福好友,望好友能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创作背景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体裁】:词
卜
算
子
·送
鲍
浩
然
之
浙
东
创作背景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体裁】:词
卜
算
子
·送
鲍
浩
然
之
浙
东
借景抒情
小组讨论
比一比写作方法和表达的情怀有什么不同?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体裁】:词
卜
算
子
·送
鲍
浩
然
之
浙
东
借景抒情
景事交融,情寓其中
情有所依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
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诗意: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想问朋友去哪里?
到山水交汇的地方。方才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宋]王
观
上阕写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达了惜别之情。
下阕直抒胸臆,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祝愿。最后两句一反送别词中的悲悲切切,写得情意绵绵而又富有灵性。
这首词通过描写词人送别好友鲍浩然归乡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好友的美好祝愿,抒发了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一个送别的主题就有如此多样的情感。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即使孤帆远影,仍不肯离去。生命如流水,别情如流水,与水天共存。王维送别好友到塞外临别时殷殷关切,为友人再无知己而伤神。王观却一反送别词中惯常的悲悲切切,送人送得欢欢喜喜,那么诗人王观告诉我们怎样去面对人生的离愁别绪?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虽然团聚是短暂的,离别就在眼前。你们虽然志存高远,各奔东西,但我相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你们无论走得多远,你们的心、师生的情,永远在一起。让我们互赠美好的祝愿,那就是“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祝同学们永远生活在春天里!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六下古诗词诵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
课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单元
古诗词诵读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年级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知识,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长短错落而又和谐的韵律美; 2.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该词所表达的情感。
重点
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读出该词所表达的情感。品味作者融情于景之妙。
难点
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读出该词所表达的情感。品味作者融情于景之妙。
准备
课件、两段视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理解诗题
一、创设情境,理解诗题。
1.“多情自古伤离别”,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已经度过了六年的小学生活,想起昨天历历在目,恍然如梦,假如明天就要毕业分别,面对同窗六载的同学,面对朝夕相处的师长,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你能用我们学过的古诗说说吗?
2.指名让学生说后,出示诗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3.过渡:是啊,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古人会把离别情绪用诗词的形式留存下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朝的诗人王观所写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请注意这个字的读音――“卜”字,它还有一个读音是什么?
4.请同学们再自由地读一遍课题。看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重要的信息?你知道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一首什么?从哪儿发现的?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这首词是关于什么的?“之”是什么意思?鲍浩然是谁?浙东是什么地方?)
5.过渡:既然是送别词,那么送别诗词一般都弥漫着一种什么情感?这首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回忆同窗六载生活,用古诗词形容离别情绪。读诗词。理解词的题目。
【设计意图】课伊始引导学生感受假如明天就要毕业分别,面对同窗六载的同学,面对朝夕相处的师长的感受,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吟诵和离别有关的古诗则是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激起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这种导入方式意在使学生借助类比、概括的方法初步感受到本课的学习重点。
二、理解词意,诵读悟情
二、理解词意,诵读悟情
1.导入:“请打开课本的第114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尤其注意断句正确。”学生读,教师巡视、提醒。
2.指名读,重点正音:处――地方(chù),“那”同“哪”,是通假字,在这里读三声。字词解决了,请你自由地、正确地再读一遍词。
3.听录音,画出节奏,跟读注意哪个地方停顿的时间较长?(在上下半阕之间)我们一起来看节奏。请你根据节奏认真地读给同桌听。
4.既然是一首送别词,我们应该怎样读呢?(指名回答)
5.看来要想读出依依不舍之情,读出深深祝福之意,那就要走进文本,品读悟情。
6.思考:咱们学习古诗词都有哪些方法?(指名汇报。看注释,了解诗人,明白写作背景。查字典,反复朗读等)现在就请同学们用总结出来的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开始自学,可以适当地在书上做批注。如果有什么疑问可以与同桌讨论一下,再解决不了的,等一会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7.学生利用充足的时间自学领悟,教师巡视,倾听、答疑。
8.全班重点交流不懂的地方,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通过自学,你还有哪里不懂?谁愿意解答?你是怎样理解的?
(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的含义
提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美人的眼波是怎样的?这种修辞手法是什么?这说明水是怎样的?美人皱起眉头是什么样子?作者为什么把美丽的浙东山水比作美人?想象一下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轻松愉快)(把清澈的水流比喻为美人的眼波,把碧绿的山峦比喻为美人的眉峰)
(2)“眉眼盈盈处”这句怎样理解?这是什么地方?(浙东)这句话说明鲍浩然的家乡美在何处?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山清水秀,秀丽如画,这样一幅美景怎能不令人心神愉悦,心生向往?让我们用轻松愉快的语调读上半阕。
(3)“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送”是什么含义?两次重复吗?(不。)那么是强调什么?这句是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依依不舍,难过的心情)
引读:是啊,“送春”,已让诗人十分惆怅;而今又要“送君”,更是愁上加愁。旦夕之间,离别之苦,情何以堪?所以,读诗句“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4)“千万和春住”(提问:“千万”的含义?为什么要和春天住在一起?仅仅是和春天住吗?表达了诗人对鲍浩然怎样的祝福?)
(想象春天的美好后同时指出友人是和家人团聚,表达作者对友人的美好祝愿。最后两句是词人对鲍浩然的祝福:希望他生活在“春”里。这个“春”既是反映鲜花如锦的春天季节,也喻指他与家人生活在一起。带着对鲍浩然的祝福与祝愿一起读下半阕。)
9.看视频进一步理解词的含义。 10.学到这里,相信同学们已经理解了诗人的款款深情,理解了诗人的依依不舍,更读出了诗人对朋友的真切祝福,让我们带着这种理解,一起读这首词。(配乐读)
11.男生愿意尝试有感情地背诵吗?请女生来评价。女生也试试。
朗读词。视频录音划出节奏。总结方法。自学领悟。交流不懂的地方。交流理解每一句词。看视频动画2分半。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学习尤其离不开灵活多样的读。本课的朗读设计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朗读带领学生亲近文本,随着文字导游读活诗中的画面与情感,感悟诗中的理趣。添字想象、角色体验等设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带领学生触摸到诗情画意中离别情绪。【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理念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言学习的特点,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如何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发展,这是目前语文课程改革中争议比较多的一个热点,也是实际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环节抓住“通过自学,你还有哪里不懂?谁愿意解答?你是怎样理解的?
”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调动生活体验,感悟语言文字,同时结合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探究明理。这就是笔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发展的尝试吧。
三、拓展延伸,归纳总结
三、拓展延伸,归纳总结
1.导入:学习了全词,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他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板书:借景抒情)
2.我们还学过一些送别诗,请你们读一读。(指名读,出投影)
3.(四人小组讨论)比一比写作方法和表达的情怀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后汇报)怎样写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愿意说哪个就说哪个。(注意:借景抒情,不同的送别情)
4.教师总结:这就是“景事交融,情寓其中”啊!同学们,送别诗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抒发别情。但是,这种情必须借助某种景物或事件才能表现出来,也就是(板书)“情有所依”!这对我们今后的写作是不是也有很大的启发呢?
四人小组讨论
四、品味人生,励志感悟
四、品味人生,励志感悟 1.导入:一个送别的主题就有如此多样的情感。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即使孤帆远影,仍不肯离去。生命如流水,别情如流水,与水天共存。王维送别好友到塞外临别时殷殷关切,为友人再无知己而伤神。王观却一反送别词中惯常的悲悲切切,送人送得欢欢喜喜,那么诗人王观告诉我们怎样去面对人生的离愁别绪?
2.说得真好,那么如果毕业分别就在眼前,在离别的时候,你们会说些什么呢?你能用学过的古诗词中的诗句赠给大家或你的好友来相互勉励吗?
3.学生互赠。
交流感受离愁别绪
课堂小结
结语:虽然团聚是短暂的,离别就在眼前。你们虽然志存高远,各奔东西,但我相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你们无论走得多远,你们的心、师生的情,永远在一起。让我们互赠美好的祝愿,那就是“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祝同学们永远生活在春天里!
读句结课。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